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婚俗的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之宇文皓月创作文化承载着历史,历史演绎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今天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晋升,借古励今,是历史传承的须要。

山西朔州,一方古老的黄土地,特此外地舆,长久的历史,积淀了深沉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融会,天然构成了朔州区域特有的民风民俗。

婚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跟着社会的提高和时期的变迁而一直调换着形式。

婚俗也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现象,具备肯定的传承性和稳固性。

然而,婚俗中一些典范的封建思惟、科学颜色都是我们所不建议的,有些只能作为一种游览民俗来发掘和开发,不过婚俗中的精良传统仍是值得咱们学习和发挥的.一、“民俗”一词由来甚久我国版图广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发明的残暴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明点。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始终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器重。

对于“民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

《礼记》曰:“入国而问俗”;《礼记·王制篇》云:“皇帝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

”《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气。

”民间也有“入乡顺俗”,以及“十里分歧风,百里分歧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领很主要的位置,是人们精神生活不成缺少的内容。

我公民俗文化丰盛多彩,形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做了分歧的分类。

有的将我国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奉民俗和游艺民俗等;有的又分有物资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精力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

分歧品种的民俗有着分歧的特色,婚俗就是一种人生仪礼民俗,它存在与其他民俗分歧的独特之处。

二、风情万种的朔州婚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孕育一方文化。

在朔州的历史上,婚姻情势有以下几种:一是自主婚姻,这是在新中国成破和《婚姻法》公布当前开始履行的,当初多数为自主婚姻。

二是因朔州是汉族聚居区,旧时多数是父母包办婚姻,其婚姻方法有:交流婚、姑表婚、姨表婚、招赘婚、童养婚、指腹婚、转房婚、冥婚等。

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普通是指男女双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

浅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浅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0 1 4年 第 6期
浅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崔 瑾
(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 山西 太 原 0 3 0 0 0 6 )
摘要 : 清 末 民初 , 随 着 资产阶级 革命 的发 展 , 封 建帝制 的垮 台, 以及 西方 近代 文 明的传
婚 姻 选择权 的变迁 除 了表现 在父 母 主婚权 的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同时也 表 现 在婚 姻 关 系解 除权 的 变迁 。在 中 国


清 末 民初 山西婚 俗 观 念 的 变迁
( 一) 婚 姻 目 的 的 变 迁
在 中 国传 统 的 婚 姻 观 念 中 , 婚 姻 缔 结 的 目的 是 “ 合 两 性 之 好, 上 以事宗庙, 而 下 以 继 后 世 也” u “ ”, 即以继 承子 嗣 、 祭祀祖 先 为真 正 的 目的 , 其在 实现 传 宗接代 重 任 的 同时 , 也 满足 了宗族 利 益
入, 山西传 统婚 姻 文化 开始 出现 新 气 象, 在婚 姻 观 念 、 婚 姻 礼 仪 等 方 面 出现 历 史性 变化 。
此 种 文 化 变 迁 受 到 多种 因素 影 响 , 呈 现 出 了一 定 的 局 限性 , 但 是 仍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 了社 会 的进 步 , 推 动 了封 建 陋 俗 的彻 底 变革 。
的需求 。因此 , 作 为婚 姻 的当 事者 , 男子 娶“ 妻” 实 质是 为宗 族娶 “ 妻” , 女 子嫁 夫 , 则 是嫁 于夫 姓 的家族 为
妇 。宗 族利 益和 家族 香火 的延 续高 于个 人 的情 感 需求 , 成 为 了两性结 合 的真 正 目的 , 当事人 的情 感则 被

山西婚俗中哪些地方有求子心态,和你们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

山西婚俗中哪些地方有求子心态,和你们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

山西婚俗中哪些地方有求子心态,和你们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山西,特别是在多山区丘陵地带,交通相对闭塞,因此求子习俗很是盛行。

特别是妇女群体,更是对求子习俗情有独钟,创造出了种种求子花样,世代传承。

求子,也称祈子、乞子。

是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

而各地所选用的形式又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求子习俗在山西婚嫁中的各种体现。

整个婚嫁礼俗过程,仪式繁琐,程序复杂,而在每个细节中,又都无不渗透着求子的心态,寄托着传宗接代的愿望。

一、送契从“送契”开始,女方家接到男方的彩礼后,必须回赠男方家一些东西,谓之“回契”。

这些东西包括两包盐(有缘份),两包土(服水土),两包炭(日子过的兴旺),两包火柴(小两口热合),两个酵饼(光景蒸蒸日上),两棵带根葱(栽根立后,生个儿子聪(葱)明伶俐。

二、缝被子给新娘缝被子,必须请几个十全十美女人(即爹妈儿女丈夫均在世)来共同缝制。

要用两根红线相交铺在棉絮上,表示红线联姻,两线(性)相交。

再往棉絮上均匀地撒上几十颗黑豆麻子,寓意多子多福,如麻如豆,并均匀地在棉絮上放上七个“人口饼子”(裁衣服时在上衣领口处裁下来的园形边角料)。

取意添人加口,要生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三、轿车忌用骡子拉喜车,现在娶媳妇都用红色小卧车,而过去娶亲时则用红马拉轿车。

绝对忌用骡子拉轿车,寓意指马能传宗接代,而骡子是不会生育的。

但在五台山区,由于山高坡陡,车不能行,常使用一种“骡驮轿”,允许使用骡子,但必须配一能生育的马或者毛驴。

骡驮轿四、子孙馍馍新郎到新娘家迎婚吃饭时,要将每盘馍馍顶子上的一个夹下来收起,称作“子孙馍馍”(一般每桌上五盘),岳母家再将“子孙馍馍”添够10个让新郎带回。

这些“子孙馍馍”只能由新郎新娘在蜜月里慢慢享用,别人是不允许吃的。

五、偷盅筷迎婚这天,新郎要从丈母娘家“偷”回一双筷子,两个酒盅,暗寓成双配对,快(筷)些生子。

六、面兔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的姑姑、姐姐或姨姨,点燃两个灯盏,连同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塑小白兔放置于新房门顶。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在清代的山西,婚丧食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人们对生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诠释。

通过探析清代山西的婚丧食俗,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婚俗在清代山西十分讲究,婚礼过程繁琐而庄重。

在婚宴上,人们会摆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红烧狮子头和清汤蒸狮子头,象征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圆。

还常有“碰碗球”和“玩花”等游戏活动,让新人和亲友们共同分享喜悦与快乐。

山西的丧葬食俗也有其独特的标志。

在葬礼上,人们通常会接待各种各样的食品,如瘪面、五谷饭等。

瘪面是一种将小麦面捏成扁平状码字或码画形状的食品,常被摆放在丧家门前,既可以作为迎丧的礼仪,也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告别。

在丧葬期间,还会设有丧礼酒,供亲友祭奠逝者的酒。

慢婚也是山西地区的一种婚姻风俗。

所谓慢婚,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成婚前的相亲、交往过程中非常谨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考察,确保两个家庭的背景和经济条件相互适应。

山西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因此关于男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婚姻考虑因素。

婚礼举办时间通常会选择在四月、五月或九月,这期间天气适宜、物产丰富,也有利于新人和亲友们共同庆祝和享受美食。

婚后,新人将会沉浸在繁琐的酒宴中,以示感谢和回报亲友们的祝福。

对于山西的人们来说,婚丧是人生重要的仪式和事件,因此婚丧食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婚礼上的丰盛菜肴代表着新人的幸福美满,而丧葬食品则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

这些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食物的丰盛和独特性来表达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呈现。

通过对清代山西婚丧食俗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诠释。

婚丧食俗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通过食物的摆放和品尝,人们既可以庆祝喜事,也可以怀念亲友。

婚丧食俗不仅展示了社会的风俗习惯,更揭示了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深层次内涵。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由于受社会规范制约,婚姻习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

一婚姻程序由繁趋简的趋向更加明显在封建社会里,婚俗程序遵循着自西周以来就开始实行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由男方使媒人通言,表示通婚之意,如不被女家所拒,即备礼正式求婚;问名即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以便“卜其吉凶”;如得吉兆,男家再使媒人告知女家,并送订婚礼物,女方如“纳吉”,则婚约告成;纳征是男方向女方交纳聘礼,至此,双方不得再有反悔;请期即男方向女方请以成婚之期;亲迎是最后的程序,即男方到女家迎娶。

自周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也逐渐演变从简,辛亥革命前后,山西地区虽然仍保留着古代六礼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趋于简化。

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三个阶段:其一是订婚。

这个程序仍因袭古代陈法: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某家要操办婚事,往往由男家求亲友为媒游说女家,女方若许可,则两家互订婚约,并相易庚贴。

订婚之月,有些地方设宴款待媒人,这就是订婚,又叫许亲、订亲。

这其实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合二为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已倦于古礼之繁琐,为适应新时代、新思想而大大简化了婚俗程序。

这一点在第二阶段也表现得很明显。

第二阶段纳聘,即由男方向女方家送数量不等的聘金。

一方面用以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多年的养育之恩并充当婚嫁之费,另一方面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暗示女家尽可放心地将女儿许配于他。

女方在接受聘礼之后,要以冠履等物回送男家,一方面体现传统的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则表示女方欣然同意及欢喜之意。

实际上,这道程序是将古礼中的纳吉、纳征合二为一。

《浮山县志》载:“定婚之后,择吉纳采,互相交换,履行规定手续。

”(注:民国《浮山县志》卷32,风俗。

)可见,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固有程序仍未改变,区别就在于总体上的简略。

第三个阶段即成婚,也叫亲迎,俗名又叫“娶媳妇”。

这一天,大部分地区是由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鼓乐喧天,直至黄昏。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文化承载着汗青,汗青演绎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魂魄.今天的文化是汗青的传承和提升,借古励今,是汗青传承的需要.山西朔州,一方古老的黄地盘,特此外埠舆,长久的汗青,积淀了深邃深挚的文化底蕴.汗青上多平易近族文化的融合,自然构成了朔州区域特有的平易近风平易近俗.婚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跟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一向更换着情势.婚俗也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现象,具备确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然而,婚俗中一些范例的封建思惟.科学色彩都是我们所不建议的,有些只能作为一种游览平易近俗来挖掘和开辟,不过婚俗中的优良传统仍是值得咱们进修和施展的.一.“平易近俗”一词由来甚久我国版图辽阔,平易近族浩瀚,在各平易近族创造的残暴文化中,平易近俗文化是个中的一个闪光亮点.从古到今,平易近俗文化始终受到人们普遍的存眷和重视.对于“平易近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礼记》曰:“入国而问俗”;《礼记·王制篇》云:“皇帝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不雅平易近俗.”《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尚.”平易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合风,百里不合俗”等说法.可见,平易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力生活不成缺乏的内容.我国平易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做了不合的分类.有的将我国分为经济平易近俗.社会平易近俗.信仰平易近俗和游艺平易近俗等;有的又分有物质平易近俗.社会平易近俗.岁时平易近俗.人生仪礼平易近俗.精力平易近俗和口承说话平易近俗等.不合品种的平易近俗有着不合的特点,婚俗就是一种人生仪礼平易近俗,它消失与其他平易近俗不合的独特之处.二.风情万种的朔州婚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孕育一方文化.在朔州的汗青上,婚姻情势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立婚姻,这是在新中国成破和《婚姻法》颁布当前开端实施的,当初多半为自立婚姻.二是因朔州是汉族聚居区,旧时多半是怙恃包办婚姻,其婚姻办法有:交换婚.姑表婚.姨表婚.招赘婚.童养婚.指腹婚.转房婚.冥婚等.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通俗是指男女两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有的是因为家道贫寒,没才干办婚礼嫁奁的;有的是因为攀亲互相制约的;也有的是因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一般因家道贫寒的换亲,婚礼一切从简.1.2姑表婚.姨表婚姑表婚.姨表婚均属于近亲娶亲,一般是指家里的女儿跟她姑姑.姨姨家的儿子娶亲.这种婚姻是《婚姻法》所禁止的,也违背了伦理道德.1.3招赘婚招赘婚又称招门婿,也就是上门女婿,俗称“倒插门”.一般是指家里只有女儿,不儿子,为了顶挡门户,传宗接代,招婿作子.女婿要跟着岳父姓,按儿子看待,实施赡养岳父.岳母的义务,可以或许持续女方的家产,家族也不会歧视,这种招赘称为“去世招”;假如招来的女婿不更姓,则不克不及持续女方的家产,只有实施赡养岳父.岳母的义务,这种招赘称为“活招”.“活招”多半都邑遭碰到家族的歧视.1.4童养婚童养婚就是指童养媳,个体是指不太充裕的家庭,收养未成年的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女孩儿到了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刻,再与自家的儿子结婚,结婚之前就称作童养媳.童养媳结婚很简单,决定谷旦,童养媳先回娘家,穿上婆家给预备的新衣新鞋,在回到婆家同新郎拜寰宇,这就算是结婚了.做童养媳的女孩儿大都是因为家道贫寒,为了糊口.活命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收养童养媳的家庭也往往是不太充裕的,童养媳大多都是受尽魔难,受尽打骂的,一般的怙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是相对不舍得把本身的女儿送去做童养媳的.1.5指腹婚指腹婚一般是指两家日常平凡交往甚好,门当户对,假如两家女方都怀孕了,两边就提前预约,产后假如是一男一女的话,就让他们结亲成婚.明.清两代虽然有过禁文,但明间仍然有指腹为婚的现象.1.6转房婚转房婚,也称转亲.一般是指三家的女儿辗转作为三家的儿媳妇.婚礼和一般的婚嫁是一样的,惟有因家道贫寒的转亲,婚礼和嫁奁所有从简.1.7冥婚冥婚,又称“鬼婚”,“娶鬼妻”.一般是指有的须眉没有娶妻就过逝了,他的家工资他寻求未婚的女尸进行相配.有的要经由过程牵线说合的“鬼媒妁”说合好,选鬼节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将女尸移迁到男方的坟地,与男尸合葬在一路.平易近间认为人逝世后如同去了阴间,所以有鬼婚之俗.三.井而有序的婚嫁礼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古至尽从无变故,在古代,婚姻更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和其他人生习俗比较,婚嫁礼节随世情而多变,这种变动重要暗示在活动的内容和情势上,而婚礼所创造的氛围之隆重.热烈.喜庆.祥瑞,则始终不变.婚俗为世代相传的文化气象,失去必定的传承性.自古以来朔州地区的婚俗礼节的程序类同山西有些其余地域的风气,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跟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固定的程序也在由繁到简的成长着.自古以来婚嫁从定亲到迎娶,旁边有很多繁缛的礼节程序.周代婚俗已判断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清期.亲迎.”六礼.清《朔州志·方地志》中有记录:“朔州婚姻,论财者少,初换帖,次纳定,次通信,次结婚.仿古议婚.纳采.问名.请期之礼,喂不亲迎.五日后,会亲拜门,肆筵设宴.”至清末,大的程序仍基本相同. 一般的嫁娶礼节都要有严格的讲究:1.1议婚议婚又称议亲.包含求婚.过帖.相亲等阶段.议婚正常先由男方托伐柯人提亲,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采.若两边同意,即请算命师长教师测生辰“八字”,审定两边是否相合.1.2定婚定婚也称定聘,经由仪婚,假如一切相合,就要商定彩礼.一切“礼金”或“聘金”都已经议定并列成礼单,仪定聘日后,男方只纳“礼金”的一局部,俗称“上半礼”.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庚贴今后,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时这也称许亲.有的在交换庚贴是,两边要设筵接待亲朋,名为定亲饭.有的还讲究更换“龙凤贴”,即男方贴上印有“龙”,女方贴上印有“凤”,一般还要互送定亲物.男方送女方的有:银钱.衣服.首饰.什盒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文房四宝.瓷瓶.扇子.钱袋.红裤带等.不管贫苦照样充裕,红裤带是必不成少的,隐喻拴系在一路的意思.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亲.由男方弃取谷旦,给女方下“娶贴”,两边都提前筹备.迎亲的前若干天,男方就要把彩礼.衣物.首饰.酒肉送给女方;迎亲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奁如:桌椅.箱柜.被褥.打扮器具等送给男方.女儿出嫁前夜,往往要在家“阴脸”,也就是避日晒不出门,一般都要二.三十天.出嫁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开脸”.也就是美容.修脸,如:整眉.拔汗毛.剪鬓角.破晓前,要将发辫梳成发髻,这个就成为“上头”,这就表示姑娘要做媳妇了.迎亲的仪仗情势有繁有简.一般为三乘抬轿,两.三匹马,充裕人家五乘抬轿.三乘抬轿就是单娶单送,五乘抬轿就是双娶双送.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亲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男方娶亲的和送亲的均骑骡马.迎亲的仪仗,从前之后都要有炮手,开道旗.鼓乐.花轿.骑乘.娶亲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邑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接待,还要吃一些简单的茶果.油炸食物,这称为“穿茶”.新娘上轿头蒙红盖头,由兄长抱到轿上,省得脚着地带走娘家好运.迎娶路线回时不走来时路,讲究走大回环.返回是假如经由寺院.井台.碾磨的时刻,就要用红毯或红布掩蔽新娘坐的轿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开打搅.假如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洞穴的地方,都要用红纸掩蔽,为了避邪煞.迎亲回来,鼓乐齐奏,炮声连天,迎接人一拥而出.花轿停下后,先由婆母给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块冰糖.随后由一个“全福人”(双亲俱在之人)或两童女相扶,同新郎一路脚踩红地毯步入院内,新娘下轿时,双手拿“宝壶”,由赞礼人撒五谷.红枣.糖块.货币开路.院内旺火已经点燃新郎背者或抱着新娘绕着旺火转圈,以图祥瑞.正房前放置喷鼻案,喷鼻案除供品外,还放有弓箭.斗.尺子.称.镜子等物品,意在镇妖辟邪.新娘和新郎同到喷鼻案前,在赞礼人的主持下,先拜寰宇,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礼毕落伍入洞房.院内不雅看的人抢先敲破洞房窗纸向内窥视,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周围虚射,名为“撵白虎”.然后,新郎将新娘的“红盖头”揭去,二人共饮一杯酒,名为“团聚酒”.晚饭后,家人.亲戚或村平易近,都要来闹洞房,又称“耍笑”新娘.其间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平易近间有谚语说:“不闹不发”,“闹洞房,没大小”.有的是“文闹”,以向新娘出谜语.说妙语而取乐,有的是“武闹”,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亲热.辱弄的动作.闹洞房后,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听房”以不雅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喷鼻案前分别按辈分大小向家人.亲朋叩首,这就称作“认大小”.“谢人”,被拜人则应备有礼品.1.5回亲回亲又称“回门”.娶亲后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带着新郎回到娘家认亲.这是一种必不成少的礼节.新娘家白叟心里十分重视三天回门,因而新郎当时不管是从思维上照样在礼品上都要有所预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起首要问候白叟.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怙恃为爸爸.妈妈.村平易近要来看女婿,“评头品足”取笑“新姑爷”.正午吃饭的时刻,有的给新郎吃里边包着盐.花椒和辣椒的饺子;也有的油滑的女孩儿(一般是小姨子)给新郎脸上暗地争光,或有男青年让新郎做些过分的事,如让给村里的平辈或小辈叩首等.1.6送和堂在回亲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平辈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这就称为“送和堂”.1.7住对日这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从送和堂那天开端,先到新郎家住一天,尔后回到新娘家住一个月,其间,两方的村里的亲戚分辩请新郎和新娘吃请,这称作“认亲”.至此,热烈隆重的婚礼才算宣告停滞,一对新人正式开端了婚姻生活.婚嫁礼节程序有繁有简,但人们依旧认当真真的筹划,毫不纰漏.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使婚礼得到社会的否定,合法化;其二,就是为新婚伉俪清除险恶,期求美满痛苦的生活.现实上,如今很多村庄还持续这种风气,而城市人有的参杂了良多古代时尚的身分,乡土头土脑息越来越淡了.四.独特的婚俗讲究山西朔州繁琐的嫁娶礼节中,也有细致的.独特的一面.在议亲的过程中,要请算命师长教师测“生辰八字”.从来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泪交换”.“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龙”等等,这些属相都是相克的.“方冲”的.古代不知有若干意中人因属相不合而自愿分别.不但是要测属相,还要涉及阴阳无行.无行也有恶马恶人骑,从而就能判断婚姻的吉凶.在迎亲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奁送给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奁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枣.花生,意义在于祝愿早生贵子;也有的在打扮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铸有“密戏图”的铜镜(俗称“压箱底”,现代人一般都放些钱或名贵的器械).花线等,供女儿到夫家后掀开看.旧时女子出嫁年事较小,此物为前人的性教诲用品.当然最具特点的要属朔州平鲁地区特有的“骡驮轿”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在举行婚礼的时刻特有的,在迎亲时新娘的轿子要用“骡驮轿”.“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礼礼节的交通对象,暗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骡驮轿”就是两端骡子一前一后的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运用的两端骡子是演习有素的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唱工讲究.木柴结实.镌刻细腻.结构谨慎,它同其他的花轿最大的不同就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图案皆具有喜庆吉利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高下盘旋,两两绝对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乡亲相爱的意思.也有双兔和双鱼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就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的两侧,“轿杆”两端绑有效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是日“驮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打扮的精精干干的.好的“驮夫”即便门路弯曲,他们也能把“骡驮轿”赶的稳稳当当的,又使人不必饱受安稳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是新娘子送“驮夫”的必须品.新娘下轿后,新郎要背着或抱着新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吉利,这种风气无比类似与南边婚嫁中的“跳火盆”.“旺火”用碳块垒成塔状,中央放有木柴,为的是能使碳块更随意马虎焚烧,再用黑色的纸或布做成各类图案披在“旺火”的外面,这就叫做“披彩花”,在“旺火”的顶部贴上大红字条,上面要写着“旺七冲天”四个大字,也有辟邪的说法.朔州嫁娶礼节的饮食方面也有必定的讲究.一般的充裕人家的喜宴上都邑有“六六”.“八八”之说,所谓“六六”.“八八”就是指“六凉六热”.“八凉八热”,还有的处所有“十全席”,也就是加上了“暖锅”.不管是什么喜,都不回缺“喜馍”,上面一般都捏有“滑鱼吉兔”等祥瑞物.琼浆也是筵席所不成缺乏的货品,在加上朔州特有的游艺竞技平易近俗——划拳(猜拳),能使喜庆氛围加倍浓厚.朔州嫁娶礼节中的禁忌也很有特点.如:一年内忌办两次婚嫁;婚嫁一般忌姑姑做娶亲,姨姨和姐姐做送亲;新娘的红盖头上一般都绣有“龙凤呈祥”;假如在婚嫁当天,迎亲路上有两队迎亲的相遇,两边新娘要交换针线或喜帕;拜寰宇时忌孀妇在场;洞房忌用新房;忌孀妇和怀孕孕的女子进入洞房.。

清代山西婚俗的区域差异

清代山西婚俗的区域差异

式, 包括庙见 、 拜大小 、 下厨及 回门等几项 内容 , 嫁
娶 仪式 与 婚 后 礼 俗 则 体 现 了婚 姻 的 社 会 性 。本 文 选 取 清代 山西 婚俗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以山 西地 方 志 中
[ 收稿 日期 】 0 9—1 —2 20 0 2
县志 : 卷三) 有关 该区婚姻注重财 礼的描述 :第近 “ 世议婚 者 , 率趋势 利 , 不择 人 品。较 聘财 , 于鬻 几
( ) 南婚 俗 区 一 晋
究 成果 也 较 多 。这 些 成 果 大 都 是 从 “ 民俗 学 ” 角 的
度 对婚 姻 礼俗 作考 证 和 描 述 , 少从 历史 文 化 地 理 很
的角 度加 以论 证 。
这一 地 区 以 临 汾 盆 地 、 城 盆 地 为 主 体 , 括 运 包 平 阳府 、 州 府 、 州 、 州 、 州 全 境 及 霍 州 除 灵 蒲 隰 绛 解
[ 作者简 介] 白昌红(97 , , 17 一) 女 山西文水人 , 中学院旅游 管理 学院 , 晋 助教 , 硕士 , 究方向 : 研 区域 文化研究与开发 。
石 以外 的属 县 。
中 国传 统 婚 礼 内容 丰 富 、 式 多 样 。在 古 代 , 形 从 择偶 到结 婚 共有 六个 程序 , 合称 “ 礼 ” 即纳 采 、 六 ,
这一 地 区婚 俗 的主 要 特点 是 : 隆 以前 “ 乾 门第 ” 是婚 姻 缔结 的 首要条 件 , 隆 以后 婚 姻议 定 注 重 经 乾
关 婚俗 的研 究 一直 是 学术 界 研 究 的热 点 , 关 的研 相

婚俗 分 区
根据 清代 山西各 地 婚 俗 的组 合 特 征 , 将 山 西 可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作者:余瑞豪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12期余瑞豪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饮食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节点中,各地区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又创造出了节日特有的饮食品类,以此来庆祝或者纪念。

本文则主要从婚礼、生子、丧葬等重要仪式出发,探讨清代山西各大地区的节日饮食文化与习俗的特点。

同时发现精心制作的节日饮食背后,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承载着希望,寄托着情感,存留着特殊意义,经过岁月的打磨沉淀,逐渐形成了当地特色的传统和习俗,并影响至今。

【关键词】清代山西婚丧食俗一、婚礼食俗今日婚礼举行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较长假期,尽量避免与工作冲突。

而且还会看黄历,挑选良辰吉日。

在晋北则还需一个考量因素。

“冬月农事既毕,酒熟羊肥,多举婚嫁。

”[1]说明此时准备聘礼嫁妆、招待宾客都有了足够资本。

此外正处农闲之时,百姓也有时间来准备参与。

对晋北而言,因小麦的低产,白面是极其珍贵的,因此仅用在重大活动当中,婚礼便是其中之一。

正如五台“麦珍如珠,非祭先、供客、婚丧不用。

无故而食白面人以为不详。

”[2]在灵石,旧时仕宦之家为“婚姻不计财贿。

”[3] 结合上段,足以说明古时人们对婚礼的重视程度,而不论穷富。

我们主要从婚前和婚后两个阶段来认识当时山西的婚礼食俗。

婚礼前一般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

纳采之时,平定“富者又蒸面饼盈二尺余,名曰花糕,以给媒氏。

”[4]相当于今日之“介绍费”。

还会“有羊酒,又为蒸点,如桃形,大尺余,饰以彩色,名曰‘红嘴馒首’,纳女子之外家。

”[5]羊羔酒也有一份功劳“婚者行纳聘礼……前三日婿家用羊酒报婚。

”[6]长治长子在“问名”之时“庶民或以钱帛或首饰一二事,士大夫家则用羊酒果盒。

”[7]运城闻喜在男子聘女时,“喜饼布帛以外,必有花馍六十枚,俗称花儿馍。

用重罗之面浼,亲邻巧妇制之,枚重不及斤。

上饰面捏花鸟人物,竞奇斗异,白逾求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 ol.27 N o.12010年2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Feb. 2010[收稿日期]2009-10-22[作者简介]白昌红(1977-),女,山西文水人,晋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研究与开发。

清代山西婚俗的区域差异白昌红(晋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 要:依照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三项指标将山西分为四个婚俗区。

由于山西省南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加之山西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及行政区划的影响,导致其境内的婚俗在地域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婚俗区;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中图分类号:K 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1-0089-07 婚姻作为人生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受到国人的特别看待与重视。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婚姻形成的家庭是生动的社会细胞,所以剖析婚姻问题对于认识社会与历史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婚姻习俗是婚姻问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婚俗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

有关婚俗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这些成果大都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婚姻礼俗作考证和描述,很少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加以论证。

中国传统婚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古代,从择偶到结婚共有六个程序,合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为了便于婚俗区的划分,可将婚姻仪式按从议定到缔结的前后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嫁娶仪式、婚后礼俗三部分。

婚前礼俗是指嫁娶前所进行的议婚、定婚过程,即“六礼”中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仪式,主要反映双方家庭在婚姻缔结时的经济交往关系;嫁娶仪式是指结婚当天所进行的亲迎、拜堂、合卺等仪式;婚后礼俗是指嫁娶后第二日所进行的一些仪式,包括庙见、拜大小、下厨及回门等几项内容,嫁娶仪式与婚后礼俗则体现了婚姻的社会性。

本文选取清代山西婚俗作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地方志中有关婚俗的史料为依据,对清代山西婚俗的地域分布进行描述,深入分析这一分布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另外,本文所指的山西省并非清代山西全境,而是指除归绥六厅及朔平、大同两府长城以北地区外的地域范围,即今山西省所辖范围。

一、婚俗分区根据清代山西各地婚俗的组合特征,可将山西分为四个婚俗区:晋南区、晋东南区、晋中区、晋北区。

下面对这四大婚俗区的特点进行逐一描述。

(一)晋南婚俗区这一地区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主体,包括平阳府、蒲州府、隰州、绛州、解州全境及霍州除灵石以外的属县。

这一地区婚俗的主要特点是:乾隆以前“门第”是婚姻缔结的首要条件,乾隆以后婚姻议定注重经济交往,且女性在婚姻缔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区婚俗内部差异较小,一致性较强。

康熙《临汾县志》载:“近时,士大夫只重门第,议婚多不待男女之长。

”[2]光绪《翼城县志》卷21《风俗》亦载:“两姓相合,最重门第,不当,断不苟就,贫富非所论也。

非惟绅士为然,即商、贾、农、工亦尔。

倘非偶联姻,则乡党不齿焉。

”“昔崇门第,今颇论财。

娶日,张筵戏剧,富家率以为常。

”(道光.太平县志:卷三)有关该区婚姻注重财礼的描述:“第近世议婚者,率趋势利,不择人品。

较聘财,几于鬻・98・女;责资装,近于索负。

”(康熙.沃史)“从无以财行聘者,客户间有之,邑人以为耻云。

此乾隆以前俗也,今大变矣。

百余年来,渐重财礼。

光绪中,贫家行聘,无过五十千者;至光绪末,增至二百千;今则三、四百千不足异矣。

”(民国.乡宁县志:卷七)民国《芮城县志》卷5《礼俗略》载:“娶时,亲迎,秩然有序,百辆迎送,灿烂盈门,富者招鼓乐,十数人;贫者亦不下四、五人。

若无声乐,女家辄不允其迎娶。

”“解俗,男女议婚,男先求女,媒妁往来,未有成约,尽许女家不从,不许男家不允。

”(民国.解县志:卷四)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女性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晋南地区的嫁娶仪式非常规范,大都包括亲迎、拜堂、合卺等仪式。

乾隆《曲沃县志》卷23《风俗》载:“至期,婿迎于女氏之门。

归,婿先入,以俟交拜,于床前行合卺礼。

”民国《安泽县志》卷4《村里志・风俗》载:“亲迎日,肩舆结彩,导以鼓吹,先拜天地,次交拜,入洞房合卺。

堂设酒席,以款送亲之客。

”民国《解县志》卷4《礼俗略》载:“娶时,亲迎、奠雁、御轮,秩然有序。

男女百辆迎送,盈门灿烂,灼然可见。

合卺而饮,(共)牢而食,略有古意。

”婚后礼俗的内容与时间安排,晋南地区基本相同。

这一地区大都于结婚次日谒庙、拜大小,并于当天回门。

民国《浮山县志》卷32《风俗》载:“(结婚)次日,谒庙,拜高堂叔伯,娣姒之属;旁午,婿妇诣母家,筵宴至晚而归,俗名曰‘回门’。

”“(结婚)次日,妇庙见,女家各送果品,妇贽见舅姑,拜姻戚、邻里。

婿同妇往见女之父母,谓之‘回门’。

”(光绪.直隶绛州志:卷二)(二)晋东南婚俗区晋东南即太行山以西、太岳山及王屋山以东的山地、丘陵地区,包括潞安府、泽州府、沁州、辽州。

这一婚俗区的主要特点是:古之“问名”礼,清代被叫做“取四柱”,且对媒人、姻戚较为重视,一般都以亲友为媒。

嫁娶一般不亲迎,只有士大夫、富家大户间行亲迎礼。

乾隆《沁州志》续卷1《风俗》载:“初议婚,婿家求亲友为媒,往来通言,不用三姑六婆。

(州县同)定婚日,各将婿妇所生年、月、日、时干支书诸绛帛(家贫用纸),设席宴媒,令其往来相易,先男后女,谓之‘取四柱’。

盖亦古问名之遗意也。

……至期,婿家主婚者诣女氏,具柬拜送,女氏主婚者拜受。

是日,冰人、姻戚毕会,女氏设席礼宾,尽欢而罢。

”嘉庆《长子县志》卷2《风俗》亦载:“定婚日,各将婿妇(生)年、月、日、时书于绛帛或柬,设席宴媒,令往来相易,先男后女,谓之‘取四柱’亦古问名之遗也。

……至期,婿家具柬亲诣女氏拜送,冰人、姻亲毕会,女氏设席礼宾。

”在议定婚时不甚注重经济交往,“其纳币,巨室不过百金,庶民仅钱数千”。

晋东南地区的嫁娶一般不亲迎,只有士大夫、富家大户间行亲迎礼。

“他若告祠、醮命、奠雁、合卺诸仪,颇近于古。

”(光绪.长治县志:卷八.此外嘉庆.长子县志:卷二,民国.襄垣县志:卷二,乾隆.沁州志:续卷一,光绪.屯留县志:卷三等志俱载此言)县志中有关这一地区婚后礼俗的记载均相对简略。

(三)晋中婚俗区这一地区为山西中部以太原盆地为主的地区,包括太原府、汾州府、平定州(不包括盂县)。

晋中地区婚俗的主要特点是:清代时奢侈之风日盛,奢侈之风波及婚姻礼俗。

晚清太原乡绅刘大鹏在其日记中对太、汾两府的奢靡有多处描述:“太原一郡风俗奢靡,太谷、祁县为最,此间左近各村庄奢靡特甚焉,妇女之衣其工费有十数千者。

”[3]114对于婚姻礼俗中盛行的奢侈之风,刘大鹏在日记中也多有记载,他记述南席村武家嫁女的妆奁“十分奢华,首饰皆赤金、玉翠、玉宝石、珍珠等物,衣服皆花缎、湖绸、锦绣、绮纨等件,约值五、六千金……目见之者莫不哗然夸之曰:‘如此嫁女,方不虚生于天地间矣’”。

[3]109旁人对武家妆奁丰厚的欣羡,反映了在晋中地区奢华之风已深入人心。

“男女新服,陪嫁妆奁,在乾嘉时富家之奢,实而且华,珠玉币帛,绮 皮服,冬夏礼衣,无一不具……咸同以后之奢,华而不实,金翠首饰,绸缎时衣,有皆满。

”[3]298-299“近来风俗,婚姻丧事,宗宗件件,只是夸其富有,并不惜钱。

”[3]56(民国.临县志:卷十三,民国.榆次县志:卷十等俱载此言)此外,地方志中对此也有记载:“娶亲,士大夫用肩舆一乘,鼓乐六对;至于庶人,止用彩车一辆,鼓乐二对;今习奢华。

”(光绪.徐沟县志:卷五)“近复习尚奢侈,婚丧宴会及服食用之属,率皆趋华厌朴,务为观美。

”(民国.山西平定县志辑要)这一地区在婚姻议定中“纳采”一项悉尊古礼。

光绪《兴县志》卷7《风俗》载:“兴邑谓纳采为‘许话’,纳币为‘送钱’,俱不告庙具书。

许话之日,男家惟写庚帖并钗镯等项,请亲朋四人为媒送至女家,女家写庚帖,以靴帽等项回礼。

”“纳采用钗钏之・9・类,女家以书笔之类答之。

”(光绪.太谷县志:卷三)该地区嫁娶仪式规范,过程较繁琐,场面较大。

“及期,婿以羊酒、彩轿,轿夫皆红衣大帽,彩旗鼓吹,火炮、骑枪二对或四对,盛妆男女各二人,名曰‘娶客’,亲迎。

女家设筵请内亲。

宴至昏,与婿花红,亦盛妆男女各二人,名曰‘送客’,兼致金银、首饰、衣服等物。

新妇父兄抱新妇上轿。

至婿门,用相礼人撒帐以五谷,门旁设草二束,覆之以红帛,燃火以拔除不祥。

新妇背镜,步则藉以红布或生绢。

新婿执弓矢至垣中天井。

翁姑拜祖先,新郎、新妇皆却立不拜。

门限置马鞍,取平安也。

床头预设柳斗,入,将男女所执物皆纳其中。

食新妇以拌面汤。

夜灯不息,忌三日不扫除。

亲友贺,多书喜联贴门外。

“(光绪.平遥县志:卷一)“至期,婿或乘马,或坐肩舆,备彩仗鼓吹,亲迎于女氏之门。

主人揖入,待以宾礼。

新妇则戴凤冠,衣 衣,上彩舆,随婿而归。

门之左右先设草二束,罩以朱帕,取束楚在户之义。

童子捧盘,盛五谷、青线之类,迎面掷之。

履黄绢而入,诣香案前。

案设圆斗,盛五谷,插弓矢、称、 (织具)、车辐(如车辐之制,小而短);又以彩线系小花瓶、锦盒,施于车辐之端。

男拜女立。

拜毕,男持弓矢,侍者随摔圆斗入洞房,置床上。

洞房□间设马鞍,下置粉茧诸品。

入后,妇女取之,以为喜饼。

床角树四矢。

纳枣、桃等果于座下,新妇坐其上,男出,则拜父母亲长。

”(嘉庆.介休县志:卷四)在婚后礼俗方面,该区大都为婚后次日“见大小”,拜婿之父母、叔伯、亲友等。

“次日,晨起食后,送亲者回女家;婿偕新妇拜父母,以及伯叔、亲友,名曰‘见大小’。

”(民国.临县志:卷十三)“次日,不庙见,谒拜舅姑,会诸戚党遍拜。

”(光绪.续苛岚县志:卷十)“合卺次日,婿妇拜祖先、父母及亲族。

”(道光.阳曲县志:卷八)对于“回门”的日期各县不一,平遥、清源、太谷为第十日;永宁州、临县、岢岚州、榆次为第三日;太原、阳曲为第九日。

根据婚嫁论财、奢靡的程度可将该区分为两个亚区:1.山东亚区。

即太原、汾州两府吕梁山以东地区,包括汾河中游两岸的平遥、祁县、太谷、榆次、介休、汾阳、孝义、文水、清源、徐沟兼及寿阳、平定、阳曲。

该区奢靡之风严重。

2.山西亚区。

即太原、汾州两府吕梁山以西的地区。

该区民风淳朴,奢靡之风较轻。

光绪《兴县志》卷7《风俗》载:“送钱之日,旧俗犹送银米,近只送首饰,贫者不过红绸一匹。

女家以受以财为耻,犹有古道。

”且“送钱之日,只送钱二、四千,并四季衣服。

女家以多受财礼为耻。

”(民国.临县志:卷十三)(四)晋北婚俗区晋北即山西北部以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为主的地区,包括大同、朔平两府除长城以北地区的属县,忻州、代州、宁武府、保德州及盂县、昔阳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