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文献综述
李商隐的资料简介

李商隐的资料简介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以下是李商隐的资料简介,欢迎阅读。
个人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人品辩诬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
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
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
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
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
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杜晓丽”,与文并称为“文李”。
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丰富。
特别是,一些爱情诗是以感伤的方式写的,被广泛阅读。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李义山的诗集里。
李商隐是唐代最后一位诗人。
他也可以说是唐朝的终结者。
他是中晚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
田文(《古代唐欢杂著集》卷二)说:“在盖依山的各种风格的作品中,确实没有人比唐代更好的了”。
虽然这种评价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像是一种表意图像,一种特殊的表意艺术图像或文学图像简而言之,图像是一个包含“意义”的“图像”,是一个用来放置主观感受和思想的客观图像。
李诗歌中有许多意象,我们现在以对诗的注释为指导。
收藏李商隐诗歌603首,共有7957幅。
有7579个实体意象,占诗歌意象总数的95%。
有378个虚拟形象,占他诗歌形象的近5%。
学界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不计其数。
本文将从实体图像和虚拟图像两个方面对研究进行总结。
主要的学术观点概括如下:1,实体意象所谓的实体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的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它们是诗人本人或其前人感知和选择的。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意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
社会历史范畴的图像包括人物、地理、建筑、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之一。
李商隐在诗歌中使用灯意象34次,蜡烛意象22次何的《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灯烛意象的源流》一文,阐述了唐灯烛意象的源流。
灯和蜡烛逐渐与朋友、女人和生活中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表达幸福和缺乏“爱”此外,灯和蜡烛还赋予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映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忠诚友谊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秩序和宗法伦理的肯定,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繁荣和民主的向往。
而纪秀梅对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解读,则是从四个方面对灯烛意象的解读:理想情怀与境界情怀、悠远情怀与深沉情怀、摇曳与孤独情怀、沧桑与深沉情怀。
诗人李商隐的资料

诗人李商隐的资料诗人李商隐的资料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家世】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
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
(今河南获嘉县)【生卒年考】商隐生年,冯浩主元和八年(813)说,张采田主元和七年(812)说。
这是当今学者通常采用的说法。
大部分学者赞成的是冯浩说,其最主要的是文选《上崔华州书》所云:中丞阁下:余生二十五年矣。
冯浩题注曰:开成元年十二月,《纪》以中书舍人崔龟从为华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宪衔,固有中丞阁下之称。
书上于开成二年(837)春初,诗人二十五岁。
以此上推商隐生于元和八年。
至于卒年,关涉诗人晚年行踪和创作,尤须一辨。
【早年生活】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李商隐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后来,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
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自己的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
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
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导语:李商隐 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希望可 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李商隐的资料一: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祖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焦作沁阳) [1] , 出生于郑州荥阳 (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 李贺、李白 合称“三李”。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段成式、温庭筠 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 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 写作,骈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 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 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 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 中末年(约 858 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 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关于李商隐的资料二:李商隐的诗 篇一:《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篇二:《无题》1/6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篇三:《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篇四:《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论文《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目录第一章绪论 (2)1.1作者简介 (2)1.2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际遇 (3)第二章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5)2.1 诗有真色,借物抒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回环用典,曲折尽意 (6)2.3 无题为首,蕴藉深婉 (7)第三章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现实思考 (11)3.1 李商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3.2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12)第四章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第一章绪论古人说:富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给人带来的是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心灵上的升华。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在唐诗的长廊里镶嵌着许多诗篇,或朴实无华,或绮丽典雅;或浅显易懂,或含蓄深婉。
翻开这些被历史尘封的诗篇,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学习它的美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
细数起来,经典何其之多,诗歌经典太多,惟有几人当得上诗歌巨匠,晚唐的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其诗以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而被为人们广泛传诵。
记得王蒙曾经说:“我总觉得李商隐的诗中有一种唯美的成分。
它表达的情绪那样悲伤,那样颓唐,可他的用词又是那么华丽”。
李商隐文才卓绝,志向高远,是个很有政治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然而一生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郁郁不得志。
“虚负凌云万丈长,一生襟袍未曾开”(崔钰《哭李商隐》)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奠定了其诗歌沉郁、含蓄的基调,赋予其诗歌“深情绵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本文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人生际遇,从他的诗以言志,用典事意,还有无题诗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旨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诗歌的美。
1.1作者简介唐朝是诗歌的王朝,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之多,诗作之丰,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之李商隐【精华版】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之李商隐【精华版】李商隐十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得跟随母亲回到乡下,孤儿寡母,异常辛苦。
李商隐咏史诗,明白如话,大胆泼辣,爱情诗隐晦无比,极其神秘,每一篇每一句,都是解不开的谜。
- 1 -唐大和年间,洛阳。
书生李让山,正站在村口的池塘边,吟咏诗篇: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让山同学在这边摇头晃脑,声情并茂,邻家小妹柳枝,也站在树荫下,合着节奏,挥舞着双手。
“厉害了,我的哥”,柳枝一蹦一跳地跑过来:“这诗是谁写的呀?”让山得意地昂起头:“吾堂弟李义山所作。
”“哎呀,好稀饭”,柳枝一边说话,一边宽衣解带。
“别,别,别,咱太熟,这样不好。
”李让山连忙捂住双眼。
“想啥咧——”,柳枝白了让山一眼,撕下一截腰带,打了个结,递给他:“昂,回去交给李义山,就说小仙女找他写首诗。
”李让山哈哈一笑:“没问题,明天就带他来见你。
”柳枝欢呼雀跃:“那我等你的好消息!”此刻的李义山,正宅在书房,钻研诗赋,备考科举。
让山溜了进来:“义山,村里的柳枝,对你写的诗,很感兴趣。
”“村姑也懂诗?”李义山很是不屑。
“别拿村姑不当仙女”,李让山拦住了堂弟的话头,介绍起了柳枝的简历:“她本是商人之女,自幼丧父,多才多艺,尤擅音律。
能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李义山瞬间来了兴趣,一把抓住堂哥的手:“求介绍,求交往。
”李让山大笑:“好丑屁耶,真是服了你。
”第二天,两个春心荡漾的小青年,早早就来到了柳家门前。
没想到柳枝已经梳妆完毕,等得甚是着急。
见李义山走了过来,柳枝张口就问:“你就是让山的堂弟?”李义山连忙作揖:“在下怀州李商隐,字义山,见过柳枝姑娘。
”柳枝双颊绯红:“果真诗如其人,颜艺双馨啊。
”又转过头,告诉李让山:“三天后,是本宝宝的生日,你俩都来做客啊。
”李商隐心里飞速旋转:跟同学约好,四天后进京赶考,若在会试前夕,能结交个红颜知己,倒也算美事一桩。
正欲回应,旁边的李让山却早已发声:“一定,一定,谢谢小仙女的邀请。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综述

无题 代表诗 句
春蚕 到死 丝方尽 ,蜡 炬成 灰泪 始干 。 身 无彩风 双飞翼 ,心 有灵 犀一 点通 。 表达 了作者坚 贞 的爱情
表达 作者 的情感
岂知一夜 秦楼 客 ,偷 看吴 王苑 内花 。 刘 郎 已恨 蓬 山远 ,更隔蓬 山一 万重 。 春 心莫共 花争 发 ,一寸相 思一 寸灰 。
言 明的男 女爱 情诗 ;一部 分是 为 了在 牛李 党 斗 争 的形 势 下获 得 生 存 ,因此 产 生 的政 治感 触 ,大 多 都 以
男女情感加以体现 ,借此避嫌。李商隐《 无题》 诗数量不多 ,仅有二 十余篇 ,诗篇大多有朦胧的意境 ,
婉转 的情 思 ,精美 的语 言 ,和美 的声调 ,难解 使其 著名 J 。 ( 二 ) 无题 诗 所作 时 间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 向灰灭的时期 ,当时潘镇割据、宦官专权 、朋党纷争。吐蕃的不断入 侵干扰 , 使唐朝形势岌岌可危 ,统治阶级贪污腐败 ,肆无忌惮地对农 民进行剥削 ,在这种严峻 的形势 下爆发了黄巢和王仙芝农 民起义 ,唐王朝最终崩溃 】 。李商隐二十三岁时,也就是太和九年便在玉阳
山东 峰学道 。在这期 间 与宫女宋 华 阳相 遇 并 双 双 坠人 情 网 ,两个 多 月 后 ,在 礼 教 和清 规 的制约 下 结 束 了这 段超 出常 规 的爱 情 ,这短 暂 的欢乐 和 无 望 的永 远 在李 商 隐 的心 中烙 下 了 深深 的烙 印 , 因此流 传 至
今 ,动人心 魄的《 无题》 就此产生了- 4 J 。
( 三 ) 无题诗 的具体 分 类
李商隐爱情诗最为人们传颂赞许。取名为《 无题》 ,或 以诗中的两个字作 为题 ,以致后人认为爱情 诗的别称就是无题诗。 其实李商隐无题诗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 第一种与爱情有关 ,抒写的是希望与失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https://img.taocdn.com/s3/m/20e03e41f7ec4afe04a1df37.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2014届李商隐诗歌典故隐喻研究学生姓名薛雄辉学号 **********系别人文科学系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02班指导教师罗玉石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李商隐可以说是唐末诗坛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在唐诗经过巅峰开始逐渐走向没落时,李商隐的诗歌不仅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还独辟蹊径,将诗歌从一般题材拓宽到心灵,描摹最难言明的心理,李商隐细腻的情感描写为人们刻画出了一个个细美幽约的唯美诗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闻名于世的一流作家如屈、陶、李、杜、苏等人相比,商隐及其作品的接受与研究却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冷清和寂寞。
而后才循序渐进,尤其是在文革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其前景,对于现在的中国文学、美学本身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与任何其他诗人、诗作研究相比都将更为不可限量,因此形成了一股空前的研究热潮。
①李商隐的诗歌自古就以朦胧多义著称,这与其诗歌隐喻色彩浓厚有很大的关系,对其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诗中情感的把握,读懂李商隐的诗,读懂李商隐。
现将近年来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关于隐喻学的理论研究关于隐喻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分歧,有对隐喻进行肯定的,也有对隐喻进行贬斥的,因此形成了赞誉和贬斥两个流派。
贬斥派的鼻祖是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提出的,认为隐喻是一种花言巧语修辞,顶多是一种修辞,认为这与哲学追求客观真理背道而驰。
赞誉派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假借说,认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 借来作隐喻, 或借‘属’作‘种’ , 或借‘种’作‘属’, 或借‘种’作‘种’ , 或借用类比字”,②相对而言这是对隐喻的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阐明了隐喻的重要特点。
并且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了隐喻的重要性,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我们所说的西方隐喻学研究史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发端的赞誉派隐喻研究历史。
西方关于隐喻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以亚里士多德、昆提良为代表的隐喻修辞学研究,把隐喻看作词语层次上的修辞;二、以理查兹、布莱克为代表的隐喻语义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三、以艾柯、利科为代表的隐喻多学科研究,成为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吴言生的《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文学遗产》1999年3期) • 认为以善写情、深情绵邈见长的李商隐, 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他 丧妻后,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提出了“诗 佛王维,情禅义山”的观点,指出义山诗 具有比较明显的佛学意趣,从对无常幻灭 感的深切体验、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耽 著色相的执著歌吟等方面,比较深刻地论 述了义山诗歌具有超越痛苦、溶解痛苦的 悲怆、超逸之美,并由此新视角对《锦瑟 》作了全新的佛学意旨的阐释。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1933年) 试图用唯物史观来研究李诗歌。与 杜甫作比较。
黄侃《李义山诗评偶》 汪辟疆《玉谿生诗笺举例》 论文:缪钺的《论李义山诗》(作 于1943年5月,收入著者《诗词散 论》)。
第二个高潮:1978至今形成“李 商隐”热标志
1.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态势。 2.对李研究中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比 较深入的探讨。 3.出现了一批又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提出 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或新的考证结论。 4.1992年成立了全国性的专门研究组织---中 国李商隐研究会。
采用新方法进行研究:
1.董乃斌《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 分析》《文学遗产》1989(1) 著者通过对带有李商隐个性特色的“梦 蝶”“化蝶”两个语象---符号系统的示例分 析,力图用客观的分析、比较、归纳手段将 略可意会、难以言诠,且意会亦因人而异的 象征涵义揭示出来。
2.张伯伟、曹虹《李义山诗的心态》( 载 《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分别从取景的角度、空间的隔断、时间的迟 暮、对自然的描写、自比的古人、词汇的 色彩、句法结构以及“无端”二字来透视 李商隐的心态,得出“义山是一个由理想主 义经过幻想主义而最终归于悲观主义的人” 的结论。
• 刘学锴《义山七绝三题》(《文学遗产》 2000年2期)
• 以唐代绝句发展史为参照系,发掘了李商隐绝句 的突出贡献和艺术特征。指出义山七绝在内容上 “运重入轻”,艺术手段上“化重为轻”,整体 特征上“推进一层”的总体风貌,在诗歌史上作 出了独特的创辟。
牛李党争与李生平遭遇及创作 的关系
• 傅璇琮的《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李商隐诗学的渊源、影响及接受
• 吴调公、董乃斌的专著均有专章或专 节论述,论述了义山所受于屈原、六 朝诗人、杜甫、李贺的影响及其对西 昆、王安石、黄庭坚及元、明、清诗 家的影响。
•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 出版社,2008年) • 《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 感伤主义传统》(《文学遗产》,1987年 第一期) • 《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安徽师范 大学,1988年第3期》) • 余恕诚《诗歌:从韩愈到李商隐——兼谈 文学演进中的穿透和移位现象》(《文学 遗产》1999年4期)
李商隐与佛教道教关系
• 是李商隐诗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环节。 • 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年) • 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2年) • 两本专著的有关章节都有较集中的论述。
• 钟来茵《唐朝道教与李商隐的爱情诗》( 《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 《李商隐玉阳山恋爱诗解》(《唐 代文学研究》第1辑) • 对其爱情诗与道教的关系作了集中探讨, 后文更指出道藏中的秘诀隐文的表达方式 给义山的爱情诗打上了深刻烙印,其无题 诗制题艺术,爱情诗的隐比、象征手法, 都从道藏中学来。
李商隐文献综述
张聪聪
李商隐生平
• 王室旁支,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 • 自小擅古文,令狐楚亲自教授骈文; • 及第后入令狐楚幕府,不久娶王茂 元女为妻; • 三作幕僚。
李商隐研究状况
李商隐研究在清代之前都是被冷落的, 直到清代顺、康、雍、乾、嘉、道这 200年间,才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李商隐研 究的著作,形成了李商隐研究史上的第一 个高潮。而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受到人们 高度重视并获得较深认识,则是从80年开 始,随着思想解放浪潮与李商隐研究的 第二个高潮到来之后才出现的。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又名《玉谿诗 谜》),(1927年) 是一部专门考证李商隐恋爱事迹并对其爱 情诗作出本事性诠释的专著,将全部无题 诗都看成爱情的本事诗,这与传统诗学以 风雅比兴与美刺论诗,以是否有政治寄托来 评论一个诗人的诗品,特别是以男女之情为 题材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艺价值观。 力图将李商隐塑造成一位深挚纯情的爱情 诗人。
分体研究:七律、七绝
• 1.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 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 《文艺理论研究》,1988(2). • 在论述李商隐七律对杜甫全面学习与 继承的同时,着重指出义山“结合自 已的创造性去学习杜甫,秾丽之中时 带沉郁,别创一境界”。
• 2.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 》(《文学评论丛刊》1985年第5辑) • 则指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李商隐七律,其 创新意义“在于它最大限度扩展了诗篇的 心理空间”。 • 二文分别就其七律中的政治诗与无题诗, 揭示了商隐在这一体中所作出的贡献。
无题诗的内涵意蕴与艺术特征
《锦瑟》:历来是李商隐研究中 的难点与焦点。有关这方面的 文章,占了这一阶段李商隐研究 文章的一半左右。 • 爱情说 悼亡说 • 身世说 诗序说 • 咏物说 政治说 • 神秘说
1.黄世中《古代诗人情感心态研究》(浙 江大学出版社,1990) 对宋以来的各种诠解详加爬梳整理,采取 “以诗笺诗”之法,继承、扬弃、发展了清 代以来的悼亡说,另出新解,认为诗中的“蝶” 喻妻王氏,“珠”“玉”亦似指妻与侍 妾,“玉山”为妻之葬地。 2.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文 史》第6辑,中华书局)
(民国)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 对清人的笺注考证成果作了一次总结。 详考谱主之行年仕历及诗文之系年为主, 同时又在系年诗文下对之作较具体的笺 解,作为系年之依据。故此书实兼谱与笺 的双重性质,有不少地方还涉及对玉溪生 诗的总体评论与具体作品的艺术评价 。
五四运动到建国前这30年
李商隐研究的成果不多,但这一时期出现 的几部论著却都明显受到新思潮和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研究不同的 特点。
• 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 世界的表现——兼谈李诗研究的方法问题 》(《文学遗产》1997年2期) • 朱易安的论文《“诗家”并非“总爱西昆 好”》(《文学遗产》2000年2期)
李商隐诗文选集
陈伯海《李商隐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凤凰古籍出版社, 2011年) 王汝弼、聂石樵《玉谿生诗醇》(中华书局, 2009年) 周振甫的《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中州古籍 出版社,2011)
• 周建国《试论李商隐与牛李党争》(《文 学评论丛刊》第二十二辑,1984)
• 李商隐与郑亚的关系及郑亚的生平 仕历
• 周建国的《郑亚考》(《文史》第31期, 中华书局) • 毛水清的《李商隐与郑亚》(《唐代文学 研究》第6辑) • 作了详密的考证,毛文并指出郑、李“不 仅是幕主与下属的关系,而且是政治上的 同道,这才是桂幕期间李商隐诗文丰收的 原因”。
• 第一个高潮 • 第二个高潮 1.李商隐诗歌的创作倾向和基本 特征。 2.无题诗的内涵意蕴与艺术特征。 3.分体研究:七律、七绝。 4.牛李党争与李生平遭遇及创作的关系。 5.李商隐诗学的渊源、影响及接受。 6.李商隐诗文选集。
第一个高潮
清代:传统笺注成果的总结
其主要内容是对李商隐生平经历的考证和 对李商隐诗文的系年考证、笺注、解说与 评点。自朱鹤龄、徐树榖、吴乔、何焯、 朱彝尊、姚培谦、程梦星、徐武源、 陆士 湄、陆昆曾、屈复、冯浩、纪昀、钱振伦 兄弟等人的诗文笺注及解说、评点。
评传类著作
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 1981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中华书局, 1980) 董乃斌《李商隐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钟铭均《李商隐诗传》(中州书画社, 1982年)
反复强调,这些诗未必专为某人某事 某景某物而作,它所创造的乃是一种涵盖 许多不同心境的“通境”,所抒发的乃是一 种与各种不同感情相通的“通情”。
• 刘学锴的《李商隐的无题诗》(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第32页)
• 通过对李商隐的可以认定的十四首标“无题”的 诗作具体分析。探讨了无题诗的内容有无寄托问 题,指出义山无题诗这种具有“纯情化、纯诗化 、深微化和象征化”的艺术风貌,在古代文人爱 情诗的发展史上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3.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 1990,(7). 《再谈<锦瑟>》《读书》1990,(10). 《通境与通情———也谈李商隐的<无 题>七律》《中外文学》1990,(4). 《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文 学遗产》1991,(1). 《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的无 题诗的结构》《文学遗产》1995,(3).
• 叶葱奇的《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8年) •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 华书局,1988年)
• 是一部会校、会注、会笺、会评,带有总结性而又 兼有著者考辨研究成果的著作。校勘以明汲古阁 本为底本,参校明清多种抄本、刻本及唐宋元主要 总集,采录诸家校改意见;广泛搜辑前人乃至近人笺 注、考辨、疏解、评点成果,加以排比汇集,为研究 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料,而著者自己新 的考证研究成果亦每从融通旧说或补充发挥、纠 正旧说中产生。在诗歌系年考证与诗意笺解方面 用力较多,时有新见。
2.刘学锴.《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 诗的基本特征》《安徽师大学报》 1993,(1). 3.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 世界的表现———兼谈李商隐研究的方向 问题》《文学遗产》,1997,(2). 4.吴 晶《.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 涵义》《浙江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