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合集下载

心肺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

心肺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

心肺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赵冬琰;武亮;胡菱【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运动康复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肺运动康复组及对照组均进行慢性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进行4周的心肺运动康复训练,在入组时及干预结束后2周随访,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量表评分.结果与入组时相比,4周干预后心肺运动康复组较对照组SDNN明显升高:111.77±11.00ms:100.76±5.6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mSSD明显升高,38.41±5.53ms:32.63±6.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2周后随访进行MLHFQ评分,两组患者MLHFQ评分:36.00±4.47:40.18±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运动康复可以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年(卷),期】2018(016)001【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心肺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心率变异性【作者】赵冬琰;武亮;胡菱【作者单位】北京小汤山医院 102211;北京小汤山医院 102211;北京小汤山医院102211【正文语种】中文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心肺疾病的最终转归,患者心肺功能下降,由此引发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甚至最终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疾病反复加重,患者反复住院,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1]。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与神经体液代偿有关。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可以反映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目录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 (1)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3)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5)四、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7)五、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9)六、心力衰竭合并非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 (11)七、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的临床管理 (14)八、慢性心力衰竭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6)九、晚期心力衰竭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17)十、心衰患者容量管理策略 (19)十一、冠心病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21)十二、正性肌力药物在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23)十三、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 (25)十四、心脏超声基础 (27)十五、急性右心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29)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1.在心衰的分期中,哪一期患者表现为有心衰风险因素但无症状和体征?()A.A期B.B期C.C期D.D期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A2.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哪几个类型?()A.急性心衰、慢性心衰B.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C.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D.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E.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参考答案:C3.以下属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级的是()A.休息时也有症状B.活动明显受限C.活动轻度受限D.活动不受限E.不能下床并需静脉给药支持参考答案:C4.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是()A.高血压和冠心病B.瓣膜病C.扩张性心肌病D.内分泌代谢性疾病E.肺部疾病参考答案:A5.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A.预防住院B.改善临床状态C.降低死亡率D.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1.对心衰“易损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指心衰住院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B.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住院的风险较低C.推荐住院期间临床稳定后或出院前尽早启动GDMTD.出院前应该仔细评估容量负荷状态,优化减容治疗方案E.推荐在患者出院后 1-2 周内进行早期随访参考答案:B2.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心力衰竭A期患者一级预防的推荐?()A.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B.高血压患者,推荐积极降压治疗C.定期使用利尿剂D.2型糖尿病,推荐SGLT2iE.高心衰风险T2D患者使用沙格列汀参考答案:C3.以下哪个药物在HFrEF、HFmrEF、HFpEF治疗中均得到I类推荐A.SGLT2iB.β受体阻滞剂C.MRAD.ACEi/ARB/ARNIE.维立西呱参考答案:A4.对于HFrEF药物管理建议,不是I类推荐的是()A.维立西呱B.ACEI/ARB/ARNIC.MRAD.β受体阻滞E.SGLT2i参考答案:A5.以下对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管理错误的是()A.维持药物治疗B.可以停用改善疾病预后“新四联”药物C.定期随访D.继续生活方式管理E.避免大量饮水,过度输液、酗酒参考答案:B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1.关于SGLT2i在HFrEF人群中开展的大型3期临床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目的均为探索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SGLT2i对射血分数降低性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B.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主要终点均达成C.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均纳入了LVEF小于40%的心衰人群D.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合并糖尿病E.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参考答案:D2.以下对VICTORIA研究和对维立西呱相关推荐错误的是()A.研究纳入近期发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低于45%的患者B.研究证明维立西呱可降低高风险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首次因心衰住院发生风险C.推荐近期发生过心衰加重事件、NYHA II - IV级,LVEF<45% 的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维立西呱(IIa)D.低血压不是维立西呱的禁忌症E.妊娠期妇女是禁忌参考答案:D3.关于ARNi在HFrEF中的应用,描述错误的是()A.对于症状性 NYHA Il-Ill 级的 HFrEF 患者,建议使用 ARNi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1A类推荐B.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心衰心功能锻炼方法

心衰心功能锻炼方法

心衰心功能锻炼方法## 心衰心功能锻炼方法心衰(Heart Failure)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不能够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疲劳、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心衰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治愈心衰,但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心衰心功能锻炼方法。

### 1. 轻度有氧运动轻度有氧运动是指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

开始锻炼时,可以选择每天进行15-30分钟的有氧运动,然后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强度。

建议患者在接受锻炼前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锻炼。

### 2.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指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运动。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力量训练可以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提高活动能力,减轻疲劳感。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动作,如下蹲、俯卧撑、举重等。

开始时,要选择较轻的负荷,然后逐渐增加负荷。

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之前,应咨询医生并获得适当的指导。

### 3.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拉伸运动来增强肌肉和关节的伸展性。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柔韧性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如伸展腿部、臀部、背部等。

每个伸展动作要保持15-30秒,每次进行2-3组。

患者在进行柔韧性训练之前,应咨询医生并获得适当的指导。

### 4. 心理放松训练心衰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心理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常见的心理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

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心理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心理状况。

### 5. 定期监测和调整心衰心功能锻炼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健身锻炼,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运动康复疗法的意义

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运动康复疗法的意义

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运动康复疗法的意义摘要:目的:主要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研究,探讨使用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对其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

方法:课题研究的时间区间在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以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80名存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且存在肾功能不全情况的病人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

分别采取常规康复干预方案以及运动康复干预方案,最终需要针对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之后的肾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尿素氮(BUZ)水平、24小时内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水平低于常规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常规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左室短轴缩短率(FS)水平、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开展临床治疗操作时选择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可以获得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肾功能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运动疗法;临床康复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复杂的心脏结构,临床综合症,也是目前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可以说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型及心脏病进入到晚期的阶段,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而且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病死率相对较高。

国外学者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引导病人定期的开展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病人的运动耐力。

特别是对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在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的基础之上,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心衰的最佳锻炼方法

心衰的最佳锻炼方法

心衰的最佳锻炼方法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往往会感到气短、乏力、体力下降等症状。

然而,适当的锻炼对于心衰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但是,由于心衰患者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适合心衰患者的最佳锻炼方法。

首先,有氧运动是心衰患者的最佳选择。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的耐力。

适合心衰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这些运动可以适当地增加心脏负荷,但又不会过于剧烈,对心衰患者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其次,力量训练也是心衰患者的重要锻炼方式。

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适合心衰患者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器械训练、体操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心衰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减少跌倒的风险。

此外,柔韧性训练也是心衰患者不可忽视的锻炼方式。

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减少肌肉的僵硬感,改善身体的舒适度。

适合心衰患者的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普拉提、拉伸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放松身体,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最后,心衰患者在进行任何锻炼之前都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心衰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和时间,一开始可以进行轻度的运动,然后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同时,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该立即停止锻炼并就医。

综上所述,心衰患者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但是,在进行任何锻炼之前都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才能让心衰患者获得更好的健康效果。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复杂、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5年的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当。

对于心衰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让其平稳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要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的心脏康复,包括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监测、一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定期门诊复诊以及运动康复等。

其中,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

一、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的疲倦、呼吸困难等表现,所以他们所能承担的运动负荷通常较小,即便接受了强化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善,生活品质有明显的下降。

而运动康复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改善病人的运动耐力,可以缓解或消除呼吸困难和疲倦,运动耐力的增强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压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耐力锻炼可以提高心脏病人的有氧代谢能力15~30%,而锻炼是改善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好方法。

Belardinelli等在一个以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的随机控制试验中,发现经过2个月的锻炼,病人的心脏缺血和舒张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Hambrecht和他的同事们的调查表明,运动训练使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峰值心排血量也增加,但是,更多的是由于周围的血液循环后的压力而导致的。

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持续的运动中,左心房重塑可以被扭转,并且在心脏收缩及舒张的后期体积会有明显的降低,同时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恢复,能有效地改善通气量与CO2排放的不正常联系,改善整体的通气效果,缓解病人的呼吸障碍等。

二、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建议,对于心力衰竭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运动康复,主要适应症为:稳定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心力衰竭治疗稳定后3~4周,以及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等。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6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6MWD较干预前提高,且康复组6MW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MLHFQ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力衰竭引言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0.77%,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且容易导致各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常规用药为主,旨在帮助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在其基础上配合实施其他方法干预已成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必要手段。

临床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在改善机体多脏器及多系统方面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尤其将长期运动干预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可发挥较强的作用。

本文拟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临床症状稳定,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均为稳定期。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按发展过程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在我国,34~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住院患者病死率为5.3%。

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病死率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运动康复是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处方、运动指导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机体运动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康复手段。

西方国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展运动康复多年,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在我国开展较少,认识度不够。

为巩固临床医师心脏运动康复理念,现将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别从神经、体液、组织、整体4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病理生理机制引言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共同结局,给个人、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运动康复通过多种途径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文主要介绍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1运动康复对神经的调节自主神经之间的不平衡,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运动训练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时全身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促进心交感神经功能恢复。

其通过上调心脏交感神经元去甲肾上腺转运蛋白(NET)表达,促进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恢复交感神经末梢NE释放量;或通过上调β1-受体(β1-AR)和酪氨酸羟化酶(TH)、下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基因表达,促使β1-AR恢复功能性偶联(复敏),增强心脏交感活性、抑制全身交感活性。

运动训练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时心副交感神经功能。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心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与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的节前神经元乙酰胆碱转移酶(ChAFir)兴奋性受体减少有关,运动训练阻止这两个核团内节前神经元ChAFir-兴奋性受体的丢失,使节前迷走神经元功能正常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进行有氧运动康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比心功能、运动耐量改善情况。

结果经治疗护理,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有氧运动康复,对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标签:有氧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心排血量;相关参数;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治疗水平有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医学临床定义主要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或影响生命健康的病状及体征[1]。

对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采用药物与运动康复治疗,以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率增快、心电不稳等情况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度有氧运动可使慢性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增强,更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2]。

此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分组讨论,详文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女22例,男18例,年龄35~79岁,平均(60±1.5)岁;NYHA 分级:Ⅲ级16例,Ⅱ级24例.对照组女23例,男17例,年龄37~79岁,平均(61±1.5)岁;NYHA分级:Ⅲ级19例,Ⅱ级21例。

排除急性全身性疾病、发热、近期栓塞、活动性心肌炎等不适宜康复运动患者。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B-受体阻断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的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康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步行训练,指导患者适量的步行,从5~10 min逐步加强运动量,最开始运动时,每运动2 min休息1 min,慢慢的增加运动时间;(2)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时间以及强度,可以适当的协助患者进行健其他训练,将简单运动方式转变成耐力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打排球等运动,保持运动时间适中,减少因长时间运动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每周训练最多不超过5次;(3)在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期间,特别要强调患者个体化原则,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功
能情况,减少因运动强度过大出现心力失代偿[3]。

1.3 评价指标
采用用超声诊断仪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检测;应用6 min步行试验,测定患者的6 min内的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护理,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储备功能下降,最明显的就是低运动负荷下,患者的疲劳、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心脏负荷,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活动项目。

对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需应用运动康复训练,而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就需要应用药物治疗、低盐饮食,减轻患者心脏负荷以及避免水钠潴留发生。

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有氧运动康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
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作用明显。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有氧运动康复,对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车琳,王乐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评估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04:387-390+394.
[2] 刘正文.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有氧运动的康复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04:356-359.
[3] 史秀莉,張庆,喻鹏铭.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方式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05:535-5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