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5 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 焦/cm2. 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 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 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一、东亚: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二、东南亚: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4、工业发展迅速;三、中亚: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1)有利因素:a.平原、耕地面积大;b.光照充足;c.温差大;(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 重工业为主);四、西亚和北非: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2、特产:(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2)摩洛哥:橄榄油;(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4)伊拉克椰枣;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热带经济作物;2、采矿业;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六、西欧: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3、旅游业发达;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 瑞典:森林业;七、北美: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八、拉丁美洲: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4宇宙中的地球(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2)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为⼤家整理的⾼⼀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第⼆章地球上的⼤⽓第⼀节冷热不均引起⼤⽓运动⼀、⼤⽓的组成及氮、氧、⼆氧化碳、⽔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低层⼤⽓组成:稳定⽐例的⼲洁空⽓(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汽、固体杂质氮--⽣物体基本成分氧--⽣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化碳--光合作⽤原料;保温作⽤臭氧--地球⽣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度增加温度升⾼②⼤⽓平稳有利于⾼空飞⾏③包含臭氧层三、⼤⽓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的受热过程(⼤⽓的热⼒作⽤)--太阳晒热⼤地,⼤地烤热⼤⽓3、⼤⽓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三种形式及各⾃现象(⽤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点选择性⼩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的主要原因:太阳⾼度⾓(各纬度削弱不同) 4、⼤⽓对地⾯的保温作⽤:了解地⾯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的过程:⼤⽓强烈吸收地⾯长波辐射;⼤⽓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图⽰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温差⼤⼩的⽐较)保温作⽤的意义:减少⽓温的⽇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地势、⼤⽓透明度、太阳⾼度四、热⼒环流1、⼤⽓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环流(图⽰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垂直运动 4、⽔平⽓压差:⽔平⽓流由⾼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平压差(或⽔平⽓压梯度⼒)6、影响风的三个⼒:⽔平⽓压梯度⼒;地转偏向⼒;地表磨擦⼒风向的决定:1⼒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压指向低压.2⼒风(⾼空风)--平⾏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平⽓压梯度⼒的⽅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道⽆偏转③近地⾯受磨擦⼒(⽅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的风向是⽓压梯度⼒和地转偏向⼒两⼒共同作⽤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的风,受⽓压梯度⼒、地转偏向⼒和磨擦⼒三⼒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环流:⽩天(郊区→城市、海风、⾕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风)9.热⼒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成为热⼒环流。

1.3第5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3第5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地球上新旧一天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复习旧知
2、地转偏向力是如何偏转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运动
第5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预习反馈
1.公转的特点 2.近日点远日点怎么找?如何区分近日点、远日点和 冬、夏至日? 3.黄赤交角的影响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学习目标
1、能在图上找出远日点和近日点并判断速度快慢。(考点) 2、知道黄赤交角对五带的影响。 3、能绘制太阳回归运动图,并判断节气。(考点)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谢谢!
二、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就是地球黄道平面(公转平面)与地球赤道平 面(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黄赤交角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角 度,当前为23°26′。
一轴:地轴:指向北极星
两面:(1)赤道平面:即地球自转平 面,与地轴垂直
(2)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平面
三角:(1)地轴与赤道面夹角:90° (2)地轴与黄道面夹角:66°34′ (3)黄赤交角:23°26′(不变)
不存在黄赤交角时:太阳直射点没有在纬度间移动
①回归线之间:2次 ②回归线上:1次 ③回归线之外:0次
练习1:写出A.B.C.D所对应的节气和日期
练习2:写从A到B地球公转速度如何变化,从C到D又 如何变化?
练习3:写出①②③④所对应的节气和日期
练习4:判断从①到②地球公转速度如何变化,从② 到④又如何变化?
(1)近日点、远日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 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
近日点 (1月 初)
远日点 (7月初)
2、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绕太阳公转位于近日点时 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远日点 (速度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2021年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A.在南半球,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向南移动D.在北半球,向北移动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3.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当太阳光线从⑤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节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4.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

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A.23°26′N至23°26′SB.22°54′N至22°54′SC.23°58′N至23°58′SD.23°31′N至23°31′S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5.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赤交角不会变化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是黄赤交角D.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6.若黄赤交角扩大1°,则角α为()A.66°34′B.65°34′C.67°34′D.23°26′2021年12月17日18时51分在新爱尔兰地区(南纬4.53度,东经153.47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A.北半球向北移动B.北半球向南移动C.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北移动8.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A.南回归线B.北回归线C.赤道D.北极圈下面图甲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XX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作业:
• 1、画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 • 2、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径图 (标出三条纬线及相应纬度) • 要求: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名 称、日期;标出移动方向。
8.元旦过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 移动方向是 ( ) A.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
知识拓展
闰年
公历(又叫阳历),它是以一个“回归年”作为单 位的,即365天5时48分46秒,为使用方便,就将365天 定为一年,这就是“平年”。回归年比平年多了5时48 分46秒,累积四年约等于一天。所以每四年就要闰一天, 这一天放在二月里,成为29天,那一年就有366天,即 为“闰年”。 但是精确计算一下,四年中累积的时间,经过四年 闰一天后,就多闰了44分56秒,四百年后就会使公历年 比回归年的时间多了三天。因此在回归年中应少闰三次。 它规定: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凡是公元年数能 被4整除的是闰年;对于每个世纪的第一年,虽被4整除, 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仍不作闰年。如1600-2000年的四 百年间,1700年、1800年、1900年就不算闰年,而1600 年、2000年是闰年。这样,在400年中,原来闰100次, 减少了3次,就有97次闰年。闰年的计算,归结起来就 是通常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春分(3.21)
冬至(12.22)
1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3 26 ' S

北回归线
23º 26´N
赤道

23º 26´S
南回归线
注意:
1、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南北回归线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 3、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没有太阳直射。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1.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共38张PPT)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 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 地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规律?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 南北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 大,远离时变小。
1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6月1日
B.7月1日
C.10月1 日 D.元月1日
2赤道上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 夏至与冬至日(因为这时直射点在回归线上,赤
66°34´S 90°S
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90 ° N P 23°26′ N

达到全年最大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23°26 ′ S 达到全年最小
90° S
90 ° N
23°26′ N
0° 23°26 ′ S P
90° S
达到全年最小
达到全年最大
③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地区
90 ° N
23°26′ N P 0° 23°26 ′ S
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21时
•【答案】B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H = 90°—︱ ± ︱
=当地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注意:
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 差为两地纬度之差;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为顺时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
(1)公转与自转方向一致,逆时针:上北(半球)下南(半 球);顺时针:上南(半球)下北(半球)。
(2)太阳位置与太阳直射半球:近日点,太阳直射在 南半球;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注意:地轴倾斜 方向)
1.右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
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
[思维拓展]
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在高中阶段对公转轨道图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基本 上左右两个被固定为夏至日和冬至日这两天;上下两个 被固定为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因此判断的时候可根 据此特点进行判读。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 1。(可根据 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提示: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也就是说热带范围扩大。
1.黄赤交角
(1)定义: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 (2)角度关系: ①地轴总是与赤道平面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 角约为 66°34′,与黄赤交角二者互余。 ②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 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并且有如下规律:
诗词中的地理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思考探究:该诗句主要反映了地球运动的哪种形式? 与诗句最相吻合的地点在哪里?
提示:地球的自转,最相吻合的地点是赤道。
1.地球自转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60°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下列各 题: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地球由B向C运动时,地球的公转角速度___变__大____
(变大/变小/不变)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
___南______半球,移动方向是__向__南_____(向北/向
南)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下列各 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预习导学】
1.勾画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定义 2.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 3.识记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的名称.日期 4.太阳直射点运动周期 【要点突破】
1.黄赤交角的大小 练 2.二分二至图中各节气与所处位置对应 练 3.太阳直射点移动曲线 (1)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2)直射点所在半球 (3)直射点移动方向 (4)某纬度直射次数 4.直射点坐标判读 练 【难点突破】
C0°
D66°34′S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பைடு நூலகம்返回
.甲
B
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甲点时,北半球正处于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某地位于赤道以北且该地的一口井一年中仅有一 次太阳光能照射到井底,该地的纬度应为 A
A23°26′N B23°26′S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返回
在北半球二分二至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180°,23°26′N)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返回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理解
黄赤交角的形成
“一轴两面三角度” 返回
二分二至日的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返回
太阳直射点
返回
夏至日
次年春分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3月21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1)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返回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写出A、B、C、D代表的北半球的节气。
A____夏__至_日_______ B___秋__分__日_________ C____冬__至_日_______ D___春__分__日_________

(2)直射点所在半球
(3)直射点移动方向
(4)某纬度直射次数
返回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5
某同学用地球仪(作为地球)和灯泡(作为太阳)演示地球的 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现象。据此回答
地球仪放置在桌面上,轴XY与桌面的夹角应是( C )
A.90° B.23°26′
C.66°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