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审美意义

合集下载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悲剧,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和艺术形式,源自古希腊。

虽然最初只是指古代希腊剧院上演的戏剧作品,但如今悲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悲剧的名词解释,以及悲剧对美学的影响。

悲剧这一词汇最早的含义是指特定类型的戏剧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主人公因自身悲惨命运和道德困境而导致的不幸结局。

悲剧的情节常常围绕着主人公的错误决策、悖论选择或者遭遇到的命运不公进行展开。

从这一角度而言,悲剧被视为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让观众领略英雄般人物的悲剧命运,引发了深度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悲剧逐渐扩展了其意义,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

现代的悲剧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通过以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悲剧的主题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得以追溯,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电影或音乐中找到悲剧的影子。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变化,悲剧在美学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原理和规律。

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悲剧通过其所独有的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

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悲剧时,往往能够从文本和情节中领会到作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悲剧中所展现的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复杂心理使得观众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悲剧通过人物命运的不幸和悲痛,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困境,并且在其中找到一丝共鸣。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于人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从而对美的价值有所启发。

同时,悲剧也扮演了在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类命运和道德选择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还可以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拓展。

因此,悲剧被看作是一种教育和启迪的力量,对于美学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_林平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_林平

见到久别的亲人,那驼铃摇出了她的思念和快乐,然而等待她的却是噩耗,当她在刑场上将要被敌人杀害的父亲,那是多么巨大的悲痛啊!真实强烈的情感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情感与理智的内在矛盾,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英雄不是天生的,也并非完人,云照光重视刻画人物的缺陷,以及把人物的性格视为复杂的运动现象,写出了英雄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成长过程。

《鄂尔多斯风暴》中乌力吉这一形象,从起点看并不高大,他的父亲被王爷当替身杀掉以后,他虽然悲痛,但还是当了王爷的文书官,为王爷效力,甚至一度那音太、巴达玛认为他变了心。

后来,他目睹了王爷的横征暴敛和鄂尔多斯人民的灾难,才认清了王爷的嘴脸,但他仍没有打破对封建王法的幻想,寄希望于清官。

可以说,他从一种蒙昧的状态中走出,成为革命英雄,其中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性格的蜕变。

在塑造阿拉丙这一形象,起点是较高的,他是个坚强的老人,“自从带领牧民起义,杀死国民党五十多个特务、官僚,革命的心是下狠了。

”但是作家仍然很有力地刻画了他思想性格较狭隘的一面,写他在战术上需要撤退时想不通,不愿离开家乡,离开群众,这不只是写出了他的缺陷,更写出了他淳朴的乡土之情、阶级之情。

惟其如此,像乌力吉、阿拉丙这样的英雄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活人。

3、雄浑阔大的环境描写作为电影文学剧本,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很重要的,云照光电影剧本中鄂尔多斯高原的那种广袤、浑厚、粗犷、宏阔,展露着贫瘠和荒凉,同时也显示着热烈和崇高,在他所有剧本中的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鄂尔多斯高原,鲜明地印记着北方草原的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云照光的剧本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是成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必要手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互映照、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审美氛围。

云照光的电影文学创作开创了内蒙古的电影文学创作的历史,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也把电影特性和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为以后的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肃、 整、 完 有一 定 长 度 的 行 动 的 模 仿 ; 的 媒 介 是 语 言 , 有 各种 悦 耳 他 具
之音 ,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 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 表达 , 而不是
采 用叙 述 法 , 引起 怜 悯 与 恐惧 来 使 这 种 情感 得 到 净 化 。 ” 借 黑格 尔 把 辨 证 的矛 盾 冲 突 学 说 引 进悲 剧 理 论 , m 悲 剧 的 本 质 使 提
剧 在 审 美 中 ,虽 然 展 示 了 人 生 存
们指 称一个人 为神经症患 者应用
的一 个 标 准 是 ,这 个 人 的 生 活 方
式 是 否 与 我 们 时 代 普 遍 认 可 的 行 为 模 式 合 拍 。 “ 同 一 文化 环境 中 与 的大多 数人 行 为模式 的 偏差 , 是 判 断 神 经 症 人格 的重 要 标 准 。 ” 更
在 实 践 存 在 论 美 学 看 来 , 存 在 于世 界 , 人 面对 自然 、 会 , 对 无 社 面
止境 的未知世界 , 冲突 、 对立 在所难免 。 因此 , 基于人的有 限性的“ 命运
观” 自然 就 产 生 了, 把 与 自 己对 立 、 突 的不 可 知 因 素 , 部 归 于 命 人 冲 全
运, 而对命运抗争 的失败 , 也就形 成了悲剧 的体验 。这种悲剧体验 , 凝
聚为 审 美 认 识 , 升 为审 美 经 验 , 终 形 成 审 美 形 态 。所 以 , 剧 产 生 上 最 悲 于社 会 的矛 盾 和 冲 突 , 突双 方 分 别 代 表 着 人 生 牛存 实 践 的对 立 的两 冲

种 审 美形 态 的最 根本 的原 因。没 有 抗 争就 没 有 悲 剧 , 冲突 、 争 和 毁 抗 古 希 腊 学 者 亚 里 士 多 德 对 古 希 腊 的 悲 剧 艺 术 实 践 进 行 了 全 面 总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悲剧的价值和意义

悲剧的价值和意义

悲剧的价值和意义悲剧,这一概念存在于世界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

它在欧洲文学发展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功勋显赫。

悲剧作品存在于世界各国,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喜剧,高于文学作品本身所渗透出来的气息。

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悲剧与喜剧关系三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价值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是悲剧的本体,叔本华从意志本体导出了悲剧因果论,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了现代审美本体观,这些使叔本华的悲剧有了现代意味。

悲剧精神有如悲剧的灵魂,悲剧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而悲剧精神的精髓是美学悲剧性。

悲剧体现了实践主体在必然性的苦难与毁灭面前所具有的独立意志与人格,表现出自我决定、自我塑造、自我承担的悲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精神就是公民精神,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社会是不能建立起真正公民社会的;崇高是悲剧精神的主要体现,是悲剧美学的核心范畴。

因此,悲剧促使人意识觉醒和人格解放,同时,呼唤社会文明与进步,要求司法公正与民主政治的建立。

故此,悲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对于现实还是未来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

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

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悲剧的崇高品格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

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的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中性化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就是因为张爱玲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与颠覆。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审美情感、美学意蕴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通常以抒情为主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些情感类型包括爱慕、思念、忠贞、怨恨、痛苦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则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遗憾。

这些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有的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

这些情感既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激情、执着的一面,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如真诚、美好、感人心魄等,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之作。

在文学方面,这些作品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悲伤,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同时,它们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合理现象,如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为后人提供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哲学方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的爱情悲剧中蕴含着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极尽荣华富贵中却深感人生的虚无和幻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面临爱情与道德的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入思考。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

•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悲剧的人物塑造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 主人公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黑暗的一面
• 其他角色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
悲剧的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密切相关
• 通过情节冲突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通过情节转折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悲剧的情节设计及其紧张感

现代悲剧的美学意义及其价值
现代悲剧的价值体现在对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 通过悲剧情感表达、悲剧人物塑造和悲剧情节设计展现悲剧的美学特征
• 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 对观众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现代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于其对人性和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 通过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悲剧的美学意义
DOCS
01
悲剧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
悲剧的定义及其起源
悲剧是一种表现人类苦难和道德冲突
的戏剧体裁 -起源于古希腊,是戏
剧的四大类型之一
悲剧的起源与古希腊的
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有

悲剧的美学价值在于其
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
揭示
• 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对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后世悲剧提供了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的启示
• 影响了后世悲剧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02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情感表达及其深度
悲剧的情感表达以痛苦和悲伤为主
• 通过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展现主人公的苦难和无奈
• 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悲剧的情感深度体现在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

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悲剧或悲剧性

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悲剧或悲剧性

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悲剧或悲剧性?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

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

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

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

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

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

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人物的悲剧结局使得希腊神话和传说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悲剧美,而这种悲剧被认作是古希腊所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必然的产物。

“他们一方面渴求人的自由和神的正义,另一方面又看见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于是感到困惑不解。

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既对超自然怀有迷信的畏惧,又对人的价值有坚强的意识,既有一点诡辩学者的天性,又有诗人的气质—这种种矛盾构成希腊悲剧的本质。

”朱光潜也曾经说过“希腊悲剧是一种特殊文化背景和特殊民族性格的产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那个民族的必然产物。


二、悲剧的性质
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所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悲剧人物的主体性质即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同时也展示着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亚里士多德所引用的《俄狄浦斯王》这一悲剧故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精典悲剧之一,它取材于古老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在这出悲剧中俄狄浦斯不断的与他的生命诅咒抗争,但最终逃不脱神旨走向毁灭的命运。

向我们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来到世上,他注定要完成一个命运的轮回。

在这个轮回中出生与死亡便成为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出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死亡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两个部分。

从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就逐渐一步步向死亡逼近,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努力的抗拒死亡的逼近,但却无法摆脱。

可以说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虽然这种命运往往是不可抗拒的。

《俄狄浦斯王》体现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种不可抗拒正如人类对死亡的不可拒。

俄狄浦斯和他的父亲为了逃脱命运的安排而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这一系列的选择使得他们掉进了命运的“陷阱”,他们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遭到灭顶之灾。

2、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得这些情绪得到“净化”及至完成“升华”。

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解释中可以看到,为了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特别提出,悲剧的情节应该是“亲属间的仇杀”。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害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实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们所追求的。

悲剧一般都取材于历史上的仇杀故事。

就像《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任何人观看到这样的情节,都会惊心动魄,不仅引起“怜悯”,而且一定会“恐惧”。

三、悲剧感与崇高感
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恐惧”与“怜悯”是悲剧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悲剧所产生的美感,那就是悲剧美。

对悲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做过了细致的研究。

他指出,悲剧通过消极而导向积极,它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

悲剧通过善恶、新旧、美丑的剧烈冲突和斗争,表现人类历史实践的崇高和恐惧,在悲剧感之中还蕴含着一种对善的惊赞和对恶的义愤,因此,悲剧性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

通过悲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产生悲剧美。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也就是悲剧的崇高感。

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伤心流泪,是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更显示其光辉品质。

悲剧会使人悲痛,但革命的悲剧是人从悲苦中产生一中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鼓舞人们战斗,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而激发人们从事伟大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获得崇高体验,心灵的得到净化和陶冶。

亚里士多德所的理论告诉我们,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着
三种因素,一是怜悯,二是恐惧,三是振奋。

也就是说悲剧的崇高的力量体现在从悲、恐惧和怜悯振奋升华到“永恒的正义”。

悲剧之所以给人意崇高的美感,是因为在悲剧的冲突中有正义的一派和邪恶的一派,两派之间的剧烈冲突总有伤亡,有时甚至是两败俱伤,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如《哈姆雷特》。

不管矛盾冲突中体现出哪一种情况,作为悲剧本身的旨意,永恒的正义总是得到宣扬,这样一来,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的光辉,这就使观者从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愉快、振奋和升华。

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废;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

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

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