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合集下载

晚古生代地史学

晚古生代地史学

P2
P1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化
吴家坪组
东吴运动
P1=P1+P2 P1=P1+P2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 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 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 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 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 赣地区及粤北) →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 长兴组\ 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 Pz2分3纪,长达165Ma; •泥盆纪由Murchison和Sedwedge (1939)创建,是依据英国英格兰西南 半岛上的一个郡(Devonshire)的 “老红砂岩”建立。 •石炭纪由 Conybeare和 Phillips (1822) 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地层而命名;石 炭纪两分明显,分Mississippian和 Pennsylvanian两统; •二叠纪源自德文Dyas,Marcou(1859) 命名;下部Rotliegendes (赤底群)红 色碎屑岩;上部为Zechstein(镁灰岩群); P过去两分,现三分;分别以俄、美、 中三个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为标准, 命名为统。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

二、石炭纪古地理特征
石炭纪继承发展了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 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之间的秦岭小洋盆 仍然存在。 古亚洲洋内部发生造山运动。 极地冰盖开始发展。 森林大规模出现,石炭纪成为第一个重要成 煤时期。
松辽剥蚀区
中 国 早 石 炭 世 沉 积 类 型 及 古 地 理 略 图
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 巨大,生物丰度高、数量多,生物礁广泛分 布。反映了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 荡富氧的条件。
南丹型沉积
南 丹 剖 面 桂 西 北 泥 盆 系 的 标 准 剖 面
上覆地层:下石炭统 平行不整合 上泥盆统 五指山组:灰色灰岩及泥灰岩,含燧石结核 榴江组:灰黑黄、黑色薄层硅质层及燧石层 中泥盆统 罗富组:灰黑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 纳标组:黑色碳质泥岩 下泥盆统 塘丁组:浅灰色及黑色泥岩,碳质页岩 益兰组:上部为暗绿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为灰白色 中层粉砂质泥岩及石英粉砂岩 莲花山组:灰白色中层石英砂岩
•层孔虫非常繁盛,与苔藓虫、珊瑚一起形成生物礁
内板珊瑚
沟鳞鱼
裸蕨
弓石燕
颠石燕
杯珊瑚 无洞贝 费氏星珊瑚
拖鞋珊瑚
双腹扭形贝
尖棱角石
薄皮木
奇石燕
星木
六方珊瑚 小云南贝
多鳃鱼
多颚牙形刺 塔节石
鸮头贝
鱼石螈
松卷菊石
二、石炭纪的生物界 陆生植物空前繁盛,陆生的两栖类、昆虫 及非海相软体动物有很大的发展,海生无脊 椎动物更为进步。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古地理
一、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我国的泥盆系分布广泛,依据其分布和沉积 类型可分为三大部分。 华北地区仍继承志留纪特点,普遍缺失泥盆 纪的沉积,为剥蚀地区。 华南区为我国泥盆系主要发育地区,岩相类 型复杂,化石丰富。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史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史
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局部夹灰岩。碎屑岩中见槽 状交错层理,生物化石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类碎片等。反映干 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及滨岸沉积。 自莲花山组至四排组总体代表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下泥盆统
象州型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 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 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 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 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层孔虫、 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 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代表——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摆 佐 组
祥 摆 组
黔 南 石 炭 系 柱 状 图
D3
剖面分析
上石炭统基本上由潮坪碳酸盐岩组成。不过马平期海侵规 模相对缩小。马平组顶部与上覆梁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 合代表一次重要的海平面下降,可能与冈瓦纳冰盖的极 盛期相当, 摆佐组上部白云岩 超覆 上司组下部所夹砂岩 反映海平面的变浅。 旧司组 灰岩、页岩 祥摆组的砂页岩夹煤层 超覆 汤把沟组下部具脉状一透镜状层理,含藻球粒灰岩,为潮 坪沉积,代表石炭纪海侵的开始。 下石炭统主要为厚层泥晶灰岩夹砂页岩,含海相底栖生物 化石,主体为滨岸一浅海陆棚沉积。
南丹型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 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 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 (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Devonian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华南泥盆系沉积示意剖面图
EN
C1 D3 D2 D1
WS
中国东部 泥盆纪的 海侵超覆
D1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沉积记录; 华南板块北缘D/S,无火山活动, 为砂页岩和灰岩沉积,西缘为碳 酸盐,东南缘无露头,不清楚。

ch8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地史11

ch8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地史11

桂中泥盆系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五 次 海 侵
晚泥盆世海洋生物 绝灭
五大绝灭事件之一, 浅海暖水生物大量 绝灭
石燕动物群绝灭
生物绝灭事件主 要表现为:海平 面的急剧下降, 界线附近微量元 素及同位素异常
浅水台地沉积
深水沉积
湘、赣地区为海陆交互 相沉积地区
上统的鲕状赤铁矿是华南 地区泥盆纪重要的铁矿层
异齿龙
中龙
曳螈
二叠纪华南板块及大陆边缘地史特征
华南板块二叠纪遭受了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新格局。
华 南 板 块 二 叠 系 黔 中 贵 阳 龙 里 标 准 剖 面
大隆组硅质岩类的出现反映了滞留缺氧较深水沉积环境 灰岩的出现,代表了小规模的海侵 海陆交互环境,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动物界
• 陆生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和两栖类,在晚古生代 得到重大发展。 • 泥盆纪鱼类极为繁盛,晚泥盆世出现了鱼类向 两栖类的转变,标志着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开始。 •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空前大发展,晚石炭世起 原始爬行类开始出现,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 的依赖,真正完成了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历史过 程。 • 晚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以腕足类中的石燕贝类和长身贝类,三带 型四射珊瑚,蜓类和菊石类的繁盛为特征。
构造隆升 早二叠世末期出现海退
浅海台地 滨海沼泽
早二叠世与晚石炭世 共同构成一个大型的 海平面升降旋回
事华 件南 和板 层块 序二 划叠 分纪 海 平 面 变 化 地 质
下扬子地区栖霞期海侵示意图
栖霞期,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规模的海侵,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 遭受剥蚀的样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晚古生代,中国也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是由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时代。

虽然,晚古生代也曾多次发生海侵,有时海侵范围还相当广泛,但就整个时代看,主要还是陆地在不断扩大。

在华北地台区(包括东北南部),从晚奥陶世就已经脱离了海洋环境形成古陆,沉积间断约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

到了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华北有过多次的海侵,但每次海侵时间都很短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

到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到现代。

虽然在新生代海水曾经漫覆过平原地区,但与过去的规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在扬子地台区,早古生代时广大地区曾长期沉没于海水之中,后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到泥盆纪初期,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

但此后又多次海侵,差不多整个晚古生代都是在海水浸漫之下,沉积了海相为主的地层。

到晚二叠世早期,扬子地台产生大规模裂隙,川、滇、黔地区有大面积的玄武岩喷发活动(峨眉玄武岩)。

总的来看,华南要比华北活动性大,地理环境也比华北复杂。

在海西构造阶段,介于各地台间的地槽活动区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火山岩等,从数千米到一万多米。

到晚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十分强烈,天山、昆仑、秦岭、蒙古-兴安等地槽相继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

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对接在一起,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也基本联结在一起。

稳定地台区进一步扩大。

扬子地台的边缘地带在晚古生代末期仍然十分活动,直到三叠纪印支运动中才褶皱隆起,但扬子地台内部及边缘在海西期产生强烈的张裂和拗陷作用,导致了中国西南地区大范围玄武岩裂隙喷发活动。

经过海西运动,海水已经大规模撤退,环列中国西北和北方的各地槽都已褶皱为山,华北、东北以及华南的一部分,已连结成广阔的大陆,只在西藏、西南和华南等相对狭小的地方,还有海水存在。

所以说,晚古生代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使中国出现陆地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07晚古生代地史

07晚古生代地史

二、Pz2 古生物
1 脊椎动物(vertebrate) 2 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s) 3 海生无脊椎动物(marineinvertebrate)
2.1 Pz2 陆生脊椎动物
陆 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
D1:无颌类为主; D2-3:上下颌分化, 如沟鳞鱼; 晚期出 现 鱼 类 向两 栖类 的演化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 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 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 (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Devonian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华南泥盆系沉积示意剖面图
Limestone with stromatoporoids, D2d-j, 贵州独山
象州型D
南丹型D
Dark mudstone,D2-Luofuzu, 广西南丹罗富
海槽型D
Dark shale and siltstone,D1, 广西钦州樟木南流江
D3古地理图
泥盆纪华南板块内部古地理变化
C1海相生物群落(海底世界)
三、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1 泥盆纪古地理
2 石炭纪古地理 3 二叠纪古地理
3、1中国东部泥盆纪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和南丹型 华南板块泥盆纪古地理
联合古大陆 的逐步形成 C2-P1北美板 块与非洲板 块碰撞,形 成阿帕拉契 亚褶皱带 P西伯利亚板 块与欧洲板 块碰撞,形 成乌拉尔褶 皱带 C1/C2天山运 动 中间地块逐 渐北移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华 南 地 区 茅 口 期 古 地 理 图
华南地区龙潭期古地理图
华 南 地 区 大 隆 期 古 地 理 图
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P3
河湖沉积环境
P2
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
P1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P1 山西组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岩 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D1莲花山组/Cam3,广西金秀河口美村
交错层理,D1 莲花山组, 广西横县六景
Rusophycus Cruziana D1莲花山组, 广西 横县 六景
泥质砂岩, D1那高岭组, 广西横县六景
砂岩, 黑色页岩, D1郁江组, 广西北流大风门
D2 东 岗 领 组 贵 州 独 山 ,
珊瑚礁,D2东岗领组,贵州独山
蜥螈(P1)—原始爬行类
大异齿龙(P)—背部具帆状构造
爬行类 reptile
中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
两栖类一直在减少
以前人们对世界上两栖类动物数量的减少 的印象,主要是来自口耳相传的说道,并 没有多少确切的依据。现在,通过对从 1950年到1997年多达900种以上的两栖类 动物数量的时间序列研究,这些印象得到 了证实。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两栖类动物 数量的以每年平均4-5%的速度减少,并 且在1960年代有某些突然的下降。 [Nature, 2000/4/14, p. 752];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太原组 本溪组 O1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 ,二叠纪不详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一、.华南板块
1、地层发育特征
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
1、地层发育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无沉积记录。

石炭纪含蜓类,硅化木化石,还含有海相底栖生物化石。

二叠纪含有硅质海绵化石,还含有舌形贝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无记录
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主要发育上石炭统,主要为碎屑岩沉积为主。

二叠纪:上二叠统为潮湿气候环境沉积,中二叠统为热带潮湿气候沉积,上二叠统海陆交互相沉积。

4、地层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约5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不详,华北板块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遭受剥蚀状态,早石炭、除大别山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之外,主体任然为一个准平原的地底,到晚石炭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华北板块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短期遭受海侵影响,所以二叠纪主要为陆相沉积。

6、沉积矿产
华北地区的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

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7、古气候变化
华北地区,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主要处于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中期总体上变为具有季节性热带稀树林气候,并出现气候分异现象,但是到了二叠纪末期,则出现逐渐变干的趋势,成为了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特征。

资勘11-2班
吴杨思倩
31101012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