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合集下载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横的方面 7个周期(三短、三长、 7个横 行 一不完全)
7个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 周 元素, 不完全周期共同构成 期 的族(ⅠA~ ⅦA) 7个副族:由长周期不完全 表 纵的方面 周期构成的族(ⅠB~ⅦB) 18个纵 行 Ⅷ族(3个纵行):Fe、Co、 Ni等元素 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练习】
长周期
短周期元素
长周期元素
镧系元素: 57—71号,共15 种
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 分相似
锕系元素: 89—103号,共15种
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Ⅰ A , Ⅱ A , Ⅲ A , Ⅳ A ,Ⅴ A , 主族: ⅥA , ⅦA 共七个主族

副族: Ⅰ B , Ⅱ B , Ⅲ B , Ⅳ B ,Ⅴ B , ⅥB , ⅦB 共七个副族
核电荷数 (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一、元素周期律
K
Ca
原子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柱形图
10
最外层电子数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1
最外层电子 数
达到稳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周 期
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 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 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或空 间叫“周期”。如:钟摆的 周期以及我们一周的生活
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 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 叫做原子序数
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53号元素:53-36=17第五周期第ⅦA 族。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PPT课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PPT课件

(2)试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周期元素性质存在周期性变化的原 因。 提示: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 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导致元素的非 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案例示范】 【典例】(2017·全国卷Ⅱ)a、b、c、d为原子序数依 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 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 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结合图1、图2、图3完成下表:
原子 电子 最外层 序数 层数 电子数
1~2 1
3~ 10
_2_
1~2
_1_~__8_
原子半径的 变化(稀有气 体元素除外)

由_大__到_小__
最高或最 低化合价 的变化
+1→0
变化。 核外电子排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___________ 布 ___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一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重点释疑】
项目
同周期(左→右)
原 核电荷数 逐渐增大 子 电子层数 相同 结 构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同主族(上→下)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多
③Al向(OAHl)(3O+H3)H3+沉=淀==中= 加Al入3++盐3H酸2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NaOH 分类 强碱 碱性强弱 结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课件

2.化合价指的是一定数目的一种元素的原子与一定 数目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例如,稀 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已达稳定结构,既不易得到电子 也不易失去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0。 镁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两个电子而达到 稳定结构,因此镁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氯原子 最外层有7个电子,只需得到1个电子便可达到稳定结构, 因此氯元素在化合物中可显-1价。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 素的主要化学性质。从初中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金属元素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 易失去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 一般多于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达到8个电 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阴、阳离子 也可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层,弧形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排满8个(He为2个)形成稳定结构, 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最外层电子较少的(<4)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表现出金属性;最外层电子较多的(>4)易得电子或形成共 用电子对,从而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非金属性。通常, 我们把最外层8个电子(只有K层时为2个电子)的结构,称 为相对稳定结构,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元 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8(K层小于2)时,是不稳定结 构。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稳定结构的原子,总是“想方 设法”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结构趋向于稳定结构。
3.画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C________ O________ Al3+________ Si________ Cl-________ Ar________ K________ Ca________

优秀课件——元素周期律(共45张PPT)

优秀课件——元素周期律(共45张PPT)
化学反应中不稳定结构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得失电子、
共用电子对)趋向达到稳定结构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质子数、电子层数 决定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电子
N +5
-3
O
F
Ne 0
最低价
元素符号 最高价 Na +1 Mg +2 Al +3
-2
-1
Si +4
-4
P +5
-3
S +6
-2
Cl +7
-1
Ar 0
最低价
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F、O除外) 负价 = 最外层电子数-8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引起了
课堂总结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最外层电子数 1→8
• 【回顾】
•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 2、卤素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怎 样变化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通过来学习认清这些问题
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及能量高低
含多个电子的原子中, 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较 低的电子运动在离核较近的 区域,能量较高的电子运动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
深入探讨
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制约?为什么随原子序数 的递增,原子半径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最主要因素 影响原 子半径 大小的 因素 ②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增多,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元素周期律(27张PPT)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元素周期律(27张PPT)

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l>S>P>Si
(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①金属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置换出H2,金属性越强; ②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 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①非金属与H2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②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非金属性越强; ③非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即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④非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跟冷水剧烈反应滴 Na 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2Na+2H2O=2NaOH+H2↑
比与水反应剧烈
Mg
与冷水几乎不反应,加热表面出 现较多气泡, 溶液变为浅红色
Mg+2H2O(沸水)=Mg(OH)2+H2↑
反应剧烈
Al
冷水不反应,加热少量 气泡,溶液不变红
反应较缓
结论:金属性: Na > Mg > Al
◕活动二、探究Na、Mg、Al金属性强弱——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
【练习】
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Na、Mg、Al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B.N、O、F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C.P、S、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D.Li、Na、K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练习】
2、下列说法能证明钾元素比镁元素金属性强的是( AB )
A.金属钾与冷水剧烈反应,镁与冷水几乎没有现象。 B.KOH的碱性比Mg(OH)2强 C.金属钾与MgCl2的水溶液反应可置换出金属镁 D.在化学反应中,钾失去1个电子,镁失去2个电子
【练习】
3、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11—18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第一章_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课时

第一章_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课时

2
3
11~18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数、原子半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科学探究2:元表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位置的 关系。
实验1:镁与水的反应
现 象 未加热时无现象,加热溶液变红色 Mg+2H2O==Mg(OH)2+H2↑
化学方程式
实验2: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与酸的反应
Mg 现 象 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化学方程 式 Al 较迅速反应生成气体
NaOH
强碱
Mg(OH)2
中强碱 Na Mg A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l(OH)3
两性氢氧化物
金属性逐渐 减弱 。
硅、磷、硫、氯(同周期的非金属)的性质
14Si 15P 16S 17Cl
氧化物
SiO2
P2O5
SO3
Cl2O7
最 H2SiO3 H3PO4 H2SO4 高 氧化物的水化物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价 及其酸性强弱 单质与H2反应条件 高温 SiH4 加热 PH3 加热 H2S
3、已知X、Y均为1~18号之间的元素,X、Y可形 成化合物X2Y和X2Y2,又知Y的原子序数小于X的原 子序数,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 A A.19 B.18 C.27 D.9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同周期元素中,VII 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B.现已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 气体 C.VI 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 电子 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 数相等
HClO4 最强酸
点燃或光照
酸性逐渐增强
HCl
气态氢化物 及其稳定性 结论
稳定性逐渐增强

元素周期律名师优质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元素周期律名师优质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元素周期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 导致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非金属性---指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
性质
Na
Mg
Al
单质与水 (或酸)的 反映状况
与冷水水反或激映酸烈反应冷水与置水快酸换缓速激出慢反烈氢、映反的沸,映剧烈与 反程酸 映度快减速弱
素的最高正价从+1—+7,中间出现负价,最低 负价从-4—-1。
元素周期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 导致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最外层电子数 1→8 (K层除外) 原子半径 大→小
化合价 +1→+7 -4→-1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化化物物及的水酸最高H价4Si氧O4 化物H的3PO水4 化物酸H2S性O4 增强 HClO4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最强酸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元素


金属性削弱 非金属性增强
1.下列递变状况不对的的是 CD
A.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B.Na+、Mg2+、Al3+半径依次减小 C. 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碱性强弱:
3、对角线原则
4、金属非金属交界
Be
5、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耐高温耐腐蚀材料-过渡元素 ●催化剂-Ⅷ族 ●农药-右上角(F、Cl、S、P)
短周期元素的某些性质特点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课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课件

(1)各元素的符号: N As S Si P A: ,B: ,C: ,D: ,X: 。 (2)写出C、D、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 H2SO4>H3PO4>H3AsO4 并排列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 (3)写出A、B、X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并排列稳定性 NH3>PH3>SiH4 由强到弱的顺序: 。
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 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 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量变
质变)
(实质:核电子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你想到了些什么?
谢谢老师们的光临指导!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 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 步地走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先辈们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人类不尽的财富。 他们的追求除了其优秀的个人素质以外,真理本身 那种理性的美,也给了他们人生以巨大的乐趣。 同学们的学习是辛苦的,又是幸福的,每一门学科 中都隐含着无穷的美。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诗歌、散文和 音乐,陶冶我们的情操;而化学学科中的新奇、和谐、 简约,同样闪耀着美的光辉。
科学探究:元表的性质和原子序数间的关系。 实验1:镁与水的反应
现 象
实验
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 时,镁带表面有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2H2O==Mg(OH)2+H2↑
实验2: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
Mg
现 象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 烫手,反应很剧烈。
Mg+2HCl==MgCl2+H2↑
弱酸 强酸
H4SiO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a、非金属与氢气反应的难易,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如:F2比Cl2与氢气反应要剧烈,
F2比Cl2的非金属性要强。
b、非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 金属性越强。
如:C------CO2------H2 C O3 N------N2O5-------HNO3 S------SO3--------H2SO4
1234567 K L MN OP Q
由内到外,能量逐渐升高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最外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不超过2个);
(3)次外(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18(32)个电子; (4)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 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 量最低原理)。 以上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机械套用。
(3)Na 、 Mg 2 ( 合理即可)
10 电子微粒
(1)分子:Ne、HF、 H2O 、 NH3 、 CH4 ;
(2)阳离子:
Na

Mg
2

Al
3

NH
4

H
3O
;
(3)阴离子:
F

O
2

N
3

OH

NH
2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B.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D.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原子,最高正价为+7
元素编 号 T
X
Y Z
元素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分子中含有3对
共用电子对 M层比K层少1个电子 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
(3)写出T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素T和氢元素以原子个数比1∶1化合形成化合物Q,元素X与氢元素以原子 个数比1∶2化合形成常用作火箭燃料的化合物W,Q与W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X单质和T的另一种氢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结构的元素
(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
H、Li、Na
(2)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
He、Be、Mg
(3)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Be、Ar
(4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C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 O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 Ne (7)与氩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阳离子是: K+;Ca 2+ (8)与氩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是: S2- ;Cl-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大小: r (M 3 ) r(T 2 )
B.R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C.X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XO3
D.L、X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元素代号
X
Y
Z
W
原子半径/pm 160 143
2、化合价相关规律
1、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F、O除外)。 3、非金属: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H、F、O除外). 4、金属无负价,F无正价、O无最高正价。 5、序奇价奇,序偶价偶。
3、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
(1)金属性 原子失去电子性质,相当于单质的还原性
a.Y单质的熔点比Z单质低 b.Y的化合价比Z低 c.Y单质与水反应比Z单质剧烈 d.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 比Z强
元素编 号 T
X
Y Z
元素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分子中含有3对
共用电子对 M层比K层少1个电子 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石河子第一中学禹奇平
1.核外电子的排布
• 核外电子高速运动,无确定轨道,分层排布。 • 分层依据: • 离核的远近及能量高低
能 量低

离核 远近 近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① 分层排布:分别用n = 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 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② 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 电子能量较高,原子核外的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
70
66
主要化合价 +2 +3 +5、+3、-3 -2
下列叙述பைடு நூலகம்确的是( D ) A.X、Y元素的金属性X<Y B.一定条件下,Z单质与W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2 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一定条件下,W单质可以将Z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①微粒半径:K+>Al3+>S2->Cl-
(1)写出 A、B、C 三元素名称 (2)C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3)B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填化学式)。 (4)比较 A、C 的原子半径:A
式:




,C 的氢化物与 B 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
>
C,写出 A 的气态氢化物与 A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 。
答案:(1)氮 硫 氟 (2)第二周期ⅦA 族
可见,非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也就是他们的最高 价含氧酸,一般为某酸。
C、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非金属性强于后面的。 F> O > Cl >Br> I > S d、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从上到下非 金属性逐渐减弱
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
①HCl比H2S稳定 ②HClO的氧化性比H2SO4强 ③HClO4
(1)试写出上述各元素的符号:
(1)Cl C S K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
(2)画出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3)HClO4+KOH===KClO4+H2O
A_________________,C2-_________________。
(3) 写 出 A 、 D 的 最 高 价 氧 化 物 对 应 水 化 物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层多径大) (2)当电子层数相同时,看核电荷数,核电荷 数越小半径越大。(序小径大) (3)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看电子 数,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多径大)
方法二、根据周期表中的位置比较
在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半径依次减小 (稀有气体除外) 在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半径依次增大
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 D.Cs<Rb<K<Na
(2)金属性强弱 指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失电子越容易金属性越 强,性质越活泼反应越剧烈
(3)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a、金属与水或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如:钠比镁与水反应要剧烈,钠比镁的金属性要强。
b、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如:Na------Na2O------NaOH Mg------MgO-------Mg(OH)2 Ca------CaO--------Ca(OH)2
子层数) D.由元素X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2. 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随着原子序 数的递增 化合价
呈周期性变化
金属性非金属性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化合价 金属性非金属性
1、半径大小比较
方法一、根据原子(离子)电子排布比较 (1)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① A C
D+E↑
② B C
2D
(1)写出①的离子方程式:
;
写出②的离子方程式:

(2)除 D、E 外,请再写出两种含 10 个电子的分子:

(3)除 A 、 B 外,请再写出两种含 10 个电子的阳离子:

答案:
(1)
NH
4
OH
H2O NH3 ↑ H3O OH 2H2O
(2)Ne、 CH 4 ( 合理即可)
A.原子半径:C>D>A>B B.原子序数:b>a>c>d C.离子半径:Cn+>D(n+1)->An+>B(n+1)+ D.单质还原性:A>B>C>D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结构
性质
决定 反应
位置
A 、 B 、 C 、D、E 五种微粒(分子或离子),它们都分别含有 10 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 ③离子的还原性:S2->Cl->Br->I-
④氧化性:Cl2>S>Se>Te ⑤酸性:H2SO4>H3PO4>H2CO3>HClO4 ⑥非金属性:O>N>P>Si
⑦金属性:Be<Mg<Ca<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