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1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1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1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1

优秀学生辅导教案1

题目:矛盾观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矛盾同一性与争论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大矛盾与小矛盾、大矛盾与小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运用同一性与矛盾斗争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复杂事物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运用学到的原理,说明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解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矛盾统一的观点,努力理解和把握事物

一个观点、一个规律、一种方法、两个属性、三种情况、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对立矛盾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三种具有特殊性的情况。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理解矛盾的能力是一切现存事物运动自身的原因,双方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

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备理解和解决基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则的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复杂事物中把握主要矛盾,坚持两点理论和关键理论的统一,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理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理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教学过程:整体归纳:

[重点突破]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2的含义和属性。矛盾的认同与争鸣[知识扩展]

1。同一性的相互联系和矛盾的争论

任何矛盾都有同一性和争论如果只有身份而没有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没有身份,那就没有矛盾。

认同与竞争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其中有斗争,认同离不开竞争。

同一性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统一的同一性。没有竞争,就没有身份。这就是所谓的“互补”的“对立面”因此,身份与竞争是分不开的。没有冲突各方之间的相互差异、对立和斗争,冲突各方之间就不会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

其次,斗争中有身份,斗争离不开身份。斗争也不是随机的。斗争只存在于统一之中,没有身份就没有斗争。竞争的存在受到身份的限制。斗争的形式、规模和强度都受到身份的限制。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是理解的最基本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3.明白两个“不相等”

①哲学上讲矛盾≠生活上讲矛盾

哲学上讲矛盾是一切具体矛盾和斗争的普遍性的概括和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只是对立矛盾的一种具体形式。两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矛盾,它的公式是“事物既是这个又是那个”;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同一判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其公式是“事物不是这个而是这个”

4。准确把握两种方法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变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该促进有利的转变,防止不利的转变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把握对立统一

和对立统一。

[重点突破]两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普遍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个性是指一个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

(2)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和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特殊性,而特殊性又受到普遍性的制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特别提醒] ①表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应(2)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是客观的人民

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除矛盾。矛盾不受人类意志的支配。因此,矛盾的数量是客观的。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会出现。因此,就事物的发展而言,矛盾的数量不能作为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只有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才能判断事物的好坏。矛盾越少越好。

③不能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然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能理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不能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属性问题。整体和部分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构成。

各种特殊性和个体性是截然不同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普遍性和共性则是抛开自己的特殊事物和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体性和特殊性,而是去总结和抽象它们的共同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括特殊性”或“特殊性在于普遍性”

④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前提,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

⑤普遍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普遍性不能被视为特殊性的总和[关键突破] 3。坚持两点理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大矛盾和小矛盾[特别提醒]

走出大矛盾和小矛盾的误区

(1)矛盾先解决不一定是大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只能根据性质、

的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顺序来确定。在特定的情况和条件下,只有先解决小矛盾,大矛盾才能解决。因此,要解决的第一个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

(2)认为解决不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自然就解决了在复杂的问题上,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解决矛盾,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矛盾,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只有这样,其他矛盾才能得到成功解决。大矛盾和小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解决大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小矛盾的解决。小矛盾的解决好坏,也会影响大矛盾的解决。人们不仅要集中精力抓大矛盾,解决大矛盾,而且要妥善处理小矛盾,以便统筹规划,妥善安排,学会“弹钢琴”

③不能认为主要矛盾是唯一需要解决的。一切矛盾都要解决,包括

次要矛盾。

④把握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字:“轮廓与引导”、“轮廓与抬眼”、“牵牛花需要牵牛花鼻子”“全盘考虑”、“百花齐放”、“一篱笆三桩、一英雄三帮”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而不忽视次要矛盾的需要。“舍本逐末”、“刮靴”、“提汤止沸”、“丢西瓜拣芝麻”、“十指压跳蚤”等等,都说明事情抓不住重点。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练习 1.(2013重庆卷1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变化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4.(2013 上海单科2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5.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6.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②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④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观符合 A.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D.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诗词蕴涵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③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 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选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班级:电子本科3班姓名:许桂忠学号: 13180386 原理说明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其中,关于矛盾普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表明: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 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 别的根据。 普遍的普遍性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涵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 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 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给我们许多方法论的启示,教导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把握主要矛盾和 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要全面分析,又要善于抓重点,即所谓的“两点论”和“重 点论”相结合。 运用原理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分析 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而“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鲜明的实例。我国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 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 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 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 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 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 一、矛盾的含义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①使用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法看问题 ②既看到对立,又看到统一;要创造、利用条件,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①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相互排斥,对立 ②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A 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B一方面,两者相互贯通,包含,渗透C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③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A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B使用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法看问题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总: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C同一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找出正确方法 ☆☆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精髓)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相互联结,A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没有普遍性的事物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找出正确方法 ②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②次要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对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③两者相互依赖与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善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七、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京津冀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各自优势明显,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将带动潜力巨大的北方辽阔腹地的发展。这说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 B.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C.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京津冀三地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能够带动北方辽阔腹地发展,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进行推动事物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B、C、

D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发表了题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下列观点与上述内容所蕴涵的主要哲理一致的是() 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④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要与多个方面联系起来才能收到实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①强调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②体现了联系观,③表明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④体现了人与己、古与今的联系,故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D 3.长江,这条令国人骄傲的母亲河,如今满负着污泥浊水,生物资源濒临崩溃,中下游地区近岸水质已经降至饮用水的最低标准。这警示我们()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课讲解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以要用对立 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①矛盾双方相 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 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1)所以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 性。所以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 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 下去研究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 刘锋 邮编 256800 第七课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高考考点解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 但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实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以下三个错误观点: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不能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 ②联系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 ③人能够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联系具有主观性,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理、方法论总结: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多样性: 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的和多样的。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2.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不同,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觉的主观条件,既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关注事物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区别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②整体和局部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相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离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于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 方法论要求: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属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整体离不开离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于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作到的三个方面: ⑴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也就是要有整体观念,要在整体中去认识部分,在整体中去定位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按照整体的目的和要求去发挥部分的作用。最终使整体具有新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什么是整体性? 一个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同于其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迭加,而具有放大和创新;整体的运动持征,只有在比其要素所处层次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描述;整体与要素,遵从不同描述层次上的规律。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例如: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就大于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②拿破仑说数量小时较多数法国人不敌少数马克留木人,数量大时较少法国人可以战胜较多数马克留木人③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⑤反面例子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原因是他们的能量消耗在内耗上。 企业系统中的每一个局部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任何部门都不能独立于企业之外。因此,企业既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赋予子系统一部分权利,但又要强调集中统一指挥,就是这个道理。 ⑵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①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②系统各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如:①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具有层次等级结构:如行政系统分为科、处、局、部、委…;军事系统分为排、连、营、团、师、军…运作,班级中,班长、各委员、组长;②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如班规,法律,制度;③时间上的有序性:如烧水,刷壶,刷茶碗,泡茶。 ⑶注重系统内部优化的趋向。——为最好的实现目标而通过改变要素和结构使系统功能最佳。如田忌赛马的故事;战争时的布阵;材料的人工设计等。 ⑷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案例:教材中59页,宋代冯湛造船事例。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核心之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其中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如下为大家梳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马哲中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不同,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矛盾”常指冲突;当然,马哲中的“矛盾”也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结论与前提不相符的自相矛盾。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所谓辩证统一,即它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描述的是矛盾双方之间不同的性质和趋势;其次,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关系表现在: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例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C.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答案】ABC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之”。因此,ABC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以及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规律是我们马原考试的重点内容,除了选择题经常考查外,分析题也经常以矛盾规律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为考查对象,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加强理解,多做习题。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 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

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问答题练习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问答题练习 (一)、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分析解决问题:4个 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雄安新区的规划是如何体现联系特点的?(9分) (1)联系具有普遍性。雄安新区的规划考虑地理位置、基本条件以及定位体现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分) (2)联系具有客观性。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同时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规划建立雄安新区体现了在把握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分) (3)联系具有多样性。雄安新区的规划,不仅考虑现有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各种社会环境,这体现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分) 2.材料: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请结合材料,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哪些道理。(12分)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 港澳地区的联系。(3分)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或“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3分)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观》复习

《唯物辩证法之矛盾观》复习 一、考点突破: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矛盾观的整体框架 2. 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3. 矛盾的普遍性 4. 矛盾的特殊性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6.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7.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8. 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难点: 1. 矛盾观的整体框架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 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4.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近三年的新课程高考中,本讲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1. 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 2. 能力要求——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且对能力要求的较高。在本讲的学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 3. 考查热点——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说明我国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意义;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内容。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原理梳理 2010-3-29 一、原理体系:略 二、原理表述: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 1、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不可分割,应全面看待二者关系,而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四)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要求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间的共性的错误倾向。 (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多用于分析判断形势、评价人或事)。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不忽略次要方面,要重视支流。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八)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三、例题精析: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涉及“转化、转变”的问题)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依存离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即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对立面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的比较 易错明辨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所以要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瞧问题(全面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①矛盾双方相 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 化。 3、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1)所以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要坚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瞧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所 以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 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 研究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瞧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题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题 1.针对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加剧,2019年,相关主管部门多措并举,综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差别化监管和财税优惠等政策合力,组合发挥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作用,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上述举措体现了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当中 B.人为事物的联系受主观意识的支配 C.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D.要重视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的关系 2.“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有统计显示,在人类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通过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材料表明 A.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把握联系多样性对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C.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新的联系 D. 必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综合认识事物 3.二环路边,繁花点点,玉泉山下,绿意盎然……八百余公里城市绿道,串起北京的河道、青山和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人们散步休闲、健身赏景的好去处,在立交桥、环路、地铁奏响的城市旋律中,谱写了一段舒缓的和弦。城市绿道 ①是城市建设中的新事物,实现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转化 ②使城市生活与山水田园形成有机联系,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 ②满足了市民休闲需要,说明事物的价值在于对客体需要的满足 ④改善了首都人居环境,体现了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毛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B. 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C.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 只要充分发挥部分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5.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原理和要求整理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原理和要求整理(8点)1、矛盾的含义: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小角度时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要适当展 开) 要求:用全面的、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普遍) 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3选一)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此理论体现在唯物论里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 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 遍性。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集中力量解决)。——用于做、解决 (了解次要矛盾原理要求: 原理: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主次矛盾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7、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主流、大局、性质、主体、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