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婚俗论文目录绪论………………………………………………………… 正文一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二五月姑娘结婚的程序(一)媒妁(二)探婚(三)订婚(四)送彩礼(五)婚礼(六)探猪头(七)回门三、五月姑娘婚俗的社会意蕴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附录绪论《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是一篇具有浓郁气息的民俗文章。

主要陈述南宁邕宁区五月姑娘婚嫁的文化行为。

并通过这一风俗探析婚嫁习俗背后的社会意蕴。

作者通过田野作业法、文献调研法深入展开。

希望能通过这两种方法探究其深邃的内涵。

婚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因素具有内在的联系。

不少学者对近代结婚礼俗进行了研究,如红波的《壮家婚俗》从九个方面即搭亲、接亲、不落夫家、上门、离婚及再嫁再娶、逃婚及族外婚、冥婚、彩礼、送五谷和六畜种来阐述壮族婚嫁礼俗。

廖明君著、张声震总主编的《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中讲述了新婚夫妇及其家人借以对火、水、鸡、花的崇拜来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著的《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讲述了黑衣壮年轻男女的恋爱、订婚、结婚以及不落夫家的相关礼仪。

韦树关的《壮族禁忌风俗探源》阐述了壮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婚姻、生育、丧葬等方面独特的禁忌。

近几年以来关于中国婚俗史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从婚俗内部层面来看,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用历史学方法探索近代婚姻变革的专著、论文的陆续发表,将近代婚姻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目前对壮族文化特别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对其他壮族文化比如壮族不同区域的婚嫁习俗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

而描述壮族婚嫁特色以及其中包含着的很多地域文化意蕴不是很多。

学者们考查的大多是壮族婚嫁习俗的“敬酒” 歌、“不落夫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嫁礼俗,而很少谈到多神信仰对壮族婚嫁风俗的影响。

笔者想通过详细介绍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深受壮族多神信仰影响的五月姑娘结婚礼俗之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习俗,并引发人们思考这种地域社会与信仰的影响,进而对婚姻习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摘要] 文章主要从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程序以及社会意蕴三方面切入,说明南宁市邕宁地区的人们不仅重视婚姻本身,而且对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婚姻礼仪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源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同时婚姻礼仪作为一项社会设置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蕴。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变化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但是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中国城乡妇女的初婚年龄逐年提高,平等、互信、和谐则成为中国婚姻中夫妻关系的主流。

城市化和文化改变会对离婚率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离异观的变化则使保障离婚自由成为当代中国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重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关键词:婚姻择偶离婚引言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姻家庭也受到冲击。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的弱化,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择偶标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存在关联。

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影响,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从择偶、婚姻行为、婚姻质量、离婚四个方面出发总结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国婚姻与择偶方面的现状与变化,以便大学生在面对择偶与婚姻方便给予一定的启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

同时给予有意愿在这方面的作研究的同学一定的提示。

研究方法对于婚姻与择偶的研究,主要使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实地考察研究、文献分析研究、模型分析研究等等。

研究成果与理论一、择偶标准变化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徐安琪,2000;田晓虹,2001;钱铭怡等,2003;李煜等,2004)。

徐安琪在对上海和哈尔滨两市的3000多份样本的调查中发现,被访者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

同时一些物质化条件:如教育、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和容貌、身材等外貌条件也备受青睐。

被众多国外研究所证明的,对经济取向最敏感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在研究中得到再一次证明——女性在择偶中更关注未来配偶的经济实力(徐安琪,2000)。

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

一份对征婚广告的研究指出,女性择偶标准的物质内容在近年来又有变化,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对财产和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对身高要求有所下降,对修养和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钱铭怡等,200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梁雅丽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9期婚俗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

仅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吴存浩的《中国婚俗》及马之魕的《中国的婚俗》整体把握了我国的婚俗状况;祁春英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严汝娴与许秀玉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等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婚俗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而韦启光及朱文东著的《中国苗族婚俗》、陈廷亮及彭南均著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则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婚俗进行了具体研究;王世祯的《中国各省婚俗》、邓伟志及胡申生著的《上海婚俗》、福建民俗学会编的《闽台婚俗》、楼望浩著的《新疆婚俗》等则以具体的行政区划,对当地婚俗进行详细研究。

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在进行婚俗研究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尽管这些著作的某些内容有重合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对于后世婚俗的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

近年来,对于婚俗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内容及角度都有所创新,由于学者们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查阅相关研究著作及有关论文,大致可从区域民族、中西对比、文学艺术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的的诸多相关学术文章来看,不难发现,对婚俗的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

在南方一带,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闽南和湖湘一带。

邱坚娜对闽南地区的婚俗展开研究,作者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从婚前、结婚和婚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庄小芳则就此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念四句”进行了论述研究,她从贯穿婚礼仪式各个环节始终的“念四句”入手,具体探究和分析了比较传统的闽台念四句内容及其在婚礼仪式上的应用,并总结了闽台念四句特有的文化意涵及价值。

刘黎把视角放在湖湘一带,作者从当地农村结婚典礼“闹公婆”、“闹洞房”入手,在分析这两种典礼形式的起源与意义后,提倡既要保持婚礼“热闹”的形式,又强调婚礼的庄重性。

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

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

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制度,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关乎幸福与情感,也在社会层面上涉及到家庭、法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婚姻制度及其传统习俗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文献中的婚姻观念与制度呈现出多样性。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与传承。

《周礼》中提到:“乡维则既设象亲、庶亲之官”。

这表明婚姻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族关系。

而在《孟子》中,提到了“姻戚不可违”。

这一观念强调了婚姻关系的重要性,并规定了人们在选择伴侣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不同文献中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婚礼仪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礼记·曲礼上》中提到了“岳阳之礼”。

这是古代中国一种以崇拜婚姻之神为中心的婚礼仪式。

在西方古代文献中,婚姻习俗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婚礼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并包含着许多神话和宴会。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我们可发现不同文化中的婚姻制度与习俗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不论是中西方文献中的婚姻观念还是婚礼习俗,都体现了人类社会中共通的价值观与情感需求。

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制度和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古代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演变。

通过对文献中的婚姻记录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对现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发展趋势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例如,文献中的婚姻制度多以家族为中心,而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意愿与幸福感。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同性婚姻和跨国婚姻等新兴现象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文献中的婚姻观念和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在历史演进中的根源与变迁。

总之,研究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是了解婚姻制度与习俗演变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揭示出婚姻习俗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和社会意义。

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

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820-483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58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基于23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潘纪龙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3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摘要 婚姻是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婚俗文化是如实反映社会的历史烙印与时代特征的一面明镜。

本文拟从问卷调查的形式出发,利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当代婚俗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特点。

最终,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遵规守礼、以和为贵、重男轻女、关注现世等方面对当代婚俗的影响颇深,效用不一。

为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观念体系,打破“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观,辩证看待不同文化要素将是可取之法。

关键词婚俗,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定量分析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Culture—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34 Survey QuestionnairesJilong Pan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l. 7th , 2023; accepted: Aug. 14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AbstractMarriage is a crucial p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Marriage culture is a mirror that truthful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impri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hind contemporary marriage custom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tarting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潘纪龙the end, w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adherence to rules and etiquette, prioritizing harmony, prioritizing sons over daughter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world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ontemporary marriage customs, with varying effects. In order to rejuvenate traditional culture, changing the inherent cognitiv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reak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raditional modern”, it is advisable to treat different cultural elements di-alectically.KeywordsMarriage Custom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Society, Quantitative Analysi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文化”一词虽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但其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已久。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有很多,其中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课题。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文篇1:《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山东婚姻习俗观念变迁(论文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妇女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觉悟。

要求摆脱传统婚姻陋俗.主张婚姻自主,是妇女婚姻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

山东人守礼重节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儒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观念在妇女的婚姻生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婚姻观念上,妇女们严格地遵循着“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更二夫”的婚姻观念,所以即使自己的丈夫死去,甚至早年去世,也大都以守节而终。

在民国以前,山东妇女的节烈之风盛行,寡妇守节、殉节的事件不胜枚举,而寡妇改嫁则是被世人瞧不起的事情。

但自民国开通风气以后,婚姻自由得到社会上开明人士的大力提倡,妇女的贞节观念渐渐淡化。

城市中出现了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的新气象,各县也开始有了改嫁的现象,但仍为数不多。

民国时期山东妇女改嫁,大都出现在城镇或农村的贫寒之家,而a绅大户人家仍多重守节,且以寡妇改嫁为耻。

寡妇改嫁多是为生存问题,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

这一时期各地的寡妇改嫁也有不同的习俗。

有的地方是寡妇必须在丈夫死后,为夫守孝3年或1年后方准改嫁,如齐东县“须守节三年后并得两面家长同意始行之”nx}.Pb}0莱芜地区寡妇“须经过夫死一年方可”改嫁[IIX t.,P178’0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潍县“贫寒之家”的寡妇“不待夫死三年而改嫁,多由母家主持,夫家不过听之而已。

; }2}桓台县寡妇改嫁多由“夫段无子女可依,乃自由改嫁”[ }l(.t . P47}。

从上述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地出现了寡妇改嫁的风气,但妇女的改嫁大都是被生活所逼、无奈之下的举动。

婚姻家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婚姻家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婚姻家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婚姻家庭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婚姻家庭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婚姻家庭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婚姻家庭研究的历史回顾婚姻家庭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初。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夫妻关系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婚姻家庭研究也逐渐深入到家庭暴力、离婚率、家庭教育等更为复杂的议题上。

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为我们深入了解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婚姻家庭研究的热点问题1. 婚姻稳定性研究婚姻的稳定性一直是婚姻家庭研究的重要议题。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婚姻的稳定性越来越关注。

学者们通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婚姻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夫妻关系质量、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婚姻稳定性提供更为有效的对策。

2. 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家庭教育研究成为婚姻家庭领域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家庭教育的内在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建议。

3. 家庭暴力研究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近年来,家庭暴力研究备受关注。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干预实践,逐渐揭示了家庭暴力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家庭暴力的心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三、婚姻家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 跨学科研究婚姻家庭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婚姻家庭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文献综述范文

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文献综述范文

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文献综述范文示例文章篇一:《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我呀,是个小学生,可能你们觉得我谈大学生的婚育意愿有点奇怪呢。

可我听大人们说了好多关于这个的事儿,就特别想和大家聊聊。

在我们小区里,有个大哥哥是大学生呢。

有一次我听到他和他的朋友们在讨论以后结婚生孩子的事儿。

其中一个大哥哥就说:“哎呀,现在结婚多麻烦啊,就像跳进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房子、车子、彩礼,这些东西就像迷宫里的一道道关卡。

”另一个大哥哥马上接话:“就是啊,而且生孩子更恐怖,感觉就像要背上一个超级重的大包袱,责任大得不得了。

”我就想啊,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呢?我跑去问我的老师。

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的想法和考虑。

比如说,从很多文献里能看到,大学生的婚育意愿和以前的人很不一样了。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调查。

那里面说,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还没玩够呢。

就像一只小鸟,刚刚学会飞,还想在天空里自由自在地多飞一会儿,不想早早地回到鸟巢里筑巢生蛋。

有个被调查的大学生姐姐说:“我现在有好多梦想呢,我想去旅行,想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想学习很多有趣的东西。

如果结婚生孩子了,那我这些梦想可能都要被搁置了,就像一盆冷水把我的热情之火给浇灭了。

”还有啊,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很重视自己的事业。

我隔壁家的大姐姐也是大学生,她就说:“我要是现在结婚生孩子,那我的工作怎么办呀?我努力学习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机会在我喜欢的工作上大展拳脚。

这就好比我在参加一场超级重要的跑步比赛,刚跑起来就停下来去做别的事,等我再回来的时候,可能就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不想结婚生孩子。

我在公园里碰到过一对大学生情侣。

他们就很甜蜜地说:“我们以后肯定是要结婚的,有个可爱的宝宝,组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两个人相互扶持,就像两根筷子,少了一根都不行。

”那个姐姐还说:“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宝宝,就像看到了小天使一样,心里就特别暖,就很想自己也有一个。

”我还听我爸爸说,经济压力也是影响大学生婚育意愿的一个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婚俗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

仅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吴存浩的《中国婚俗》及马之魕的《中国的婚俗》整体把握了我国的婚俗状况;祁春英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严汝娴与许秀玉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等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婚俗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而韦启光及朱文东著的《中国苗族婚俗》、陈廷亮及彭南均著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则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婚俗进行了具体研究;王世祯的《中国各省婚俗》、邓伟志及胡申生著的《上海婚俗》、福建民俗学会编的《闽台婚俗》、楼望浩著的《新疆婚俗》等则以具体的行政区划,对当地婚俗进行详细研究。

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在进行婚俗研究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尽管这些著作的某些内容有重合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对于后世婚俗的研究起到了借鑒作用。

近年来,对于婚俗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内容及角度都有所创新,由于学者们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查阅相关研究著作及有关论文,大致可从区域民族、中西对比、文学艺术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的的诸多相关学术文章来看,不难发现,对婚俗的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

在南方一带,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闽南和湖湘一带。

邱坚娜对闽南地区的婚俗展开研究,作者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从婚前、结婚和婚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庄小芳则就此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念四句”进行了论述研究,她从贯穿婚礼仪式各个环节始终的“念四句”入手,具体探究和分析了比较传统的闽台念四句内容及其在婚礼仪式上的应用,并总结了闽台念四句特有的文化意涵及价值。

刘黎把视角放在湖湘一带,作者从当地农村结婚典礼“闹公婆”、“闹洞房”入手,在分析这两种典礼形式的起源与意义后,提倡既要保持婚礼“热闹”的形式,又强调婚礼的庄重性。

张小雷则关注湘南地区较独特的的婚俗——伴嫁,作者指出了伴嫁的种类区别,并着重阐述了婚俗中具体的伴嫁歌、伴嫁舞的内容对婚姻的祝愿。

而在北方,则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地区。

对山西婚俗的研究,学者们重点挖掘清末民初之际山西的婚俗,郭亚萍与崔瑾分别在论文里指出清末民初的山西婚俗出现了新气象,婚姻程序经历了一个由繁琐到简单的过程,文明婚礼也就此出现。

马美杰曾对山西地方婚俗文化进行研究,同时也指出,“尽管山西婚俗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一些陋习还依然存在,尤其是大操大办的铺张浪费现象、变相的买卖婚姻现象以及与健康文明相悖的闹洞房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山西婚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就此社会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在陕西,乾县婚俗中的“配房”——烟布袋儿是当地婚俗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白金刚的《乾县“烟布袋”》一文,比较详细记载了这一婚俗“配房”。

除此之外,学者也对山西关中地区的婚俗有所研究:张菡主要对陕西关中传统婚俗文化的婚礼策划进行重点关注,贾慧萍
则主要对陕西关中农村的婚俗变迁进行了初步探讨,刘翔则对关中民间婚俗中的服饰进行了研究。

另外一个区域是山东,学者研究的主要是在明清与民国时代的山东婚俗。

张庆正在其论文《明清山东婚俗研究》中主要从婚前礼俗、婚礼过程、婚后礼俗以及婚姻缔结要遵循的特定礼节及特殊习俗和禁忌等角度具体论述了明清山东婚俗。

司娟则在《民国山东婚俗研究(1912-1937)》从政府政策的干预、地域的差异、阶层的不同、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等角度,阐述了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变化。

除此之外,对各民族婚俗的研究可谓是比比皆是。

维吾尔族、蒙古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满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婚俗各有特色,综合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他们着重关注其婚俗的变迁过程以及各民族独特的婚俗,如刘中平的《满族民间婚俗回顾》、田振江的《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变迁及其保护》及夏洋的《土家族婚俗探析》等。

尽管各少数民族的婚礼过程有繁有简,婚俗有存在差异,但是对婚姻美满的祝愿则是共同的希冀。

对婚俗的研究,另一个关注点是中西婚俗的对比,研究重点为中西婚俗文化的异同。

韩芳主要从中西传统婚姻观及传统婚俗方面进行对比,李莉丽则从中西婚俗礼仪入手,指出“中西婚俗礼仪具有从内容到本质的差异,两者的婚礼程序、婚姻地位、审美情趣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都有鲜明的差异”。

同样看中中西婚俗礼仪,连海宁在《相同的庆典,不同的风情——浅谈中西方婚俗文化》主要从婚礼服装、典礼及婚宴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同时,也讨论了西方婚俗对中国现代婚俗婚礼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三位学者,学者郭继科在中西婚俗的比较中,不仅分析了二者的异同点,更是从中西婚俗文化的起源、婚礼前后以及婚礼仪式等进行了剖析,比较全面。

此外,侯菁钰则从婚姻制度出发,更深层次的比较中西婚俗。

纵观以上学者对中西婚俗的研究,尽管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指出,中国传统婚俗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仍然要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底蕴,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文学艺术中体现出的婚俗,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首先,我国话本小说中有大量有关婚俗的内容。

梅东伟在《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中,指出宋元明清时期多元化的婚俗价值观念着实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妇女来说,影响尤为大。

同时,在其另外的文章《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及其总体特征》中也提出,“婚俗有自身的伦理特性”。

此外,元杂剧中有关婚俗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元代的婚俗特点。

李永霞在《元杂剧中元代婚俗研究》中,有详细全面的论证。

作者从元代婚俗的种类及特征、元代婚俗特征的形成原因、元代婚俗表现的主要特点、元代婚俗表现的意义等方面研究了元杂剧中的元代婚俗。

与之不同的是,齐霄霞从元杂剧作品中所反映的元代汉族聘取婚的婚姻程序入手,指出元代特殊的民族背景,使得元代产生了特有的婚俗。

这与李永霞的研究相比,内容更为精细。

与齐霄霞类似的是,刘璐也提出元代特有的婚俗,她进一步提出了元代特有的婚姻缔结形式与婚姻解除形式,但同时也表明,元代民族的大融合,是其婚俗独特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民族交融的想法与另两位学者的思想如出一辙。

此外,对于《诗经》中婚俗的研究则是另外的一个重点。

高林如认为,《诗经》的婚姻诗着重反映了周代的婚俗形态。

而李雯在《婚制婚俗探究》中不仅介
绍了周代的婚姻形态和婚俗,还具体分析了《诗经》所体现的婚制婚俗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更有研究的价值体现。

不同于此二人,卫彦慧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诗经》中的婚恋诗,着重分析了其中所表达的婚俗文化。

此外,对《诗经》婚恋诗的分析,有的学者还认为《诗经》所体现出的婚俗婚恋观是先秦时代婚制婚俗的典型代表,支持这一论点的学者有郭莹莹、孙利平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两情相悦、恋爱自由等观点,长时间影响着我国婚姻婚俗的发展。

从以上内容看,学者们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等方面多有所创新,并且能够做到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极大地丰富了婚俗的研究成果。

正确对待婚俗的研究,需要不断地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把握婚俗研究,对培养民众正确的婚姻观,保护传统婚俗、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等仍有裨益。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