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
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翻译家。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
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
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
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其次,读者阅读的能动性。
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
接受美学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
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更是读者的接受史,是接受效应史。
朱生豪的译事活动与译学见解

第21卷 第3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1 No.3 2008年5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y 2008—————————————— 收稿日期:2007 - 05 - 03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06JDHY001-6YB、07CGWY018YB);宁波大学科研基金(XY0600028)。
作者简介:贺爱军(1973 -),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生。
朱生豪的译事活动与译学见解贺爱军(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
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
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
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关键词:朱生豪;翻译思想;莎士比亚戏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8)03 - 0044 - 05一、鸳鸯湖畔文昌星朱生豪(1912 - 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一个家道衰落的商人家庭。
他10岁丧母,12岁丧父,由年逾八旬的叔祖母抚养长大。
朱生豪出生的第二天,一位人称“张铁嘴”的算命先生给新生婴儿排八字,说新生儿的诞生日是“文昌日”,八字里有“文昌星座命”,日后读书定能飞黄腾达。
当时嘉兴的世风以经商为重,而朱家由于相信“文昌星座命”之说,虽然家道败落,经济拮据,仍千方百计让朱生豪走仕途之路,以振兴家业。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及朱生豪的翻译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及朱生豪的翻译彭建华;邢莉君【摘要】朱生豪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译者自序"中说明了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是一种未能达到的白话翻译理想.莎士比亚<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是三个重要的悲剧,在根本上,朱生豪的白话造译是一个目标性的改写行为,其译文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尤其是在正式严谨的白话文体上,对于在发展中的白话文来说,朱生豪的迻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是最富有激荡情感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译文.【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莎士比亚;翻译;策略;方法;改写【作者】彭建华;邢莉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05翻译是译入语文化中一种鲜明的目的性行为,虽然不少译者声称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原作,文学翻译从来就是阐释和创造性的改写,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迻译过程中体现某种约束的规范和文化目标,甚至主观的意图。
一般的,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决定了译文的文本品质、预期的可读性,和理想的译文接受效果。
多重的、多层次的文化规范制约着当下时代的写作活动。
翻译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及其译作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翻译必然接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
对于某一文化,文学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如佐哈(Itamar Even-Zohar)所说,只有当翻译越来越接近成熟,并具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时,翻译才会注重文学的“充分性”,即亦步亦趋的追求与原文的结构和内容一致;相反,在不成熟的翻译阶段,文学翻译则注重“可接受性”,即为了迁就读者,尽量遵循译入语文化的文学规范和习惯。
朱生豪主要采用语体文(白话文)来翻译,他不无暗示地表达了自己的翻译观。
朱生豪自觉地选择了独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译者自序”写道:“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分析

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 O, woe is me I 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 see what I see! 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 泥土! My words fly up, my thoughts remain below. 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
• 莎士比亚还运用了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比 如明喻、暗喻、拟人、象征、头韵、元韵 、辅韵和平行结构等等。
朱生豪生平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 26日),中国浙江省嘉兴人。1936年 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 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 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 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 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 首先,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优点,就是真 实。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 ,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 展变化。 如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的粗鲁、庸俗,尖刻,而鲍西娅的语 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哈姆雷特的语 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 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 的发展。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 译语言特色分析
莎:语言的真实性、诗化语言、散文语言、修辞
朱:翻译语言的语言风格确立 添加押韵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对句 添加虚词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 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 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 宙斯”。学术上把沙士比亚一生 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 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以 及传奇剧。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 的翻译流畅, 文词 非常优美, 不仅让中国读者感受到莎剧伟大的文学 价值 , 同时也让 我 们感 叹 中文 的博 大 精 深 。这 主要
是 因为朱胜豪对 词 汇的调用 、 表达 的处理 , 于通过 善 在 中国语言 中寻找 合 适 的符 号 来保 持 原 作 的神 韵 , 传达 莎剧 的气 派 。这也是 至今他 的翻译 版本仍 然有
收稿 日期 :0 0一l 2 2 1 0— 9
Gr v s,y wn a d y ed y u e d, ae a n il o rd a
T l d ah b t r d, i e t eut e l e He vl ,h a i . ai y e vl y
对其 中 的歌 部分 朱生豪 是这样 处理 的 :
第2卷 l
第1 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 . No 121 .1
21 0 1年 1 月
J RNAL OFCHAN OU GCHUN UNI ER nY V S
J n 01 a .2 l
朱生豪的翻译特 点浅析
汤志 明
(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学院 , 福州 3 00 ) 50 2 摘 要 : 生豪是 中国翻译 莎剧 第一人 , 的翻译风格独特 , 朱 他 形神兼备 , 主要表现在 三方面 : 一是 朱生 豪的翻译通过
原 著 中这 一 段 刻 画 了多 种 形 象 , 朱胜 豪 对 此段
的翻译也 相应 地采 用 了多样 化 的语汇 调用 。可 以说
常 符合傻 瓜 的人物 形象 。
是五 彩缤 纷 , 俗 共 赏 。考 虑 到 莎 士 比亚 的戏 剧 作 雅 品 中的人 物形 象是 非 常庞杂 多种 多 样 的 ,而 朱生 豪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

2013.07学教育艺术殿堂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李媛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从美学上讲,译莎的过程就是译者的审美经验要和作者的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深入到原作的艺术意境当中去。
朱生豪以莎剧的翻译为情感载体,在自己的翻译艺术中,展示出作为翻译家和诗人的至美情怀,从而使译作彰显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情趣。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学审美一、以诗言志体现译文语言之美朱生豪一直秉承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文学传统,并将“代天受命、参赞化育”的职责贯穿到他的所有文化实践中。
“小言”是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写的一批时政短论。
文章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成为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独创性和特殊价值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朱生豪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文学素养的有机结合。
朱的译文经常采用散文体形式白话文表达,文中多处用韵,给读者留下了诗意的感受,此外莎剧原文中基本不押韵的独白,在其译文中也押了韵,而且换韵不多,很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会”中,罗密欧那段著名的独白:“轻声!那边窗子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它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这段译文完美地诠释了朱生豪作为译者如何履行其“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的职责。
莎剧灵活生动、优美韵律的语言体系成了英国文学的宝贵财富,这让莎剧有着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莎剧语言如此丰富而生动,自然也给语言翻译者们带来了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生豪没有从莎剧文体出发,而是使用了诗化散文体与白话散文体对莎剧进行翻译,这是一个创新,在保留了原来莎剧诗歌韵味与原著语言特色的同时,也将东方富有特色的语言纳入到了翻译体系之中。
朱生豪译文卷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英对照全译本

朱生豪译文卷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一、序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朱生豪先生在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方面颇有建树,其《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深受读者推崇。
本文将对朱生豪译文卷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二、翻译表现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功底深厚,对莎士比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不仅保留了原著的诗意和魅力,更加注重了中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他巧妙地将莎士比亚的古典诗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使译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三、语言质感朱生豪先生的译文在语言质感上极为出色,用词精准、通顺,不失古典诗意,又保留了现代汉语的表达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他对莎士比亚的原文有着深入的理解,在翻译中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词语,使译文情感饱满,富有表现力。
四、情感表达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其深沉的爱情情感而闻名,朱生豪先生在翻译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译文中的爱情情感真挚动人,读者如临其境,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五、文化传承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经典作品时,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朱生豪先生在译文中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精髓,更加注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使译文既忠于原著,又贴近我国读者。
他在译文中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古典文化元素,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国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 resonance。
六、结语朱生豪译文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对照全译本,不仅是对莎士比亚原著的一次绝佳诠释,更是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与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朱生豪先生的经验,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传承,使经典作品得以更好地在不同文化中传播与流传。
七、对比分析针对朱生豪译文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将原著和译文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功力和译文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莎士比亚还运用了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比 如明喻、暗喻、拟人、象征、头韵、元韵 、辅韵和平行结构等等。
朱生豪生平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 26日),中国浙江省嘉兴人。1936年 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 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 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 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 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她爬 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个时候,一根心 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 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 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 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个可怜 的人歌儿没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1,选用诗化散文与白话散文来趋同原文体裁。
Eg: Act5 Scene7 There is a willow grows aslant a brook, There with fantastic garlands did she come… Clambering to hang, an envious sliver broke; Whe down her weedy trophies and herself Fell in the weeping brook.……
4)借代(Metonymy)
借代是用一事物的名称来指代他事物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经 常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增加其语言的形象性和简洁性。
Whether’t 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 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Hamlet , Act I , Scene IIl)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这里“slings”指 的是“伤害”,“rrows”指的是攻击、袭击。
再次,尽量地发挥散文在剧本里的作用。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And yet, to me, what is this quintessence of dust?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 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 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 长! 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
(2)对句的使用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Hamlet [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最后,莎剧中语言中使用多种修辞。
1)双关(Pun)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 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 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3,000例双关手法。)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let :( aside)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 I' m too much in the sun. ———Hamlet , Act I , Scene II 国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 译语言特色分析
莎:语言的真实性、诗化语言、散文语言、修辞
朱:翻译语言的语言风格确立 添加押韵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对句 添加虚词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 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 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 宙斯”。学术上把沙士比亚一生 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 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以 及传奇剧。
• 首先,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优点,就是真 实。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 ,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 展变化。 如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的粗鲁、庸俗,尖刻,而鲍西娅的语 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哈姆雷特的语 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 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 的发展。
Laertes
Queen Laer
King
雷 王后 雷 国王
O thou vile king, Give me my father! Camly, good Laertes. That dorp of blood that's calm proclaims me bastard, Cries cuckold to my father, brads the harlot Even here, between the chaste unsmirched brows of my true mother. what is the cause, Laertes, That thy rebellion looks so giant-like? 啊!你这万恶的奸王! 还我的父亲来! 安静一点,好雷欧提斯 我身上要是有一点血安静下来,我就是个野生的杂种,我的 父亲是个王八,我的母亲的贞洁的额角上,也要雕上娼妓的恶 名。 雷欧提斯,你这样大张声势,兴兵犯上,究竟为了什么原因 ?
• 其次,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
极大多数剧本台词的主体都是用“素体诗”(blank verse) 写成,即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诗体。这种韵文没有脚韵,读之 不完全象诗,然而它又有强烈的诗歌一节奏。
• 音步
两个以上音节的英文单词或一句话都有重读音节与轻读音 节之分,按固定模式配合起来,反复再现,组成诗句,听 起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这种固定的轻重搭配叫“音步 ”(foot), 一行诗中轻重搭配出现的次数叫音步数。 Eg: But, soft! / what light / through yon / der win /dow breaks? It is / the east, / and Ju / liet is / the sun.! Arise, / fair sun, / and kill / the en / vious moon.
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 O, woe is me I 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 see what I see! 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 泥土! My words fly up, my thoughts remain below. 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
3、大量使用四字结构与对句 (1)四字结构的使用。 Eg: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 Who set this ancient quarrel new aborach? 这一场宿怨是谁又重新煽风点火 As he breathed difinace to my ears, He swung about his head and cut the winds,… 他对我出言不逊,把剑在他自己的头上舞得嗖嗖直响,就像 风在那儿讥笑他的装腔作势一样。
2)矛盾修辞(Oxymoron)
O serpend heart, hid with a flowering face! Did ever dragon keep so fair a cave? 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Dovo-feather' d raven! Wolfish 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 Just opposite what though justly seem' st A dammed saint, an honorable villain. ——Romeo and Juliet, Act III, Scene II 朱丽叶: 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 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 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的外表 包覆着丑恶的实质!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 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