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教案4酸和碱acidandba

合集下载

有机酸碱实验教案

有机酸碱实验教案

有机酸碱实验教案引言:有机酸碱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有机酸和有机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有机酸碱实验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有机酸和有机碱的性质,掌握它们的常见实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有机酸碱的鉴别。

二、实验原理:有机酸是指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酸性。

有机碱是指含有氨基(-NH2)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碱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几种常见的有机酸和有机碱进行鉴别。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移液管、酒精灯、试管架等。

2. 实验试剂:苯甲酸、乙酸、水杨酸、苯胺、乙醇胺、甲胺、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将苯甲酸、乙酸和水杨酸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

2. 分别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三个试管中,观察有无气体产生和颜色变化。

3. 将苯胺、乙醇胺和甲胺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

4. 分别加入少量盐酸溶液于三个试管中,观察有无气体产生和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于苯甲酸、乙酸和水杨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苯甲酸和乙酸会产生气泡,并有刺激性气味释放,而水杨酸则不会产生气泡和刺激性气味释放。

2. 对于苯胺、乙醇胺和甲胺,加入盐酸溶液后,苯胺和乙醇胺会产生气泡,并有刺激性气味释放,而甲胺则不会产生气泡和刺激性气味释放。

六、实验讨论:1. 为什么苯甲酸、乙酸和水杨酸会产生气泡和刺激性气味释放?这是因为它们在与氢氧化钠反应时,产生了对应的盐和水,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2. 为什么苯胺、乙醇胺和甲胺会产生气泡和刺激性气味释放?这是因为它们在与盐酸反应时,产生了对应的盐和水,并释放出氨气。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有机酸和有机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有机酸碱的鉴别方法,为日后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结语:有机酸碱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实验,通过本实验教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了解有机酸碱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4 acid and base 酸和碱

4 acid and base 酸和碱

取代基效应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σ, π) 共轭效应 ( π-π, p-π) 超共轭效应 (σ- π,σ- p)
场效应 空间传递
空间效应 (位阻效应) 物理的相互作用
电子效应 (Electronic effect):
由于取代基的作用而导致的共有电子对 沿共价键转移的结果。
O
O
O2N CH2 C O H > CH3 C O H
CC Z
电负性 (Electronegativeties)
C ZCH C Z
-I
标准
+I
规则:
1. 同周期的原子: -CH3 < -NH2 < -OH < -F
2. 同族的原子: F > Cl > Br > I
电负性: 4.0 3.0 2.8 2.5
3. 相同的原子: 不饱和度越大,-I 效应越强
Gilbert Newton Lewis (1875-1946) influential American chemist. His theories include the Lewis dot structure taught in Chem120 and covalent bond theories.
一. 诱导效应 (Inductive effect)
δ
C

δ
Cl
δδ
C C Cl

δ
C
Cl
取代基的影响 分子链 传递 电子云密度
分布不均匀 取代基性质 方向 转移的结果
-诱导效应
结构特征: 单、双、叁键 传递方式:σ、π键 传递强度:与距离相关。距离越大,强度越弱。
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取决 取代基 中心原子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常见的酸和碱
柠檬酸
氢氧化钠
柠檬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广 泛用于食品、饮料和清洁产品中。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常用于肥 皂制备、清洗和实验室应用。
乙酸
乙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常用于食 醋、制药和化妆品。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是什么?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 液的酸碱性质而改变颜色的化 学物质。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 酚酞:红色酸性溶液变 为无色碱性溶液
• 甲基橙:红色酸性溶液 变为黄色碱性溶液
• 溴酚蓝:黄色酸性溶液 变为蓝色碱性溶液
应用
酸碱指示剂常用于酸碱滴定、 理化实验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酸度和碱度的测定方法
1 酸度的测定方法
常见的酸度测定方法包括pH计、酸碱滴定和指示剂等。
酸碱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作肥皂、饮食调理、清洁剂制 备以及实验室分析等方面。
2 碱度的测定方法
常见的碱度测定方法包括pOH计、酸碱滴定和指示剂等。
3 实例
一种常见的测定方法是使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食品中醋的酸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酸和强碱
强酸是指酸性溶液中能够完全生成氢离子(H+)的酸,例如硫酸和盐酸。强 碱是指碱性溶液中能够完全生成氢氧根离子(OH-)的碱,例如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
酸碱反应的应用
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其反应方程式通常为: 酸+碱→盐+水
2
中和反应的特点
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产生的盐可以是晶体或溶解于水中。这种反应还 具有酸度和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等实际应用。
3

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常见的酸和碱优秀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教学难点】
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
药品:NaOH 固体、20%NaOH 溶液、CaO 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高品位的教学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把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的知识网络化”。

在本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就用一项趣味实验将问题印入学生的大脑,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将化学知识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与技能,感悟学习方法。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形成特色,从横向分析知识推进与方法形成融为一体,从纵向分析是知识与方法的深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教案设计

《酸碱滴定》教学设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碱反应的原理;判断酸碱滴定终点的方法;酸碱指示剂的选取
.难点:判断酸碱滴定终点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实际运用教学流程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1.实验用品:滴定管、10ml量筒、烧杯、锥形瓶、蒸馏水、酚酞试剂、石蕊试剂、甲基橙试剂。

2.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DIS设备技术。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
源应用分析
【引入】师:今天老师从实验室中带来了一瓶试剂,由于放置的生:1)取一定量的氢氧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酸碱理论

logk HA=a lgKa+C
完整版课件ppt
6
二、路易斯理论(Lewis theory)
(一)酸碱电子理论
在勃朗斯德提出酸碱质子理论的同时,即1923年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 路易斯理论: 酸 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电子的接受体,
它可以是具有空轨道的任何物质 碱 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电子的给予体,
完整版课件ppt
19
运用量子力学对简单烷基正离子计算的结果表明,平面构型比三角锥体构型的 能量大约低 84kJ.mol-1。另外,在超强酸中形成的叔丁基正离子的结构已经由 NMR和IR谱图的分析得以证实。
H
R
H
p 轨道垂直于s 键所在的平面
在平面结构中,中心碳原子以三个 sp2 杂化轨道与三个成键原子或原子团形成三 个s 键,正电荷集中在 p 轨道上。根据分子轨道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甲基正离子中 碳原子净电荷的为 0.435,而氢原子的净电荷为0.188。
完整版课件ppt
18
§ 5-2 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是指碳原子上带有正电荷的物种,它是有机离子型反应机理中经常遇 到的活泼中间体。
一、碳正离子的结构
最普遍的一类碳正离子是配位数位 3 的碳正离子,即所谓的经典碳正离子。
CH3+
(CH3)3C+
CH2=CH-CH2+
碳正离子的结构特征: 1)中心碳原子是缺电子的,外层只有6各价电子。 2)中心碳原子是平面的SP2杂化构型。
硬酸 接受电子的原子特性是体积小、正电荷高、可极化性低和电 负性大。 也就是对外层电子抓得紧。
软酸 相反情况 硬碱 给电子的原子特性是电负性大、可极化度低、难以氧化,也就是对外

化学酸碱有机基础教案

化学酸碱有机基础教案

化学酸碱有机基础教案教案标题:化学酸碱有机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

3. 掌握酸碱反应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机理。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

3. 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 酸碱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教科书、化学实验手册等。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 实验药品:酸、碱、有机化合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引发学生对酸碱的认识和兴趣,例如:柠檬汁的酸味,洗衣粉的碱性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酸碱的定义和性质,包括酸碱的酸味和碱味、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等。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规则,包括碳原子的四价性质、碳链的命名方法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反应类型,例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酸与金属的反应等。

2. 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机理,例如:醇的氧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等。

四、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演示,例如:酸溶液与碱溶液的滴定反应。

2. 进行有机化合物反应的实验演示,例如:醇的氧化反应。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酸碱反应和有机化合物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总结,澄清学生的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酸碱和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酸碱和有机基础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高中化学四大强酸强碱教案

高中化学四大强酸强碱教案

高中化学四大强酸强碱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四大强酸强碱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一、导入
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硫酸是强酸?氢氧化钠是强碱?
二、前期活动
1. 复习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2. 讲解强酸强碱的概念及其常见的四种强酸强碱
3. 展示四大强酸强碱的名称和化学式
三、学习活动
1. 讲解硫酸、硝酸、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特点
2. 分组讨论四大强酸强碱的实验现象,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四大强酸强碱的酸碱性质
四、深化活动
1.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 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四大强酸强碱的共性和区别
3. 带领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强酸强碱的酸碱性质会比较强烈?
五、课堂小结
总结四大强酸强碱的名称、性质和特点,强调它们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四大强酸强碱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节课改进提供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
17 Acid and Base
5
Problems with B-L theory
The theory works very nicely in all protic solvent, but fails to explain acid-base behavior in aprotic solvents and non-solvent situations. A more general concept on acid and base was proposed by G.N. Lewi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Bronsted-Lowry theory was proposed.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Text PHH: 17-1)
Acid - any substance which delivers hydrogen ion (H+) to the solution. HA H+ + A¯
Base - any substance which delivers hydroxide ion (OH¯ ) to the solution. BOH X+ + OH¯
17 Acid and Base
4
Brønsted-Lowry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
An acid is a substance from which a proton can be removed. Acids are proton donors.
A base is a substance that can remove a proton from an acid. Bases are proton acceptors. Because of strong desire for protons, bases rip protons off acids.
Arrhenius acids and bases
Sevante Arrhenius proposed that substances exists as ions in solution in his dissertation, which was awarded a fourth class (D) in 1884. He was unable to find a job in his native Sweden.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1903 for his electrolytic dissociation theory.
Question the established theory.
17 Acid and Base
6
Evolution of the acid-base concept
year thinker Acid
1884 Arrhenius ionize H+
Base
ionize OH¯
acid-base reaction H+ + OH¯ = HOH
17 Acid and Base
3
Problems with Arrhenius theory
Like Dalton’s atomic theory, Arrhenius theory have problems today: Acidity did not show in other solvent. What is the solvent role? Some salts produce acidic or basic solutions, not neutral. Why? Which is the base, NH3 or NH4OH? Is OH¯ really the only base? How can H+ be stable? Are proton donated?
Acid-base reactions are competitions for protons. HCl + H2O H3O+ + Cl¯ HNO3 + H2O H3O+ + NO3¯ HC2H3O2 + H2O H3O+ + C2H3O2¯ H2O + NH3 NH4+ + OH¯
conjugate acids and bases
Lewis acids are electrophils: H+, Na+, BF3,
Lewis bases are nucleophils: NH3, H2O, PH3
Acid base reactions: BF3 + :NH3 F3B:NH3
Lewis at his desk. He generalized an idea.
1923 Bronsted- Proton Lowry Donor
proton HA + B = HB + A acceptor conjugation
1923 Lewis
electrophil nucleophil E + Nu = E:Nu
17 Acid and Base
7
Lewis acids and bases
Gilbert Newton Lewis (1875-1946) influential American chemist. His theories include the Lewis dot structure taught in Chem120 and covalent bond theories.
Some chemists want students to learn Brø nsted-Lowry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 before learning Arrhenius theory, because the former is mon the established theory.
17–9
17 Acid and Base
8
HClO4 H2SO4
HI
ClO4 ¯ HSO4¯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