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罗简介
德尼狄德罗的简介

德尼狄德罗的简介德尼·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作家,同时德尼·狄德罗也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德尼狄德罗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德尼狄德罗的简介德尼·狄德罗又叫D.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平民出身,毕业于巴黎大学文科,毕业后无固定职业,在巴黎从事著述。
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还著有《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德尼狄德罗的哲学思想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
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
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
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
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
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
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 论文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论文关键字:教学教育培养发展儿童道德学生教师学校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引自:http://aya507.blg.163.1、苏格拉底(S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根据他的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
他主有美德,;美德即知识;。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
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曾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苏格拉底法;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谈话,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开始,进而喜庆得结论。
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
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2、德谟克里特(Dekrit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
他说:;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
;这就是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他还谈到教育与人的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承认人生来具有一定的天赋,但只有某种天赋并不能决定这个人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才智的人,而必须在具有天赋的条件下再给以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增长才智,使人;聪明;起来。
狄德罗的经典名言名句

狄德罗的经典名言名句狄德罗的经典名言名句大全德尼·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狄德罗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对你有帮助!狄德罗的经典名言名句 1· 想象,这是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 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 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
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
· 人生是海洋,希望是舵手的罗盘,使人们在暴风雨中不致迷失方向。
· 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 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非待有非常的事变发生,激动群众,是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赋有天才的人就会僵化。
· 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非待有非常的事变发生,激动群众,使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赋有天才的人会僵化。
·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 我把科学的广阔园地,看作是一个广大的原野,其中散布着一些黑暗的地方和一些光明的地方。
我们的工作的目的,应该是或者扩大光明地方的界限,或者在原野中增加光亮的中心。
狄德罗

狄德罗百科名片狄德罗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
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目录个人简介生平著述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成就教育理论编辑本段个人简介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
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
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
”此狄德罗Denis Diderot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
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
父亲一声不吭。
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
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
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
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简介

1713年10月,狄德罗出生在法国兰格尔的手工业者
家庭,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名律师或医生。少年时狄德罗
16岁去巴黎求学,在天主教会学校学习,3年后获 巴黎大学文学
硕士,
并开始显示非凡的才能。
建议她进行政治改革,但毫无效果。1784年7月,狄德罗在巴黎病逝。
被释放。
狄德罗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戏剧、美学理
论、文艺批评、小说以及自然科学等。而他最出名、最有影响的作
品是他主持编篡的《百科全书》。
1749年,书商莱布里东请狄德罗把英国人钱伯斯的《百科
词典》译成法文,而狄德罗建议重新编写新的《百科全书》,书商
同意狄德罗的计划。他随即邀请一批当时法国最优秀的学者、专
家为 百科全书》撰稿。在编辑《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参加撰稿的
作者们,把《百科全书》作为传播各门知识,反对教会和宣传革命
思想的重要阵地,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他们被称为“百科全书
派”,狄德罗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并亲自撰写1000
多条目,涉及哲学、文学、政治、艺术等领域。
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宣扬理性主义,批判封建
主义和宗教愚昧,向传统和权威发出挑战,产生巨大影响,1758
年当《百科全书》出版到第7卷时,当局正式将它列为禁书,他的
一些朋友也相继辞职。但狄德罗并没有退缩,独立承担全书的大
量组织、编篡、审校工作。 1772年,《百科全书》全部28卷终于出
齐,为此他耗费了20多年时间。
1773年,狄德罗曾应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邀请,去过俄国,
1746年,狄德罗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哲学思想录》,宣传无
德尼狄德罗

文学成就
狄德罗他反对古典主义的框架和主观主义的美学思想,主张艺术应反映现实生活。其主要的文学作品有《拉 摩的侄儿》和《修女》。《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对话体哲理小说。该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 社会的不平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并且深刻地揭示出拉摩的侄儿的性格特点是社会造成的,恩格斯曾称这部作品 是“辩证法的杰作”。
德尼·狄德罗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 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 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 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在我 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感谢观看
人物经历
狄德罗
1713年10月5日,狄德罗出生于法国朗格尔一个有名的制刀师傅家庭。童年时曾在耶稣会学校受过教育。
1729年到巴黎求学,19岁时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开始学法律。父亲只准他学医学或法律,但他 更热衷于数学、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由于他不愿按照父亲的要求学医或学法律,父亲停止了对他的资助,他只 好自谋生路。
狄德罗在说明世界统一性的同时,提出了“异质元素”的思想,并用它说明自然、世界的多样性。他说,自 然界的一切事物决不是也决不可能是由一种同质元素组成的,正如不可能用同一种颜色表现一切事物一样,丰富 多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都是异质元素的结果。物质元素数目无限,性质不同,具有运动的能力和感受性,因 而也就产生了自然现......
从1734—1744年的10年内,他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广泛接触社会,磨炼了自己的斗志。1743年,他 认识了卢梭。1745年,他应出版商之请,开始主持编纂《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 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散步》《论盲人书简》等,宣传无神论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结果 被关了三个月。1749年7月23日,入狱,1749年11月3日,被释放。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先说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吧,人们分到或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是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红木等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就此“狄德罗”下去,有的也就觉得男主人或女主人不够配套,遂走上了离妻换夫的路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
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
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
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论狄德罗思想对我国盲教育发展的启示

狄德 罗思想简介
第一部哲学著作《 哲学思想录》 , 书中带有明显的 教育 制度 ,他在 1 7 7 3 —1 7 7 4年 间向俄 国女 皇卡 自然 神论 色彩 。1 7 4 7 年 发表 的 《 怀疑 论者 的漫 捷琳 娜二世 提 出了许 多具体 的教育改革 方案 , 其 步》 ,则表 明他开始 在 自然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无 神论之 间有 中包 括《 论 青年女 子学校 》 、 《 论 特殊教育 》 、 《 论普 了选择 冲突。 1 7 4 9 年, 狄 德罗撰写 了《 供 明眼人参 通学校》 等。 他 拟定 了国民教育制度 , 建议 由国家
借助 触觉符 号来认识事物 , 可 以通过感 觉补偿视 觉的缺 陷等 。狄 德 罗关于盲人 学* - 7 能力的思想对我 国盲教 育发展 的启示有 : 克服偏 见 , 树 立对 盲人 的正确认识 ; 注重培养 和发挥 盲生的各 方面优 势 ; 重 视信 息化 手段在 盲生发展 中的作 用 ; 注重盲 生的特 殊心理特征 。 关键词 : 狄德 罗 ; 《 论盲人 书简》 ; 盲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G 7 6 0 文献标 识码 : A
接受教 育 , 他们 完全可 以和正 常人一样过体 面的 动过 割翳 手术而恢 复了视觉 的人 的意见 。此外 ,
生活 。
狄 德罗认 为 , 在察 知 事物上 , 盲人 具有 比正 常人 更为抽象 的思维方式 。 他在 书中写道 : “ 如果一个
( 一) 盲 人可以借助感觉获取经验
9 5
讲话 有条理 、 并能确定词 和概念 的定 义 , 他 还 管 理学 校教育 , 实行 免 费的普 及小学 教育 ; 他坚 力 、 能对各 种声响 以及声 音 的 持不分 阶层 的教育原则 , 主张对 贫苦农 民的儿童 有惊人 的感 官记忆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尼狄德罗简介
德尼;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作家,同时德尼;狄德罗也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德尼狄德罗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德尼;狄德罗于1713年在法国朗格勒市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出生。
德尼;狄德罗的父亲是一名手艺人,因制刀工艺精湛,所以德尼;狄德罗的父亲在当地有很高的名气。
德尼;狄德罗自幼接受基督教教育,等到入学年龄时,德尼;狄德罗曾先后就读于朗格勒学校、巴黎的耶稣会学校。
虽然德尼;狄德罗自幼接受基督教教义熏陶,但是德尼;狄德罗长大后并没有接受神甫职务。
德尼;狄德罗16岁时,前往巴黎大学就读,1732年,德尼;狄德罗从巴黎大学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在巴黎大学读书期间,德尼;狄德罗一直半工半读,他一面给牧师写道词,一面研究文学。
等到德尼;狄德罗从巴黎大学毕业后,他在巴黎从事文学创作。
德尼;狄德罗是一名天才式人物,他精通意大利语、英语等多门文字,曾经还翻译过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
1745年,法国出版商邀请时年34岁的狄德罗翻译英国百科全书。
狄德罗着手翻译时发现,英国这套百科全书内容太过支离破碎,并且里面的宗教思想十分乏味枯燥。
斟酌之下,狄德罗决定编写一套更好的百科全书。
狄德罗除了主编《百科全书》之外,还编著了大量著作。
诸如《怀疑者漫步》、《论
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都是狄德罗的作品。
狄德罗代表作品1759年到1781年,狄德罗曾为法国雕塑展览写过评论文章,在评论文章中,狄德罗指出以布歇为代表的雕塑家们所提倡的“罗珂珂”风,只是迎合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
随后,狄德罗指出,艺术家们应该创作一些提倡现实主义的作品。
《私生子》、《一家之主》是狄德罗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品。
狄德罗在研究戏剧作品时发现,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很难划清界限,为了冲破古典主义的局限,狄德罗创作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他主张用散文展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后来,狄德罗将自己所创作的戏剧形式称为“严肃剧”。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狄德罗代表作《私生子》和《一家之主》都是严肃剧。
狄德罗的戏剧作品在艺术创作形式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狄德罗为《私生子》和《一家之主》所写的序言就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除此之外,《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是狄德罗代表作之一,在这一作品中,狄德罗探讨了演员的表演技巧,狄德罗认为演员在淋漓尽致展现剧本中人物的同时,切忌让自己沉迷在角色中难以自拔。
演员既要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角色演绎中去,同时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来应对演出之外的生活,而这恰好就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曾写有《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
在这本书中,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又被称为“配套效应”。
狄德罗效应指的是人们拥有一件全新物品之后,如果不断给这件新物品置办与它相适应的物品的话,
那么心理上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事实上,狄德罗效应第一次被提出时,是在十八世纪。
当时,法国有个著名的哲学家名叫德尼;狄德罗,他发现人们会有一种“越得越不足效应”。
顾名思义,如果人们没有得到某件物品的话,那么此时的心理就会很平稳,如果一旦得到了想要的物品,那么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
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狄德罗效应,殷纣王刚成为君主,便过上了奢侈的生活。
刚开始时,商纣王使用的是象牙筷子,为了找到与象牙筷子相匹配的食器,商纣王令人打造了犀玉杯。
等到有了美丽的犀玉杯和象牙筷之后,商纣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再吃野菜,不再穿粗劣的衣服,甚至不在茅草屋下居住。
等到商纣王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国家却灭亡了。
等到世人发现狄德罗效应之后,便将它广泛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
如果缺乏信心的话,便可用狄德罗效应暗示激励自己,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那么就可以逐渐接近心中的目标。
德尼狄德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