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
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昌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1-04)编制:审核:审批: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掌握记忆重点内容,做完练习。
2.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代加强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强化君主专制方面,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专制集权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也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央集权制度即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造成了对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思想活跃的压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课前预习案1.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另一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秦汉至隋唐)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北宋至明清)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昌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1-04)编制:刘学海审核:张继友朱秀珍审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副中国古代帝王的图片(略)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前预习案)编制:王晓云审核:历史组【学习目标与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学案,掌握基本史实。
2、结合学案理清课本内容,能自构简单知识体系。
【基础自主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政治上:削夺、和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经济上:中央掌握地方上大部分财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维护了和。
(三)影响:1.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2.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
四、皇权的不断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后期,丞相位高权重,引起政局动荡。
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
2.废除:1380年,裁撤,废除丞相,皇帝亲掌,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相权合二为一。
3.影响:在中国实行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设置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
2.设立:明太祖时设,明成祖时正式设立。
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
明成祖时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商讨,后来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一、填空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了吴王刘濞发动的()。
汉武帝时实行()强干弱枝()地方。
2唐朝中期发生了(),后期()局面形成。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朝,实现了()4.宋朝在加强专制集权的过程中采取了()()()等措施。
(1)收精兵:禁军划归()统领,发兵权归()实现了()和()分离。
(2)削实权:( )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
(3)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掌握,消除了( )势力的物质基础。
5.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宋代以后()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又造成()()()的国家现象6元朝实行( )制,只设()省,宰相权势过重。
7明建国初,对()和()权利严加控制。
1380年明太祖诛杀了宰相()后,下令裁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直接管理国家()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8.明太祖废除()后,设立()仅备()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9.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但票拟要取决于皇帝的()。
10.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来处理11清雍正年间,设立(),职权由处理()扩大到处理(),提高了清王朝的(),是()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如何? 清承明制,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 2、 中枢机构权力分配示意图 皇帝 五军都督府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工
吏 户 礼 兵 刑
3、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 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 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 事皆由皇帝做主, 跪受笔录” 事皆由皇帝做主,即“跪受笔录”;它也不是一 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 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 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 以说, 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 标志。 标志。
D
B
D
A
3.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①皇 .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 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 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④皇帝可 以避免决策失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 . C.②③ D. ①②③ . . 4.我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度建立和废止的朝代是 . A.秦朝、 A.秦朝、清朝 B.西汉、 B.西汉、清朝 C.秦朝、明朝 D.西汉、明朝 .秦朝、 .西汉、 5.北宋太祖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 . 在于 A.废除丞相 B.文化专制 . . C.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改变、 D.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完善?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完善? 继承发展 (西汉 西汉) 西汉 创新 (元朝 元朝) 元朝 完 善 (隋唐 隋唐) 隋唐 顶峰 (清朝 清朝) 清朝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张兰芳)

宋太祖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 展起来的时候,采取和平的方式 剥夺了他们的兵权,避免了血腥 和政治动荡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 杯酒释兵权 A 三衙 — 禁军统领机构 军事 ② 收精兵 B 枢密院—负责军务
枢
禁军(三衙)
掌握统兵权
密 院
掌握调兵权
侍 卫 马 军 司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军 司
2、措施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王国问题的形成 2、汉景帝及七国之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高祖刘邦
(1)制度: 郡国并行制
(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高祖刘邦
(1)制度: 郡国并行制 (2)结果:① 一定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② 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
1.杯酒释兵权 军事 2.收精兵
部兵原则:强干弱支, 守内虚外
A 三衙—禁军统领机构 B 枢密院—负责军务 C 地方精壮收归中央
1、节度使---剥夺
行政-
削实权:
2、州郡长官
文臣担任 受通判监督
财政—
制钱谷:转运使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 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 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三冗”“二积”局面
地方权力的膨胀 会导致国家分裂! 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
(三)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朝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960年,赵匡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年号建隆,定都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
2、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 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 消极: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
4、元朝: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内容: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行省有经济、军事权力,但受中央节 制。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 地位进一步提高, 奏疏的处理意见 阁臣权力更大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 《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 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 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宰
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相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 普
3、宋初
(1)措施
①收精兵 a. 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 统兵权—三衙 发兵权—枢密院
a. 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文臣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避免武臣
[岳麓版必修Ⅰ]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必修Ⅰ]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6530f4d876eeaeaad1f330dd.png)
(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明朝 废丞 相、 设内 阁
宋朝 元朝 “二 中书 府” 一省 三司 制 制
清朝内 阁、议 政王大 臣会议、 设军机 处
秦朝 三公 九卿 制
汉 朝 中 外 朝 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 制 皇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中央集权 的加强
汉代
汉初:郡国并行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始设 位低权轻
皇
帝
内 阁
亲自掌管
明成祖始设 位高权重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清朝的中枢 权力体系 内阁
日常事务
皇 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始设
处理军务
内政外交
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
丏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的作用:?
★弊: 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局面, 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三冗二积”) 。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皇
帝
明初时期的 元代:中书 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归入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 ●相权反弹→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高度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对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又怎样?
●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郡国并行制,大封 同姓王,以为依仗 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固 皇权,稳定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4.“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 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 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中朝” B.宋朝的中书门下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D
5.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 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 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 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己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 主立宪的象征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 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 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 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请结合教材概括出这些措施的基本内容。
你如何看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诸侯王在国内有治民和财政自主权,大大加强了各 国政权发展本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了举国上 下努力发展社会生产的情景。其次,实行郡国并行制后, 各个诸侯王可以根据自己国家所属的地区的历史、地理 诸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 另一方面,郡国并行制给各郡国较大的的兵权和财 权,使一部分郡国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势力出现。 -----网络大咖对郡国并行制的认识
同意: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不同意: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
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同时也使皇帝政务 繁多,身心疲惫。
材料二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
地位不断上升,阁臣权力越来越大,拥有替皇帝起草批答
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但是,明朝内阁„„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
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
批红。
阅读材料二,归纳内阁是否拥有决策权?
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责任内阁制下的内阁有何
区别?
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西方近代内阁制掌握行政权,是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2.清朝:设立军机处
项目 丞相 朝代 秦——明初期 职权 总领行政权,位 高权重,参与决 策,有属官 机构 性质
折。其作用有两个:一、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 感;二、使官员相互告密防不胜防,起到威慑作用。
土司制度:始创于元朝,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
少数民族首领,土司权力很大,且权力世袭。改土归流:
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始于明代,指废除土司制,改由
中央政府派流官进行统治,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
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
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 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 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B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 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 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 末内阁( )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明清之际中西对比
中国
政治 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西方 资产阶级代议制 人文主义、重视科技, 开放进取
殖民扩张
思想
文化
顽固守旧、妄自尊大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对外
经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极度强化的皇权实际上维系着一个背离时代潮流的社会制度。
探究: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俺来说几句
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在统一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
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
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作用:剥夺了人民的权利,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助长
了官僚作风;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封建
社会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知识链接
密折制度:始创于康熙,鼓励四品以上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上层 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它创建于皇太 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当时满族处 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受奴隶主贵 族军事民主合议制的习俗影响。军国大事, 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
自秦朝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朝发展完 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期间,制度的嬗变和创新,政治文 明的积累和沉淀,使中华民族历经千载、亘古长存,在几千年 民族竞争的马拉松中成为领跑者。近代前夜,专制的强化让我
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假期作业
第一、构建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在一张作业本纸上。 第二、《教材帮》习题 第一课:2、4、6、7、9 第二课:4、5、8、9、10 第三课:2、4、7、9、10 第四课:1、4、8、9 单元综合检测:4、6、7、8、11、13、15、16、17、 20、21、22、23、24
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集中的规律与是非
C
7.“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
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
两代是可以的。” 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措 施是(
D)
①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②康熙帝设南书房 ③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8.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 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
关系? 监察制度、谏议制度与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中的关系?
探究: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 大的文明,……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
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
C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地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课后作业
复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预习:古希腊城邦有什么特点?划分政体类型的标准
是什么? 《教材帮》P29—30,选择题第1、4、8、9题
们放慢了走向民主的步伐,领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知古鉴今,让我们铭记先人的智慧,以制度创新促文明进步,
以铮铮傲骨和巍巍霸气再圆中国梦!
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 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 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 明朝内阁与皇帝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D.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应
画面三:当乾隆傲慢地拒绝英国通商要求,正在为“天朝物产丰
盈,无所不有”而沾沾自喜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在掠夺金钱,贩
卖奴隶,开辟市场,力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
小农生产
机器大生产
画面四: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
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
炉正在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第 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皇权与相权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权力集中的考量与启示
材料一
地方权 力膨胀
地方 割据
国家 分裂
【思考】由西汉的“七国之乱”到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再到五代十国,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材料二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 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 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 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 反迟,祸大。”——《史记》
是国家法定的中央 行政机构
内阁 明朝
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没有决策权,无属官; 拥有票拟权,但皇帝 批红决策 不是国家法定的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军机处 清朝
是皇帝的传达机构,没
有决策权,无属官,只 能跪奏笔录
不是国家法定的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 不能制约皇权,是
约皇权 皇权加强的产物
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 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材料二:从汉至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 在。……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 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 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咏叹:皇权巅峰时代的没落
封建皇权专制
二、专制皇权的强化—权力集中的极致与咏叹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 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朱元璋认为秦朝设相导致速亡,汉唐设相导致专权乱 政,只有废丞相,军政大事由朝廷控制,所以稳当。
西汉前期形势图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制度原因是什么?之后中央采 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
原因: 刘邦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 (1)景帝平“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解决:
(2)武帝以“推恩令”、酎金夺爵瓦解诸侯王国,设刺史监察 地方、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
画面一:当清朝军机大臣只供承旨书谕,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时; 英国的议员们却在议会会议上激情洋溢,沐浴着民主的阳光。
文化专制
人文主义
画面二: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