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1.和谐统一
例如,传统的屋架造型采用檀树木材建造,它们以特定的几何形状呈现,整体结构均匀一致,形成丰富而富有节奏感的美感。
2.尊重自然
例如,皇宫建筑的门前通常设置有一片水池,用来反射阳光和景色,使建筑更加生动美丽。
3.强调空间的层次与排列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与排列,使人们在建筑内外游览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层次感。
大门、庭院、厅堂等不同空间层次相连,布局合理,体现了建筑的尊贵与重要性。
在不同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景致,使人们在导游中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美感体验。
例如,建筑内部的庭院经常用流水、假山、花草等景观装饰,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并提供了一种空旷的感觉。
4.建筑材质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材质与装饰讲究精细、华丽,充满了艺术性。
建筑材料例如木、砖、石以及彩绘陶瓷等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的,保证了建筑的质感和美观。
建筑表面的壁饰、雕塑、彩绘等装饰则注重细节,以突出建筑美学的视觉效果。
例如,汉代宫廷建筑的石雕、柱子的结构以及彩绘都是非常精美的,它们经过精心的制作和装饰,赋予了建筑以独特的魅力。
5.园林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园林在布局和景观配置上注重对称、植物的
有序组合、水景的流动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园林美。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和谐统一、尊重自然、空间层次与排列、建筑材质与装饰、园林特征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古代
中国建筑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独特美感的建筑之一。
中国美术的美学特色12

2.雄健、充实、阳刚 2.雄健、充实、阳刚 以父权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 势必在艺术上追求一种积极向上, 阳刚高亢的美学趣味。这不仅是一 种艺术追求,更是一种人生追求,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最有代表性的体现。
3.积极入世,心存天下 3.积极入世,心存天下 儒家文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让 人关注现实社会,积极入世,心怀 天下苍生。 就美术而言,题材方面的关注 民生与社会中国哲学的三大主干:儒家、道家、 禅宗。各自的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 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中国 艺术的面貌。 儒家: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它的美 儒家: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它的美 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 父权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居 于“中间”地位,然后阴阳和、主 次和。 就美术而言具体体现在北京明 清故宫建筑群。 观看大型纪录片《故宫》 观看大型纪录片《故宫》。
二.通过上述中西美术作品的简单对比, 我们可以感觉到如下几点: 西方人(尤其是欧洲)更多地强调一 种以视觉为基础的审美意识,由此设 种以视觉为基础的审美意识,由此设 定了西方美术重视外在形式、重视光 和色的作用。 中国美术重视内在价值的追求,对于 光色的追求较为淡漠,这与中国传统 文化紧密相关。
道家:正好和儒家互为补充。 道家:正好和儒家互为补充。 1.自然之美 1.自然之美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2.与儒家的雄健相反,道家追求一 2.与儒家的雄健相反,道家追求一 种虚静的人生价值和美学品格。 3.摈弃色彩,推崇黑白 3.摈弃色彩,推崇黑白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 之性,成造化之功。
中国美术的 美学特色
一.感知方式:味觉为主 感知方式:味觉为主 这种感知方式使中国人的美学价 值更多地趋向于内在的内容,如情感、 情趣、观念等形而上的东西。 最为常见的例子即是我们在评价 艺术作品时更多地使用与“味”字有 关的词汇,如“意味”、“韵味”、 “品味”等。 这种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重视写 意具有决定性的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其美学特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其次,中国艺术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符号和意义,这些符号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四君子"即竹、梅、兰、菊,分别代表了忍辱、高洁、彬彬有礼、坚贞不屈的品质;中国戏曲中常常使用特定的脸谱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让中国艺术更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固定的文化符号。
第三,中国艺术注重"虚静"的美学追求。
中国哲学中有着对于"虚空"和"静默"的崇尚,这种审美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艺术中。
中国画追求"皴法"和"妙法",即画师需要通过细腻而轻柔的笔触表现出事物的纹理和气息;中国音乐中讲究音乐"空灵"和音调的"夜郎自大"。
这种虚静的美学追求让人们在艺术中感受到宁静与内敛的美。
最后,中国艺术对自然的崇敬和倾诉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敬畏和热爱,在艺术作品中常常以自然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再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境界",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自然景物中的美和情感;中国园林以自然景观为蓝本,通过布局和植物选择再现大自然的美景。
总结起来,中国艺术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包括独特的审美观念、浓厚的象征意义、虚静的美学追求以及对自然的崇敬和倾诉。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具一格,为世人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思考。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如下是有关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的特点一:元素丰富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宏大使得中国古代美学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美学元素。
提到中国古代美学,脑海中会闪现无数个画面。
从时间上,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审美,唐朝雍容华贵,魏晋飘逸风流,宋朝清丽雅致;而从地域上看,江南烟雨秀美,敦煌飞天绚丽,北国冰雪壮阔。
正因如此,外国人很难真正理解中式美学的内核。
当他们试图追求这种东方美时往往会弄巧成拙,变成各种元素的堆砌。
譬如当一些时装大牌试图走中国风时,t台上往往会变成五颜六色的旗袍、牡丹、盘扣、竹子开大会,西方设计师们竭尽全力让各种代表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元素轮番上阵,得到的结果却是美感、意蕴全无,引来中国人的一片吐槽之声。
正因中国古代美学元素丰富,其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所以没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很难真正驾驭这些丰富的元素。
中国美学的特点二:对称对称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不得不提的一个独特概念,梁思成曾说:“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并把此道融合在美学理念之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人把对和谐平衡之美的追求以对称的形式转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演变出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独特的具有仪式感的对称美。
尤其是在建筑中,对对称这一美学理论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中,故宫是这些对称建筑的代表。
故宫三大殿都坐落在中轴线上,以皇城为中心周围所有建筑都按照中轴线对称建造,给人一种巍峨大气、庄严肃穆之感,将对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对称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对于平衡匀称、和谐协调的美的热爱与追求。
中国美学的特点三:注重自然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也不是“艺术”,而是“道”,“道法自然”,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中式古代美学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是从柏拉图那儿继承的认识型模式尼采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把这种艺术认识论模式具体化了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起来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美学以及与此关系密切的接受美学依然脱离不了追求科学认识上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的脐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把西方美学的发展线特别是文艺美学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现实主义美学与非现实主义美学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的辩证过程是符合西方美学理论的实际状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和非现实主义美学两大主潮的流变态势却不能简单地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发展的规律上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不是以认识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而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似乎可以把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概括为教化功利主义美学儒家美学与无为非功利主义美学道家和禅宗的美学两大主潮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特征。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一、审美观念的内向性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心体验,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的标准是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客观的标准。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内向性和主观性,认为美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二、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和人文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和人文是相互融合的,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是相互交织的。
三、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与伦理是相互关联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审美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审美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中和”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和思想被运用到审美领域中,强调审美的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五、意象的隐喻性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的隐喻性是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被视为一种象征和隐喻,通过意象的表达,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意象的表达和意义的传递,认为意象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
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艺术家所热衷的“比兴明志”、“缘物起情”、“拟容取心”、“意境高远”等, 都离不开自然的参与和介入, 艺术家的主观之意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在艺术风格的审美追求上, 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都崇尚“行云流水”,“天然浑成”的自然之美,而且成为中国艺术长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
这无论作为美学思想还是艺术精神,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可以这样说: 只有了解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论, 才能认清中国的艺术精神,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 也才能把握中国艺术的底蕴。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概括中国哲学的三大特点为: “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
其中的一“一天人”, 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看来, 天即物、即自然。
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
人和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根本。
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地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论也是不分天人、内外、物我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大致有三种形态: 一种是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以人合天的天人混一论,墨、法两家在天道观上与它们相近。
另一种是以孔孟及荀子为主要代表的以人驭天以求得天人和谐的天人统一论。
还有一种是以《易经》、《洪范》为标志的早期阴阳家和五行学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天人感应论。
虽然这三种形态各具千秋,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上却殊途同归。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 它表现了对旧的天命神灵观念逐渐否定的趋势。
在这里,天与人都已经不是纯粹的天和人,所谓的“天”, 既是自然的天, 又是被创造的“天”; 这里所谓的“人”, 既是自然的人, 又是创造的人。
“天”既带有人的色彩,“人”也带有自然的色彩。
人们不仅从自然中发现了自身,而且也在人的身上看到了自然,随着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肯定, 自然象征意义的外化形式也从“神族”转换为人类自己, 人既把自己的属性赋予自然, 体现着人对自然的“精神改造”, 自然也对人发生影响,表现为自然对人性、人情的渗透。
自然不但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 而且还影响着人的心胸。
一旦人与自然的距离被缩短,人与自然的联系被日益加强和丰富, 大自然的气质不仅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心胸,而且在那里积淀下来,成为灵与肉的一部分, 成为民族心理、习惯和风尚, 成为性格、气质、禀赋乃至思想感情。
人与自然的这种契合,最终达到相知、相和、相亲、相乐、隐秘的和谐的境界。
所以,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喜欢或习惯在自然中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 将自己自觉融入于自然的运动中,去响应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
因为, 从自然的变化中可以想见到人世沧桑, 从自然的属性上可以联想到人格、气质和情感。
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 已经被生命化和人格化了。
这已经成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荀子就认为,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们的某些品质与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当人们去关照这些自然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人和人的生活的美的品质。
他在《宥坐》中所叙述的“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就说明“大水”之所以美,值得观赏, 就在于“大水”的品质特征“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42
“似正”……与人的生活相类似。
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这样描绘: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是从四时山景联想到人的形象, 而这种联想的基础就是自然的某些特征和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不仅如此, 自然也寄托或暗示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并触发艺术家的情思。
如在特定的情境下,看春雨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看秋雨愁思缕缕,凄惨悲凉, 看落花感叹青春与生命的短暂; 看流水想到流逝的岁月或者对远方的思念……触自然之景, 生主观之情。
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 “作诗须有寄托, 作画亦然。
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天定也。
闲鸥戏水, 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
松树现根, 喻君子之在野也。
杂树峥嵘,喻不人之昵比也。
江岸积雨而征帆
不归,刺时人之驰逐名利也。
春雨甫霁而林花乍开,美贤人之乘时兴奋也。
”( 《画论丛刊》第410 页)这段话的大意是: 写诗必须有意蕴,作画也是这样。
迁移的鸿雁在孤独而飞,用这比喻没有侣伴的旅行者到处流浪, 没有归宿; 悠闲的水鸟在水中戏玩, 用这来比喻隐逸的人逍遥自在,自得其乐; 松树露出树根,用这来比喻善良的人隐居山野; 杂生的树木枝叶茂盛, 用这来比喻邪恶之亲昵地矛在一起; 江河的岸边积着雨水而出航的船还不归来,用这来讽刺追逐虚名和钱财的人; 春天, 雨过天睛,树上的花朵竞相开放, 用这来赞美贤才趁着时缘而奋发有为。
这些象征和比喻更丰富、更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生活。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总是与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合一的。
通过某种自然属性来突出个性气质或完美趣味。
在绘画中,竹、暗喻气节和虚心; 画兰, 表露高雅和圣洁; 画梅, 象征高傲和不屈; 画松, 意味着人格力量和青春不老在诗歌里,猿啼是写哀怨悲切,征雁飞鸣是写伤离惜别的思念……当然, 某些自然属性在表现人的情感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多义性, 这与艺术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审美趣味、心境、个性气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这正如李白诗中的“明月”,在诗人不同的情境下, 不同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举杯邀明月”是孤独,“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惆怅,“举头望明月”是思念,“明月出天山”是惊喜,“明月照我影”是企盼……同时,艺术家的某种思想感情的表现, 也不局限于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 就是说, 某种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多种自然现象来表现。
如: 写“愁”, 有多种多样的愁,“苦”有多种多样的苦, 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审美视角以及思想感情与自然属性之间的恰似点是否建立。
中国诗歌就证明了这一点。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它不仅影响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也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历来推崇清丽、朴实、自然、不饰雕琢而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并将其推向极致,成为许多艺术家苦心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庄子就认为自然风格的美高出于缕金错采、巧夺天工的美之上。
苏轼平生最推崇自然冲淡的美,他主张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做到“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甚至表宏道说及栽花种草时, 也指出“花之所谓整齐者, 正以参差不伦,意态自然。
”( 《袁中郎全集》卷《文漪堂记》)所以王国维概而论之说: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 《宗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还有所谓“高妙自然”、“清水芙蓉”、“文章尚华日衰,尚实日盛”等等,都是对这种风格美的标榜和张扬。
天人合一的自然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艺术精神和一种民族文化,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也产生过“浪迹山水”、“逃避现实”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