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集下载

2010年安徽省行政区划

2010年安徽省行政区划

2010年安徽省行政区划2010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网别称皖,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950万0510人(六普数据)。

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地级市),10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152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2个街道、912个镇、340个乡、9个民族乡)。

省会合肥市,省政府驻长江路221号,邮编230001。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合肥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

市政府驻蜀山区东流路。

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庐阳区(亳州路街道)蜀山区(三里庵街道)包河区(骆岗街道)长丰县(水湖镇)肥东县(店埠镇)肥西县(上派镇)芜湖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

市政府驻镜湖区。

镜湖区(北京路街道)弋江区(利民路街道)鸠江区(官陡街道)三山区(三山街道)芜湖县(湾沚镇)繁昌县(繁阳镇)南陵县(籍山镇)蚌埠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

市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

龙子湖区(解放街道)蚌山区(天桥街道)禹会区(朝阳街道)淮上区(小蚌埠镇)怀远县(城关镇)五河县(城关镇)固镇县(城关镇)淮南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

市政府驻田家庵区。

大通区(大通街道)田家庵区(公园街道)谢家集区(平山街道)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潘集区(田集街道)凤台县(城关镇)马鞍山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市政府驻雨山区。

金家庄区(金家庄街道) 花山区(解放路街道)雨山区(雨山街道)当涂县(姑孰镇)淮北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市政府驻相山区。

杜集区(高岳街道)相山区(相南街道)烈山区(杨庄街道)濉溪县(濉溪镇)铜陵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市政府驻铜官山区。

铜官山区(长江路街道) 狮子山区(新庙街道)郊区(桥南街道)铜陵县(五松镇)安庆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政府驻大观区。

迎江区(宜城路街道)大观区(德宽路街道)宜秀区(大龙山镇)桐城市(文昌街道)怀宁县(高河镇)枞阳县(枞阳镇)潜山县(梅城镇)太湖县(晋熙镇)宿松县(孚玉镇)望江县(华阳镇)岳西县(天堂镇)黄山市辖3个市辖区、4个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公报模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公报模板

××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县统计局2011年8月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我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县政府和县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县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全县常住人口[3]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减少(增加)人,下降(上升)%,年平均下降(上升)%。

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年平均增长%。

二、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三、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女性人口为人,占%。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下降为。

四、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 ;15-64岁人口为人,占%;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人下降为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人,文盲率[5]由%下降为%,下降个百分点。

滁州人口普查数据解读(仅供参考)

滁州人口普查数据解读(仅供参考)

滁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解读于2010年11月1日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过去的十年中,我市人口数量和质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人口素质和城镇化水平提升明显。

1、常住人口减少,户籍人口增加。

2010年,全市普查常住人口为393.8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减少了6.4万人,下降1.6%,年平均下降0.16 %。

十年间全国常住人口增长5.84%,年均增长0.57%,而全省常住人口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 %。

省人普办分析全省常住人口略有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安徽省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多,我市是全省外出务工略大的市,普查时我市净流出到市外半年以上人数近60万人。

全市普查登记户籍人口为453.4万人,比2000年增加31.1万人,增长7.4%,年平均增长0.71%。

2、家庭户数增多,户均规模缩小。

2010年,全市普查常住人口中有家庭户 120.4万户,家庭户人口378.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3.14人,与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家庭户增加9.8万户,户均规模减少0.43人。

与全省相比,我市户均规模下降幅度大0.01。

家庭户规模趋于缩小,其原因主要是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

3、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00.0万人,占50.78%;女性人口193.8万人,占49.2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5.41下降为103.16,比全省的103.39低0.23,比全国的105.20低2.04。

性别比下降,主要原因是流入和流出人口以男性为主,而我市是人口流出较大的市,流向市外人口性别比居高,为128。

4、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67.8万人,占17.20% ;15-64岁人口283.7万人,占72.05%;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3万人,占10.75%。

安徽2010统计公报

安徽2010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2月24日 10:21 来源:安徽日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775.6千公顷,扩大30.3千公顷。

滁州市百岁老人长寿经验调查分析

滁州市百岁老人长寿经验调查分析

滁州市百岁老人长寿经验调查分析(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时间:2012/3/9 14:50:00 | 浏览:7鉴于全球面临日趋老龄化,百岁老人群体不断飞速壮大的大背景, 对老人健康分析研究,是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类的良好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滁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百岁以上的老人为81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8人,增加了73人,增长了 9.13 倍。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生百岁不是梦。

一、我市百岁老人分布情况全市百岁老人分布明显存在差异。

呈现“二多二少”即北多南少、农村多城镇少,百岁老人在县(市、区)之间分布密度相差较大,北边定远、凤阳、明光三县(市)百岁老人达61人,占全市百岁老人的75%;南边百岁老人为20人,占全市百岁老人的25%。

以上81位老人中,有61位老人居住在乡村,其他20位老人分别居住在市区和乡镇。

性别上呈现“一多一少”即女多男少的特征,女性老人为64人,占全市百岁老人的79%;男性老人为17人,占全市百岁老人的2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8位百岁老人均为女性。

滁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百岁老人分布情况:我市百岁老人中最大岁数为108岁,居住在来安县新安镇东门社区的田罗氏老人;最小的岁数为100岁,居住在明光市古沛镇高王村的孙徐氏。

我市百岁老人中103岁以上比重呈明显下降态势,具体情况如下表:二、百岁老人长寿经验通过对我市81位百岁老人的回访,大量调查分析资料表明,百岁老人群体的长寿因素可以归纳为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以下十个方面:1、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党的政策关注民生、关爱老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据调查得知,我市各县(市、区)政府对每位百岁老人都给予不同程度的长寿保健补贴,琅琊区、来安县、全椒县、明光市按150元/月给予补助,天长市按200元/月给予补助,凤阳县和定远县按100元/月给予补助。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

月1日零时;1990年普查时点为7月1日零时;2000年普查时点为11月1日零时;2010
性别比(女=100) 家庭户规模 (人/户) (%)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0-14 15-64 65岁及以上 总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民族人口 汉族
30.1 66.6 3.3 (%) 50.2 5.0 45.2
41.5 54.4 4.1 83.8 7.5 76.3
22.4 72.0 5.6 38.9 7.8 31.1
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项 常住人口 男 女
目 (万人)
1953 276.8 159.8 117.0 136.5
1964 759.7 391.1 368.6 106.1
1982 923.1 467.1 456.0 102.4 3.7
1990 1081.9 559.3 522.6 107.0 3.2
2000 1356.9 707.4 649.5 108.9 2.9
文盲人口及文盲率
文盲人口 文盲率 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乡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万人) (%) (年) (万人) 205.8 71.0
168.9 34.2 5.3
114.7 16.0 7.8
Hale Waihona Puke 94.3 10.9 8.6
57.8 4.9 10.0
425.8 333.9
597.0 326.1
794.5 287.4
普查时点为7月1日零时;1982年普查时点为7月1日零时;1990年普查时点为7月1日零时;2000年普查时点为11 年普查时点为11月1日零时。
80.2
文盲人口,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文盲人口数为15周岁及以上文盲和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上半年全市政府信息发布情况的通报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上半年全市政府信息发布情况的通报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上半年全市政府信息发布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8.05•【字号】滁政办[2010]94号•【施行日期】2010.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上半年全市政府信息发布情况的通报(滁政办〔2010〕9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公开内容,完善公开制度,强化公开监督,政府信息公开呈现全面推进,逐步规范,稳步提高,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主要特点(一)政府信息公开网完成改版升级。

为了充分发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的载体功能,市政务公开办对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版面、栏目和运行程序等21个功能项目进行了升级改版,增加了“信息并发”、“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信息发布量排行”、“网上测评”、“依申请公开预警”等12项内容,升级了依申请公开、权限下放、用户设立和分级统计4个栏目,调整了网址、发布责任主体等6个栏目,内容更加丰富,页面更加美化,功能设置更加合理。

市政务公开办分三期进行了升级改版培训,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也分别举行了业务培训,参训人员达1900人次,保证了政府信息公开网规范高效运行。

(二)信息数量稳中有增。

今年上半年全市发布信息7.13万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4.4%;其中,县市区发布信息5.88万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8.2%;市直单位共发布1.25万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4%。

各县市区政府办发布信息4187条,同比增长132%,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发布信息2247条,同比增长236%。

参加考核的66家市直单位,有49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发布信息量的明显增长,其中,市国税局、市环保局、市粮食局、市民委等29个部门增幅较大,均达到5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市政府和市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393786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00148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63620人,下降1.6%,年平均下降0.16%。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453354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229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10631人,增长7.4%,年平均增长0.74%。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203843户,家庭户人口为378355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7人减少0.43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99579人,占50.78%;女性人口为1938289人,占49.2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的105.41下降为103.1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77497人,占17.20% ;15-64岁人口为2837132人,占72.05%;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3239人,占10.7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0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
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986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920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52236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19190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670人上升为504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043人上升为995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0578人上升为3866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9475人下降为3026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5718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3598人,文盲率[5]由10.77%下降为9.07%,下降1.7
个百分点。

六、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