第五章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合集下载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一)基本表式和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国民经济统计学—投入产出表

国民经济统计学—投入产出表

目录一、背景 (1)二、RAS法简介 (1)三、SAS法基本原理 (1)四、RAS法实施步骤 (2)(一)部门合并与调整 (2)(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1、基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投入矩阵与总产出 (4)2、目标年各部分的总产出 (4)3、目标年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合计 (5)4、目标年各部门的中间使用合计 (5)(三)计算直接消耗系数 (5)(四)计算目标年中间投入矩阵 (6)(五)迭代过程 (6)1、计算行比例 (6)2、计算列比例 (6)3、得到最终结果 (7)五、RAS法得到的最终投入产出表 (7)六、RAS法的经济解释 (7)(一)行乘数的经济含义 (7)(二)列乘数的经济含义 (8)七、投入产出表的相关分析 (8)(一)影响分析 (8)(二)关键部门分析 (8)参考资料 0一、背景投入产出表是进行经济活动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但是,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收集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即使有充分的数据支持,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张投入产出表中,往往也要花费2~3年的时间。

世界各国的投入产出表每隔5年编制一次,而5年期间的投入产出表则是在前一次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调整。

在中国,逢2、逢7年份编制基准年投入产出表,因此本研究采用RAS法,以武汉201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2015年武汉投入产出表进行核算。

二、RAS法简介RAS法又名双比例尺度法或适时修正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斯通最早提出的。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得到改进,现在已经得到十分广泛地普及,其特点是从行和列两个角度来更新、平衡矩阵。

所谓“RAS法”是指在已知计划期(预测期)的某些控制数据的条件下,修正原有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据以编制计划期投入产出表的一种方法。

RAS法具有以下优点:1、数据成本低;2、数学性质优良;3、操作简易;4、可靠程度较高。

三、SAS法基本原理SAS法是一种用目标年中间使用合计作为行向控制量,目标年中间投入合计做为列向控制量,对基年中间投入结构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目标年份投入产出表中间流量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算法,即在已知计划期的某些控制数据的条件下,修正原有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据以编制计划期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PPT课件

投入产出表PPT课件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
1
在经济活动中分析投入多少财力、物力、
人力,产出多少社会财富是衡量经济效益高
低的主要标志。投入产出技术正是研究一个
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 系的
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
家瓦.列昂捷夫(W.Leontief)提出,是目前
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
.
2
一、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概念
最终需求
投入
生 产 部 门
新 创 价 值
1 2 n
工资 纯收入 合计
1 2 n 消费 累计 出口
x11 x12 x1n x 21 x 22 x 2 n
xn1 xn2
x nn
v1 v2 vn m1 m2 mn z1 z2 zn
总投入
x1 x2 xn
合计
y1 y2 yn
总 产出
x1 x2 xn
ij定理723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满足方程ijkjikijij定理724设n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b则有证明由定理723知kjikijij21例例33假设某公司三个生产部门间的报告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74产出投入中间消耗最终需求总产出610600250152536004001840625250030506000表74求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
8
二、直接消耗系数
定义7.2.1 第j部门生产单位价值所消耗第i部
门的价值称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消耗
系数,记作a iji,j 1 ,2 , ,n 。
由定义得
aij
xiji,
xj
j1,2,,n
(7-17)
把投入产出表中的各个中间需求 x ij 换成相应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若干方法论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若干方法论
写成矩阵形式为:
C UQˆ 1
其中 Qˆ 1 是部门总产出的对角阵的逆矩阵。
按照UV表的数字有:
C11 C12 C13 10 60 101 100 0
C 21
C 22
C
23


40
60
20
耗总量中剔除,并加到相应的部门或企业的总产值和物质消耗总量中
去,还要加上其它部门或企业的数据中属于本部门的部分。这种调整
可以用下式进行:
n
n
q j X j X ij X ji
i 1
j 1
i j
i j
式中, q j 代表 j 产品部门的产出;
X j 代表以 j 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的产出;
“纯”部门的划分有三点:消耗结构相同、工艺 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
消耗结构相同
实际经济中,同一种产品可以有不同的消耗结构。 比如:橡胶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电力可以 分为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它们就不应该 分在同一个部门。
植物汁液 提取物
天然橡胶
橡胶
化学原料
合成橡胶
水力 煤炭
从理论上说,最好的方法是同时两个方源自入手、以便于相互核 对,经过调整后获得准确性更高的数据。值得指出的是,实际情 况是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渠道较复杂,缺乏统计数据,企业对自己 生产的产品的去向更是知之甚少,这就使得按产出去向搜集数据 和填写投入产出表比较困难。相反,一般各种统计核算制度却为 从投入方向即按成本结构搜集基础资料提供了可能,这些基础资 料经过调整是可以适应投入产出表要求的。
投入产出表进出口项的处理较为复杂的方式是 向量法和矩阵法。
第二节 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和整理问题
上节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假设与实际的可能之间是相距甚远 的 ,但在具体搜集数据资料时,仍必须尽量坚持“纯部门假设”的 要求。因此,在实际编表过程中存在一个如何搜集资料并对现有资 料进行调整的问题,也就是科学地分解、补充、分摊、推算等方法 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适应投入产出表的要求。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基础。

在实际分析和规划宏观经济计划、战略时,必须首先要编制投入产出表,同时,投入产出表编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效果的好坏。

而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和假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编制方法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使我们更加认识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关于部门的分类和组合问题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

而分类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假设所决定的。

前面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

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

“纯部门”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很显然,这种理论上的分类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

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例子),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

(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

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

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元素:(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2.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这里所谓编制方法,是指收集数据的方法。

根据§2.1介绍,通常是按列收集收据,第一列的数据只需向一个“部门”作调查,调查该“部门”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产品、劳务、和活劳动的数量。

例如,编制纯部门价值型表中“钢铁产品部门”列,只需向该部门所包括的产品的生产者作调查,编制产业部门价值型表中“钢铁工业部门”列,只需向该部门所包含的企业作调查。

按列收集数据显然具有工作量小、数据准确、方法灵活(可以作普查,也可以作重点调查)等优点,它是世界各国编制投入产出表(包括价值型表和实物型表)时普遍采用的途径。

按列收集收据,仍然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引发了关于收集收据方法的研究。

目前应用中的方法主要有产品法、企业分解法和推导法。

一、产品法产品法是日本和其它西方国家编制纯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按列收集数据的传统方法,也是所有国家编制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获取列数据的一般方法。

1. 产品法的要点以纯部门价值型表的某一列为例,用产品法获取该列数据的要点是:将该纯部门所包含的各种产品的总产量与其价格相乘后求和,即得到该部门的总产出量(也是总投入量);将各种产品生产或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物质产品和老的务的价值量按纯部门归类,填入相应的中间投入行中;将与各种产品的生产或经营过程相联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利税等填入第三象限相应的行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总产量”是全社会总产量,包括企业自产自耗而没有出厂的部分;这里的“中间投入”中也包括企业自产自耗部分。

这正是产品法与下面要介绍的企业分解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 调查方法视具体需要与可能,可以采取普查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也可以对产品的主要生产者进行重点调查,许多产品的主要产量集中于少数生产者中,对这些为数不多的大户进行重点调查,然后按构成外推,数据也是比较准确的;还可以将产品的生产者按生产规模或技术水平或生产工艺分类,在每类中选取若干个典型生产者进行典型调查。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简介以及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简介以及投入产出表

投⼊产出分析⽅法简介以及投⼊产出表⼀、投⼊产出分析⽅法(⼀)投⼊产出分析⽅法的产⽣与发展P76-771、产⽣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经济现象原有的经济理论解释不了。

美国经济学家沃西⾥•列昂节夫在前⼈(主要是弗朗索⽡•魁奈)的启发和⼯作基础上,提出了投⼊产出分析⽅法。

2、产⽣及发展该⽅法产⽣于20世纪30年,是美国经济学家沃西⾥•列昂节夫提出来的。

他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产出分析⽅法,并⽤此⽅法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

1936年8⽉,第⼀篇论⽂——美国经济体系中的定量的投⼊产出关系(《经济与统计评论》发表;1941年,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1953年,与他⼈合作出版——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在这些著作中,利⽤美国公布的经济统计资料,编制了美国经济的1919、1929、1939年的投⼊产出表。

1968年,在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等⼈的⼯作之后,被有机结合到严密的SNA体系,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和运⽤。

(⼆)投⼊产出分析⽅法的基本思路P78⾸先,把各部门的投⼊来源和产出去向纵横交叉地编制成投⼊产出表;然后,根据投⼊产出表的饿平衡关系,建⽴投⼊产出模型;最后,借助于投⼊产出表和投⼊产出模型进⾏各种经济分析。

(三)投⼊产出分析⽅法的特点P781、投⼊产出表是投⼊产出分析的基本形式;2、投⼊产出分析能够深⼊分析各部门之间(或各种产品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主要⽐例关系,揭⽰国民经济各种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分析国民经济复杂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3、投⼊产出分析是在投⼊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线性代数等数学⽅法建⽴数学模型,据此进⾏各种经济数量分析;4、投⼊产出分析的应⽤有很⼤的灵活性。

既可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也可研究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问题、教育问题;5、投⼊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如编表的技术性很强;同质性假定的满⾜;⽐例性假定等。

⼆、投⼊产出核算(⼀)涵义P88(钱书)1968年被有机结合到严密的SNA体系,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和运⽤后,投⼊产出分析⽅法就成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投⼊产出分析⽅法称为投⼊产出核算,是在GDP核算基础上的扩展。

投入产出表表式

投入产出表表式

附:投入产出表表式:投入产出表二、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基本结构投入产出表由供给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组成。

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主栏为n个产品部门,宾栏为m个产业部门,沿行方向看,反映属于某一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生产的,合计为属于该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总产出;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生产各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合计为该产业部门总产出。

全部产业部门总产出等于全部产品部门总产出。

通常产品部门个数多于产业部门个数。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产出与进口之和;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与商业和运输费用之和。

使用表又称投入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栏包括n个产品部门,宾栏包括m个产业部门。

沿行方向看,表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业部门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表明各产业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所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与第一部分相同,也是n个产品部门,其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组成,它反映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最终使用的价值量及其构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增加值项组成,宾栏与第一部分的宾栏一致,也是m个产业部门,它反映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构成情况。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形式上与使用表相似,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n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基础。

在实际分析和规划宏观经济计划、战略时,必须首先要编制投入产出表,同时,投入产出表编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效果的好坏。

而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和假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编制方法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使我们更加认识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关于部门的分类和组合问题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

而分类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假设所决定的。

前面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

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

“纯部门”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很显然,这种理论上的分类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

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例子),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

(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

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

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元素:(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

总之,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问题,可能是编表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困难的问题。

因为实际编表中,往往部门分类的情况与“纯部门假设”相距甚远。

我们仍要进一步认识和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实际编表中,部门分类远远达不到“纯部门”要求时,我们仍能应用投入产出法呢?怎样认识假设条件与实际应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呢?第二节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和整理问题上节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假设与实际的可能之间是相距甚远的,但在具体搜集数据资料时,仍必须尽量坚持“纯部门假设”的要求。

因此,在实际编表过程中存在一个如何搜集资料并对现有资料进行调整的问题,也就是科学地分解、补充、分摊、推算等方法的问题。

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适应投入产出表的要求。

1、数据资料的搜集方向和来源不难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最困难、最复杂和工作量最大的问题,就是取得有关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

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填写,一般有两个思路或方向:(1)按投入(纵列)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

亦即主要根据各部门或企业的成本、财务资料来进行。

(2)按产出(横行)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

亦即主要根据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和流通统计数据来进行。

从理论上说,最好的方法是同时两个方向入手、双管齐下,以便于相互核对,经过调整后获得准确性更高的数据。

值得指出的是,实际情况是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渠道较复杂,缺乏统计数据,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去向更是知之甚少,这就使得按产出去向搜集数据和填写投入产出表比较困难。

相反,一般各种统计核算制度却为从投入方向即按成本结构搜集基础资料提供了可能,这些基础资料经过调整是可以适应投入产出表要求的。

2、按“纯部门”要求调整现有核算资料的问题将现有的企业统计数据调整为按“纯部门”计算的数据,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将工业企业的现行统计数据分解为两个部分:属于本部门产品产值及其物资消耗构成等部分,两个部分非本部门产品产值及其物资消耗构成等部分。

如果把每一个企业或部门的数据分解为两个部分,则我们就可以通过把属于非本部门的数据从该部门或企业的总产值和各种物资消耗总量中剔除,并加到相应的部门或企业在总产值和物资消耗总量中去,还要加上其它部门或企业的数据中属于本部门的部分的思路或方法来调整有关的数据。

这种调整可以用下式进行:∑∑=≠=≠+-=n i j i ji n i j i i j e j c j X X X X 11 式中, c j X ——为j 产品部门(“纯部门”)的产量或产值;e j X ——为j 部门按企业部门计算的产品产量或产值;ij X ——为j 企业部门生产的非部门(属于i 部门)产品的产量或产值()j i ≠; ji X ——为I 部门生产的j 部门的产品产量或产值()j i ≠。

同样,对于其它数据(中间产品、直接消耗系数、最终产品和净产值)的调整也按同样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当然,特别是对于最终产品和净产值有关部分的调整可能要复杂得多。

最后,在上述调整完成后,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检验是否出现了调整误差,一般来说,调整前和调整后的数据应该保持一定的关系: 例如:∑∑=ic i e X X 即各部门总产值经过部门调整后按“纯部门”计算的总产值之和,应该等于按调整前口径计算的总产值之和。

还有:∑∑===+=+n i c j ij c i c n j ij c n j i n x y x11),,2,1,( 即“行”的合计应该等于“列”的合计。

∑∑∑∑=ij e ij c x x , ∑∑=i c i e y y 等等。

第三节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进出口问题的处理在前面阐述投入产出法的原理时,我们抽象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以及进出口等因素。

但在实际编制和应用投入产出表则必须反映和处理有关的内容。

1、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的处理我们知道在实际中,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周转与劳动对象是不同的,它们存在着实物形态的一次性更新与价值形态的多次性补偿之间的矛盾。

这样往往使得当年的折旧数额与更新所需数额不一致。

一般来说,在实物投入产出表中,由于垂直方向上不能相加,所以固定资产的不能以折旧的形式在纵列栏中出现。

因此,只能在产出方向的最终产品栏内单列一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

即使这样,在实际中这方面的数据也是较难取得的,同时“更新”与积累也是不容易区别的。

在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放在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而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的处理方式则有以下三种:(1)从固定资产的实际补偿情况考虑。

一般来说,各部门提取的基本折旧和大修理折旧,形成了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专用基金,其中一部分真正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修理,一部分用于基本建设,还有一部分用于增加流动资产。

那么这里的处理方法是,只将实际用于固定资产补偿的部分列入“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项中,而将其余部分列入当年的积累中。

(2)不论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基金用于何处,一律处理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大修理部分,使得其与折旧提取额相等。

(3)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与当年积累合在一起计算,形成固定资产的总投资。

总起来说,第一种方式是最理想的,但一般其资料难以得到;第二、第三种方式虽不太真实,但其资料容易取得,容易处理。

从上面的处理方式可看出,其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保证投入产出表中“行”和“列”的相等关系。

2、进出口问题的处理与离开生产过程作为最终产品的出口产品不同,进口产品一般会有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

因此,它在表内的处理不象“出口”那么简单。

通常有两种典型的情况:当进口产品在生产消耗中数量不大时,可以总起来在表中第二部分作一列(差额法)。

当进口产品在生产消耗中数量较大时,可以在流量表中将国内生产和进口分列,即较为详细地处理进口产品在生产中的具体消耗情况(矩阵法)。

下面简要介绍差额法:所谓差额法就是在最终产品栏内单独列一列进口项(M ),并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

)()(,1M Y A I X M Y AX M E Y AX X d --=∴-+=-++=-式中,d Y ——为本国使用由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列向量, Y ——为本国生产供本国使用的最终产品加上出口的列向量(E Y Y d +=),E ——为进口产品列向量,M ——为进口产品列向量。

这个模型的弱点是,没有考虑进口产品与国内生产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反映进口产品的实际使用去向。

至于关于矩阵法的介绍,将放在第六章,因为矩阵法与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基本一致。

第四节“价值表”的计价和流通部门的分解1、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的计价问题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计价问题,即采用什么价格来计量的问题。

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一般来说,产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即产品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和包括流通过程(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在内所形成的完全价值;与上述两个阶段价值形成相适应,也存在两种价格形态,即所谓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

我国的价格形成过程如下:所谓生产者价格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它仅包括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或农产品的收购价,而不包括由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而引起的流通费用或流通加价。

所谓消费者价格又称购买者价格或最终消费价格,通常是指销售价格或零售价格。

按消费者价格计价的优点是:能全面反映现实国民经济的周转,资料容易取得。

其缺点是:会造成直接消耗系数的不真实和不稳定,将产生重复计算的现象。

按生产者价格计价的优点是:可以在投入产出表内排除由于运输的远近、流通环节的多少给价格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保持直接消耗系数的真实和稳定;同时在投入产出表中将单列出流通部门,以真实地反映出它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利用生产者价格计价,可以在表内避免重复计算的现象。

其缺点是:有关数据资料不易取得,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的生产价值。

下面假设一个三个部门(农业、工业、流通)的数列,以说明按生产者价格和按消费者价格编制的投入产出表的联系和区别。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投入产出表按消费者价格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因此,在实际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在对各方面情况作出全面权衡后,再决定选择采用那种价格。

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生产者价格来计价,或者是分别计算两种不同的价格,以便比较。

(2)不变价格与可变价格以不变价格计价,较能准确地反映投入产出表中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亦即能准确反映直接消耗系数的真实性,使投入产出表较好符合实际情况。

而以可变价格计价,虽然会影响到直接消耗系数的准确性,但却能较好地反映出短期产品供求变化的趋势,对于预测产品生产的短期趋势有一定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