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
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元素周期律,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内容,“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要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2节 课时1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课时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一、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 23~10 2 1→8 811~18 3 1→8 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3~10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pm152 89 82 77 75 74 71 -―――――→逐渐减小11~18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pm186 160 143 117 110 102 99 -变化趋势―――――→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2 +1―→03~10+1―→+5-4―→-1―→011~18+1―→+7-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二、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钠、镁与水的反应钠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反应原理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3(1)实验探究:①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②将①实验得到的沉淀分装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盐酸,现象为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另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现象为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课件

2.化合价指的是一定数目的一种元素的原子与一定 数目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例如,稀 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已达稳定结构,既不易得到电子 也不易失去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0。 镁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两个电子而达到 稳定结构,因此镁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氯原子 最外层有7个电子,只需得到1个电子便可达到稳定结构, 因此氯元素在化合物中可显-1价。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 素的主要化学性质。从初中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金属元素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 易失去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 一般多于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达到8个电 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阴、阳离子 也可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层,弧形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排满8个(He为2个)形成稳定结构, 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最外层电子较少的(<4)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表现出金属性;最外层电子较多的(>4)易得电子或形成共 用电子对,从而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非金属性。通常, 我们把最外层8个电子(只有K层时为2个电子)的结构,称 为相对稳定结构,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当元 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8(K层小于2)时,是不稳定结 构。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稳定结构的原子,总是“想方 设法”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结构趋向于稳定结构。
3.画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C________ O________ Al3+________ Si________ Cl-________ Ar________ K________ Ca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PPT(第2课时)

▪ c.分类:
▪ 短周期:包括__第__一__、__二_、__三__周__期________
。
第四、五、六、七周期
▪ 长周期: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
▪ ②族
▪ a.个数:元素周期表有_1_8_个纵行,但只有1_6_ 个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ⅠAb原Ⅱ.A子特Ⅲ的B点Ⅳ最:B 外元ⅤB层素Ⅵ电B周子Ⅶ期B 数表中Ⅷ主族元ⅠB素Ⅱ的B 族ⅢA序ⅣA数Ⅴ等A 于ⅥA其ⅦA 0 ____________________。
▪ c.分类:
▪ 主族Ⅳ:A在族序数后标A,如周期表中第14纵行表示为 ▪ 第副_族_:__在__族__序族数。后标B,如周期表中第6纵行表示为
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钾(K) 钙(Ca)
周期(横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短周期 第一行周期):2 种元素
第二周期:8 种元素 第三周期:8 种元素
长周期 第四周期:18 种元素
第五周期:18 种元素 第六周期:32 种元素 第七周期:32种元素
(镧系元素) (锕系元素)
主族: ⅠA , ⅡA , ⅢA , ⅣA ,ⅤA , ⅥA , ⅦA
零族称为 稀有气体 元素
思考:Cl的位置的描述:第三周期第VIIA族
第III周期 第3周期 第三周期
第七主族 VII族 VIIA族
1、氦元素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 为什么不把它排在ⅡA族?
2、哪周期元素种类最多?族呢?
第六周期、第七周期
第ⅢB
课 1.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
堂 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
【解析】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是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 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核电 荷数越小,金属性越强。(1)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2)金属性 最强的是Na。(3)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对应的最高价含 氧酸是HClO4。(4)非金属性最弱的非金属元素Si的气态氢化 物最不稳定。(5)金属性最强的Na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
(3)写出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__H__C_l_、__H__2S__,比较其稳
定性强弱:__H__C_l_>_H__2S___。 【解析】因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 等,
所以A的核电荷数为2×8=16,A为硫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 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D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8)×2=20, 为钙元素。根据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并都能形成离子,排除氩元素, 则B为氯元素,C为钾元素。
4.(1)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产生 的原因。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吗?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二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是逐渐 递增的吗? (4)你能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H3PO4、H2SO4、HClO4的
酸 性强弱以及P3-、S2-、Cl-的还原性强弱吗?
1.“三看”法比较简单粒子的半径大小
2.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下列粒子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B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i D.Cs<Rb<K<Na
高中必修第一册化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获奖说课课件

2.Si、P、S、Cl非金属性的比较
非金属元素
最高价氧化 物的水化物 (含氧酸)
名称 化学式
酸性 强弱
Si 硅酸 H2SiO3
弱酸
P 磷酸 H3PO4
中强酸
S 硫酸 H2SO4
强酸
Cl 高氯酸
HClO4 强酸 (酸性比 H2SO4 强)
结论: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单质氧化性与还原性
还减弱,氧增强
还增强,氧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的生成与 稳定性
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增强
生成由难渐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增强, 酸性逐渐减弱
生成由易渐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离子半径也逐渐减小。 ( × ) (2)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 × ) (3)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越多,金属性越强。 ( × ) (4)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与氨水、盐酸均可反应。 ( × ) (5)AlCl3溶液中加足量氨水可生成Al(OH)3沉淀。 ( √ )
白色沉淀不溶解
结论:a.NaOH是强碱,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b.金属性:
Na_>____Mg__>___Al
氢氧化铝的两性 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溶液反 应生成盐和水,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分别为Al(OH)3+3H+=Al3++3H2O、Al(OH)3+OH-=Al O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解析:K层即是第一层,只有1个电子的是氢原子,A项 正确;原子M层上有电子,说明L层已排满8个电子,此时M 层上电子数为L层的4倍,为32个,与最多有2n2即18个相矛 盾,B项错误;M层、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上的4倍,即 为“2、8、8”电子排布,则S2-、Cl-、K+、Ca2+均满足, C项正确;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项正 确。
名师点睛:判断10电子微粒的方法:
10电子微粒是高考的热点,因此高一就要夯实基础,但 死记硬背不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以下是快速确定10电子微 粒的有效方法。
(1)
(2)H+电子数为零,故与其他粒子结合,原粒子的电子 数不增也不减。则:
变式应用 2.下列微粒中,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
解析:F-中含10个e-,Na+中含10个e-,Ne中含10个e -,K+中含18个e-,⑤为Mg2+,含10个e-。故①②③⑤中 电子数相同。
(7)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是H、Be、Al。 (8)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Ca。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是He、C、S。 (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变式应用
1.已知A、B、C三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A<B< C,且都小于18,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 数的2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 C元素的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1个。试推断:
3.下列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表示的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 是( ) C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011年山东临沂模拟)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A.某原子K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C.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D.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_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核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F-:
。
[名师点拨] (1)最外层电子数排满 8 个(He 为 2 个)形成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 质稳定。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能孤立地理解或应用其 中一部分。如 M 层不是最外层时,其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 18 个,当 M 层为最外 层时,其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 8 个。 (3)原子形成离子时,核外电子数发生变化,但核内质子数不变。
提示:Na+
与稀有气体 Ne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l-
与稀有气
体 Ar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
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能量较低的,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核素
[素养发展目标]
1.从微观视角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画出 1~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根据
原子的结构特征确定元素,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解析:4200Ca 和4220Ca 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核素,二者互为同位素,不 属于同素异形体。
答案:B
3.(1)下列原子:162C、174N、11H、2113Na、21H、4200Ca、4109K、31H、164C 中,元素有________ 种,核素有________种,互为同位素的有________。 (2)18O2 与 16O2,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填“互为同位素”“互为同素异形体”或 “属于同一种物质”)。 解析:(1)题目提供的 9 种原子共 9 种核素,6 种元素,其中11H、21H、31H,126C、164C 分别互为同位素。 (2)18O2 和 16O2 是分子,属于同一种物质。 答案:(1)6 9 11H、21H、31H;126C、146C (2)属于同一种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变引起质变
• 同主族元素原子从上到下_核___电__荷__数____ 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__增__大_____,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___减__弱_____,原子的失电 子能力逐渐增__强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减__弱______;元素单质的还原性 逐渐增_强________,氧化性逐渐__减__弱__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的___碱__增性__强___________。______,酸性减弱____________;气态氢化物的稳定减性弱
6、你不说话,没有人想知道你想要什么,你不这样做,你的思想只会在你的大脑中消失,你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你并不总是能找到自己的 前进的道路,实际上你很坚强,只是懒惰。
1-1-2通过直方图,对于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数据分析
最外层电子数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 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1-2-1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
1-2-2观察折线图的点(同主族元素)、线(同周期元素)、面(不同周期的变 化趋势),对于原子半径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1-3-1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化合价(最高正价、最低负价)为纵 坐标,绘制折线图。
元素化 合价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图
10 5 0
-5 原子序数
1-3-2通过原子序数与化合 价折线图,对于元素主要 化合价的变化,你有什么 发现?
强 于 镁
分组实验: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将生成的沉淀分装在两个试管中,分 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氨水
HCl溶液
Al(OH)3+ 3H+ = Al3+ + 3H2O
溶液
NaOH溶液
Al(OH)3+ OH- = AlO2- + 2H2O
Al3+ + 3NH3·H2O = Al(OH)3↓+ 3NH4+ 白色絮状沉淀
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
Na
与冷水(酚 酞)
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2Na+2H2O=2NaOH+H2↑
钠
Mg 与冷水(酚 酞)
常温下镁与水的反应 Mg + 2H2O ==
较缓慢,镁条表面有
Mg(OH)2 + H2↑
一些红色;
的 金 属
性
与热水(酚 酞)
加热后反应剧烈,镁 条表面有大量气泡, 溶液变为红色。
Mg + 2H2O == Mg(OH)2 + H2↑
两性氢氧化物:与酸、碱都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思考:Mg 、Al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哪个更剧烈?
【科学事实】探究Si、P、S、Cl非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硅、磷、硫、氯所对应的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增强 ,所以
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 增强
。
【思考】Si、P、S、Cl2与氢气反应条件的难易如何?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如何? 【结论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与最初的预测一致吗?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A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第四周期,第ⅤA族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酸性:H3AsO4 > H3PO4 D. 稳定性:AsH3< PH3
,下列关于As的
C
知识回顾
运用模型:结构决定性质
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图
0.2
0.1
原子半径
同主族元素由上向下元素的原子 半径逐渐增大; 同周期元素由左向右元素的原子 半径逐渐减小(不包括稀有气 体);
原子半径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原子序数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 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
信息收集 数据分析 实验探究
结构决定性质 量变引起质变
科
学
探 究
预测性质
物
质 设计方案
性
质 实验验证 的
基 本 得出结论
程
序
化学改变生活 科学成就未来
9、做人不会责怪天堂和人民,不会遭受苦难。路在你脚下,自己走!没有人会成为您的障碍,只有一些不会确定! 6、做人不会责怪天堂和人民,不会遭受苦难。路在你脚下,自己走!没有人会成为您的障碍,只有一些不会确定! 17、人的感觉就像牙齿。如果您丢失了它,那么您将丢失它。如果您假装是假货,请不要拾起丢失的东西,接受突然的损失,并珍惜意外的 惊喜。
基于数据分析收集证据的程序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规律预测
规律解释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预测性质】 根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推测该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具有怎 样的变化规律? Na、Mg、Al、Si、P、S、Cl的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 减小,导致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2-1:【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其他周期元素进行同 样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 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 化规律。
量变引起质变
实质: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的变化。
结构决定性质
总结
学 方法
习
概
念
原
理
知
理论 模型
识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 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变 化(量变)
引起
元素性质变 化(质变)
原子半径
元素化合价
• 思考:为什么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电性作用增 强,使得最外层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使得原子半径减小。
•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_增_强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 __减__弱______。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数据处理 阅读课本P101表4-5,完成以下内容。
1-1-1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制直方图。
8 7 6 5 4 3 2 1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如何证明Na、Mg、Al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呢?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实验用品:镁条、酚酞、蒸馏水、1mol/LAlCl3溶液、1mol/LMgCl2溶液、氨水、 2mol/LNaOH溶液、2mol/L盐酸、试管、砂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