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栓老师】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
管理案例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1)忙碌的生产部长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王雷和张立分别是这家企业哪一层次的管理人员?2.关于锁的装配不善问题,公司总经理应该首先责成谁负起最终责任?这依据的是什么原则? 3.王雷向总经理汇报说他这星期做了几件重要的工作,请在下列空格里依次写下这些工作所体现的活动或职能性质:4.依据王雷所提供的资料分析,金星公司上半年的赢利情况怎样?如果按照王雷的方案对生产活动进行调整,下半年的赢利将会怎样?参考答案:1.王雷是中层管理人员,张立是基层的管理人员。
2.管理中虽有授权一说,但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的权利可以下放给下属,但责任仍需要管理人员来承担,尤其是最终责任,此为责任不可下授原则,因此,本案例中的王雷应该承担最终责任,而张立所负的是执行责任。
3.A计划B领导C组织D非管理工作E组织F控制4.将上半年总支出与总收入进行计算,发现总支出=18000万元,总收入=(2000-200)*10=18000万元,所以赢利为0.下半年按王雷的方案进行调整,比较计算方法同上,总支出=17600万元(其中原材料项目变为:9500万元——每件产品的原材料费用为10000/2000=5元,共1900万件,),总收入=(1900-50)*10=18500万元,所以赢利为900万元。
(2)新东方学校的战略选择问题:1.为新东方未来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战略建议。
2.新东方在跨地域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同时发展远程教育?3.针对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新东方应该采取哪些竞争战略?参考答案:1.结合本案例,新东方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和当前的市场需求,新东方最初是出国考试培训为主,并且竞争实力非常强,现转向英语培训为主,并有各类考证,竞争对手众多,并且本身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继续做好自己的专攻市场,尤其是竞争实力强的市场;对竞争市场的态度;协调好合作业务单位的关系。
具体如下:公司战略:主营业务——英语培训;竞争战略——做好营销等工作;职能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等内容。
李高栓老师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doc

【李高栓老师】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4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在世界上,星巴克是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星巴克从一间小咖啡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的一个秘诀就是其灵活的经营智慧。
一、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根据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看,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二、以直营经营为主30多年来,星巴克对外宣称其整个政策都是:坚持走公司直营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
星巴克之所以采取直营方式的理由是: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
因此,为了不让品牌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星巴克决定不开放加盟权。
三、不花一分钱做广告“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星巴克的经营者们这样说。
据了解,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
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
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
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
“我们的员工犹如“咖啡通”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
通过一对一服务的方式,赢得信任与口碑。
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另外,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舒尔茨意识到员工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
管理学作业星巴克案例

管理学作业星巴克案例【案例】星巴克星球30年前,星巴克只是一家在西雅图派克市场出售优质焙制咖啡的小店。
而今天,它是一家在全球拥有8400多家分店的咖啡焙制商和零售商,其中超过2000家分店分布在美国以外的31个国家。
星巴克公司现在的经营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营销总监霍华德?舒尔茨去了趟意大利,对那里的咖啡馆念念不忘。
舒尔茨后来成为了CEO,并说服公司股东尝试着采用咖啡馆的模式——星巴克体验也就此诞生。
公司的基本战略就是在设计得很雅致的咖啡馆内,出售公司自己的优质焙制咖啡,以及现场制作的浓缩咖啡、各式各样的糕饼、咖啡添加品、茶等。
公司还强调提供优质的顾客服务。
星巴克相信受到激励的员工能提供最好的顾客服务,并非常重视员工聘用及培训,采用了先进的报酬体系,甚至向兼职员工提供股本期权和医疗福利。
这一模式在美国大获成功,短短十年,星巴克从默默无闻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1995年,星巴克在美国的店面已将近700家,这时它开始寻求海外机会。
第一个目标市场是日本。
尽管星巴克在北美反对使用特许战略,店面全为公司自有,但它决定在日本首次进行特许。
然而,公司也意识到纯粹的特许协议不能给予自己足够的控制权以确保被许可方严格遵循经营模式。
因此,公司与日本当地的一家零售商沙扎比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星巴克日本公司,各持50%权益。
星巴克的初始投资是1000万美元,这是它第一笔海外直接投资。
星巴克随后将自己的经营模式授权给了这家合资公司,帮助它在日本开展业务。
为了确保在日本的经营完全复制星巴克的北美模式,星巴克将一些员工派往日本。
所有的日本经理和员工必须出席与美国类似的培训课程,店面设计也与美国保持一致。
2001年,公司为所有的日本员工提供了股票期权计划,这在日本还是第一次。
曾经有人怀疑星巴克能否在海外复制它在北美所取得的成功,但截至2005年,星巴克在日本已经开设将近550家店面,并打算继续加快开店的步伐。
在日本市场获得成功之后,公司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海外投资计划。
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

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在世界上,星巴克是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星巴克从一间小咖啡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的一个秘诀就是其灵活的经营智慧。
一、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根据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看,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二、以直营经营为主30多年来,星巴克对外宣称其整个政策都是:坚持走公司直营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
星巴克之所以采取直营方式的理由是: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
因此,为了不让品牌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星巴克决定不开放加盟权。
三、不花一分钱做广告“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星巴克的经营者们这样说。
据了解,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
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
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
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
“我们的员工犹如“咖啡通”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
通过一对一服务的方式,赢得信任与口碑。
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另外,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舒尔茨意识到员工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
管理案例分析全面例题

星巴克:“人和”成就企业问:1.你认为星巴克的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2.星巴克对合伙人的激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的?你认为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3.常用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有哪些?结合星巴克的案例你认为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答:1,星巴克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启发并孕育人文关怀,每杯、每人、每个社区皆有体会。
星巴克成功得原因,是由"伙伴"和他们为每名顾客创造的特殊体验所造就的,触及整个社区,倾听每位员工和顾客的声音,抓隹每个市场里的成长机会,为顾客设计一种真正满意的体验从而使涉及到的每个人获益。
它能够创造个性化的顾客体验,促进公司成长,创造利润,赋予员工活力,确保顾客忠诚,而所有这一切都在同一时间内达成。
2,星巴克对合伙人的激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实施“咖啡豆股票”,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
二,工资和福利十分优厚,每年都有固定的调薪。
三,为合伙人提供卫生、员工扶助方案、伤残保险。
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第一种,因为将公司雇员变成公司的股东,能够有效的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使员工们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为公司的发展与扩张奠定扎实的基础。
3,常用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有: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持股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和危机激励。
根据效用理论,当管理者对员工支付的薪酬越高,边际薪酬的增长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却越小,从而使得员工的行为也越来越趋向保守和不思进取,也越来越不利于企业发展。
同时,随着达到某一期望的距离越短,其期望会不断下降,使员工付出努力的动力也就会不断下降。
所以要提高激励的有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能单靠提高薪酬这种单一的方式。
星巴克采取的就是多种激励方式一同作用,弱化薪酬与任务的联系,并对员工经行栽培和辅导训练,提升员工的技能,使他们得到可持续的成长发展空间。
诺基亚的工作团队问题:1.请分析诺基亚工作团队的构建有什么特点?2.结合诺基亚工作团队的案例,分析如何构建高绩效的工作团队?3.诺基亚采取了哪些种类的沟通方式?其对工作团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员工俱乐部属于哪种群体?它对于工作团队会起到什么作用?1、请分析诺基亚工作团队的构建有什么特点?答:主要以自我管理型团队为主,强调员工自我管理的模式.经营过程和经营状态,在生产手机通讯产品服务等方面.对员工的本身的状态,自我管理型的团队。
从企业文化看星巴克的成功之道

从企业文化看星巴克的成功之道星巴克从西雅图的一间咖啡零售店,发展成国际著名的咖啡连锁品牌店,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体验式的文化氛围引领消费者;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导向赢得员工信任;创新的文化追求助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促进星巴克成功最主要的路径。
标签:星巴克;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一、咖啡王国的崛起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拥有者。
其旗下的零售产品达30多款,包括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饮料、新鲜美味的糕点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杯等商品。
公司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家咖啡店,员工超过117,000人。
备受好评的星巴克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星巴克每一年的业绩在同行业中稳步上升,从数据来看,2012年到2016年,星巴克在美国500强企业的排名逐年上升,由最初的227名上升至146名。
2015年,星巴克营业收入近192亿美元,营业收入增长率稳定在15%上下,实现了利润的稳步增长。
这家咖啡巨头连续23个季度在全球销售额增长超过5%。
财务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世界咖啡行业中长期占据一席之位,并不断向外扩张。
企业文化是支撑星巴克从不起眼的咖啡零售店发展成咖啡行业巨头的重要因素。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其日常运行中起着非凡的作用。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核心有三个方面。
第一,打造全新的体验式文化氛围。
在当时,此举可谓是一大创新,星巴克在舒尔茨的打造下使人们拥有了一种咖啡生活--介于家与办公室的“第三空间”,使顾客尽可能地畅游其中。
第二,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导向。
星巴克一直秉持对待员工如同伙伴的态度,因此,它打出的只有“活广告”。
而让顾客看到一个企业如此厚待员工,自然对本企业多了一份信任与敬佩。
第三,创新的文化追求。
[管理学]星巴克案例分析
![[管理学]星巴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00db816f1aff00bed51e69.png)
h
20
感受浪漫
▪ 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提供的是高雅 的聚会场所、地位的标志、身份的象征与创 新的咖啡饮用方式,从而把星巴克咖啡变成 一种情感经历,将普通人变为咖啡鉴赏家, 使这些人认为3美元的高价合情合理。
▪ 在星巴克,咖啡已经不是“功能性产品”, 成为一种传递文化的符号,一种沟通心灵的 道具。
据向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讲述。
h
30
自助式服务
▪ 自助服务让消费者摆脱了长长的等候队伍, 减少了等候时间,并给了他们更多的控制权。 让星巴克如此吸引人的正是这份自由的体验。 由于采用自助式消费方式,来到店里的顾客 不会被迎面一声“请问您需要什么”而弄的 失去心情,而是自行走到柜台前,选取自己 所需的饮料和其他小食,吸管、糖等也是自 取。
▪ 星巴克的另一个创意是将咖啡店开进书店, 逛书店的人自然会拿本书、要杯咖啡慢慢阅 读。这种吸引方式达到了与顾客的沟通,既 不露痕迹,又与它的“第三空间”定位
不谋而合。
h
23
优良品质
▪ 星巴克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达到了极严的程度 。无论哪道程序,一切都必须符合严格的标 准,都要恰到好处。
▪ 星巴克咖啡种类繁多,既有原味的,也有速 溶的;既有意大利口味的,也有拉美口味的 ,顾客可以凭自己的爱好选择,着充分体现 了个性化趋势。
▪ 互动式服务
▪ 自助式服务
▪ 顾客关系
h
29
互动式服务
▪ 星巴克深深知道每一个进入店中的顾客是最直接的 消费者,应该努力使之成为常客,为此星巴克对其 服务人员进行乐深度的培训,使每个员工均成为咖 啡方面的专家,就这样开始了和顾客的深度互动, 其工作人员和顾客可以一起探讨有关咖啡的各类知 识,包括种植、挑选、品尝,还讨论有关咖啡的文 化甚至奇闻轶事,回答顾客的各种询问。顾客逐渐 有了这样一种感觉:自服务和环境氛围之外,还可 以得到很多有关咖啡方面的经验,并以此为
企业管理培训案例:星巴克

案例二:星巴克在互联网大潮下,很多的传统企业需要做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来传输业务,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转型成功。
星巴克的经验或许说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疾风劲雨并非最佳,循序渐进也是好办法。
1999 年6月30号,对星巴克CEO兼董事长Howard Schultz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堪的时间之一。
当时这位公司创始人兴冲冲地向外界宣告这家销售咖啡饮料的公司正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门户网站、在线销售咖啡和厨房用品、向一家在线聊天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结果星巴克股价当天应声下跌15%。
投资者不能理解一家卖咖啡饮料的公司为什么要如此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术,不菲的投入也把他们吓坏了。
Schultz 对媒体承认“我在这件事上摔了跟头。
”直到2012年8月Schultz掏出2500万美元坐进移动支付公司Square 的董事会,外界才发现,Schultz从未放弃过为自己的公司加入科技基因的努力。
经历过当年的难堪之后,他学会小心翼翼地低调推行星巴克的改造。
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除了建立起电子商务体系外,还非常积极地拥抱移动互联网。
星巴克在2009年就推出了手机应用客户端。
2013年1月在美国市场推出手机支付后,截至2014年7 月交易数量已达6000 万笔,每周通过手机支付的订单超过100万笔。
Schultz 希望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个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星巴克。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不提供手机应用或缺少社交媒体战略的大型公司,但星巴克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已经领先于零售业的同行。
如今星巴克不仅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司,其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社交媒体也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公司。
Schultz如此迫切地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社交网络营销转移,原因很简单——顾客在哪儿,星巴克就去哪儿。
更何况新技术能把咖啡店内外的顾客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前星巴克可做不到这些。
根据星巴克的数据,其消费人群大部分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不论是苹果的iPhone 还是各种款式的安卓手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案例:深度揭秘星巴克运营成功之道
在世界上,星巴克是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星巴克从一间小咖啡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的一个秘诀就是其灵活的经营智慧。
一、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根据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看,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 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
二、以直营经营为主
30多年来,星巴克对外宣称其整个政策都是:坚持走公
司直营店,在全世界都不要加盟店。
星巴克之所以采取直营方式的理由是: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星巴克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调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
因此,为了不让品牌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星巴克决定不开放加盟权。
三、不花一分钱做广告
“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星巴克的经营者们这样说。
据了解,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
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
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
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
“我们的员工犹如“咖啡通”一般,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
通过一对一服务的方式,赢得信任与口碑。
这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也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另外,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舒尔茨意识到员工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将
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
这对星巴克“口口相传”的品牌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风格:充分运用“体验”
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视同客户之间的沟通。
每一个服务员都要接受一系列培训,如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
要求每一位服务员都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
另外,星巴克更擅长咖啡之外的“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内设计、暖色灯光、柔和音乐等。
就像麦当劳一直倡导售卖欢乐一样,星巴克把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东西。
“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一次只烹调顾客那一杯咖啡。
”这句取材自意大利老咖啡馆工艺精神的企业理念,是星巴克快速崛起的秘诀。
注重“oneatatime”(当下体验)的观念,强调在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中,用心经营“当下”这一次的生活体验。
星巴克还极力强调美国式的消费文化,顾客可以随意谈笑,甚至挪动桌椅,随意组合。
这也是星巴克营销风格的一部分。
五、设计:表现特色
据了解,在星巴克的美国总部,有一个专门的设计室,拥有一批专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专门设计全世界的星巴克店铺。
他们在设计每个门市的时候,都会依据当地的商业圈的特色,去思考如何把星巴克融入其中。
所以,星巴克的每一家店,在品牌统一的基础上,又尽量发挥了个性特色。
这与麦当劳等连锁品牌强调所有门店的视觉设计高度统一截然不同。
在设计上,星巴克强调每栋建筑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应让星巴克的风格融合到原来的建筑物中去,而不是破坏建筑物原来的设计。
每增加一家新店,他们就用数码相机把店址内景和周围环境拍下来,照片传到美国总部,请总部帮助设计,再发回去找施工队。
这样下来,星巴克始终保持着原汁原味。
例如中国上海的星巴克,以年轻消费者为主。
在拓展新店时,他们费尽心思去找寻具有特色的店址,并结合当地景观进行设计。
位于城隍庙商场的星巴克,外观就像座现代化的庙;而濒临黄埔江的滨江分店,则表现花园玻璃帷幕和宫殿般的华丽。
夜晚时分,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霓虹闪烁、流光异彩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味道纯正的咖啡,这是一种多么“雅皮”的感觉体验。
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人们都渴望着放松和悠闲。
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使他们拥有了一份美
妙而娴静的体验,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升品牌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