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昌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1-04)编制:审核:审批: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掌握记忆重点内容,做完练习。
2.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代加强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强化君主专制方面,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专制集权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也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央集权制度即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造成了对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思想活跃的压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课前预习案1.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另一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秦汉至隋唐)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北宋至明清)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昌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1-04)编制:刘学海审核:张继友朱秀珍审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副中国古代帝王的图片(略)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措 结
施:
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权 分六部
①宰相制度正式废除,君主专 果: 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内阁的出现
时期 明太 祖 措施 职 权 特 点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 设置 密事物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 级别低, 侍从顾问 殿阁大学 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 很少参决政事 士 阁” 地位上升, 参与商讨 内阁产生 有衙署, 军国大事 参与机密事务 内阁发展 票拟权 地位更加重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 秦 汉 实质 皇权 皇帝制度 汉承 三公九卿 秦制 内外 相权 朝制 中央 郡县制 郡国 制 州郡 地方 县 进程 建立 巩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州县 道州 县 宋 二府 三司 制 路州 县 元 中书 省 备注
君主 专制 中央 集权
行省 路府 州县
完善
加强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顶峰
“共治国事 ”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女真族: 奴隶社会 部落联盟
努尔哈赤
八旗
共 治 国 事
旗主:贝勒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皇 太 极
①1636年,皇太极将全部贝勒封王, 每旗又令设议政王大臣三员,组成 了共同议政形式,即议政王大臣会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性质 不 职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参与决策 内侍机构 侍从顾问
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前预习案)编制:王晓云审核:历史组【学习目标与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学案,掌握基本史实。
2、结合学案理清课本内容,能自构简单知识体系。
【基础自主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政治上:削夺、和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经济上:中央掌握地方上大部分财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维护了和。
(三)影响:1.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2.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
四、皇权的不断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后期,丞相位高权重,引起政局动荡。
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
2.废除:1380年,裁撤,废除丞相,皇帝亲掌,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相权合二为一。
3.影响:在中国实行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设置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
2.设立:明太祖时设,明成祖时正式设立。
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
明成祖时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商讨,后来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一、填空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了吴王刘濞发动的()。
汉武帝时实行()强干弱枝()地方。
2唐朝中期发生了(),后期()局面形成。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朝,实现了()4.宋朝在加强专制集权的过程中采取了()()()等措施。
(1)收精兵:禁军划归()统领,发兵权归()实现了()和()分离。
(2)削实权:( )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
(3)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掌握,消除了( )势力的物质基础。
5.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宋代以后()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又造成()()()的国家现象6元朝实行( )制,只设()省,宰相权势过重。
7明建国初,对()和()权利严加控制。
1380年明太祖诛杀了宰相()后,下令裁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直接管理国家()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8.明太祖废除()后,设立()仅备()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9.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但票拟要取决于皇帝的()。
10.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来处理11清雍正年间,设立(),职权由处理()扩大到处理(),提高了清王朝的(),是()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张兰芳)

宋太祖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 展起来的时候,采取和平的方式 剥夺了他们的兵权,避免了血腥 和政治动荡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 杯酒释兵权 A 三衙 — 禁军统领机构 军事 ② 收精兵 B 枢密院—负责军务
枢
禁军(三衙)
掌握统兵权
密 院
掌握调兵权
侍 卫 马 军 司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军 司
2、措施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王国问题的形成 2、汉景帝及七国之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高祖刘邦
(1)制度: 郡国并行制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高祖刘邦
(1)制度: 郡国并行制 (2)结果:① 一定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② 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
1.杯酒释兵权 军事 2.收精兵
部兵原则:强干弱支, 守内虚外
A 三衙—禁军统领机构 B 枢密院—负责军务 C 地方精壮收归中央
1、节度使---剥夺
行政-
削实权:
2、州郡长官
文臣担任 受通判监督
财政—
制钱谷:转运使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 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 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三冗”“二积”局面
地方权力的膨胀 会导致国家分裂! 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
(三)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朝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960年,赵匡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年号建隆,定都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
2、加强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节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①中枢机构的变化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 ③选官制度的演变 ④监察及谏议制度 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从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知识结构】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唐→宋→元)古代政治 表现 2、选官制度:战国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制度成熟 3、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明清特点1、中央集权加强:汉朝→宋朝专制集权 表现 2、专制皇权加强: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主干知识梳理】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早期:秦汉秦朝实行 制,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23、宋朝设置 ,其长官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掌管;宰相只有 权。
4、元朝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5、评价⑴进步性: 。
⑵局限性: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二)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 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 和 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制度。
4、隋唐:实行制度⑴背景:隋朝统一后,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⑵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③_________日益完善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的考试选官制度。
⑶影响:前期积极影响:政治:①非贵族参政,扩大社会基础;②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治;③制度成熟,中国长期领先的制度保障。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
南北朝
隋唐后
(家世门第) (科举制)
13
自主检查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 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妻
妾一 妾二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C、大哥(25岁) D、二哥(22岁)
14
2、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
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
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 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 “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端万绪,须合变
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历程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的主干知识
8
自主梳理
设计思路:问题式、表格式、图示式 图示式: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1、西周时期实行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些政 治制度的关系如何? 2、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如何?在当 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21
问题三 催化剂与绊脚石 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制度是社会发 展的催化剂。也有人认为,中央集 权制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2
积极影响: ①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的 稳定 ②经济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 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 交流和 融合
29
答案 (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
夫的
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态度:设宰相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014.9.24 编写班级: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
参考答案:
1 -5 ACDCB 6-10 BCADA 11-14 BCAC
合作探究: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