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则-寓言四则(2017届)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课文解读
节省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课文解读
2.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
具体的 人
“吾穿井得一人”
节省
劳动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寓意)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整天在地上活动, 为什么担忧它坏呢?
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其人


那 “舍”通“释”,解除、消除 ……的样子
晓那个之人者消除疑亦虑, 非舍常然高大兴,喜。
大喜,
非常
开导的人

开导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理解课文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 不下饭,睡不着觉。
学习指导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 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第一问:探询 第二问:“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 第三问:他觉得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 显得很狂妄。
蚊 子

狮 子
挑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 我想向您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
理解课文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理解课文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理解课文
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 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 ,还是值得称赞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寓言四则(前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寓言四则(前二则)教案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4.组织课堂写作活动,如寓言故事续写、改编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中的前两则《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劳而获或者固执己见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在学习《刻舟求剑》时,学生应能认识到情况变化时,方法也应相应调整的道理,从而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对。
2.教学难点
-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提炼出故事的核心寓意。
-学会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对于《守株待兔》,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农夫的心态,从而理解寓言所揭示的“不劳而获不可取”的道理。
1.《守株待兔》: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背景,分析农夫的侥幸心理,探讨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总结寓言的启示。
2.《刻舟求剑》:学生理解楚国人的刻舟求剑行为,认识到情况变化时,方法也应随之改变的道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让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定义及特点,掌握《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体会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从中吸取生活智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寓言故事小时候也学过好几篇,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富翁失马)教案设计范文。

供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寓言四则》原文和译文

《寓言四则》原文和译文

《寓言》原文和译文《寓言四则》原文和译文1)社鼠——《晏子春秋》后人摭集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

”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

此亦国之社鼠也。

”【译文】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

”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

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

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

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

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2)九方皋相马——《列子》列禦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今中牟白沙乡西古城村)人。

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寓言四则》 精品课件

《寓言四则》 精品课件

寓 意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 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 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 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 己的理解。 1、祸与福是能不断转化的。 2、福中要看到祸,要加以戒备。 3、有时暂时吃亏,但可能因此得到 好处。
现 实 意 义
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 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 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 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 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 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 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 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 人也这么说。(可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这家 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 那个老人干的。
你还能换个角度说出其他寓意吗? 探
1、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
3、一时的胜利不能说明什么,得意于一时 的胜利往往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
究 寓 意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胜利时要有危机感
展开想像,续编故事: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 “白送”之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 样?会说些什么来掩饰难堪和尴尬?
探 究 寓 意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 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 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 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 一部杂家著作。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 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些神话材 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 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希望在寓言四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

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

寓言四则前两则课外两则群文阅读

寓言四则前两则课外两则群文阅读
第12页/共26页
在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这则寓言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 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 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第13页/共26页
《淮南子•人间训》
第14页/共26页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先学习小组齐读, 再个人读)
第15页/共26页
再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 了很多有关他的流行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 “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 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第3页/共26页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4页/共26页
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 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第22页/共26页
《塞翁失马》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 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 下转化?
第23页/共26页
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1.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2.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3.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怎么就,表反问 5.居数月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7.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第24页/共26页
课后活动
收集几则寓言, 准备下节课讲给同学 们听,并让同学说说, 寓言蕴含的寓意。
第25页/共2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6页/共26页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
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
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自以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2
•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脚 的尺码记下来放在座位上。等到前往市场 却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选好了一双 鞋,他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他返回家取来了尺寸。等到他回到市场 上,集市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有人 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 相信自己的脚。”
等到前往市场 携带
才 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
同“返”,返 结束 于是
之 回 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不相信自己的脚2021/3/12《郑人买履》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lǚ
郑人买履 du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
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
suì
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nìng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想要 鞋

同“座”,座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位吾忘持度。”
成者的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期思想 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 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 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 《韩非子》。
2021/3/12
买椟还珠
《韩非子》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椟dú 薰xūn 缀zhuì 辑jí 鬻yù
• 生活中有无“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的事例 ?
2021/3/12
2021/3/12
思考
• 郑人是个怎样 的人? •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2021/3/12
分析郑人形象
固执、死板、教条、 不会变通。
2021/3/12
合作探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做人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能 有灵活、变通的本领,不要拘 于死板、教条。否则事情办不
成。
2021/3/12
联系实际
2021/3/12
利用注释,疏通文意:
的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
他的 到 ……的人 做,制造 薰用以桂椒,连缀结以,珠装玉饰,饰以玫同瑰“,缉辑”以,羽连翠。
缀 郑人买匣其子椟而还其珠说,。认此为可谓善于 善卖椟矣,未
可谓善卖鬻珠句也末。语气词,表肯定语气
2021/3/12
译文:
•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他的珠宝。 他用木兰做了匣子,(这匣子)用桂、 椒等香料熏染,用珠子和宝玉连结装饰 ,用美玉打扮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珠宝。 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 说是善于卖珠宝啊。
2021/3/12
《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到底是谁?
• 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 对象应是楚人,他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 显示珠宝的贵重,却因过分包装而喧宾 夺主。
• 从本文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 郑人,他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没有眼 光,结果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分别从楚人和郑人的角度去看这则 寓言,你总结出哪些寓意?
郑人: 任何事物要注意实质,不能只看外
(主要)表,否则会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楚人:做事应分清主次,不能混淆、颠
倒。
概括本文的道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只看重事物的外表, 要能够分清主次,更要注重事物的实质,否则 就会犯舍本求末,取舍不当的错误。
2021/3/12
郑人买履
《韩非子》
2021/3/12
前两则-寓言四 则(2017届)
1、读全文, 抓题眼,审题意。 2、提问题, 抓词句,解内容。 3、学全文,析因果,明寓意。
2021/3/12
何为寓言? • 见课本P136
2021/3/12
寓言故事在先秦的诸子散文《孟
子》《庄子》《韩非子》《列子》,历
史散文《战国策》中大量保留。
《买椟还珠》、《郑人买履》都选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 》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 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