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顺应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_余欢

合集下载

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孙水良【摘要】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以及动态顺应对翻译的解释力.因此,翻译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6【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顺应论;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动态顺应【作者】孙水良【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学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囿于翻译领域之内就翻译论翻译,则研究命题及深度都将非常有限[1]。

从语用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家们的关注。

顺应论(the Theory of Adaptation),作为近年来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语用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可以用于很多领域:如语码转换、模糊语言、广告语言的研究等,它为人们审视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用纵观视角。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2]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顺应性理论认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1)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体现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方面,具有动态特征;(2)商讨性(negotiability)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3)顺应性(adaptability)指在语言变异性、商讨性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才有可能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根据交际的目的,从可供选择的言语中作出恰当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他们使人类能动地使用语言,同样也是解决可译性问题的基础之一。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引言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

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

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理论概述:顺应论与文化语境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

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

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研究王东风(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

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

本文将从文化语境顺应对具体词义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顺应文化语境与词义的选择1.文化语境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因此,译者在选择正确的词义时必须顺应文化语境。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语言中的词语往往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语境顺应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从语境顺应看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摘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误读现象是很普遍。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语言的选择是语境顺应的动态过程,文化误读产生于动态顺应的过程中,本文借助语境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对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探讨,以期为拓宽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语境顺应;文化误读1.引言翻译是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的复杂性活动,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因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冲突与融合吸收的过程,伴随着文化误读而进行。

翻译作为涉及多种文化因素的语言活动,总是难以避免文化误读的产生,所以说文化误读具有必然性。

对于文化误读这一现象,人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有人从接受理论视角进行阐释;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文化误读进行分析。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将语用学的语用综观论和顺应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有利于剖析文化误读这一现象。

因此本文试图从顺应论中语境顺应的角度对翻译中文化误读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2.语境顺应对翻译的启示语用学研究框架是一种语用学综观论,可以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层次,可以解释语码转换和话语交际活动,而我们不难发现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

当两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是借助翻译而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这一层次看,翻译本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

我们可以建立语用学翻译观,一个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

这样一来,正好可以用语用学的理论来分析翻译,即译者,读者和作者间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对原作品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进行语境假设,选择文化信息,进一步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然后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选择出最具语境效应的提示。

在此过程中,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认知的动态过程等,掌握好原语言与译语言的文化取向,获得最佳的翻译语言。

从动态顺应看文化语境的翻译--以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为例

从动态顺应看文化语境的翻译--以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为例

从动态顺应看文化语境的翻译--以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为例贾立平;庞一佳【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Poetry is a the sea of metaphor.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n exotic flower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world culture in China, i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metaphors. Metaphor reflects culture, metaphor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s now mainly from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and from the dynamic adapt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metaphor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xpect to benefit the metaphorical semantic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诗歌是隐喻的海洋。

顺应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

顺应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

顺应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作者:齐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政治,经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各国之间对于彼此语言交流的愿望更为迫切,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日益丰富。

近年来呈现出翻译理论研究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蓬勃发展,并和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交叉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顺应论强调语言是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关键词:顺应论;动态顺应;顺应性作者简介:齐欢(1993-),男,汉族,黑龙江省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翻译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呈现出与其它学科相交叉的趋势。

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在翻译领域得出丰硕的研究成果,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语用学可以指导研究翻译中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之间复杂逻辑关系。

顺应论是翻译学与语用学相结合提出的,基于语言在人脑的认知过程,一.语用学基础Verscheren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他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他认为语言是不断选择的,”包括译者选择所要翻译的文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段,翻译中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采取贴近源于文化还是目标语文化的翻译方式,这些对语言的选择组成了翻译的过程。

语用认知理论中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都对翻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交际理论的目的是满足交际的需求。

翻译其实是一种交际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的行为,认知理论可用于解释说明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思维逻辑以及翻译产生的过程。

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顺应

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顺应

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顺应发布时间:2021-06-09T11:25:48.61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作者:苏小燕[导读] 语言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类语言的差异苏小燕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学院,四川成都 610731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类语言的差异,以及基于语言差异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发展区别,逐渐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语境。

文学翻译,作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转换,除了尊重文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外,还要注意不同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在开展以汉语为目的语的文学翻译实践中,除了要尊重被翻译作品的语言原貌以外,还要重点考虑汉语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可能产生的作用,并根据实际翻译情况进行相应的文化语境顺应,使文学翻译能够切实符合汉语文化语境下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本文在分析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影响的基础上,对汉语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的差异,以及相应的顺应策略进行探讨分析,为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顺应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文学翻译;汉语文化语境;翻译顺应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

从文化交流的层面来看,文学翻译是不同地区文学作品交流的媒介,这种交流是一种跨越种族、跨越国家的交流[1]。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来源于文化,是人类在文化表达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文化依赖于语言,失去语言的表达,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色元素则难以完全表现出来。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使得语言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决定了文学翻译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顺应。

对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进行顺应,是非汉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翻译是对不同文化进行的解读,并且是译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进行的理解和表达。

因此,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顺应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顺应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顺应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

根据顺应理论,翻译也可看做是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同时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

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马爱农翻译的《绿山墙的安妮》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的动态顺应。

标签:顺应论;儿童文学翻译;文化语境;语言结构一、引言儿童文学是人们在整个生命中接受最早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传达真、善、美,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谛,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提高审美判断力,儿童文学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补充,扩大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交流,也为中国孩子提供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

然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文学翻译不仅在中国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且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

因此,为了培养和教育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给他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顺应理论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1987年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theory of adaptation)。

他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连续不断作出选择(1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

根据顺应理论,翻译也可看做是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同时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

译者对目的语作出的恰当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原语都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

根据顺应论,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根据不同的语境、语言结构,有意识地对目的语的各个层面作出选择,如语音、词汇、句子等。

这就是译者对原语作出的动态顺应过程。

本研究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以《绿山墙的安妮》的中译本为个案,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选择和顺应,探讨有助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策略,以期对将来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顺应论视角下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

顺应论视角下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

顺应论视角下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度日益提高,成为许多观众喜爱的娱乐选择。

然而,美剧的字幕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传递和接受的重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尤为关键。

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理解和感受原剧魅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剧风格的让中国观众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美剧字幕翻译的重要挑战。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美剧《绝望的主妇》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翻译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同样需要顺应语境、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绝望的主妇》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探讨译者如何在顺应原剧语境和文化背景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观众的接受。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美剧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处理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美剧字幕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分析和总结《绝望的主妇》这一典型案例,本文期望能为美剧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处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起源于语言学领域,其核心思想是语言使用是一种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不仅发生在语言形式上,还涉及语言交际策略、语境因素等多个层面。

顺应论强调,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交际环境的不同,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以达到交际目的。

在顺应论中,语境是一个核心概念。

语境不仅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还涉及交际的具体场景、话题、情感等因素。

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以适应交际需求。

顺应论还强调了语言变异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

语言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语言使用者需要具备语言变异的意识,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第
6期安徽文学299源自说 文 解 字visited Shanghai where he was interviewed by several foreign(Miss Ying-ning, ers. or The Laughing Girl, P73) “天师” 都是道教文化中特有称呼。道教, 是中国唯一土 生土长的宗教。在发展中, 道教形成了异常驳杂繁复的道教 文化, 概括起来, 主要有道教神学、 道教伦理、 道教哲学、 道教 金丹术、 道教医学、 道教文艺等几个方面, 而道教神学即以道 教神仙信仰为核心思想。西方则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自诞生 起两千年来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西方宗教 文化中缺少与中国道教文化等值表达。从以上例子可以看 出, 翟理斯在翻译道教文化负载词时加入了注释。 一方面, 注 释在译文中保留了中国文化因素; 另一方面, 注释也为对中国 道教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西方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背景以 便让他们更好理解译文。 例二: 自言: “见冥王, 以生平朴诚, 命作部曹。——卷二 《阿宝》 译文: He told them that he had been before the Great Judge, who, as a reward for his upright and honorable life, had ( Miss A-pao; or conferred upon him an official appointment. Perseverance Rewarded , P121) 中国鬼文化早在宋朝地狱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观 念, 其完整性绝不亚于人类社会其他文化体系。中国鬼文化 有其自身特点: 祖先灵魂的存在, 地狱观念丰富多彩, 无处不 在的神仙思想等。 总之, 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中国鬼文化不同, “鬼” 在西方文化中则被简单化。 “鬼” 只 存在于传说中且不具有任何思想内涵。 西方的 “鬼” 不具有中 国鬼文化中 “鬼” 的地位。 西方文学中的 “鬼” 意在吸引读者注 意力。 简言之, 在西方人眼里, 西方文化中的 “鬼” 不具备任何 合理性。例二中的 “冥王” 是中国鬼文化常见的表达, 在西方 文化中则没有等值表达。鉴于中西方鬼文化的巨大差异, 为 了有效表达中国鬼文化信息, 翟理斯将中国鬼文化中这一常 见表达“冥王” 译为西方读者熟悉的 “the Great Judge” 。翟 理斯的翻译使读者易于理解原文,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文化 的交流。 (二) 中国文化特有表达 例三: 母择吉将为合卺, 而终恐为鬼物。 ——卷二 《婴宁》 译文: Wang’ s mother fixed an auspicious day for the wedding, but still feeling suspicious about Ying Ning….( Miss Ying-ning, or The Laughing Girl, P74) 例三中的 “合卺” 是中国文化中特有表达。 “合卺” 原指古 代结婚仪式中的一项, 《礼记》 载 “合卺而酳” 。孔子的后人孔 颖达注疏云: “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 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 酳(指用酒嗽口), 故云合卺而酳” 。 因此人们也把结婚称为 “合 卺” 。“合卺” 是中国文化中特有表达, 在中国人们可能很容 易理解这一词的喻意。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它的喻意则消失 了。为了使译文更简洁易懂, 翟理斯省略了原文的外延, 将 “合卺” 的内涵直接表达于译文中。 例四: “忽忽三年, 红尘永隔; 盈盈一水, 青鸟难通。结想 为梦, 引领为劳。茫茫蓝蔚, 有恨如何也!顾念奔月嫦娥, 且 虚桂府; 投梭织女, 犹怅银河。 我何人斯, 而能永好?” ——卷 五 《罗刹海市》 译文: Three years have passed away and destiny still keeps us apart.Across the great ocean,the letter-bird would find no path*(1). I have been with you in my dreams until I am quite worn out. Does the blue sky look down upon any grief like ‘ ang-ngo lives solitary in the moon, mine? Yet Ch and Chih Nü* (2) laments that she cannot cross the Silver River. Who am I that I should expect happiness to be mine? (1) Alluding to an old legend of a letter conveyed by a bird. (2) The “spinning Damsel, ” or name of a star in Lyra, connected with which there is a celebrated legend of its annual transit across the Milky Way.(The Lo-ch’ a Country and the SeaMarket, P273) 例四中 “青鸟” 、 “嫦娥” 、 “织女” 包含了三个典故, 尤其后 面两个典故 “嫦娥奔月” 与 “牛郎织女” 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古 老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 充满了想象力, 带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大体情节是, 尧帝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 阳, 大地干旱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尧帝派神箭手后羿射下了 九个太阳, 只留下一个, 使大地上的旱情得以根本缓解。 后羿 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死药。 结果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神 药, 药力发作, 飞向了月球。 后一神话则传说西周一苦命男孩 牛郎养了一头老黄牛。老黄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因触犯天 条而被降人间。为了报答牛郎的恩情, 让牛郎认识了来人间 溜达的仙女-织女。 二人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一男一女。 后来 此事被玉帝追查, 将织女拘回天庭。 借助老黄牛的力量, 牛郎 和两个孩子飞上霄汉营救织女。为了阻止牛郎, 王母娘娘利 用银河阻隔了二人。后来经过王母娘娘允许,在每年农历 7 月 7 日千万只喜鹊搭成了鹊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在翻译过程中, 这些蕴含浓厚文化色彩的典故成为了翻译一 大障碍。翟理斯音译了三个术语, 并通过详细的注释为读者 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以上诸多例子可以看出翟理斯翻译动态地顺应了译 文文化语境。该译本除译文精当外, 还附有大量注释。翟理 斯在注释中对译文所涉及之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进行了细致 的描绘,并常辅以亲身经历以及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因此, 《 聊斋志异选 》的注释与译文文本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仅为西方读者理解《 聊斋志异 》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 而且消除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和隔阂, 显示了译本的 学术价值, 亦使《 聊斋志异选 》在西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 著名译本。翟理斯的译本是 《 聊斋志异 》 向西方传播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 总之, 语言的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的翻译. Verschueren 语 境顺应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正如动态性是顺应理论的核心一 样, 动态顺应也被视作是动态文化语境顺应模式的核心。人 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因素在不同意 识程度上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 都要作出动态的顺应 。 在文学翻译中, 译文语言的选择也应 是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 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 作出变化。 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最恰当 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而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 到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要取得等值的翻译, 必须克服不同 文化语境带来的影响, 积极动态地顺应不同语境, 才能获得相 译者作为交际中的协调者, 在翻译的 对等值的翻译 。因此, 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同时又要动态地对相应的文化 语境做出种种顺应, 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把语境动态顺 应论与运用到文学翻译中无疑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具有实 际的指导作用。
国际语用协会秘书长 Jef .Verschueren 于 1999 年出版 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 提出了语言的综观论 和顺应论, 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为语用学整体理 论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语言顺应要依赖语境, 尤其是文化 语境。 文化语境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使用者在 理解与选择语言时要顺应文化语境。 语言使用者必须顺应语 境才能使言语表达更为得体恰当。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 动, 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远远不是在一个理想化、 公式化的客 观环境下完成的, 译者从对原文的理解开始到译文的成形, 无 时无刻不要考虑语言符号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译文语言 的选择也应是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 言结构、 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顺应, 从而有效地满足交际需 要。 本文将探讨动态顺应在文化语境翻译中的作用及其对翻 译标准的影响, 也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 动态顺应论与翻译 Verschueren 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指出 动态顺应是语用综观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顺应论的核心, 主要指 “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 。 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 顺应可以从三个方而得到体现: ( l) 时间顺应; (2) 不同语境对 语言选择的制约; (3) 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 从动态顺应 论可知, 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选 择的目的也与交际的需要有直接关系, 但这种交际具有跨语 言跨文化特征, 受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牵涉的相 关变量要比单语交际更为复杂。 翻译行为具有多种选择组合 的性质, 做出选择就是为了顺应多层次、 多维度的翻译目的,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翻译的功能。 二、 文化语境顺应对翻译的启示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各 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明了不 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意义随文 化的不同而不同。 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 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 文化语境影响词义的选择, 词语在不同 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文化与意义互相依 存的关系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实际上受文化的制 约, 翻译的过程是文化移植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应动态地 顺应文化语境才能选择正确的词义, 最大限度地进行译文语 言的重构。 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的过程中应动态地顺应 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为了获得最佳效果, 译者可使 用直译、 意译、 不译或意义补全等策略来顺应不同的文化语 境, 进行译文语言的重构以取得原语与目的语的等值效果。 三、 从动态顺应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 Verschueren 在 语境关系顺应的概念。 按照 Verschueren 的观点, 语言选择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