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合集下载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案例分析:
图示为北京国际俱乐部。空 间采用了以走道连接各使用 空间的组合形式,部分采用 了各空间互相穿套的组合形 式;部分则采用的是以辅助 空间环绕着大空间四周布置 的空间组合的形式,分不出 哪一种空间形式为主,哪一 种为辅。
案例分析:
图示为北京和平宾馆。所采 用的是以走道来连接各使用 房间的空间组合形式为主, 但同时又辅以套间式的组合 形式;底层和顶层的公共活 动部分,则是采用相互串联 的空间组合形式为主,但同 时又辅以走道式的组合形式。
这是一所六班幼儿园,我们从平面上 可以看出,它将活动、卧室、衣帽间、盥 洗间、厕所组合成一个班,一层和二层各 有这样的单元3个。
把医务室、隔离室、洗衣房等后勤用 房也集中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
不仅在平面上是单元式,整个幼儿园间。
特点:主体房间使用人数多、面积大、层高大,辅助房间与大厅相比, 尺寸大小悬殊,长布置在大厅周围并与主体房间保持一定的联系。
江苏省体育馆
案例分析
长方形平面,附属房间 门厅、休息厅、运动员 活动房间等设在观众座 席下,并沿比赛厅四周 布置,观众可通过八条 通道迅速疏散。
重庆体育馆
混合式:以某一种空间组合形式为主,但同时还必 须辅以其他类型的空间组合形式。
特点:布局合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 适用建筑类型:绝大多数建筑。
房间的安静和不受干扰。
分类:内廊式、外廊式、两侧设置走道 适用建筑类型:单身宿舍、办公楼、医院、学校、疗养院
内廊式:沿走道两侧安排适用用房
优点:走道使用率高、平面紧凑。
缺点:部分房间朝向较差,通风条件 较差,走道较暗
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2005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rinciple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课程编号:106078 学分: 2开课学院:建筑系课内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模块课程性质:限选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主干课程之一。

公共建筑种类颇多,功能各不相同,本课程的内容是各种公共建筑物设计中所涉及的共性的问题。

其既有基本知识、设计原理,也有建筑创作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方法、构思途径及建筑形象的创作。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在了解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基础上,着重理解其共性问题。

2.在分析丰富的建筑外在表象基础上,着重领会其内在规律。

3.学习和掌握公共建筑的空间布局原理。

3.树立“建筑•人•环境”的正确设计思想。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1.知识单元一: 公共建筑概论(4学时)(1)知识点一:公共建筑学习内容及当前创作(2)知识点二:公共建筑的分类及课程学习方法(3)知识点三:公共建筑特点及功能分区联系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启发学生深层思考建筑的内涵,从建筑分类的讲述引入公共建筑概念,通过不同公共建筑的实例简述一般规律。

2.知识单元二: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4学时)(1)知识点一: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2)知识点二: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3)知识点三: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对公共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公共建筑设计在功能与经济、功能与美观以及经济与美观等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

学生在总体环境布局中能考虑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依照构思意图创造环境并了解公共建筑设计中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方法。

3.知识单元三: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6学时)(1)知识点一: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2)知识点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3)知识点三: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公共建筑空间的三大组成部分,掌握分析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与分析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二)以套穿的方法将主要空间按一定序列的组合
这种空间多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基本可归纳为五种形式:
1.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具有流线紧凑、方向单一、简洁明确;流程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等 优但也有流线不灵活、人多时易拥挤、不利单独使用某空间等缺点。主要用于展览性 建筑。
2.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一)室外空间与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构成,主事是依靠建筑或建筑群体的 组合,而其他诸如场地、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只是起着 一定的配合与充实或补充的作用。通过建筑的组合,所形成的 室外空间,应体现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并把握一定的
比例、尺度关系。
(二)室外空间与场地 室外空间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一般可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开敞场地 又称集散广场,其大小和形状应视公共建筑的性质、规模以及所处的地段情况而定。如影剧院、会堂、体 育馆、铁路客运站等公共建筑。这类广场常根据各种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 局形式。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在艺术处理上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深入考虑广场的空间尺度等 构图问题,并为人们观赏主体建筑提供良好的位置与角度。 2.活动场地 有些公共建筑因功能需要设置室外活动场地,而这些活动场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一般应靠 近主体建筑的主要空间及出入口。室外场地的布置应与绿化、道路、建筑小品、围墙等组成有机的整体。 3.停车场地 主要为汽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现代大型公共建筑中,汽车的停放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一定 要予以重视。
(三)室外空间与绿地
在建筑室外空间组合中,绿化对于美化环境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当然,在考虑绿 化时,应尽量根据原有的绿化条件,结合总体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绿化形 式。在绿化布局中,结合公共建筑的性质,依照室处空间的构思意境,常以各种建 筑装饰小品,突出室外空间构图中的某些重点,直到强调主体建筑,点缀空间的作 用。因此,在设计中常常在比较显要的地方,如主要出入口、广场中心、庭园绿化 焦点等处,设置灯柱、花架、花墙、喷泉、水池、雕像、亭子等装饰小品,借以使 室外空间有起有伏、高低错落,节奏分明,使人有离开街道闹市步入过渡性的空间 之感,又似进入室内空间的序幕与前奏。当然,建筑小品虽可以起到点缀环境、丰 富环境的作用,但是不可以滥用,要结合布局的需要,巧妙地运用,才不致于画蛇 添足,而力求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二、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

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1.主要空间(主要使用部分)所占的面积比较大者;面宽较长;高度较高;体量较大;造型特异。

2.次要空间(次要使用部分、辅助部分)相对于主空间,在面积大小、高度、面宽、长短、体量及造型方面逊于主空间。

3.交通联系空间在空间特质上属于联系、协调、服务等地位的空间。

设计中应首先进行逻辑分析,把所有的构成空间进行概括总结,确定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根据活动行为的展开抓住交通联系空间这一根本,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就成了随后的一系列排列和组合,在进行组合过程中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正是由于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灵活多变,才出现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也反映了建筑师的设计个性和思想,交通联系空间直接决定着建筑的未来使用的高效和管理的灵活,也就成了建筑方案的关键。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例如走道。

注意当走道兼其他功能时,应注意功能的叠加,如医院门诊部的过道,可兼供候诊之用。

某些展览陈列性质建筑的过道,观众可边看边走。

走道的宽度是由基本使用功能和防火疏散决定的。

2. 垂直交通空间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主要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四种主要方式。

(1)楼梯楼梯是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垂直交通联系手段。

楼梯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功能要求和防火规定,安排在各层的过厅、门厅等交通枢纽或靠近交通枢纽的部位。

话题6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话题6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话题6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空间组合方式
一、分割性的空间组合 二、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三、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四、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五、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一、分割性的空间组合
特点:以交通空间为联系手段,组织各类房间; 也称为“走道式” 。
内廊式 外廊式
内廊式
优点: 走道占用面积较小,布局经济
串联兼通道
各个陈列空间既可直接贯穿连通,又可经过通道 联系各个陈列空间
优点: 各个主要空间单独连通,又能通过通道间接 联系,既有连续性的一面,又有单独使用的 一面。 缺点: 在布局中易产生加大面积,增加造价,占地 偏多等特点
综合大厅
把展览陈列空间和人流活动皆组合在综合性的 大型空间之中 优点: 环境开畅通透、使用机动灵活、空间利 用紧凑、流动方向自然 缺点: 需要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
设计要点

出入口的设置 主席团席位的设置 辅助空间的设置 管理设施的设置 结构选择 总体布置要求





影剧院
设计要点

视线 音质 舞台设计
四、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要点: 交通组织-垂直交通 结构体系-垂直力,水平风力,地震力
类型: 板式 塔式
板式
交通核置于一侧
交通核独立设置
பைடு நூலகம் • 开间和进深
• 大空间的安排
• 辅助用房的安排
• 出入口的布置
学校建筑

主要使用部分: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 教师备课、行政办公 辅助部分:
交通联系:

厕所、仓库、锅炉房
走道、过厅、门厅

二、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五种空间组合形式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汇总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汇总

空间组合原则
功能合理 流线组织 空间布局 结构选型 设备布置
返回本讲框架 返回本讲首页
ESC
一、合理功能组织
建筑规划与设计中经常遇到的功能要求上的问题: (1)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及特点; (2)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与运行方式; (3)合理的功能分区 (4)合理的交通流线组织 (5)良好的自然卫生条件 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及特点;
空间组成 组合原则 空间序列组织
• 公共建筑的辅助部分包括:行政管理用房、厕 所、盥洗间、卫生间、供应服务用房,如旅馆、 托儿所、幼儿园中的厨房、洗衣房等以及设备 用房(锅炉房、通风机房等)和库房、车库等 附属用房。
返回本讲框架 返回本讲首页
ESC
空间组成 组合原则 空间序列组织
返回本讲框架 返回本讲首页
▪内与外 ▪主与次 ▪动与静 ▪洁与污
案例分析二:某五星级酒店设计
在布局时考虑良好的 朝向与自然采光的可 能性,尽量为功能排 布创造良好条件
空间组合原则
分区合理 流线组织 空间布局 结构选型 设备布置
二、流线组织明确
流线组成
人流交通线:建筑物主要使用者的交通流线。
内部工作流线:内部管理人员的服务交通线;如 商业建筑中的运输、库存、供应路线,工作人员 的进出路线等。
空间组合原则
功能合理 流线组织 空间布局 结构选型 设备布置
合理的功能分区
在设计各类公共建筑时,在研究了它们的使用程序和功能关 系后,就要根据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各部分联系的密切 程度及相互的影响,把它们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区或组,进 行合理的“大块块”的设计组合,以解决平面布局中大的功 能关系问题,使建筑布局分区明确、使用方便、合理,保证 必要的联系与分隔。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及发展趋势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及发展趋势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及发展趋势摘要: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已经逐渐超出人们的想象,并且在不久的未来,建筑行业会发展的更加快速并且全面,面对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也提出了生态建设和绿色生活的环保理念,这一理念也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同,积极地运用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使人们得到更加舒适的环境。

关键词: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发展趋势1.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类型首先是设计可再生能源。

对于一个公共建筑项目来讲,在进行施工设计工作的时候,要将可再生能源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有利于公共建筑物节能效果的整体提升。

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在环保方面的性能。

除此之外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样有利于室内设计节能效果的整体提高。

其次是公共建筑空间组合方式。

公共建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区域划分是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充分注意各空间的特点与功能。

所以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其予以处理。

重新组合空间,以更好地反映主要关系,选择突出功能和关键点的方法。

最后是房屋截面优化研究。

在优化房屋整体造型的基础上,优化房屋装修结构要注意一些细节的优化,保证装修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这对房屋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

设计师要充分考虑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并结合房屋设计的需要,努力保证局部操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使部分设计满足最优调整。

2.城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分析为保证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有效实施,确保室内设计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设计前,应该从实际服务对象、室内空间的整体构成、实际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使设计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必须充分理解设计的实际内容,保证设计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其室内设计具有极强的公共性质,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设计的,其功能方面的作用要充分体现共享区域,从而确保公共区域的建筑空间可以更好为满足大众的需求。

建筑学教学大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学教学大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数:32学时(其中:理论24,实践8)学分数:2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一、建筑设计基础二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公共建筑种类颇多,功能各不相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建筑的环境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关系、造型艺术、技术经济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通过讲课以及对建筑的实地调研,使学生在设计构思及思维方法上得到训练和提高,具有独立处理建筑功能、技术与空间艺术关系的能力。

二、课程学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公共建筑设计中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方法,理解公共建筑设计在功能与经济、功能与美观以及经济与美观等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掌握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设计原则,重点掌握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方法。

教学重点: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教学难点: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

1.1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1.2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1.3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公共建筑空间的三大组成部分,熟悉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及功能分区,掌握建筑空间组合中水平交通并分析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部分。

教学重点: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2.1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2.2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2.3 公共建筑的人流聚散与疏散第三章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室内空间、室外形体的基本内容,熟悉民族形式、地域文化、构图技巧、形式美规律的内容,掌握一般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原理。

教学重点:室内外空间环境艺术。

教学难点: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