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及处理

合集下载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杨春莉;王洁琳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2(021)018
【摘要】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起并发症的原因,针对囊袋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315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分析术后并发症原因.结果:31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共发生并发52名(16.51%),其中囊袋血肿27例(8.57%),其中囊袋感染2例(0.63%),电极脱位7例(2.2%),起搏器综合征18例(5.7%).结论:加强对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术前教育及术后观察,及时配合医生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页数】1页(P704)
【作者】杨春莉;王洁琳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陕西宝鸡 721008;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陕西宝鸡 7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J], 杨丽萍
2.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J], 刘欣
3.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J], 李文静
4.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J], 王素珍;范晓丽
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探讨 [J], 申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理:1368例报告

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理:1368例报告

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处理:1368例报告齐书英;王冬梅;李洁;丁超;李育红【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ocket complications after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Methods Pocket complications in 1368 cases of bradyarrhythmia or tachyarrhylhmia in past 26 year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Of the 1368 cases, there were 80 cases of pocket hematoma (5.8%), among which, 27 cases underwent blood aspirate or surgical incision. Incidence of pocket hematoma was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age, poor nutrition, preoperative use of anticoagulant drugs, low platelet count, and incorrect anatomical hierarchy or careless manipul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pacemaker type and weight had no influence on its occurence. Timely discovery, longer compression time and necessary blood aspirate usually worked, and sometimes surgical incision was needed. There were 6 cases (0.4%) of pocket ulceration, which was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large pacemaker, mismatch between the pocket and the pacemaker in depth, location and size, abundant leads and wires above the pacemaker, and occasional rejection reaction. There were 3 cases of pocket infection (0.2%), which considered as secondary infection after pocket ulceration. Pocket translocation following thorough debridement,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tibiotics application and nutrition improvement was effective. Electrode removal was required to thoroughly deal with the infection. Conclusions Pocket complic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patients' constitution. Inadequat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careless manipulation and inappropriat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re also the risk factors. Incidence of pocket complications can be reduced by careful pre-operation preparation, standard manipulation, timely discovery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目的观察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的囊袋并发症,寻找其原因,探讨处理对策,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系统性回顾总结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26年中1368例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囊袋并发症.结果 1368例中,囊袋积血80例,发生率5.8%,抽吸或切开27例(2.0%),囊袋积血与高龄、营养状况差、术前未停用抗凝药物、血小板低、分离制作囊袋术中解剖层次不对及操作不细致等因素有关,而与起搏器重量、起搏器类型等无明显关系;及时发现,延长压迫时间,根据情况抽吸积血往往奏效,个别需切开引流.囊袋破溃6例,发生率0.4%,囊袋破溃主要与起搏器重量较大、囊袋深浅和(或)位置和(或)大小与起搏器不匹配、多余的电极导线盘绕有张力和(或)在起搏器浅面等有关,个别与排斥有关.囊袋感染3例,发生率0.2%,均为囊袋破溃后起搏器外露继发感染;局部彻底清创消毒后囊袋易位,配合全身抗感染、加强营养等处理部分病例有效,最终解决感染问题需电极导线拔除.结论囊袋并发症与患者体质有关,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细致、术后压迫或处理不当等也会增加囊袋并发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时发现并恰当处理,囊袋并发症可降低.【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11)006【总页数】4页(P431-434)【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积血;破溃;感染【作者】齐书英;王冬梅;李洁;丁超;李育红【作者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家庄05008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家庄05008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家庄05008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家庄05008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石家庄05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临床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刘欣【摘要】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53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资料,分析主要的并发症.结果:发生各类并发症共5例,其中囊袋血肿3例,占5.66%;囊袋坏死1例,占1.89%;起搏器电极脱落1例,占1.89%.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经有效护理及健康指导,可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2(009)007【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作者】刘欣【作者单位】224500,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和起搏故障,从而影响术后的效果。

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安装的53例永久性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患者,男35例,女18例。

年龄40~81岁,60岁以上43例,占81.13%。

按心律失常分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15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3.0 s)2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0例,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8例。

置入起搏器类型VVI式23例,VVIR式15例,DDD式9例,DDDR式4例,更换起搏器2例。

2 结果本组53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囊袋血肿3例,占5.66%;囊袋坏死1例,占1.89%;起搏器电极脱落1例,占1.89%。

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治愈出院。

3 护理3.1 心理护理3.1.1 术前向患者介绍植入起搏器的意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基本过程及术中如何配合等,以消除其紧张心理。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护理及预防1.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1)气胸由于穿刺误入胸腔刺破肺脏引起,原因气胸发生在消瘦、患有肺气肿的老年患者,经卧床、吸氧等处理1周后气胸可完全吸收。

要求了解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熟练掌握穿刺方法,牢记负压进针、确认导丝入下腔静脉后再进静脉鞘,嘱患者穿刺操作中应避免剧烈咳嗽,可明显降低穿刺并发症。

一旦出现应立即行胸部透视明确诊断,少量气胸不必特殊处理,张力性气胸应作紧急处理,如行胸腔闭式引流。

(2)心律失常* 多在电极定位过程中发生,是由于电极导线对心肌的机械刺激产生,可表现为频发室早、室速,甚至室颤。

因此,应注意术前尽量少用增加心肌兴奋性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术中操作要熟练、轻柔,术中应专人严密心电监护,备好除颤设备,发现心律失常时及时停止操作,必要时迅速除颤;术后密切观察,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3)囊袋血肿是安置起搏器最常见的并发症* 血肿形成主要原因是* 制作囊袋时,伤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引起出血、渗血* 锁骨下静脉穿刺处出血* 囊袋周围组织损伤严重* 术前未停用阿司匹林及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特别是术前凝血机制的检查* 提醒医生术前停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3天,术中操作必须止血彻底* 术后皮囊部位予0.5KG砂袋4-6小时,用砂袋压迫时要注意确保砂袋准确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便于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处渗出,注意压力应均匀,放置要稳固,防止滑脱* 适当延长砂袋压迫时间* 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严格交接班(4)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的严重并发症* 感染发生原因* 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或起博系统污染* 手术时间过长* 脉冲发生器过大、囊袋过小或起搏器导线过于表浅,造成局部皮肤受压、缺血坏死* 囊袋内血肿可成为细菌繁殖的条件。

* 预防措施* 术前认真备皮,严格消毒*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切口及时换药* 术后3天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使用抗生素7天。

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M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的阻塞或部分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Multisit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简称CRT)植入术,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改善心脏收缩性和心排血量。

然而,在CRT植入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需要预防和处理。

本文将讨论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一、感染预防与处理策略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感染的关键是术后切口和导管的护理。

在手术室内,应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术后,必须在患者的切口周围维持清洁和干燥,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感染迹象。

定期更换导管敷料,及时清洗和消毒导管插入部位,加强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即刻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如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局部愈合促进剂、或者更换植入物。

二、电极排列和植入位置选择正确的电极排列和植入位置选择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电极排列不当可能导致起搏器功能不全或部分效果,甚至引发异位起搏点。

要确保正确的电极位置,避免和心肌梗死的瘢痕区域接触。

术前的心脏超声检查和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植入位置,并进行个体化的操作。

此外,术中临时心脏电极测试可以评估电极的位置和效果,及时调整和纠正不当的植入。

三、心包填塞的处理策略心包填塞是心肌梗死后多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心包填塞可影响心脏的收缩和松弛,甚至导致心功能衰竭。

为了预防心包填塞,应注意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

如出现突然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迅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定心包填塞的可能性。

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心包穿刺导出积液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性和避免损伤到心脏起搏器。

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一、概述气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刺破肺部引起。

气胸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1)术后3小时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心脏穿孔、气胸、栓塞、感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2)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1)指导患者咳嗽、深呼吸,促进肺部气体排出。

(2)协助患者采取半坐位,减少肺部受压,有利于气体排出。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3. 疼痛管理(1)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2)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减轻疼痛。

4. 预防感染(1)保持患者床单、衣物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术后感染。

(3)观察患者体温、血象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5. 饮食与营养(1)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2)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

6. 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2)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7. 起搏器护理(1)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2)定期检查起搏器电极位置,防止电极移位。

8. 活动与休息(1)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肺部功能恢复。

(2)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9.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受凉等。

(2)指导患者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三、总结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气胸,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阐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阐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阐述发布时间:2021-01-08T11:09:13.4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作者:陈荣[导读]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能辅助患者进行心肌收缩,实现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有效治疗。

陈荣肥东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邮编:231608摘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能辅助患者进行心肌收缩,实现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有效治疗。

本文在阐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就术后患者的护理的问题展开综述分析,期望能进一步提升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命时长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问题;综述步入新时期以来,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疾病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在现代医疗体系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是治疗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方式,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特征,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然而在实际治疗中,该治疗手段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病害做好患者后期的有效护理。

本文就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展开综述分析。

1、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工作原理作为当前心功能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主要采用心脏起搏器设备来模拟心脏功能,该设备能定时的发出脉冲信号,并对患者产生信号刺激作用,由此存患者心肌收缩,使得患者心脏有节律的进行跳动。

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虽然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然在后期生活中,患者有较多的并发症风险。

对此在手术后,应积极地开展患者术后护理。

黄慧[1]等人研究指出:对患者实施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积极开展康复操锻炼,能减少患者关节疼痛问题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张舒慧[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Clin Electrocardiol ,2011,Apr.20.No .2·临床研究·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张亚艳王居新刘天胜【摘要】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发生起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囊袋血肿8例,电极穿孔2例,电极导线脱位4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深静脉血栓3例,Backup VVI 起搏1例,导线断裂1例。

结论充分认识起搏相关的各种并发症,重视术前准备,严格规范起搏器置入术的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人,尽量减少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72(2011)02-106-03Clincal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Zhang yayan,Wang juxin,Liu tiansheng.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cine,Changping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Beijing,102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car -diac pacemaker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situations of 325pacemaker patients.Results We found complications as such blood effusion and hematoma formation in pocket (8cases ),lead perforation (2cases ),lead dislocation (4cases ),pacemaker syndrome (3cases ),thrombosis information in deep vein (3case ).Backup VVI pacing (1case ),lead break (1case ).Conclu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ications of pacemaker,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discerning complication,standardize operation,give the patient strict obser -vation after the operation,regular following up,and so on,and these can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pacemaker;complications心脏永久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然而,作为一项有创性治疗技术,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325例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资料,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2000~2010年,在我院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325例,其中男151例,女174例,年龄23~91岁,平均(64.5±12.3)岁。

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5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8例,房颤伴长RR 间期76例,双结病变46例。

起搏方式:单腔起搏器197例,双腔起搏器128例。

起搏电极:被动电极:195例,主动电极30例。

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

2.研究方法:对325例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对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本组325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6.76%,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措施如下。

1.囊袋血肿8例(2.5%),主要表现为囊袋局部肿胀隆起,有液波感,8例患者均采用盐袋加压止血后,血肿逐渐吸收。

2.电极穿孔2例(0.6%),均发生在主动固定电极,在术后1~2天发生,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性疼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102200)通讯作者:刘天胜106··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年04月第20卷第2期痛,与起搏频率有关,经超声证实电极头端穿出心包,予以在射线下拔出电极,观察有无发生心包填塞,并另选位置重新置入电极。

3.电极导线脱位4例(1.2%),其中心房电极脱位2例,心室电极脱位2例,均为被动电极。

于术后1~7天发现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异常,经X线证实,给予重置电极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4.起搏器综合征3例(0.9%),均为单腔VVI起搏,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等症状,1例经给予更换为双腔起搏器后,症状消失;2例降低起搏频率,鼓励自身心律下传,症状好转。

5.深静脉血栓3例(0.9%),术后1~2周发生,主要表现在同侧上肢肿胀,超声提示存在静脉血栓,经给予肝素抗凝后,症状消失。

6.Backup VVI起搏1例(0.31%),主要表现为起搏器以固定频率67.5次/分、电压7.5伏起搏,程控仪无法进行程控,予以远程程控后好转。

7.导线断裂1例(0.31%),表现为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异常,透视发现电极线于锁骨下的部位连续性中断,考虑电极导线断裂,于对侧予以重新置入导线和起搏器。

讨论1958年置入世界第1例置入型心脏起搏器,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

起搏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同时也为一部分患者带来了一些并发症。

本文总结了我院2000年11月至2010年11月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325例患者,其中22例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占6.76%。

起搏器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也可以发生在出院后。

囊袋血肿是常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有:①术前长时间应用阿司匹林、华法令等药物;②术中止血不彻底;③术后未停药;④囊袋过大或松弛不能有效固定起搏器,导致摩擦或牵拉肌纤维组织出血[1];⑤术后患侧上肢剧烈震动等有关。

本组研究中有2例患者是在出院后患侧肢体剧烈震动导致的血肿发生。

主要避免措施:①术前3天停用阿司匹林,术前1周停用华法令;②术中要止血彻底;③囊袋大小适中;④术后患侧避免剧烈震动。

心脏穿孔是指发生在起搏器术中或术后,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的心脏穿孔。

早期心脏穿孔的发生率为5%~7%[2]。

心脏穿孔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或因电极导线刺激,而引起肋间肌、纵隔及膈肌等部位的肌肉跳动。

术后测试可以发现起搏和感知功能异常,经X线或超声心动图可确诊。

多与操作电极的手法及患者的临床状况有关:例如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功能较差等。

也与电极导线的属性有关。

随着双极导线及主动固定电极的置入,电极穿孔的发生较前增多[3]。

起搏器电极移位也是术后较早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耿仁义等[4]报道,心室导线移位约1%。

电极移位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24h内尤易发生。

主要与电极导线固定不牢,心腔扩大,心肌小梁变薄,心肌纤维化及患者活动较早有关。

起搏器程控发现起搏、感知不良,阻抗明显升高。

对于完全脱位者,X线下可见电极下垂或离开原来固定位置,应进行两次复位。

起搏器综合征最初是在心室起搏模式下发现的,由于改变房室顺应性收缩,易引起头昏、胸闷、气短肢体乏力、双下肢浮肿等症。

可以将单腔起搏器改为双腔起搏器或尽量减少起搏,可缓解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研究中3例患者是在术后1~2周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暗,彩超显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国内有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4.9%[5],形成原因可能与术前静脉存在狭窄、电极导线的置入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炎症、PAI-1增高[6]、静脉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

经给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后血栓消失,术后半年复查未再有血栓形成。

Backup VVI起搏:是起搏器电重设的一种,通常起搏器在暴露于低温、高温,接触强电磁场,体外除颤与体内置入除颤器的干扰时,都可能出现电重设,电重设后起搏器由DDD模式重设成VVI模式,频率65ppm状态,放置磁铁不能恢复正常起搏模式[7],本组研究中,1例双腔起搏器患者在随访中发现起搏器以67.5ppm起搏,予以程控,程控仪显示Backup VVI 模式,起搏频率67.5ppm(不同型号起搏器的频率不同),电压7.5伏起搏,参数不可程控,予以远程程控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3个月后随访未见明显异常。

导线断裂:有报道起搏器电极断裂发生率1% ~10%[8],多发生在起搏器的连接处和电极导线进入静脉血管处,发生原因可能与同侧上肢活动过度,电极与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的摩擦有关。

主要表现有局部肌肉的跳动,予以更换电极导线后症状消失。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起搏器置入患者数目在逐渐增多,其术后并发症也成为影响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

临床医生应正确认识起搏器的107··J Clin Electrocardiol ,2011,Apr.20.No .2并发症,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的无菌观念,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到及早发现并发症并给予积极处理,才能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使起搏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1高丹屏,刘敏,刘锐锋等.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并发症16例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4):284.2李学斌,王斌,刘书旺等.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临床特点及处理.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565-567.3Dilling-boer D,Ecror H,Willems R,et al.Pericardial effusion and right-sided pneumothorax resulting from an atrial active-fixation lead.Europace.2003;5:419-423.4耿仁义,朱中林,华伟.实用心脏起搏器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67-270.5杨俊娟,丁燕生,周菁,盛琴慧.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经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411-413.6Haruko A,Kazuo T,Yasuhide N,et a1.Effect of low dose aspirin on augmented plasminoga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s.PACE.1994;17:146.7郭继鸿,李学斌.心脏现代起搏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0-41.8崔长琮,王元正,朱纯石.心脏起搏故障及手术并发症.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8:4.(收稿日期:2010-12-07)(本文编辑:胡立群)·学术动态·中国心电学会心电散点图学组在京成立2011年5月10日首届心电散点图学术峰会暨心电散点图学组成立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围绕非线性混沌理论、非线性方法如何应用于心电诊断学、如何认识和使用心电散点图、心电散点图对动态RR 间期序列变化的表达及提供的生理病理信息、室颤与自旋波理论、散点图与心率变异性、散点图与心律失常、散点图对宽QRS 波鉴别诊断的价值等题目,对心电散点图的理论与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热烈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