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胸腔积液
第三心音奔马律及静脉 压增高(>16cmH2O )
治疗5天以上体重减轻
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 心动过速(≥120次/分钟) 治疗5天以上体重减轻≥4.5kg
≥4.5kg
符合两项主要标准或一项主要标准加两项次要标准即可确诊
康复评定
1.心电运动试验 以心电图为主要检测手段,通过逐步增加运 动负荷,观察受试者运动时各种反应,判断 心、肺骨骼肌储备功能功能和机体对运动实 际耐受能力(首选方法) 禁忌症:不稳定心衰
A期 高危期,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症状, 有效
可发展为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治疗
B期 已有器质性心脏病,无心力衰竭症状
有效
干预
C期 器质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症状
D期 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脏病
概述
分级(1928年NYHA)
分级
评定 标准
Ⅰ级 患者有心脏病,平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 或心绞痛,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包括8个领域,36个项目,评定分为5个等级。 每一维度最大可能评分为100分,最小分为0分, 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综合分数,得分越高代表功能 损害越轻,QOL越好
康复评定
SF--36 主要用于14岁以上普通人群 各类病人总体健康状况的评价 (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肉疼痛、总的健 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 理卫生)
AHA危险分层标准(A-D级)
康复评定
6 分钟步行试验 是一项简单易行、安全方便的试验,用以评 定HF患者的运动耐力的方法。要求患者在 平直的走廊里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行走,测定 6 分钟的步行距离 426 ~550m 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150 ~425m 为中度心功能不全 <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
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

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心力衰竭(心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逐年上升。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资源和专业知识所限,心衰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多个组织、机构联合组织专家小组,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
本指南主要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师和心血管科医师,以帮助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心衰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具体如下:Ⅰ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Ⅱ类推荐,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其中Ⅱ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Ⅲ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级别的表达如下:A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或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B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大型非随机研究;C级,仅为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
一、概述要点提示●心衰是由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中国心衰患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进行分类,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improved ejection fraction,HFimp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按发病时间和进展速度进行分类,心衰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心衰的发展可分为A、B、C、D 4个阶段,强调心衰预防、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一)定义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使心脏在静息或运动时难以有效地收缩和/或充盈,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或心腔内压力增高,引起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疲乏)和/或体征(如颈静脉压力升高、肺部啰音和外周水肿)。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运动康复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各级医疗机构运动康复实施原则
✓低危的CCS患者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心脏康复评估,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包括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在医学监护(包括血压、血氧、心电、呼吸和 症状等)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患者能耐受运动训练且运动安全可控时建议 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者通过远程医学指导患者在家庭进行康复训练。
附件3:计算1RM方法及抗阻训练负荷确定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运动康复 分级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天津中研附院 Dr. HAN
背景
CCS心脏康复概述
CCS定义
✓CCS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过程,其临床类型包括: (1)疑似冠心病,伴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和(或)呼吸困难; (2)新发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不全,可能为冠心病; (3)ACS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1年,无症状或症状稳定; (4)初诊或血运重建后>1年; (5)怀疑血管痉挛或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心绞痛; (6)筛查时发现的无症状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CCS患者通过维持健康的生
✓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应通过定期随访持续动态观察CCS患者的 运动耐受性,并依据心肺运动试验等评估结果判断运动耐力变化,为CCS患 者制订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随访
不同类型CCS患者运动康复随访时间节点与项目建议
附件1:Duke活动状态指数(DASI)
附件2:自我感觉劳累程度评分
活方式、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等可促进病情稳定或症状好转,减少急性 冠状动脉事件再次发生,控制远期心血管病风险,改善预后。
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是指应用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各种心脏疾 病的综合性医疗措施,可降低心血管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其措施包括医学评估、运动处方、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健康教育、生活方 式指导等,为患者在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社 会综合医学干预。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6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6MWD较干预前提高,且康复组6MW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MLHFQ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力衰竭引言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0.77%,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且容易导致各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常规用药为主,旨在帮助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在其基础上配合实施其他方法干预已成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必要手段。
临床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在改善机体多脏器及多系统方面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尤其将长期运动干预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可发挥较强的作用。
本文拟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临床症状稳定,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均为稳定期。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屮国实川|欠|可2019年2丿|第46卷笫4期_Chine se Jo urnal of Prac tica l Medicine.卜討).2019.\“.46.、'().4・67・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陈秀琴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041000通信作者:陈秀琴,Email:z2e4r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接受抗阻运动心脏康复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每组47例,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6min步行距离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I.HFQ)评分结果观察组康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KE)、最大摄氧量、最大运动负荷及储备心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O.05);观察组康复后6min步行距离及MLU1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关键词】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心脏康复l)()I:10.3760/ema.j.issn.1674-4756.2019.04.022Application of aerobic exercise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exercise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heart failureChen X iuqinDepartment of Cardiorascular Medicine,Linfen People's Hospital,Lin f en041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XiiK/in,Email:z2e4rl@[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exercise on cardiiic n*hcil)ilitalion in patients with el ironic stable heart failure.Methods A total of47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ilits heart failure who received resistance exercise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Linfen People8Hospital from April2016to April2017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47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heart Liilure at the sam(*time received aerobic exercise resistance exercise as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linical related indexes,six-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and Minnesota heartfailure(jiialitv of life questionnaire(MUIFQ)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maximum oxygen uptake,maximum exerciseload and reserve heart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I he control group,and thediffen-iice was skilislically siguiliccinl(/9<0.05).The6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and MLHFQ score i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lhe control group,and l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Aerobic exercise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improvt'cardiac fimcl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heart failure,and llieir quality of life.[Keywords]Chronic stable heart failure;Aerobic exercise;Resistance exercise;Cardiac rehabilitation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9.()4.022慢性心力衰竭是不同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多由心室充盈或排出功能或结构异常所致,并以呼吸闲难、喘憋、胸闷、身体疲乏无力等为主要表现,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II前心脏康复是二级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为运动康复,主要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均有较好的效果2O 其中抗阻运动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而有氧运动可增加最大摄氧城和心排扯,促进心肺等功能改善。
抗阻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抗阻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8-04-11T15:21:41.13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作者:梅璐璐李菲王丽芳王新[导读]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心肺的有氧能力。
上海中冶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941摘要: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研究表明运动康复训练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1]。
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就医是因为运动耐力下降而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乏力。
心力衰竭患者最常用的运动训练方式为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及抗阻运动训练。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心肺的有氧能力,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控能力更强,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抗阻运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1【概念】抗阻运动:抗阻运动通常指身体克服阻力以达到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过程[2]。
抗阻训练方式分为等速、等长、等张运动三种,其中等张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肌纤维缩短的动态训练,运动强度可以控制,相对安全,是最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的抗阻训练方式。
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体积、改善心肺功能,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控能力更强,有助于体重控制、增加骨密度、降低抑郁,且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都有积极的影响,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且安全性可靠,合理的强度的训练不会导致心绞痛发作、缺血性ST改变、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血管并发症。
目前,循环抗阻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采用的力量训练方法[3],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群。
2【临床应用】2.1抗阻运动的绝对禁忌症:不稳定冠心病、失代偿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失常、严重肺动脉高压、严重的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主动脉夹层、马凡综合症、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活动期患者及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禁止高强度的抗阻训练(80%-100% 1RM);2.2 抗阻运动的相对禁忌症:具有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160/100mmHg)、低体能水平(<4METs)、肌肉骨骼问题(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腱炎等)、安装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的患者;2.3 抗阻运动强度的制定:1RM测定:1.受试者通过完成一系列次级量强度重复运动进行准备活动;2.在4次试验内后的1RM(或多RM)值,每次测试之间体息3~5分钟;3.在受试者预测能力范围内选择最初的重量(50 %~70%最大力量);4.所加的负荷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加2.5kg,而后可以加到20kg,直到受试者不能完成重复动作为止。
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

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CKD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结构异常和功能逐渐丧失。
随着肾功能下降,患者的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改善CKD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临床和康复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难题。
CKD患者的体力活动下降和生理功能障碍是常见的问题。
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耐力、改善肌肉力量和容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蛋白质能量消耗和炎症状态,甚至可以延缓CKD的进展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因此,制定适当的运动康复处方对CKD患者非常重要。
在制定运动康复处方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营养状况、肾功能和炎症状态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康复处方,包括运动类型、强度、频率、时间和进度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和监测运动康复的效果,及时调整处方以达到最佳效果。
运动强度根据VO2max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类别。
低强度运动是指运动时的摄氧量<VO2max的50%,中强度运动需要达到VO2max的50%~70%,高强度运动则需要大于VO2max的70%。
由于CK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我们建议在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前,CKD患者应该在专业医护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运动负荷试验(GXT),以评估患者对递增强度运动训练的承受能力。
通过GXT测定患者的VO2peak,为CKD患者制定个体化有氧处方提供依据。
此外,GXT还可以判断患者在目标运动强度范围内是否容易出现心血管事件,从而降低运动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
运动康复3~6个月以后重复测量GXT,以评价运动康复治疗效果。
为保证运动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CKD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运动测试,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氧、心电图、主观疲劳感觉评分(RPE)及临床症状。
但对于运动诱发不稳定性心绞痛等高风险患者,则需要除外运动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ⅠA类推荐[2]。
我国一项对35~74岁城乡居民15 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患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增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为了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
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最大摄氧量(VO2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
2007年AHA发布,进行60 000~80 000 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者仅1例[4]。
HF-ACTION研究[5]同样证实有氧运动对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的。
国内沈玉芹等[6]的研究同样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和有氧运动康复是安全的。
其次,为运动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Keteyian等[7]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
确定的效果包括: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和耐力,以及具有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
可能的效果包括: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作用。
沈玉芹等[8]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3个月的有氧运动康复治疗,发现其运动耐力明显改善。
但对静息和峰值心排出量及相关参数的改善效果不佳[6]。
运动康复不仅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等,还抑制内皮细胞凋亡[9]。
运动康复还可通过提高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Ⅰ型肌纤维[10]。
Maiorana等[11]报道经12周运动康复治疗,抗阻运动可扩大动脉管径、减小动脉管壁厚度,而有氧运动仅扩大动脉管径,对管壁厚度影响不大,提示抗阻运动改善动脉血管重构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最重要的是,运动康复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和住院率,改善生活质量。
HF-ACTION研究共纳入2 331例LVEF<3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结果显示运动康复降低全因死亡和住院风险的联合终点达7%(P=0.13),经校正基线的相关因素后(该因素可能影响死亡和住院风险),运动康复降低全因死亡和住院风险的联合终点达11%(P=0.03),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原因住院风险的联合终点达15%(P=0.03)[5]。
一项纳入11项随机临床研究、72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运动康复可降低死亡风险达39%[7]。
慢性心力衰竭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又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大多数研究针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
Smart等[12]对18例HFPEF患者进行了运动训练,发现其可提高运动耐力达38%,并改善生活质量,但不改善舒张功能。
Kitzman 等[13]对HFPEF患者进行了16周的运动康复,发现其可改善峰值摄氧量(peakVO2)、无氧阈值氧耗量(VO2AT)、运动负荷、运动时间、6 min 步行距离、峰值运动心率、储备心率(HRR)、氧脉,但对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明显作用。
此外,运动康复可改善HFPEF患者生活质量,而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
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评估。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评估一、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据统计,运动相关的死亡风险约为1/60 000 h[14],运动康复对于高交感活性的心力衰竭患者更是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必须严格把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适应证与禁忌证。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的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应考虑接受运动康复[15]。
参照2011年欧洲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学会和心力衰竭协会共同发布的共识中所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试验和训练禁忌证[15],对于符合运动康复标准的患者必须按表1进行危险分层(表1根据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运动试验和训练标准[16]总结得到),以判断运动中是否需要心电图、血压监测及监测次数,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表1美国心脏协会危险分层标准[16]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试验与训练的禁忌证[15]具体如下:(1)运动试验与训练禁忌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2 d内);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未控制的高血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严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全身性疾病;心内血栓。
(2)运动训练禁忌证:近3~5 d 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运动耐力减退;低功率运动负荷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2代谢当量(MET),或<50 W];未控制的糖尿病;近期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新发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3)运动训练可增加风险:过去1~3 d内体质量增加>1.8 kg;正接受间断或持续的多巴酚丁胺治疗;运动时收缩压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休息或劳力时出现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仰卧位时静息心率≥100次/min;先前存在合并症而限制运动耐力。
二、CPET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前,应遵循AHA声明常规进行运动试验[16]。
CPET是运动试验的一种形式,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态变化。
客观定量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是评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也是制定患者运动处方的依据。
临床常选用踏车及运动平板为运动模式。
基于踏车的安全、方便性,选用踏车的比例更高,常采用运动功率逐渐增加的方案。
踏车运动试验方案按照增加运动负荷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递增运动负荷和分级递增运动负荷两类,连续递增运动负荷方案又称Ramp方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连续不断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终点。
分级递增运动负荷是将运动强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次运动负荷,一直增加到极量运动为止,常用的有Bruce方案和Naughton方案。
CPET的主要用途:运动耐力检测、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心脏移植和手术风险的评估、残障能力的鉴定、治疗效果评价、高危患者疾病发展的预测和运动员的运动测试。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CPET可用于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帮助判断预后,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运动耐力测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一)CPET的常用指标1. VO2max和peakVO2:VO2max是指人体在极量运动时最大耗氧能力,代表人体供氧能力的极限水平,即当功率增加,VO2不增加形成的平台。
实际测试中,有的受试者不能维持功率继续增加而达到最大运动状态,没有平台出现,这种情况被称为peakVO2,通常以peakVO2代替VO2max。
图1所示为peakVO2和VO2max的区别[17]。
图1peakVO2和VO2max二者的区别[17]正常人运动时peakVO2随年龄、性别、体质量、活动水平及运动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凡是影响血液系统中氧携带能力(血红蛋白、氧分压等)、心功能循环状态(心率、每搏输出量等)、组织摄氧能力(线粒体密度及功能、组织血液灌注等)的因素均可导致VO2max下降,低于预测值的84%时定义为VO2max降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VO2max与血液动力学参数相关性很高。
1988年,Janicki等[18]提出用CPET中的peakVO2和无氧代谢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4级,peakVO2的切点值为10、16、20,AT的切点值为8、11、14,有别于NYHA心功能分级(表2),认为此分级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意义较大[18]。
表2peakVO2和AT心功能分级标准(ml·min–1·kg–1)2.AT:AT是指当运动负荷增加到一定量后,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循环所能提供的供氧量,组织必须通过无氧代谢提供更多氧,有氧代谢到无氧代谢的临界点称为AT。
正常值>40%VO2max,一般是50%~60% VO2max,影响因素基本同VO2max。
相对VO2max而言,AT更能反映肌肉线粒体利用氧的能力。
由于AT所代表的是亚极量运动负荷,不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因此把AT和peakVO2结合在一起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科学而且合理。
AT通常由V slope法判定[19],图2直线转折点处表示CO2排出量陡然增加,此点即为AT。
图2V slope法测无氧代谢阈值3.最大心率(HRmax)和储备心率(HRR):HRmax是指最大运动量时的心率。
HRR为HRmax与静息心率的差值。
4.血压:血压一般随运动量增加而增高,若随运动量增加反而下降,往往预示有严重心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