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特色定稿

浅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特色定稿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浅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特色作者:张志爱单位:乐平市洪岩镇湖村小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028*********摘要:赵树理以时代,地域环境为背景,本着写农民生活,为农民大众写作的文学艺术观,用概括、清晰、生动的农民语言创作《小二黑结婚》。

它以“结婚”为中心,主次分明地把三条线索:小芹和三仙姑;小二黑和二诸葛;以及他们俩和金旺兄弟之间的矛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区现实的伟大变化。

作者把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从纵横两方面来表现农村现实的复杂面貌,歌颂民主力量的胜利。

关键字:创作特点问题小说民族特色语言特色赵树理,原名赵树礼。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它是《讲话》发表后最早出现的优秀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案件,结合当时的阶级斗争加以典型化而写成的,作品得到了彭德怀的充分肯定,彭德怀在为该书出版所写的题词中说:“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

”作品一发表,迅速得到群众的欢迎,仅太行山一区,很快销行三四万册,自中国新文学产生以来绝无仅有!《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特点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特点

赵树理是我国著名作家,其原名赵树礼,是我国山药蛋派的创始人。

在赵树理的小说当中,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民间化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小二黑结婚》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要是对农村的恋爱结婚等相关习俗进行了描写,对农村的时代精神和思想面貌进行了反映。

在小说当中,三仙姑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嫁给了于福时,那个时候她才15岁,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标志的美人。

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逐渐从一个清新少女演变成争艳卖俏、装神弄鬼的女人。

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

从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对于该人物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农村地区的一些民间思想,对封建迷信思想下的买卖婚姻进行了鞭笞。

不仅如此,在该作品当中,还对恶霸势力进行了描写,将其作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对象予以了批判。

同时也描写了从恶霸势力包围中所逐渐觉醒的民众[1]。

总的说来,在《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当中,对民主力量进行了歌颂,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进行了颂扬,对农村新一代农民的成长予以了肯定。

二、《三里湾》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三里湾》是赵树理的另一部作品,在该作品当中,主要是针对旧时代两个大家庭进行了描写,其中涉及到劳动分工、经济分配、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比如在该部小说的第二节中,就对王金生和王金全的居住生活环境进行了介绍,其主要是以后早东西南北的基本顺序,对窑洞房子的特点进行了讲解,同时阐述了基本的一些习俗礼节。

比如,在金生和玉生两兄弟都已经娶妻,分别住在不同的窑洞中。

王宝全两口子则住在同一个窑洞中,玉梅则住在另一个窑洞中,但是和父母的窑洞是联通的,无门有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让玉梅独处一个窑洞,说明女儿长大了,需要和父母分开居住,这一点其王宝全夫妇还是有认知的。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陕西彬县香庙中学王建鹏摘要:赵树理用通俗易懂的农民语言开创了“山药蛋”文学流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雅的文学艺术同群众生活相结合起来,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弘扬了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发展,而这些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化农民情结农民文化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是现代文学“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从《小二黑结婚》到《三里湾》,以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

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

一、赵树理作品的农民情结一是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

如刘绍棠的老北京色彩,沈从文的湘西情结等等。

赵树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和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生产,一起生活,了解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结果,凭借这一点,他成为人民群众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

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从唐带代的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特强,语言通俗,口语化比较明显。

摘录: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赏析

摘录: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赏析

摘录: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赏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在小说中赵树理给我们塑造了在历史变革中农民的各类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作者描绘了农村的男女青年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和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抗争,最终获得胜利。

反映了中国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作者在作品中更多是重视故事的叙事性和连贯性,文字朴实自然是赵树理贴近生活本来真面目艺术理想的成功实践。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在小说中赵树理给我们塑造了在历史变革中农民的各类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烟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

反映了中国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作者在作品中更多的是重视故事的叙述性和连贯性,文字朴实自然是赵树理贴近生活本来真面目艺术理想的成功实践。

作品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是作为陪衬者出现的,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更为出色。

二诸葛老实、善良、胆小怕事,然而封建思想、家长作风严重,他因相信迷信认为小二黑和小芹“命相不合”而坚决反对他俩的婚事,还给小二黑收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作童养媳,并求区长“恩典恩典”,别让小二黑和小芹成婚。

这是一个在封建思想统治、封建势力压迫下软弱、迂腐的农民形象。

三仙姑同是落后人物,但与二诸葛不同的是,她身上更多地体现出被封建糟粕腐蚀,并沾染了一些陋习的特征。

她游手好闲、作风轻浮,竟还和女儿争风吃醋,她的变态性格使之为小二黑、小芹的自由恋爱设置了重重阻碍。

二诸葛和三仙姑都是农村封建落后意识的代表人物,但作品并没有将他们作为“坏人”来加以表现,而是突出地刻画他们性格中的迷信、愚昧和落后,揭示他们心态与行为的荒唐和不合时宜,从而在善意的调侃、嘲弄和幽默中达到对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的批判。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作者:张晓彬来源:《活力》2010年第18期[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性民俗是指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生活文化现象。

在民俗中潜隐着一个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心理结构,民俗的生成变化,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最深刻的变化。

本文主要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赵树理作品中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小说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婚俗描写,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东南沁水县尉迟村,民俗观念一直到赵树理降生还在延续着。

家庭启蒙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获得了以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家乡所在又是至今仍视为全国方言最集中、最复杂、种类繁多之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能力他几乎无所不通。

所有这些,都是晋东南大地对他的厚赐。

同时,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

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以及对农民深受阶级压迫的义慨对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小说创作的形成基础。

正因为赵树理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

所以,他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

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后,他始终生活在民众中,追求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了他传播新思想,倡导新文艺的基本准则和自觉追求。

他“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都是以农民直觉的感受、印象和判断为基础。

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象之外的事物,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活生生、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他的语言标志,就是他那土里土气的幽默风趣。

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个性和艺术思维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作家赵树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来。

二、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节选)》
第一,以进城农民为摹写对象, 描绘进城农民的生存境况; 第二,以乡土文化的塑造为主题,以乡土文化的淳朴、善良 对抗城市的市场化冲击,或者体现出作家的某种精神追求; 第三,以市场化背景下的农村为对象,刻画转型期农村的变 革以及农民的种种生存苦难、希望,带有意识形态的渗透的意味。
导入新课: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 ——彭德怀
创作态度:
“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与下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 那就是 农民 ,永远只有一个背 景,那就是 农村 ,永远只有一 个主题:那就是农村的变革和农民
的自我更新。
故事原型:
1943年,在中共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赵树理在奉 命深入辽县农村搞调研。4月的一天,他来到左权县调研时, 在同驻地房东的一个到县告状的亲戚拉家常时得知这样一个事 件:房东亲戚的侄儿岳冬至是县民兵队长,与从河北武安县搬 进山里的一个叫智英祥的俊女子自由恋爱。智英祥相貌出众, 也是抗日斗争里的积极分子。
①、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中国文学传统讲究“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小说以金旺、兴旺受到应 有的惩罚,小二黑、小芹结婚为结局,符合这一传统,使读者 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
②、小芹的话照应了前文二诸葛被传到区上与区长对话的 情节,使小说结构上前后呼应,更严谨缜密。
③、这是小二黑与小芹在卧房里说玩话的情形,表现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的欢乐,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回顾前情:
小说第一节主要介绍刘家峧的两个落后典型——二诸葛和三仙姑。第 二节讲述了三仙姑年轻时的风流韵事,突出她的好逸恶劳和作风轻浮,引 出小芹。第三节讲述了小芹的故事,表明她是一个老实本分、讨人喜欢的 姑娘,并通过她严厉喝斥金旺的流氓行为,引出金旺兄弟。第四节介绍了 金旺兄弟横行霸道。第五节正面介绍小二黑的概况以及他与小芹的亲密关 系。从第六至八节,写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关系遇到了种种障碍:金 旺在碰壁之后,“每日怀恨”,抓住机会与兴旺“开了两个斗争会”,分 别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斗争会过后,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关系公开化,三 仙姑着了急,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了个婆家。小芹和小二黑来到一个大 窑里商量对付三仙姑的法子,兴旺以捉奸为借口,把小二黑和小芹捆住, 送到区上要按军法处理。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婚姻问题——以阐释三仙姑与小飞蛾的异同为例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婚姻问题——以阐释三仙姑与小飞蛾的异同为例

赵树理身为农 民作家始终将笔触放置于 中国 于给人 们 留下 “丑陋 ”的印象 。而小 飞 蛾亦是 如 此登
农村 ,力图把林林总总的农村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 场 ,“原来 这 地 方 一 个 梆 子 戏班 里 有 个 有 名 的武 旦
面前 。(4,-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登记》中的小飞 …

配 给 退 职军 官 吴 先 生 ,打 着 一 旦女 儿 和 小 二 黑 结 和 。三仙姑 和于福 的婚 姻是父 母之命 ,媒 妁之 言 ,三
婚 ,就 没 了 自己 的份 ,以后 连 和 小二 黑 说 笑 都 不 可 仙 姑 自从被 于福 的 爹打 了一 顿之 后 ,就 开始 每逢 初
能的算盘。可见三仙姑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 ,心态 一 、 十五摆香案 、跳大神 ,她还把 自己打扮得十分鲜 已经 变得 扭 曲 ,反对 女 儿 的 自由婚 姻 竟 是 出于 嫉 艳 ,使 得青 年男 子们 整 日围着她 团 团转 ,到 了 四 、五

出场 ,抬手动作都有戏 ,眉毛眼睛都会说话 。
蛾 就是 赵 树理 笔 下刻 画 的农 村女 性人 物 的典 型 ,虽 唱《金山寺》她装 白娘娘 ,跑起来 白罗裙满 台飞 ,一
然她们分别出现在新 中国成立的前后 ,但赵树理却 个人撑满台 ,好像一只蚕蛾儿 ,人都 叫她 ‘小飞蛾 ’。
通 过 对 女 性 典 型人 物 形 象 的把 握 显 露 出对 农 村 包 张木 匠娶得这个新媳妇就像她 ……”【21虽然《登记》
赵树理在(4,---黑结婚》中描述三仙姑 ,“那 时 明白真正的“婚姻 自主 ”为何物 ,所以她们起初就同
‘三仙姑 ’才十五岁 ,刚刚嫁 给于福 ,是前后庄上第 时反对 自己的女儿 自由恋爱 ,欲将包办婚姻延续在

论山西民俗在《三里湾》中的投射

论山西民俗在《三里湾》中的投射

论山西民俗在《三里湾》中的投射作者:翟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人文民俗风情。

出生并成长在农村的赵树理不仅熟悉农民,也热爱和了解农民艺术。

其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作为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农村人民生活与当地民俗风情,目的是让农村人也能看得懂小说。

作品中所描述的民俗与当地社会民俗异同比较,让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广泛传播与永久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俗;作品体现;联系;传承[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引言:笔者从赵树理作品另一角度研究,即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民俗风情。

我是在被誉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一个胜利”[1]作品《小二黑结婚》中,不仅读到了民间乐趣、民间文化、封建迷信,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而且我在文字中看到了更感兴趣的乡俗文化。

有乡土风味的语言——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等口语化描写,我觉得很有民间乡村文化特色。

本文以《三里湾》为例研究,这样一来可以让民俗借助于文学作品继续发扬传承,二来透过作品可以更深了解赵树理本人创作来源与灵感,并对其本人进行深层次剖解。

一、小说中生活民俗赵树理笔下民俗文化符号随处可见,浓郁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在字里行间,通俗的语言、地方民俗色彩无不映射在读者眼前。

《三里湾》中“旗杆院”、“刀把地”、“菜园子”等地方特色称呼,巧妙描述了其形状及作用。

在第十二节“船头起”、十三节“老五园”、十四节“黄沙沟口”连续三节描绘了三里湾独特自然风貌,给我们展示了如风景画般山村田园风光,这也形成了固有的农村生活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十五岁时嫁给于福,是庄上第一个俊俏漂亮媳妇,每天好吃懒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
婚俗,作为民俗中一个重要门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赵树理的小说作品,他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文学的集大成者,
以通俗朴实、幽默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广大的读者,为读者创作出一部部传颂至今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本文选择赵树理小说中关于婚俗描写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民俗学角度,深入分析建国前后时期山西婚俗的形态、变迁以及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

全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立足于建国前后这个时间点,对山西传统婚俗和解放后的新婚
俗进行详细的叙述描写,从中探索婚俗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然后回归赵树理小说文本,分析婚俗变迁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以赵树理的五篇典型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其中关于婚俗的部分,得出新旧婚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本身又对新婚俗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新婚俗的建立。

第三章,分别从婚俗叙事的特点和社会文化价值来加以阐释。

第一节,婚俗叙事的特点,从人物塑造的民俗化、情节模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节,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从展现地域文化和促进民族心理成长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结语部分论述建国时期赵树理小说中的婚俗叙事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政治性
意义,以及对以后小说创作的深远影响。

赵树理的小说是被大家熟知的,之前有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他的小说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

立足于民俗学视角讨论赵树理的小说,一方面为我们熟悉和研究建国时期农
村农民的风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旧婚俗的重建以及对婚姻自由思想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这篇论文通过对民俗中重要分支婚俗的讨论研究,希望能使读者更多的了解地方民俗特色,以及为未来的乡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开辟一片新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