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维修和狄德罗

合集下载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按重要顺序排列)1.洛克―17C英国--《教育漫话》教育作用:“白板说人”人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教育在人个性的形成、发展人的能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体育或健康教育、德育、智育**洛克第一次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2.斯宾塞―19C英国--《教育论》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9世纪―英国--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一词。

首次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基本范畴,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教育主张以科学教育取代古典教育。

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将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1.生理学和解剖学;2.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3.心理学和教育学;4.历史学;5.自然、文化和艺术。

不足:过于强调自然科学教育3.爱尔维修―18世纪--法国―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

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4.狄德罗―18世纪―法国反对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5.拉夏洛泰―18世纪―法国--《论国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权应该属于国家而非教会;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公民而非为天主教培养教士;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6.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自由自主教学论:所有的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教学原则: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

论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自我教育、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7.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学观: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第七章 法国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 法国近现代教育

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1919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 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 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统一学校主要解 决两个问题: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

这一主张,反映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对法国教育的影 响。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其中, “新大学同志会”的改革主张引起了法国社会广泛 关注,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二)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三)拉夏洛泰的教育思想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派别--法国唯物 主义者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他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从而获得精神 发展的,也就是说,人人生而智力平等、主张教育 民主化,这一观点直接抨击了“天赋不平等”,论 证社会及教育的等级制度合理的贵族理论。
第二节 法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二、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三、中学课程改革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五、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六、50至6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70至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0世纪初,法国在教育管理上仍然实施拿破仑时期 的大学区制度。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义务教 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3)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 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分制教学法”,即 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程改革很重视,法国国家 课程委员会公布了《课程宪章》这一纲领性文件,强调法国 今后仍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编制以学生为 中心,对学科体系进行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改革。

狄德罗

狄德罗

狄德罗百科名片狄德罗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

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目录个人简介生平著述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成就教育理论编辑本段个人简介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

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

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

”此狄德罗Denis Diderot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

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

父亲一声不吭。

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

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

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

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

狄德罗

狄德罗

狄德罗百科名片狄德罗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

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目录个人简介生平著述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成就教育理论编辑本段个人简介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

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

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

”此狄德罗Denis Diderot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

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

父亲一声不吭。

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

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

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

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1.苏格拉底(So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根据他的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 认识自己" 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

他主有美德," 美德即知识" 。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 问答法" 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

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 苏格拉底法" 。

苏格拉底曾说:"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谈话,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开始,进而喜庆得结论。

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

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2.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

他说:" 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

" 这就是说,教育" 可以改变一个人" 的本性。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斗争,历史上称为“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其影响之大正如恩格斯所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是使十八世纪成为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这是唯物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

法国启蒙运动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八世纪初,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鸿、伏尔泰、卢梭等。

他们主要是在政治思想上批判封建专制和教权统治,在哲学理论上,他们还只是自然神论者。

启蒙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中叶以“百攀对纬派”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主要人物有狄德罗、崔酗丈巴赫、爱尔维修、拉美特利等。

他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是不存在的,他们发展了启蒙运动前期思想家的思想成果,成为战斗的无神论。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人”出发,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利益,认为只有人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主人,从而反对扼杀人性的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

他们对“人”到底是怎么看的呢?他们是以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也用这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把人仅仅看成是一架机器。

爱尔维修认为:“人是一部机器,为肉体的感受性所发动,必须做肉体的感受性所执行的一切事情。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99页)霍尔巴赫说:“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人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惯性力、自我引力、吸力和斥力以及自保倾向的结果。

”(同上第611页)这种肉体感受性和自保倾向是一种趋乐避舍的感觉能力,动物和人都有这种感觉能力,所不同的是人的感觉能力更为灵敏些罢了。

拉美特利就认为人只是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几个弹簧等等而已。

启蒙思想家片面强调了人的生物的一面,往往把人看作是快乐和痛苦这种身体感觉的承担者,进而用人的生物性要求来说朋人的社会要求,什么“肉体的感受性是我们各种活动、思想、感情以及我们的社会性的唯一原因”(同上第496页)。

正是我们的需要强迫我们去思维、去愿欲、去行动。

”(《自然的体系》下卷第6页)他们企图用人的生理上的感觉和需要来说明人的思想行为,而不是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中去考察,这种离开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来谈人,只能是抽象的人,是历史唯心主义。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伦理思想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伦理思想

04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思想的现
代意义
对现代伦理学的启示
强调理性和感性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的伦理思想都强调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这对现代伦理学中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争论提供了新的 思考角度。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两位思想家都主张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这对现代 伦理学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03
爱尔维修与狄德罗思想的比

伦理观的差异
爱尔维修强调利益原则,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自然本性 ,而道德是调节利益冲突的手段。他主张通过教育和社会制 度引导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
狄德罗则强调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道德行为是自由选择的 结果,而非外部强制的结果。他主张通过理性和自由意志来 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并强调个人自主和自由的重要性。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伦 理思想
• 爱尔维修的伦理思想 • 狄德罗的伦理思想 • 爱尔维修与狄德罗思想的比较 •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思想的现代意

目录
01
爱尔维修的伦理思想
快乐主义伦理观
快乐主义伦理观
爱尔维修认为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人们应该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他主张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世界,认为 感官的快乐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基础。
培养社会责任感
爱尔维修强调培养社会责任感,认为 个人应该为社会利益而努力,这对现 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 指导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注公共利益
爱尔维修和狄德罗的思想都强调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这 对现代社会中关注公共利益、推 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指导意义。
重视道德建设
两位思想家都认为道德是社会稳 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这对现代 社会中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启示作用。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感觉主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感觉主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感觉主义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感觉主义”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感觉主义一译“感觉论”。

用感觉或感觉经验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

认为感觉是心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肯定感觉的绝对可靠性,甚至把各种心理现象均视为感觉的堆积、压缩和变形。

其思想来源有二: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的机械唯物论;二是英国J.洛克的经验主义。

18世纪在法国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

从法国大革命的需要出发,继承法、英两国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注意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医学)的研究成果。

以唯物主义为基本特点,明确提出感受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主张从生理学和脑的机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拉·美特利以笛卡儿“动物是机器”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的论断;狄德罗认为,无机物有“迟钝的感受性”,有机物有“活跃的感受性”,从而肯定感受性为物质所普遍具有;孔狄亚克在肯定洛克观点的基础上,坚持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既摒弃J.洛克关于反省是知识的来源的观点,亦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爱尔维修认为,一切心理活动均来自感觉;霍尔巴赫从反映论的观点出发,提出观念是“对象的映象”,感觉是我们活体上的第一机能,思维能力是对感觉加以“配合与分割”、“扩展与约束”的结果。

感觉主义反对灵魂论和唯心主义,重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环境作用,重视教育的影响,肯定感觉的客观性和其作为心理的基本成分,具有积极意义。

但它夸大感觉的作用,抹煞思维或理性的价值,必然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外因论。

代表着作有孔狄亚克的《感觉论》(1754)、爱尔维修的《论精神》(1758)、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1770)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维修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取知识, 从而获得精神的发展。而人人都有获得同样知识、 达到同样成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 育的权利。
利益 情感
他强调“利益”“情感”的世俗道德观。认 为教会对学校事业的垄断是“民族的灾害”,主 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他论述并倡导人们关心 现实的利益,认为顺应“自爱”并“以公共利益 作为行为的指南”才是高尚的道德。
教育主张
1
教育民主化
2
教育万能论
3
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走进 狄德罗
狄德罗
人物简介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 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 编。 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 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 教育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 《百科全书》。
他设想在初等教育中设读、写、算及公民道德等 课程,在中学里设数、理、化、自然、天文学、机械 学、以及史、地、音、体、美各种学科,提供教学用 的各种实验室设备。像培根一样,狄德罗指出研究和 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思考、实验,认为思维能力 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
——恩格斯
教育主张
否认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 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因素, 进而启发热的理性,认识社会中的罪恶现象,唤起对 正义、善行和新秩序的爱。
他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 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冯怡然 付科端
职教1001班
爱尔维修与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目录
1
历史简介
2
走进爱尔维修
1. 人物简介 2. 教育思想
3
走进狄德罗
1. 人物简介 2. 教育思想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整个地笼罩在理性主义的光晕下。 虽然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教皇的权威只有得到世俗政权的 支持才能实现,另外,教派内部的争论使得人们逐渐对信仰 日趋冷漠。哲学家们据此大力攻击天主教,宣扬新教,他们 把人看作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因此就认为人的一切都 由自然所决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百科全书派哲学家在这 一点上则超出了一般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 和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揭示了宗教的产生原因及其欺骗性, 他们反对宗教,反对禁欲主义。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 点,它重视人的感觉,认为物质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 激人们感观的东西。以物质为本源,机械唯物主义强调人的 感觉,认为由感觉而得出的各种各样感性认识就是认识的全 部。
思想主张
走进 爱尔维修
人物简介
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 (1715年-1771年)
是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功 利主义与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 著作包括了《论精神》和《论人 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人物简介
肉体感受性
接受外界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印象的能力, 即肉体感受性。
肉体的感受性乃是人的需要、感情、社会性、 观念、判断、意志、行动的原则。
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
爱尔维修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否 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 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 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 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 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