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平衡路试实验大纲知识分享
锅炉热平衡试验方法

五、试验报告
锅炉热平衡试验技术报告内容与所做的工作的 特点和内容有关。其编写程序一般包括: (1)试验的目的与方法; (2)锅炉设备的结构特性与运行情况; (3)测量方法与试验工作的特点; (4)试验结果及分析; (5)结论与建议; (6)数据综合表及线图; (7)测量技术及仪表的说明附件; (8)其他附件。
q2 5, q3 0, q4 3, q5 0.5, q6 2
,求锅炉效率; (4)若锅炉蒸发量为1000t/h,给水焓为1000kJ/kg,过热蒸汽焓 为4000 kJ/kg,忽略再热,锅炉排污率为2%,汽包压力下的饱和 水焓为1400kJ/kg,干饱和蒸汽焓为2000 kJ/kg,求该锅炉每小时 的燃料消耗量B和Bj; (5)求该锅炉机组的标准煤耗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某燃料特性如下: Car=50%, Har=3%, Oar=4% , Nar=1%, Sar=2%, Mar=10%, Aar=30%,Vdaf=18.34%, Qnet.p.ar=21871.8kJ/kg, Kkm=1.65, Mad=1.13%, Marmax=8%, DT=1341℃,ST=1484℃, FT=1504℃ 试求:(1)判断该煤种为何种煤; (2)燃料的折算灰分成分; (3)若
第三章第六节
锅炉热平衡试验方法
一、热平衡试验的目的
(1)确定锅炉效率; (2)确定锅炉的各项热损失; (3)确定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各项经济指标, 制 定合理的运行操作守则。
二、热平衡试验的要求
第十一讲第五章热平衡试验二

(
)
c p , gy = c p ,co2
近似计算按下式:
RO2 N CO − c p ,o2 + c p , N 2 2 − c p ,co 100 100 100
(5-12)
c p , gy = c pc,co2
RO2 100 − RO2 + c p, N 2 100 100
(5-13)
3 式中: c p , N 2 , c p ,C 2O , c p ,O2 c p ,CO − − 分别为N2、CO2 、O2 和CO的平均定压比热 kj /⋅ m ⋅ K ,可按排烟温度查
确定锅炉的排烟热损失, 确定锅炉的排烟热损失,可燃气体未完全燃 烧热损失一般在锅炉尾部最末级受热面后的 烟道内取样, 烟道内取样,取样截面和排烟温度的测量截 面要尽量靠近。 面要尽量靠近。 对于用热损失法测定锅炉热效率的锅炉验收 试验,采用奥氏分析仪, 分钟分析一次。 试验,采用奥氏分析仪,每15分钟分析一次。 分钟分析一次
1.烟气分析器
烟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含量是用烟气分析器测定的。 烟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含量是用烟气分析器测定的。 目前发电厂较为普遍使用的是奥氏烟气分析器。 目前发电厂较为普遍使用的是奥氏烟气分析器。随 着测试技术的发展,色谱分析仪、 着测试技术的发展,色谱分析仪、红外线烟气分析 仪等也逐步得到使用。 仪等也逐步得到使用。现就常用的奥氏烟气分析器 做一简单介绍: 做一简单介绍:它是将一定容积的烟气试样顺序和 某些化学吸收剂相接触, 某些化学吸收剂相接触,对烟气的各组成气体逐一 进行选择性吸收, 进行选择性吸收,每次减少的容积即是被测成分在 烟气中所占的容积。这种方法又称为化学吸收法。 烟气中所占的容积。这种方法又称为化学吸收法。
初中一年级物理实验热的传递与热平衡实验研究与验证

初中一年级物理实验热的传递与热平衡实验研究与验证在物理学中,热的传递与热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实验研究与验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热的传递与热平衡的原理。
本文将介绍初中一年级物理实验中关于热的传递与热平衡的内容,并探讨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概念。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1. 直尺2. 密封的玻璃杯3. 纸巾4. 热水5. 冷水二、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密封,使其内部不透气。
2. 准备两份纸巾,一份沾上适量的热水,另一份沾上适量的冷水。
3. 将沾有热水的纸巾放在一个角落,将沾有冷水的纸巾放在另一个角落。
4. 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纸巾的变化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实验中的纸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沾有热水的纸巾逐渐变干,水分被蒸发掉。
2. 沾有冷水的纸巾逐渐变湿,吸收了周围的水分。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传递是物质间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我们的实验中,热水蒸发导致纸巾变干,说明热量从热水传递到了纸巾中。
2. 热平衡是指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它们之间没有热量的净传递。
在我们的实验中,冷水纸巾吸收了周围的水分,说明冷水吸收了周围的热量,与周围建立了热平衡。
四、实验验证要验证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 准备两个密封的玻璃杯。
2. 在一个玻璃杯中倒入热水,另一个中倒入冷水。
3. 将两个玻璃杯放在离得近一些的地方。
4. 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玻璃杯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
通过验证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冷水的温度逐渐升高。
2. 在一定时间后,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趋于相同,达到热平衡。
这些实验证明了热的传递与热平衡的概念。
热的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实现的;而热平衡是指没有热量的净传递。
正是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概念。
总结:在初中一年级的物理实验中,通过观察纸巾的变化和玻璃杯中水的温度变化,我们成功研究与验证了热的传递与热平衡的原理。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热平衡实验指南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热平衡实验指南在物理实验中,热平衡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用于研究物体在热平衡条件下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热平衡实验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系统的温度稳定,并通过对温度的测量和调节来实现。
下面将介绍一些热平衡实验的技术细节和实施方法。
第一部分:热平衡实验的原理和重要性热平衡实验的主要原理是根据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来实现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能量交换。
热平衡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物体的热性质和热传导性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通过热平衡实验,我们可以探索物体的热动力学行为和热量的传输规律。
第二部分:热平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设备要求要进行热平衡实验,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和仪器。
例如,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或温度探针)、温度计、恒温水浴、恒温箱等。
接下来,我们将依次介绍热平衡实验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准备样品和测量设备在热平衡实验中,样品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根据研究的目的,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实验的样品。
样品的形状和材料对热传导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验中需要将样品设计成适合测量的形状,并选择具有较好热传导性的材料。
第二步:温度测量和控制在进行热平衡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对样品的温度进行测量和控制。
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热电偶或温度探针来实现。
温度传感器应该与样品的接触面密封,以防止热量的损失。
在热平衡实验中,恒温水浴或恒温箱是常用的温度控制设备。
通过调节水浴或恒温箱的温度,我们可以实现样品温度的稳定。
第三步: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在进行热平衡实验时,我们需要定期记录样品的温度数据。
这可以通过连接温度传感器到数据记录仪或计算机上来实现。
记录的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样品在热平衡条件下的温度变化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热平衡实验在现实生活和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热平衡实验可以用于研究设备的散热性能和热传导特性。
另外,热平衡实验也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热扩散性能和热导率。
02热机试验(热平衡)

⑷试验数据记录至少应包括下列项目: ①试验名称; ②工况序别(100%负荷、70%负荷…) ③试验日期; ④试验开始与结束时间; ⑤测试时间与数据; ⑥仪器类型及精度; ⑦修正系数或修正值; ⑧与数据处理有关的项目(截面积,长度等) ⑨记录人、计算人及负责人。
㈧预备性试验
正式试验前,须按正式试验的测试项目 及要求进行一次预备性试验。
②蒸汽—孔板或喷嘴流量计
③空气或含尘浓度不大的气体—标准动 压测定管(皮托管),笛形管、文丘里管、 机翼形测量装置
(除皮托管外,其余的均需逐根标定)
气体流量测量装置
48(3d) 8孔,φ1.5
φ5
气流方向
φ16
全压孔
静压孔
皮托管(头部)
静压孔
气流 方向
全压孔
机翼测风装置
气流方向 冲击管φ10×1 全压
炉渣量为Glz(kg/h),炉渣含碳量为Clz(%) 则:炉渣中的灰量=Glz(100-Clz)/100
炉渣灰份额=[Glz(100-Clz)]/(BAar) 称量炉渣量和沉降灰量,可计算飞灰量。 ⑶按协议规定的灰渣比例进行计算。
㈤各项汽水参数(流量、压力和温度)
⑴温度:
①实验用玻璃水银温度计—小容量电站 炉中蒸汽、给水及烟温,0~500℃;
静压 反向管φ10×1
靠背动压测量管
带半球头的皮托管
笛形管
⑷气体流量计算: 实测流量:Q=3600UpjF (m3/h) 平均流速:Upj=Kd(2×Pd/ρ)0.5 其中,Kd—动压修正系数,考虑笛形管与皮
托管的差异
平均动压值: Pd Pd1 Pd2 ...... Pdn / n
换算至标准状态下的流量: Q0=3600Upj×F×(ρ/ρ0) F-流通截面积; ρ、ρ0—气流的实测密度和标准状态下的密 度,kg/m3
第十讲热平衡试验一

三、锅炉热效率试验的基本测量项目如 下:
对于输入一输出热量法: 对于输入一输出热量法: 1.燃料量 燃料量; 1.燃料量; 2.燃料发热值及工业分析 燃料发热值及工业分析; 2.燃料发热值及工业分析; 3.燃料和空气温度 燃料和空气温度; 3.燃料和空气温度; 4.过热蒸汽 再热蒸汽及其它用蒸气的流量, 过热蒸汽, 4.过热蒸汽,再热蒸汽及其它用蒸气的流量,压力 和温度; 和温度;
二、试验前负荷稳定持续时间: 试验前负荷稳定持续时间
各类试验一般都应在锅炉带负荷连续运行72h以 各类试验一般都应在锅炉带负荷连续运行72h 72 后进行,以保证全部锅炉设备的热工况完全稳定。 后进行,以保证全部锅炉设备的热工况完全稳定。 检查锅炉热工况是否稳定, 检查锅炉热工况是否稳定,最常用而方便的方法是 观察烟道各部位的温度是否稳定, 观察烟道各部位的温度是否稳定,应将负荷调整到 试验规定的负荷, 试验规定的负荷,经1~2h后,在燃料量和空气 量已稳定的情况下,等待烟道各部位的烟温稳定后, 量已稳定的情况下,等待烟道各部位的烟温稳定后, 方可开始试验。 方可开始试验。
9.灰渣温度。 9.灰渣温度。 灰渣温度 为了取得其它较次要的运行参数的其余测量 项目,称为参考测量项目。 项目,称为参考测量项目。试验前对基本测 量项目及参考项目分别制订适宜的测量方法 和采用相应的仪表,确定测点位置和数量。 和采用相应的仪表,确定测点位置和数量。
第二节 热平衡试验的技术条件
一、试验负荷
第一节
锅炉热效率测定方法及 其基本测量项目
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热效率的测定有两种方 输入一输出热量法和热损失法. 法:输入一输出热量法和热损失法. 一、输入一输出热量法。 输入一输出热量法。 即直接测量锅炉输入和输出热量, 即直接测量锅炉输入和输出热量,锅炉热效 率为输出热量占输入热量的百分比 此法又称为正平衡法。 此法又称为正平衡法。
车辆热管理开发基础—发动机热平衡试验

车辆热管理开发基础—发动机热平衡试验发动机热平衡试验对热管理工程师都或多或少了解,尤其是做一维匹配计算冷却系统性能设计时,它是一个必要条件。
发动机热平衡试验对一维仿真分析的基本要素,一维模型的建立,以及散热器选型、冷却模块布置、机舱进气格栅开口大小都离不开发动机散热量这个基本数据,它也是热管理开发的核心参数。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各个整车厂或研究院往往把这部分工作交给动力总成或发动机研发部门负责,因为信息沟通或是发动机试验工程师往往不是特别了解热管理开发,发动机热平衡试验的数据就会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引起严重后果。
如何进行发动机热平衡试验,并且获得有效的试验数据?小编下面介绍下发动机热平衡试验的内容、工况及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试验目的通过试验得到某型号发动机的热平衡情况,需要测试动力总成的热源分配比例,为车辆热管理开发及优化设计提供边界条件。
试验内容:先对发动机进行磨合,将管路及换热器接近原车布置好,如图。
然后拉出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转速、扭矩、功率)。
通过外特性曲线我们可以知道该发动机的状态是否正常,比如出现扭矩上不去等异常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联系发动机工程师。
另外还需要与标定工程师确定发动机ECU的版本号,叫他刷最新的版本。
否则你辛辛苦苦地做完热平衡试验,标定工程师告诉你ECU版本错了,你会死的很惨。
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换算、计算、分析确定各个冷却系统支路流量、发热量及总散热量。
然后就是通过外特性曲线将发动机的扭矩分成几个重要的点。
比如转速1000、1500、1800、2000、3000,对应的扭矩50、90、120、150、180(举例)。
接下来就是测量发动机全工况下的热平衡数据,即不同发动机转速、不同节气门开度、对于的扭矩点工况下,发动机的冷却液发热量.。
热平衡路试实验大纲

整车热平衡路试实验大纲1.适用范围本实验大纲适用于标杆车及样车测定汽车热平衡能力的道路试验方法。
本实验大纲适用于同时装有强制循环液冷式发动机和具有手动挡功能变速器的各类汽车,其他类型的汽车也参照执行2.实验依据2.1 GB/T 12542-2009 《汽车热平衡能力道路实验验证方法》2.2 GB/T 12534 《汽车道路实验方法通则》2.3GB/T 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实验方法》3.整车热平衡实验相关术语和定义a)环境温度 :汽车行驶时周围环境阴影下 1.5m 高处的空气温度。
b)冷却介质 :起冷却作用的物质,包括发动机冷却液、发动机润滑油、变速器润滑油、驱动桥润滑油等。
本试验中只对发动机冷却液和发动机润滑油的温度进行测量。
c)热平衡 :系统 (零部件、总成、汽车 )各部分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达到稳定状态。
d)汽车热平衡 :汽车动力总成 (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 )热平衡。
e)冷却常数 :汽车热平衡时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f)冷却介质许用最高温度:汽车动力总成 (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正常工作所允许的冷却介质最高温度(由生产厂给定 )。
g)极限使用工况 :汽车低档位、全油门长时间输出最大扭矩或最大功率的情况。
h)常规使用工况 :汽车高速行驶、高速爬坡、长时间怠速等汽车常见使用工况。
i)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 :极限使用工况下汽车受冷却介质许用最高温度的限制而允许使用的最高环境温度。
j)常规使用许用环境温度 :常规使用工况下汽车受冷却介质许用最高温度的限制而允许使用的最高环境温度。
4.实验条件及所需工具4.1 无雨、无雾,环境温度不低于30℃,风速不大于3m/s。
如果环境温度低于 30℃,则应详细记录实验时的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象参数。
4.2 实验道路按 GB/T 12534 的规定,要求路面坚硬、平坦、清洁、干燥,用混凝土或者沥青铺装,要有足够长的高速跑道,纵坡度小于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平衡路试实验大纲
整车热平衡路试实验大纲
1.适用范围
2.本实验大纲适用于标杆车及样车测定汽车热平衡能力的道路试验方法。
本实验大纲适用于同时装有强制循环液冷式发动机和具有手动挡功能变速器的各类汽车,其他类型的汽车也参照执行
3.实验依据
4. 2.1 GB/T 12542-2009 《汽车热平衡能力道路实验验证方法》
2.2 GB/T 12534 《汽车道路实验方法通则》
2.3 GB/T 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实验方法》
3. 整车热平衡实验相关术语和定义
a)环境温度:汽车行驶时周围环境阴影下1.5m高处的空气温度。
b)冷却介质:起冷却作用的物质,包括发动机冷却液、发动机润滑油、变速器润滑油、驱动桥润滑油等。
本试验中只对发动机冷却液和发动机润滑油的温度进行测量。
c) 热平衡:系统(零部件、总成、汽车)各部分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达到
稳定状态。
d) 汽车热平衡:汽车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热平衡。
e) 冷却常数:汽车热平衡时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f)冷却介质许用最高温度:汽车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正常工
作所允许的冷却介质最高温度(由生产厂给定)。
g) 极限使用工况:汽车低档位、全油门长时间输出最大扭矩或最大功率的
情况。
h) 常规使用工况:汽车高速行驶、高速爬坡、长时间怠速等汽车常见使用工况。
i) 极限使用许用环境温度:极限使用工况下汽车受冷却介质许用最高温度的限制而允许使用的最高环境温度。
j) 常规使用许用环境温度:常规使用工况下汽车受冷却介质许用最高温度的限制而允许使用的最高环境温度。
4. 实验条件及所需工具
4.1 无雨、无雾,环境温度不低于30℃,风速不大于3m/s。
如果环境温度低
于30℃,则应详细记录实验时的环境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象参数。
4.2 实验道路按GB/T 12534 的规定,要求路面坚硬、平坦、清洁、干燥,用
混凝土或者沥青铺装,要有足够长的高速跑道,纵坡度小于0.1%。
4.3 轮胎充气压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
在进行实验之前应使汽
车轮胎充气压力在冷态的时候符合该车的技术条件规定,误差不得超出±
10Kpa。
4.4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车辆所用的燃料、机油及冷却液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或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采用制造厂规定的牌号。
4.5有挡风效果的“十”字挡风墙,一般长4m、高2.5米,参见附录A。
4.6 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见表1。
表1
实验仪器、设备须经过计量检定、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使用前进行调教,确保功能正常,负荷精度要求。
当使用汽车上安装的速度表、里程表测定速度和里程时,实验前必须按GB12548进行误差校正。
4.7 实验装载质量按汽车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汽车总质量装载,成员质量可以用相同重量的重物来代替。
各种车型的成员质量要求和分布见表2.
表2 各种车型的成员质量要求和分布状态 Kg
载荷质量应均布分布,装载物应固定牢靠,实验过程中不得晃动和颠离;不应因潮湿、散失等条件变化而改变其质量,以保证装载质量大小、分布不变。
建议实验可以用沙袋作加载物,将汽车装载至最大总质量。
5. 实验前车辆准备
5.1车辆准备按GB/T12534进行。
5.2按汽车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汽车总质量装载,载荷均布。
5.3 应准备灭火器材并确保其工作正常。
5.4 实验期间应按汽车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条件的规定和要求对汽车进行技术检查和保养,尤其是节温器、冷却风扇、散热器膨胀阀等。
5.5按汽车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型号、数量更换发动机冷却液、发动机润滑油、变速器润滑油及驱动桥润滑油。
5.6根据汽车结构、原理选择测量点并安装温度传感器。
具体安装位置见附表B。
5.7如用其他等效设备代替负荷拖车进行实验,应选用实验汽车的同类车型。
5.8 正确连接负荷拖车与被测车辆。
如用其他等效设备代替,需确保该等效设备能满足实验要求且安全、可靠。
6.实验方法
6.1汽车预热方法为车辆累计预热行驶在10km以上,或者发动机水温达到正常行驶状态的温度。
也可以按发动机出水温度在80℃-90℃、发动机润滑油温度在50℃-95℃、主减速器及变速器润滑油温度不低于50℃。
6.2 如汽车装有空调,实验时应使用外循环,温度调节开关置于最大冷却模式,风量调节开关置于最大位置。
6.3根据实验规范要求,每种工况的实验时间持续30分钟。
正反方向各做一次实验。
6.4极限使用工况
6.4.1 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工况
汽车以Ⅱ档、油门全开的状态行驶(多轴驱动的汽车应处于多轴驱动状态)。
负荷拖车逐步对汽车施加负荷,控制汽车发动机转速稳定在最大扭矩转速,偏差在±2%或±50r/min(取两者中较大值)以内。
实验开始后每20s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各点的温度并计算各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当连续4min各冷却介质与环境温度差值无升高趋势且变化均在±1℃以内时,记录相关数据,计入表6.4.1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工况实验记录表中。
6.4.2发动机额定功率转速工况
汽车以Ⅱ档、油门全开的状态行驶(多轴驱动的汽车应处于多轴驱动状态)。
负荷拖车逐步对汽车施加负荷,控制汽车发动机转速稳定在额定功率转速,偏差在±2%或±50r/min(取两者中较大值)以内。
实验开始后每20s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各点的温度并计算各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当连续4min各冷却介质与环境温度差值无升高趋势且变化均在±1℃以内时,记录相关数据,计入表6.4.2发动机额定功率转速工况实验记录表中。
6.5常规使用工况
6.5.1模拟爬坡工况
汽车选用在能爬上7%坡度的最高档。
负荷拖车逐步对汽车施加负荷,控制负荷拖车的牵引力等同汽车爬7%坡度阻力,偏差在±5%以内。
再通过控制油门使汽车在3/4额定转速的状态下行驶,偏差在±2%或±50r/min(取两者中较大值)以内。
实验开始后每20s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各点的温度并计算各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当连续4min各冷却介质与环境温度差值无升高趋势且变化均在±1℃以内时,记录相关数据,计入表6.5.1模拟爬坡工况实验记录表中。
6.5.2高速行驶工况
不带负荷拖车,汽车以最高档90%最高车速的状态行驶,车速偏差在±2km/h以内。
实验开始后每20s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各点的温度并计算各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当连续4min各冷却介质与环境温度差值无升高趋势且变化均在±1℃以内时,记录相关数据,计入表6.5.2高速行驶工况实验记录表中。
6.5.3熄火浸置工况
汽车在最高档状态下行驶了60min后迅速停车并熄火,车速偏差在±2km/h以内。
记录相关数据,计入表6.5.3熄火浸置工况实验记录表中。
6.5.4发动机怠速工况
汽车用直接挡以50km/h车速行驶20min后停放在“十”字挡风墙内,散热器迎风面向,尽量靠近“十”字挡风墙。
大灯全开,发动机怠速运转。
验开始后每20s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各点的温度并计算各冷却介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
当连续4min各冷却介质与环境温度差值无升高趋势且变化均在±1℃以内时,记录相关数据,计入表6.5.4发动机怠速工况实验记录表中。
7.注意事项
7.1冷却介质(尤其是发动机冷却液)达到其许用最高温度应立即停止实验。
7.2汽车有异响、冒烟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实验。
附录A:
附录B:
测量参数及温度传感器安装规定位置
表6.4.1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工况实验温度记录表 30min
表6.4.2发动机额定功率转速工况实验记录表 30min
表6.5.1模拟爬坡工况实验记录表 30min
表6.5.2高速行驶工况实验记录表 30min
表6.5.3熄火浸置工况实验记录表
表6.5.4发动机怠速工况实验记录表 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