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与瘢痕疙瘩综合治疗

合集下载

疤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疤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疤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疤痕治疗的方法非常多,在医学上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综合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激光法、压迫治疗法、放射法、药物法、康复等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包括瘢痕切除,分次、分层切除,切除后皮片和(或)皮瓣移植修复、激光或手术磨削、组织扩张器应用等等。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后辅加药物,激光或光子、放射线或同位线治疗,微晶重组疤痕B 细胞再生技术*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的范围也不同,如果一旦出现疤痕,有这么多的方法怎么选择呢?千万不可草率行事,一定要求助于有经验的医生,诊断明确后再作选择。

云南省武警边防总队医院皮肤科提醒患者,如果决定修复疤痕,那么一定要早早治疗,要不然就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一、疤痕的药物治疗治疗瘢痕的药物很多,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瘢痕局部直接应用:①类固醇类药物:主要是疤痕内局部注射(如曲安奈德等)或配制成霜、膏,涂抹、贴敷。

适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效果明显。

由于药物本身效应,或注射剂量过大,方法不正确,患者的个体敏感性不同等,用药后有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的副作用,比如: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脱失,局部皮肤轻度凹陷、女性月经紊乱等。

②硅类制剂:最常用的有美皮护、疤痕敌、硅酮霜、瘢痕贴等,使用方法外贴、外涂等,使用方便、简单、无局部不适或不适感轻微。

适用于术后或烧伤后早期应用。

除此之外我国中药制剂抑制瘢痕止痒也有其特色,如瘢痕止痒软膏等。

但是见效比较慢,治愈率低。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治疗瘢痕的外用药物有多种,这些药物能加速瘢痕软化和退化,而不可能完全消除瘢痕。

有些药物广告称能彻底消除瘢痕、彻底除疤,这是不可信的。

各位患者切忌病急乱求医,浪费金钱和精力,徒增心理负担。

二、瘢痕的压力疗法弹性织物(弹力套、弹力衣、弹力绷带等)对瘢痕部位实施持续压迫而达到预防瘢痕增生和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办法,称为压力疗法。

加压疗法治疗皮肤瘢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压力,使瘢痕内血管管腔变窄,血流减少,造成瘢痕内组织缺少营养,瘢痕组织的增生受到明显的抑制,而达到治疗瘢痕的目的。

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17例

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17例

无继发感垫 及小 良反应 ,随访 3个月 .无 一例 复发 ,5 0倒 全 部一 次性治愈 。
4 讨 论
皮脂腺囊肿是一种常 见病 、多发病 .以青壮年多 见 ,治 疗 力求 彻底清 除囊 壁 ,使囊肿痊 愈而不致 复发 :微波 治疗 皮 脂 腺囊 肿 同手术 切除相 比 .具有操作简单 ,出血少 ,病人 痛 苦小 ,囊壁 拿出完整 ,不易 复发 .术后恢复快 ,不需拆线 等优点 ,病人 大都 乐于接受 。 若囊肿并发感染 ,且与周 围 组 织粘连严重 ,则宜消炎 后手 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 :1 5 5 13 1 10 ;1 95 7 7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2 30 (O2 1 0 3 —0 0 —11 2 9)0 — 0 9 1 0 外涂 .每隔 2天交替使用 1 .直至下次确 炎舒 松 一A注射 次
治疗
瘢痕疙瘩 是皮肤结缔 组织 对创伤的超 常反应 ,与个 人体 质有关 。局部 手 术 、外 伤 烧 伤 皮肤 感 染 等均 可 引起 发 病 。多数病人不 能 回忆 出外伤 史 ,可能 是一 种慢 性 炎症 过
3 讨论
确炎舒 松 一A作为一 种长 教激 素 ,有 明显 的
例 ,所选病例全部为前胸上部 的瘴痕症瘩典型病例 .病程为
抗炎作用 ,能抑制纤维 细胞和 毛细血管增 生 ,且作用 持久 。
海普林乳膏 内含低分子肝素类酸性粘多糖物质 ,促透皮 吸收
剂 ,皮肤角质软化剂及保湿剂 ,有活血化瘀 的作 用。能 促进 结缔组织复原 ,抑制疤痕过度增生及软化疤痕 肤疾宁贴膏 除有一般橡皮 膏的作用外 ,其 中含有皮质类困醇激素 ,外贴
整具体操作方法
徽渡治疗皮脂腺囊肿时 ,在 W , C F Z—ID一Ⅱ型机 上 ,用 单头时 ,输 出功 率 1 —2W 为最佳 .其它机 型 的最佳 输 9 0

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 , 川芎嗪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 的药理作用及 临
床应用非 常广泛 , 人们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临床上应用 的 川芎 嗪制剂主要有磷酸川 芎嗪片剂 、 囊剂和注射剂 , 中口服 制 胶 其
[] 1 李笑华, 3 孙宇丁, 石晶, 川芎嗪对大 鼠光损伤视 网膜 S D、 A的影响 等. O MD
1 1结 语 与 展 望
[o 范治 云,刘 玉兰 . 芎嚷对急性炎症 的抗炎作用 I . 1J 川 J 中药药理 与临床 , 】
19 1 ( )1 - 4 9 9,5 6 :3 1 .
[1 刘丽, 1】 吴世满. 川芎嗪对致敏大 鼠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j 】
中国药物与临床,0 9 9 5 :7 — 7 . 20 ,( )3 8 39 【 ]_ 1 T 丹巧, 2 王巍 , 景富春, 川芎嗪对帕金森病大 鼠脑 内灌流左旋多巴引起 等. 的脑氧化损伤的作用『 . J 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 , 0 ,7 7 : 7 6 8 1 2 72 ( )6 — 2. 0 2
的合成与沉积有效防止瘢痕的再形成12手术联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治疗肾上腺皮质类6问题与展望固醇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常用于瘢痕疙瘩最初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和整形外科的常见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阶段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可抑制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目前对瘢痕疙瘩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及基因水平一些研究者正试的增殖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增加胶原酶的产生并减少胶原酶抑制图从研究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胚胎伤口愈合机制细剂的水平
f9 锦蓉, 11 刘 叶松柏, 川芎嗪抗肿瘤 转移作用及其机理 f. 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 】
学 杂 志.9 3,( )19 1 2 19 7 2 :4 — 5

瘢痕与瘢痕疙瘩ppt课件

瘢痕与瘢痕疙瘩ppt课件
• 病理表现:表皮仅几层上皮细胞,称瘢痕表皮。深 层以胶原纤维增厚为主,无弹力纤维、毛囊、真皮 乳头及腺体等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多, 胶原纤维排列没有顺序;晚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 少,胶原纤维平行规则排列。
学习交流PPT
5
瘢痕的分类
• (二)增生性瘢痕
• 增生性瘢痕表皮仍为几层上皮细胞,时可见角化或 细胞增生,无皮钉。真皮层为增厚的胶原纤维,排 列不规则,伴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浸润和粘多糖沉 积。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正常状态下的胶原纤维 与皮下组织隔开。
学习交流PPT
15
瘢痕的分类
• (七)增生性瘢痕
• 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 伴有灼痛和搔痒。增生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如深Ⅱ度 烧伤和切取厚的中厚度片的供皮区创面等,偶尔亦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 术切口,有自行退变软化的可能。在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 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 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有些最 终可以平复,痛痒症状也大为减轻或消失。常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异物、炎症、牵拉等。全身因素如青壮年、妇女,尤其是 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人,这可 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 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步研究阐明。
学习交流PPT
3
瘢痕的分类
• 二、瘢痕的分类 • 瘢痕可按病理、形态、功能、症状、稳定性、性质、
病因、部位和深度来分类,以下主要从病理和临床 表现来描述。 • 三、病理学分类 • 通常分为正常皮肤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 瘢痕疙瘩、瘢痕癌等。

肩部瘢痕疙瘩综合药物注射治疗效果观察

肩部瘢痕疙瘩综合药物注射治疗效果观察
为9 3 - 3 %。
3 讨 论
释) , 每1 5 d  ̄ 3 0 d 1次 , 注射的 次数 和频 率根 据瘢痕 的严重程
度 而定 。 注射 时采 用分 层 注射 技 术 , 尽 量 浅 层 注射 , 深层 适 当注
射, 注射时严格 掌握层次 , 只将药液注入到瘢痕 实体 中。 结果
本组 1 5 例 患者 , 9例 治愈 , 5 例显效 , 1 例 无 效 ,治愈 率 为 6 0 %, 总 有 效 率为 9 3 . 3 %。结 论 对 于肩 部 瘢 痕疙 瘩 采 用综 合 药物 注 射疗法 , 疗 效较 好 , 尤 其 适 合 于 拒 绝 手 术者 , 值 得 在 基 层 医 院推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0 )
次数和频率根据瘢痕的严重程度而定。 注射时采用分层注射时严格掌握层 次 , 只将 药液注入到瘢痕实体 中。治疗后根据瘢痕疙瘩 消退情况以及临 床症状决定注射次数( 无复发倾向者注射 1 - 2 次) , 平均 3 - 5 次。
色素沉着 , 随访 l 2个月 以上未见 复发 ; 无效 : 自觉症 状和瘢痕 外观、 质地未见明显改善 , 或治疗后 l 2 个月 内复发者。
2 结 果
【 摘要 】目的 评价 肩部瘢痕疙瘩 综合 药物 注射治疗的临
床效果。方法 o r . 一干扰素 1 0 0万 u, 肌 注, 每天 1 次, 1 5次后
1 9岁 一 4 8岁 , 病程 0 . 5年 ~ l 1 年。 其 中 2例双侧肩部瘢痕疙瘩 ,
其余均为单侧肩部瘢痕疙瘩。瘢 痕疙瘩 的诊断 : ①病变超过原 始皮肤损伤范 围 ; ②呈持续性生长 ; ③高起皮肤表 面、 质硬韧 、
颜色发红的结节状 、 条索状或 片状肿块 。本组患者均诊断为肩 部瘢痕疙瘩 。 1 . 2 治疗方法 治疗 前检测肝脏功能均正常。o t 一干扰素

综合方法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综合方法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综合方法治疗大面积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彭维海;赵自然;张舵;绍英;于威【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09(029)013【摘要】瘢痕疙瘩是一种胶原纤维异常增生性疾病,临床比较常见,往往小的破溃或蚊虫叮咬也可诱导产生。

由于其病因复杂,术后复发率极高,临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

单发小面积瘢痕疙瘩目前公认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术后联合放射性核素放射治疗,然而对于大面积瘢痕疙瘩的治疗还没有一种效果确切的方法,因此探索一种既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又能减少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方法是患者和医务人员所期盼的。

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大面积瘢痕疙瘩采用手术切除植皮联合术后放疗、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同传统手术切除植皮联合术后放疗比较取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700-1701)【作者】彭维海;赵自然;张舵;绍英;于威【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1【相关文献】1.综合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及年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刘晓;阮世晓;张文华2.手术治疗与术后加放疗治疗瘢痕疙瘩100例疗效观察 [J], 江沁;陕声国3.瘢痕疙瘩患者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J], 高秋芳;曾维惠4.核素32磷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治疗方案的疗效观察 [J], 关则雄5.激光加综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J], 黄方涛;卢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273例

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273例
方法 。
维 拉帕米为一种钙 离子阻滞 剂 , 在瘢痕形 成 以及 增生 其 性瘢痕 , 瘢痕疙瘩的发生 过程 中的作 用 尚不 十分 明确 。研究 发现 , 体外培养的异常纤维细胞在维拉 帕米的作用下 , 细胞数 量减少 , 殖受到抑 制 J 增 。钙 离子拮抗 剂可改 变瘢痕疙 瘩和 正常皮肤纤维 细胞 的形 状 , 能使 合成前 胶原 酶 明显增 加 , 因 此, 可用 于瘢痕疙瘩 的治疗 。 本组总有效率 8. 1 42 %与对照组相 比, 具有显著 性差 异。
痊愈 显效 有效
附表
组别 n
例f ) %
无效 总有效率 ( ) %
瘢痕 [ ] 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0 3 9 6 16 20 , ( ):0 . [] 2 罗旭松 , 林新瑜 , 向雪岑 .瘢痕疙 瘩治疗研究 的新进展 [ ] J .中华 医学美容杂志 ,0 3 9 6 1 2 2 0 . ( ):2.
维普资讯
维 拉 帕米局 部 注射 治 疗瘢 痕 疙 瘩 1 9例
张 立 , 罗金 花 (南 文 州 肤 防 所云 文 60 ) 云 省 山 皮 病 治 ,南 山 60 30
中图分 类号 : 7 10 ; 79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i 0 R5.5R 3. B 1 2—11 (0 7 0 0 3 0 0 3 0 20 )2- 0 6- 1
程。 2疗程后判定 疗效 。对 照组 2 4例 , 使用 强 的松龙 混悬 液
与2 %利多卡因 1 1混合后瘢痕 组织 内注 射 , 次/w, : 1 2 2次为 1疗程。具体 方法 同治疗组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痊 愈 : 损完全 变平变 软 , 皮 自觉症状 ? 肖
失; 显效 : 皮损消退 I6 % , > 0 自觉症 状明显 减轻 ; 有效 : 皮损 消 退 ≥3 % 、 足 6 % 。 0 不 0 自觉 症 状 有 所 减轻 ; 无效 : 损 消退 皮

应用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

应用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
r d e is r c re c ae. e ho Fr m 99 o 2 6,7 as so e od n y err p i c r r r ae t ur ey e uc t e u n e r t M t ds o 1 6 t 00 96 c e fk li s a d h p to h c s a swee te td wih s g r
瘢 痕疙瘩 和增 生性 瘢 痕 的治疗 是整 形外 科 的一大 难题 。患 者 往 往 瘙 痒 、 痛 难 忍 , 响外 观 容 貌 和 社 疼 影
交 , 重 者可 产生 心 理 上 自卑 。采 用 单 一 疗 法 如手 术 严
用直 接 减张法 、 部皮 瓣转 移法 、 张器埋 置 皮瓣修 复 局 扩 和植 皮 修复 。手 术 中应 用 整形 外科 原则 , 除瘢痕 后 , 切
i cm ia o i ot e t eiait nteay sioeglh e n , ot ot odi c os adpesr teay T ee n o bnt nwt p s pr i da o rp , icn e set g crcs ri i h o av r i h l i i e  ̄et n , n rs e hrp . hs i u
W n n g n , hoL ig S u Qnf ,t l a gMi a g Z a i n , hi i u e a g p g Dp r etfPat ugr te f l t rv c l o i lfA h i dcl nvrt, e i 30 1 eat n lsc re h f i e Poi i s t n u Mei i sy Hf 0 0 m o iS y, A a d i n a H p ao a U ei e2 [ src] Obet e T vsgt amo f ci e o f ra et f eo s n yet p i sasi o e t Abtat jci oi et a r eet em t do t t n li dh plohc ct n r r o v n i e e f v h e m o k d a q r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增生性瘢痕
累及真皮深层(网状层)的创伤均可形成增生性 瘢痕。见于深Ⅱ°及以上烧伤或浅Ⅱ° 烧伤感染、切 割伤、中厚皮片供皮区等瘢痕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面, 扪之较硬,界限清楚。早期:毛细血管充血而呈红色、 潮红或紫色,剧烈瘙痒是主要症状。持续时间与年龄 及部位相关,青壮年、血供较好部位增生期较长,反 之较短。 转归——生理性瘢痕(成熟、静止)
二、瘢痕的形成过程
瘢痕的形成过程也即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以下以皮 肤手术切口为例,叙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急性炎症期: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 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
2.伤口收缩: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 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是 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与 胶原无关。
缝合技术的要求
45°—90°—45°
(二)损伤的程度——深度 网状层为界 (三)感染 炎症,炎症细胞及因子的参与使愈合时间延长,瘢痕 更容易形成。 (四)异物 污染异物,医源性异物(线头、棉纤维、滑石粉、碎 屑)。 (五)慢性机械性刺激 搔抓、摩擦。
应对:熟悉解剖、精细操作、严格无菌、术后护理
六、瘢痕的转归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
瘢痕疙瘩:皮肤损伤后引发的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 细胞外基质的异常积聚为特征的皮肤胶原性疾病。有 好发部位,多见于有色人种,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和单 纯手术后极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有良性真皮肿瘤之称。
相关基因(5个):
TP53 TGFβ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 型(AGTR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型(AGTR1)
美容手术:解决外观及相关部位因瘢痕所致功能障碍。
左 胸部增生性瘢痕
右面部增生性瘢痕
(三)萎缩性瘢痕
见于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如大面积 Ⅲ°烧伤,创伤后组织缺损伴慢性溃疡及其愈合之后, 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瘢痕坚硬,平 坦或略高于皮肤面,与深部组织紧密粘连。循环较差, 淡红或苍白,表皮极薄而不耐受摩擦,容易溃破且经 久不愈。容易癌变。因极易收缩牵拉影响周围组织功 能。
见于不稳定瘢痕。遭受反复刺激,破溃,感 染而发生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
七、瘢痕的治疗-分类论述
一、分类
根据组织学和形态学的区别进行:
(一)表浅性瘢痕
真皮浅层,原因多由于轻度擦伤、浅度烧伤(Ⅰ°~ 浅Ⅱ°)、浅表皮肤感染。 表面粗糙、可有色素沉着。局部扪之平坦,柔软,与 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欠清。 处理:无特殊处理或一般美容药物涂抹。
三、瘢痕的组织学分类
表浅性瘢痕:发生于表皮或真皮表层的瘢痕,局部平坦,一般无 功能障碍。
增生性瘢痕:发生于真皮深层的瘢痕,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但局限 于原有损伤范围的瘢痕。
萎缩性瘢痕:发生于皮肤全层与皮下的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 可牵拉临近的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瘢痕疙瘩: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年后,一般表 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的、超出原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生长的肿 块,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或痛。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
两者统称为病理性瘢痕 相同点:基本病理形式均以胶原纤维在真皮大量沉积为
组织特征 不同点:
过去:增生病Biblioteka 局限于病损——增生性瘢痕 增生病变超出病损区——瘢痕疙瘩
现在:两者除了“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 瘢痕疙瘩可以归入皮肤良性肿瘤的范畴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
二、瘢痕的形成过程(续)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 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 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第5~6天起成纤维细 胞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 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 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覆盖在肉芽组织表面,当这些 细胞相遇时,则停止迁移,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 皮。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它可以提 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及生长因子。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
五、影响瘢痕增生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一)种族 (二)年龄 青年人是瘢痕或瘢痕疙瘩的高发人群。 (三)部位 机体任何部位在受到深及皮肤网状层的 损伤均可能形成瘢痕。 好发部位:下颌、胸前、三角肌部、上背部、髋部等。 少见部位:眼睑、乳晕、前额、外生殖器。
皮肤的分层:
角质层 透明层 表皮 颗粒层
皮肤 真皮
生发层 乳头层 网状层
棘状层 基底层
皮下组织
(四)皮肤张力 Borges皮肤纹线和张力线。包括langer皮纹张力线。
(五)家族因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均提示瘢痕疙 瘩有家族遗传倾向。 (六)内分泌因素 与皮质激素、性激素有关。
二、外在因素
(一)手术切口与缝合质量 切口线——langer,s line关系 切口和皮肤表面的垂直关系 “刀快、针锐、线滑”
一、软化
瘢痕退行性变。表现为形成后数月到数年瘢 痕组织充血逐渐消褪,色泽变淡,外形趋于平整, 质地变软,基地松动。
二、挛缩
瘢痕组织收缩,牵拉周围正常皮肤使之 变形,进而因瘢痕收缩对皮肤延展性的影响 而造成相应功能障碍。如对肌肉、血管、神 经发育的影响;对四肢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外观影响尤其重要。
三、恶变
增生性瘢痕:是因成纤维细胞增殖、生长失控,胶原过 度沉积导致真皮纤维化,增生往往持续数月或数年以 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相关基因(9个):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 转录因子Sp1 肿瘤蛋白p53 肿瘤蛋白p63(TP63) 白介素-6 受体(IL6R) 白介素-6(IL6) 血管源生长因子(VEGFA)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族(SERPINE1)
瘢痕与瘢痕疙瘩 的综合治疗
目录
一、瘢痕的定义 二、瘢痕的形成过程 三、瘢痕的组织学分类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 五、影响瘢痕增生的因素 六、瘢痕的转归 七、分类论述治疗 八、治疗方式概括 九、科研
一、瘢痕的定义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 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 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中医上称为蟹足 肿或巨痕症,它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 红质硬的良性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