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恋爱是指什么意思

柏拉图式恋爱是指什么意思
柏拉图式恋爱,即精神上的爱情,指的是男女之间在感情上互相尊重、互相倾慕,排除肉体欲望的干扰,提倡心灵沟通。
这种恋爱形式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就是一方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另一方分享,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用性来证明双方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住恋人们的感情长久下去,也才能使两个人永远在一起。
那么什么是柏拉图式的呢?在百度词典中,我们找到了这么几条解释:(1)在感情生活中,彼此交流与沟通达到极致境界,却没有实际的肉体接触,但却有着强烈的身心契合的一种纯粹精神恋爱;(2)通过精神恋爱走向婚姻的爱情,被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柏拉图式的婚姻”;(3)对异性产生的爱慕之情,但更注重的是精神领域的高层次的共鸣。
看完之后,你应该会发现,原来,我们常听到的并非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很多时候,它仅仅是一句玩笑话罢了!那么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属于“柏拉图式”的呢?
对于柏拉图式恋爱,我觉得最好的回答莫过于一个朋友的一段评论:每天一束玫瑰花算吗?两三块巧克力算吗?每晚坚持打电话聊天的人算吗?别拿我跟浪漫挂钩,我要的是最简单平凡的幸福,至少,它需要不必将自己套牢其中,以便耗尽余生。
还记得你曾经跟我说,从小到大,追求的东西太多反而让你变成麻木,当初想寻找的梦想却再也找不到,失去了目标的日子竟然如此乏味空虚。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叫做无病呻吟,但这些的确是我内心深处的呐喊。
随波逐流地
在虚幻世界里编织着美丽童话,宁愿丢掉本质,苦苦等待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换取一份荒芜落寞的信念,却总抵不过外表的一点点变化,原因何在?。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何谓柏拉图式爱情?在古希腊时期,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每个少年都会有一个师傅教他各种知识与技艺。
同时,这个师傅也成为了很多少年的性伴侣。
柏拉图建议年轻人注重精神交流,少享用性,不要让灵魂沾染上肉体的罪恶。
所以,后人就将这种精神之恋称作柏拉图式的爱情。
此外,很多希腊人认为,男女之间并没有爱情,女人只需要承担家庭和生育的责任。
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之间,才能有灵魂之间的交流。
13世纪的欧洲,有一个骑士喜欢浪迹天涯。
当来到一个城堡的
时候,他看到一个窗帘后面有一个若隐若现的贵妇人,就产生了幻想,开始对着这个贵妇唱歌、跳舞等,希望能够得到这个贵妇的青睐。
西方爱情的对象方面,一般是指已婚的太太。
骑士为太太们漂泊四方,接受各种挑战,但骑士与太太之间并没有性行为。
而这就是浪漫爱情的源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罗曼蒂克爱情。
后来,罗曼蒂克通过好莱坞电影等艺术,传到平民百姓中间,开始在大众之间普及。
其实,世界之大总有让你托付终生的人,只要你渴望爱情的心还在,你碰上真爱的机会就还在。
希望你能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真正爱的那个人,并和他厮守终生。
什么是柏拉图式爱情

什么是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精神恋爱。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什么是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的观点理想式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
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
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最终,也只能是两条在远处守候的圆弧,留下回忆中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纯精神纯精神的而非有肉体的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
追求心灵的沟通。
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
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
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双方平等双方平等的爱情观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观。
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
在观念世界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正等待寻找着你。
“雨中站岗”、“每日一花”那是种浪费奢侈。
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双方都是平等的。
完美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 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完美的爱情观。
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
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
在你的意念里,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生动而又完美的他,他对你而言是毫无瑕疵、唯一永恒的。
也许他不会出现在现实,但永远存活在你的心底。
自由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自由的爱情观。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
柏拉图式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马西里奥·斐齐诺于15世纪提出。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
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在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道德的。
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
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念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爱情是平等的。
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在寻找着你。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这是纯精神上的爱情,只是一种美好而不存在纯信仰...有很多空间可以浮想,可能只存在于电影和童话中吧....柏拉图式爱情只是柏拉图式行为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很多,大家不能只想到爱情啊!1)它的意思是:只有精神上的恋爱。
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
这样纯洁,洁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
才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
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但是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个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不能在一起.2)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
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
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
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
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3)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
什么是柏拉图式爱情

什么是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是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所提出的一种理念,它强调爱情的精神和心灵层面,超越了肉体和感官的欲望,追求关于美、善和真理的完美形式。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的爱情应当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的、无私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的内心拥有一种对美的追求,从而能够追寻到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人们之间的爱情关系应当是互相扶助、共同追求美和善的关系,而非仅仅满足感官欲望和情感需求。
在《饭匙》一书中,柏拉图通过对话的方式描述了一种纯粹的爱情观念。
他认为,人们在感性层面上的爱情只是对真正爱情的模糊影像,而真正的爱情是追寻美和善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对他人的爱应当超越个人欲望,而是一种奉献和追求他人的精神。
这种爱情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能够引导人们走向真理、智慧和完美的境地。
因此,柏拉图式爱情强调了爱情的精神层面,追求的是对美、善、真理的追寻和追求,超越了单纯的感官欲望,提倡爱的奉献和追求他人的精神。
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柏拉图式恋爱,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
哲学界对爱情的定义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这些充满人类理性光芒的社会化的衍生物。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 但实际上按照会饮篇的理论而言,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是指一个成年男子和美少年之间的爱情,而这个也和当时希腊风气相关。
希腊学者认为男人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而男女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建构。
而现今柏拉图式爱情已经扭曲成精神爱情,基本上是断章取义只是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恋(柏拉图式爱情在现代经常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通常出现在言情小说中),而这个是正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
基本信息•中文名:柏拉图式恋爱•别称:柏拉图式爱情•提出者:马西里奥·斐齐诺•同义词:苏格拉底式爱情•指代关系: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的爱慕关系。
•本质:精神恋爱历史背景正在加载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着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导语:柏拉图的爱情最早由马西里奥·斐齐诺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最早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柏拉图式爱情释义: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由来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有爱无性,强调精神相交;亦有远距离恋爱的一层意思(因为离开的远,自然就有有爱无性)。
传说柏拉图当年就是这样同情人相爱。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古希腊人认同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
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
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式爱情
基本简介
哲学家的爱情与情感生活一般是不美满幸福,不少哲学家甚至于是情愿单身。
爱情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是浪漫温馨的温柔,甜蜜快乐的幸福。
哲学界对爱情的定义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这些充满人类理性光芒的社会化的衍生物,而把繁殖的欲望降为最低的需要。
主要观点
理想式
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
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
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最终,也只能是两条在远处守候的圆弧(公转自转?),留下回忆中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纯精神
纯精神的而非有肉体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
追求心灵的沟通。
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
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
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
在观念世界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正等待寻找着你。
“雨中站岗”、“每日一花”那是种浪费奢侈。
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男女双方都是平等的。
完美
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完美的爱情观。
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
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
在你的意念里,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生动而又完美的他(她),他(她)对你而言是毫无瑕疵、唯一永恒的。
也许他(她)不会出现在现实,但永远存活在你的心底。
自由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自由的爱情观。
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茁壮的成长。
爱,不是牺牲,不是占有。
拥有爱情的时候,要让对方自由;失去爱情的时候,更要让对方自由。
爱就像风筝一样,你要给它飞翔自由,也要懂得适时把它拉回来。
没有自由的爱情,也会慢慢趋向自然死亡。
爱需要自由,正如同爱也需要呼吸是一样的。
距离和神秘感,才是维系爱情温度的好方法。
在浊世之中,心灵留出一方净土,让纯纯的柏拉图式爱情扎根,多一些简单,多一些幻想,便会多一些美好!如果你愿意,不妨泡上一杯咖啡,在阳光下继续写柏拉图式爱情的文字!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
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
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十九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观点解读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但其实是一个误解。
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
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
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但基本上也是误解。
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或男子与男子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
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
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以及同性恋(柏拉图认为同性恋者更加英武有力,也是由于同性恋者是两个男子的合体)。
此段描述可参见柏拉图的《会饮篇》。
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男女是平等的。
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
[1]
爱情讨论
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柏拉图是一位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老师是苏格拉底,学生是亚里士多德。
这三个人对西方的文明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
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
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装饰用的树。
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
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
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悔,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再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园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话去做了。
这一次,他带了一朵美丽的花回来了,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这次柏拉图是这么回答的,他说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继续走的过程中发现有更美的花,我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的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
苏格拉底又说:“这就是幸福!”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
要找到属于自己。
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相当的付出。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
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
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
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
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你。
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后,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之后,就产生了柏拉图式爱情。
诚然,芸芸众生,天生一副肉眼凡胎,是如何体会人类最为高尚、最为圣洁、最为理想、最为自由、最为完美的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