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4--温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中国乡村医药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黄萍高饴擎许丽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归纳了中医治病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消法、和法、清法、温法、补法,是中医治病的指导性纲领,根据此纲领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相应方法,选用对症的方剂进行治疗,以愈疾病。

中医治病八法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所选择的穴位、手法、介质和补泻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1 汗法汗法即解表法,通过开泄腠理、驱邪外出,透邪于表,使在表的外感之邪随汗而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疟论》云:“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说明邪可从汗而解。

小儿推拿中的汗法可通过穴位特性、配伍及推拿手法的选择达到发汗、解表、驱邪的作用。

选用有发汗解表的穴位,如天门、坎宫、太阳、肩井、二扇门等,多使用拿法(如拿肩井)、一指禅推法(如开天门、推坎宫)等,先轻后重,并配合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原理进行操作。

通过穴位配伍起协同作用,如外劳宫可以加强一窝风的发汗作用。

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不可发汗太多,避免耗伤阴液,损伤阳气。

2 吐法关于吐法最早的文献记载为《诗·大雅·丞民》中“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素问》中“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吐法的总纲。

吐法分催吐和探吐两种。

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吐法多指探吐,指通过手法刺激的方式,使停留在患者咽部及胸膈的痰液排出。

婴幼儿发生重症肺炎时,有效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选取的穴位为天突、咳穴,拇指点按或向两侧分拨,要求动作快速、刺激力度较大。

采用吐法容易耗伤津液,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温水,顾护脾胃,清淡饮食。

作者单位:310051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黄萍、高饴擎);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许丽)通信作者:许丽,Email:xuli725@ 3 下法下法又称“通下法”,最早可追溯至《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指通过荡涤、攻逐、泻下等作用,使得停留在患者胃肠中的宿食和燥屎能够从下而出。

中医治疗八法之—温法

中医治疗八法之—温法

中医治疗八法之—温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达到祛除寒邪和温养阳气目的的治疗大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即是指此法。

凡寒邪内侵脏腑所致的实寒证,以及阳虚寒从中生之虚寒证(二者皆为里寒证)都属于其适应证。

临床上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人体正气盛衰程度的差异,温法应用时又分为温中祛寒、温化痰饮、回阳救逆等治法。

温中祛寒适用于素体阳虚,寒邪内侵中焦证;
温化痰饮适用于痰饮证;
回阳救逆用于亡阳欲脱,阴寒内盛证。

由于温法所用药物,性多温燥,易伤损血阴、津液。

故凡阴虚、血虚、津液不足,以及血热而出血者皆当忌用。

回阳救逆法:
温法之一。

指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

症见:汗出不止、四肢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急用方剂有:参附汤、四逆汤。

温中去寒法:
温法之一。

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

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渍稀,舌淡苔白,脉沉细。

常用方剂有::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温经祛寒法:
温通经络、祛散寒邪的方法。

1、寒邪凝滞经络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行走不便、
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苍术、制川乌、附子、细辛、千年健等。

2、妇女冲任虚寒月经不调或月经后期用药有:吴茱萸、桂枝、附子、生姜、当归、川芎、白芍、党参、炙甘草、阿胶等。

温血法:
是治疗血分有寒的方法。

温补血分:如妇女崩漏、男子吐血,舌质淡,脉虚无力,唇爪不红润等。

常用方剂有:十全大补汤。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热在气分┐│││ 营分├ 火热伤津耗气── 配伍生津益气之品里热┤││ 血分┘│└ 热甚成毒── 解毒热热在某一脏腑── 清脏腑热┌ 热灼阴伤┐温病后期┤├ 清法与滋阴并用└ 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分类: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清热泻火法:清解气分热邪,主治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法: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清营汤(清营热)、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

清热解毒法:火毒壅盛诸证-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

不同的名词,可以有理解它的一个含义。

中医对于热的问题,提法很复杂,这里用这个说法,那里用那个说法,你想要完全给它规范,很难。

因为小生产形式形成的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在一起,看过一个什么规定的文件,或者商量过。

但是在各自理解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渐地归纳出来。

你比如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两大类。

实热证里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见提法,这里我列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称为经热,比如阳明经热,肝经有热,这个热,一般称为散漫之热。

而中医这个热,并不是光是指的体温的变化,包括体温变化。

也包括了临床症状表现中间,性是属于热的,热像,那提到经热,一般这种热像涉及范围较广。

经热,比如说肝经有热,从开始胁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随头疼,目赤,肝胆为一个系统,到咽干口苦,经络循行和脏腑所主系统,上面广泛存在的热像,一般称为经热。

有比如讲阳明经热,那指的阳明主肌肉,那整个肌肉这个层次的较高的发热,像白虎汤证,阳明经热,它涉及范围,全身性发热。

这个层次不在表,而在什么?开始里热,气分之热,具体讲肌热,所以用石膏可以解肌透热。

解肌清热,又有辛透的特点。

辛甘大寒。

郁热,一般提出来,比如热郁胸膈,热郁肝胆,热郁胃肠,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体温升高为特征,而以热像为根据了。

八法

八法
有人会怒从胆边生,决心好好教训一下狗,于是先把门关好,以免它跑掉,然后一阵棍棒下去。你可能出气了,但也可能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甚至可能被狗咬伤。关门打狗,值吗?
治疗外感发烧也是同一个道理,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就是中医治病的战术。
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清法可治疗热证
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
消法可治疗积食不化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症块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消食的食物有山楂、炒莱菔子、鸡内金等。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胀气等,可以用中药把它散开。
中医治病也好,养生也好,都有一个目标,就是求“和”,求得心理的和,求得身体每个部位的和谐。或者叫“平”,连到一起叫“平和”。《伤寒论》说:“阴阳自和者,必治愈。”告诉我们,凡是阴阳调和以后,疾病自然就好了。
温法可治疗阳虚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乎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寒邪直中于里,病变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别。温法主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三类。寒病的发生与阳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法常与补法中的温补阳气法结合使用。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治疗八法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

这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补法、攻法和导法,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研究和对药物性能的分析,张仲景总结出了这八种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病人排出大量的汗液,达到发散表邪、解表散寒的目的。

汗法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等外邪属表的疾病治疗中,其中代表性的汗法有桂枝汤和麻黄汤等。

二、吐法吐法是通过药物刺激胃肠道,诱导呕吐,以清除胃内积聚的有害物质,通利气血。

吐法常用于食物中毒、中暑等病症的治疗,代表性的吐法如半夏泻心汤。

三、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药物通便,促使大便排出,以清肠胃积滞,解除腹痛的方法。

下法适用于腹胀便秘、痰湿阻滞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下法有大承气汤和大黄的应用。

四、温法温法是通过温热药物或其他方法,加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以祛寒、温经活络的治疗方式。

温法适用于寒湿内凝、经脉痛痹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温法有当归生姜汤和小建中汤等。

五、清法清法是通过寒凉药物或其他方法,清热解毒,以清除热邪、抑制病毒繁殖的治疗方式。

清法多用于感染性疾病、发热等症状的治疗,其中典型的清法有银翘解毒片和黄连解毒汤等。

六、补法补法是通过滋补养护身体,提高体质,以促进机体自身的恢复和抵抗能力。

补法多用于体虚乏力、产后虚寒等病症的治疗,常见的补法有补中益气汤和八珍汤等。

七、攻法攻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强烈刺激体内的病理因素,如肿块、积聚等,以促进病灶的消散或排出体外。

攻法适用于小肠梗阻、瘰疬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攻法有葱蒜研究治疗瘰疬。

八、导法导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引导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清除堵塞、排毒的治疗方式。

导法适用于尿路结石、黄疸等疾病的治疗,代表性的导法有通淋丸和小柴胡汤等。

综上所述,治疗八法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一套中医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而总结出来,通过发汗、吐泻、温补等手段,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气血的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杨艳艳阳经络皆受其汗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每天学中医丨医门八法之“温法”

每天学中医丨医门八法之“温法”

每天学中医丨医门八法之“温法”今日中医中医方法论——“医门八法”之温法我们常常听说“发汗解表、清热泻火、消食健胃、补血益气”这些说法,这里边的“汗、清、消、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些是中医治病体系——“医门八法”的“八法”。

那么,何谓“医门八法”呢?顾名思义,“医门八法”就是中医治病的八大方法、体系。

我们知道,中医虽然尚未形成像西医那么严谨缜密的系统,但每位名医、每种流派实际上都有一套治病的体系,这些体系虽然不同,但原理上却是共通的。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详细考究中医治病体系之后,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出一套理论: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表里虚实阴阳八字统之;论治病之法,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这就是“医门八法”。

医门八法之温法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热证时普遍使用的“清法”,即《黄帝内经》中说的“热者寒之”,那么,如果是寒证呢?是否也有“寒者热之”这样的说法和用法呢?您别说,还真的有,只不过这“寒者热之”对应的是“温法”,也就是我们平常常听到的“温中祛寒”这样的方法。

和“清法”对应,“温法”主要是针对寒证的治法。

那什么是“寒证”呢?寒证在中医中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致的疾病。

按照“寒”的所在,又分为里寒证和表寒证。

里寒证的表现有怕冷喜暖,面色苍白,肢体蜷缩,肚子冷痛等,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肌体阳虚阴盛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温法”所对应的是“里寒证”,表寒证应解表,如使用汗法、补法等。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

”——《黄帝内经·素问》温法,也叫温里法,祛寒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正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温者,温其中也。

脏受寒侵,必用温剂(法)'。

《素问》说:'寒者热之','治寒以热',就是温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寒病的成因,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治不如法而误伤人体阳气,或其人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 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 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 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 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 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 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 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 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 用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 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 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 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芦呕 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 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 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 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 止之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 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法4--温法
一、什么是温法:
1、温法:是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寒症的一种方法。

2、寒症分为表寒症和里寒症。

(1)表寒症:人体受自然界的寒邪侵袭,寒邪停滞在人体的肌表引起的寒症证侯。

(2)里寒症:由于人体内疾病的耗损,劳累过度,先天体质虚弱引起的寒邪,寒邪停滞于人体的体内而引起的寒证证侯。

(3)寒证:凡是疾病的症状具有“寒”的属性的病证,统称寒证。

特点:a:生理机能低下,b:体内的热量不足。

(4)寒证常见症状:
A: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脚冰冷。

B: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C: 口淡不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5)寒证分为实寒证和虚寒证。

A:实寒证:指外在的寒邪侵入人体肌表或是侵入体内所引起的寒,包含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寒证。

实的概念:“实”是指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由各种疾病形成了多余的病理产物“寒邪”。

包含自然界的寒邪以及人体饮食而入的冰凉食物产生的寒邪。

B:虚寒证:“虚”的概念:虚是指人体内出现了虚损亏虚不足的证候。

(就是身体虚弱)。

虚寒证是指人体内阳气的亏损,导致人体内的阴气比较亢盛所产生的一种形态的寒邪,所形成的寒证。

它同实寒证
有所区别。

二、温法与补法的适应证:
1、温法:温法适用于体内有寒邪的证候,畏寒肢冷、全身怕冷、大便溏泻等证状。

2、补法:补法适用于体内有虚证的证候,阴阳气血亏损等证状。

3、温法与补法的区别:
(1)温法药物,桂枝、羌活、独活等药液清淡。

(2)补法药物,人参、当归、巴戟天等等。

(3)温法药物:去除体内寒邪,药液清淡,味道比较香,药性比较快速竣猛。

(4)补法药物:增加人体阴阳气血,药液色泽比较浑浊,味道比较重,作用通常比较和缓。

三、实寒证与虚寒证的区别
1、实寒证与虚寒证都会出现大便溏泻,畏寒肢冷,舌苔白的现象。

2、形成实寒证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形成虚寒证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比较长。

3、实寒证患者脉象比较有力,而虚寒证患者脉象沉弱无力。

4、实寒证患者不一定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现象,多数会出现脘腹胀满冷痛,食欲不振,也会出现头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类似于外感风寒的症状。

5、虚寒证患者主要表现是患者体质特别虚弱,脸色十分苍白。

甚至会出现阳痿、遗精,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但是基本上无外感风寒的症
状。

6、使用温法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确定人体内是否有邪热停滞,如果有,不宜使用。

(2)用药量不宜过大,应由小剂量开始,逐步适应加大。

7、避免遭受寒邪的侵袭:
(1)养成良好的生和习惯,炎热的夏天不在地板上睡觉时间长了会引起风湿病的发生。

(2)风湿病不是风湿性关节炎,而是寒气邪气会停留在肌肤表面,或是侵入到脏腑中,导致气血运行比较缓慢。

(3)上述患者通常使用拨罐方式来疏通他们背后的筋络气血。

(4)要避免贪凉而遭受风湿邪气的侵袭。

(5)应该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容易造成人体下肢关节炎。

四、病案举例:
患者男46岁,主诉右肋骨下疼痛20余年,并且出现梅核气现象。

(即讲话觉得喉咙中有一口痰要吐出,又不能吐出来,讲话断断续续。

)患者体质十分强壮,有胸闷,偶尔感到腹部闷胀,无其他症状。

舌体从前面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凹陷,脉弦紧,(肝气郁积,或气滞血瘀的现象。

)脉弦紧表示有阴寒内盛的现象,体内较寒。

治法:疏理肝气,活血化瘀,同时滋阴化痰药物共用。

参考处方: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怀牛膝15克、白芍10克、麦冬15克、半夏10克、枳壳5克、姜黄5克、木香10克、陈皮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
五、治疗年轻女性手脚冰冷的有关寒症。

1、病的形成时间长,通常要几年。

2、不能简单使用温法应该首先判断是否属于血虚、气虚、阴虚、阳虚所引起的。

3、虚寒证的患者通常都有阳虚的现象,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同时配合适当的温法药物。

六、由于饮用冰凉食物造成的“里急后重”的治疗方法。

1、里急后重:指患者觉得小腹胀满,想大便但又拉不出来。

即使拉出来后,觉得拉不干净,有灼热感。

2、治法使用温法,同时一定要配伍利湿的药物。

单独使用温法而不利湿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无明显效果。

七、患者感受风寒邪气引起的感冒(症状:头痛、鼻寒、流鼻涕、喉咙疼痛等。

)的治疗方法。

1、病程短(1-3天),寒邪在体表,使用发汗发可以治愈。

2、病程适中(1-2周)患者某些脏腑受到影响,使用发汗发加补益气血的药物治疗。

3、病程短或长,但体内脏腑功能受到亏损,气血功能比较虚弱的虚寒证。

治疗方法:应以温法为主并且配合补法为辅的治疗原则进行。

(病程缠绵反复)。

八、用温法治疗冷气房综合证
1、症状:夜晚睡觉开空调,早上起来感到全身冰冷、头晕、全身无力,无鼻涕、鼻塞的现象。

部分人有咽喉痛、头痛的症状。

上述症状
随着体质的变化而变化,共同特点是感觉全身寒冷。

2、治法: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发汗法药物进行治疗,并配伍一定量的温里药物,加强体内气血循环。

九、用温法治疗风湿病:
1、应该判断病程的长短,病程短的(1-3月)左右,比较轻缓,往往伴有关节炎;病程长的较严重。

2、病程短的轻的,用温经通络的药物进行治疗。

3、病程较长的,往往损伤了肾脏和肝脏及脾脏(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引起严重的病情,形成里外皆病的证候。

4、上述病的治疗:用温法来祛除停滞于关节的风湿邪气,同时辨证论治,配伍补益肾、肝、脾的药物,并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配药物。

5、不能一开始就使用温法,应该由病情的发展,如患者出现了胸闷、脾胃运化不良等,应同时配伍行气、和血、化痰的药物,等气血运行较顺畅、脾胃运化功能比较好的时候,才可以配伍温热的药物。

十、温法常用方剂:
(一)胃寒证:(多数由于食用大量生冷食物引起,也可由外在的寒邪侵入胃腑引起。


1、代表方剂良附丸:高良姜12克、香附12克
2、本方特点:药性相当温燥,没有配伍补益气血的药物,只适用于胃寒证的早期。

3、如果长期未愈的胃寒证,必须根据症状与脉象来判断。

如果寒邪已经损伤了正气,必须加入人参、当归等补益气血。

4、如果患者同时兼有表寒症,应同时加入薄荷、紫苏等药物。

如果有胃胀等气机运行不畅时,应加入陈皮、木香、厚朴等药物。

(二)寒滞肝经证:
1、症状:寒邪侵入体内后,凝滞肝经的气血,并以肝经循行部位出现冷痛的症候。

2、代表方,暖肝煎:肉桂6克、小茴香6克、乌药6克、当归9克、沉香3克、枸杞子9克、生姜6克、茯苓6克。

3、该方特点:方中与温里祛寒药物多,祛寒作用强烈。

4、方中已经加入当归、枸杞子的补益药物,对于寒滞肝经兼有气虚的患者,必须加入人参、黄芪来补气。

(三)、血寒证:
1、血寒证:是指寒邪停滞于体内,导致全身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全身气血运行不畅的症候。

2、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甘草6克、大枣15克。

3、对于血寒证兼有阳气虚弱的患者,应配伍人参、黄芪来补气。

血寒证兼有血液亏虚的患者,应配伍丹参、鸡血藤来补血活血;血寒证寒邪特别严重的患者,应配伍羌活、麻黄来祛除寒邪。

(四)寒湿内阻证:
1、寒湿内阻证:是指寒邪停滞于脾胃后,与湿邪相搏而形成寒湿所引起的证候。

2、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紫苏3克、白芷3克、半夏
6克、白术6克、茯苓3克、陈皮6克、厚朴6克、桔梗6克、甘草6克。

3、藿香正气散只适用于疾病的初期,不适合于严重的疾病。

4、加减,肌表的寒邪严重时,应加入麻黄、桂枝以增强发汗;脾胃气虚,应加入人参、党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