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家庭教案1

合集下载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第一章:认识我国的多民族特性1.1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及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普及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3 教学活动:1.3.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我国民族的多样性;1.3.2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民族的认识和了解;1.3.3 设计民族知识问答游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1 学习目标:了解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和风俗,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

2.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藏历新年等。

2.3 教学活动:2.3.1 各民族代表分享本民族的风俗习惯;2.3.2 观看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纪录片,加深学生的了解;2.3.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和共性。

第三章:多民族大家庭的交融与发展3.1 学习目标:认识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交融与互鉴,了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特色。

3.2 教学内容:讲解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融合和共同发展。

3.3 教学活动:3.3.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民族交融的历史实例;3.3.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间的交流场景;3.3.3 开展小组辩论,讨论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4.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4.3 教学活动:4.3.1 观看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4.3.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4.3.3 设计民族团结主题的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章:多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5.1 学习目标: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5.2 教学内容:介绍各民族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及传承创新情况。

幼儿园大班教案《民族大家庭》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民族大家庭》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民族大家庭》含反思教学内容:《民族大家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民族大家庭”这个概念,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2. 能够认得到每个人都应当敬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加强本身的文化宽容性;3. 通过多元文化的介绍,加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培育幼儿的文化自信念;4. 通过游戏、互动等形式,加强幼儿的社交本领和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互动:老师和孩子们通过问候、身体操等方式打破陌生感,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堂很温馨有趣味味。

2. 视频赏识:老师播放一段介绍民族文化的视频《民族大家庭》。

二、新知呈现(20分钟)1. 传统美食:老师介绍不同民族的传统美食,如汉族的饺子、苗族的酸汤鱼等,同时会介绍这些美食的材料、制作方法、食用习俗等。

2. 传统衣着:老师介绍不同民族的传统衣着,如藏族的锦缎袍、哈萨克族的马毛绒外套等,同时会介绍这些服饰的颜色、图案、材料、用途等。

三、互动游戏(30分钟)1. 老师准备一些文化差异明显的物品,如月饼、酸奶、口琴等,然后说出一个民族的名字让孩子们猜想这些物品属于哪个民族。

2. 老师会用简单的语言、示意语等方式,让孩子们模拟传统服饰的装扮,比如穿上蒙古族服装、戴上壮族的发簪等,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美食小厨师:老师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孩子们需要在家里动手做一个传统美食,然后在下次课前带来呈现。

老师也可以配上一些简单的制作步骤和口述说明。

2. 文化学问问答:老师出题目让孩子们回答,如“包饺子属于哪个民族的传统美食”“锦缎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等。

五、课堂反思: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创设文化融合的课堂氛围,通过多元文化的介绍,加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念。

整个教学活动既关注了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承,又顺应了当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需要。

在呈现方面,我们通过多媒体呈现、实物呈现、互动游戏等手段,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和喜好,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更多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案
2.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今后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方面,我认为在讲解民族分布和民族文化时,举例说明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
4.关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我觉得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在身边。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民族故事,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5.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普遍较为满意,但在课后反馈中,也有学生提到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增加民族历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多民族的丰富内涵。
-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如模拟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传承等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收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不同民族的朋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我国多民族的魅力。
-认识民族政策,树立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观念。
举例解释:
-通过生动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各民族的分布及特色文化,让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有直观的认识。

中华大家庭_教案(3篇)

中华大家庭_教案(3篇)

第1篇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大家庭的组成,包括56个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的介绍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他们分别是谁?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我国56个民族的组成,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如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而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族问题,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如汉字、书法、京剧、武术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火锅、云南的泼水节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丰富多彩?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这些特点会形成?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我国有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

2. 培养幼儿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我国有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

难点:培养幼儿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民族服饰图片、民族特色食品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对民族事物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穿着各民族服饰,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2. 基本部分:(1)教师讲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图片,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2)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风情。

(3)组织幼儿进行民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民族的乐趣。

3.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引导幼儿说出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1. 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有关民族的风俗习惯资料,增进亲子关系。

2. 鼓励幼儿在家里尝试穿着民族服饰,感受民族特色。

3.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尊重各民族同学,促进友谊。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活动一:认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教师展示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图片,如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

幼儿观察并描述服饰的特点和装饰。

教师讲解服饰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传统。

2. 活动二:品尝民族特色美食教师准备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样品,如蒙古族的奶茶、藏族的糌粑、回族的羊肉泡馍等。

幼儿品尝并讨论美食的味道和制作方法。

教师介绍美食的文化背景和食用习惯。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1. 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和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民族服饰和特色美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

2. 互动教学法:通过问答、讨论和游戏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看法。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民族大家庭》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民族大家庭》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民族大家庭》一、教学背景本次授课对象为幼儿园大班学生,授课内容为社会领域,教材选用的是《民族大家庭》。

本次授课旨在通过让孩子们学习民族文化、了解民族节日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使孩子们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2.通过学习民族节日和传统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3.通过游戏和小实验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综合运用语言、思考、判断的能力。

4.帮助孩子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好孩子。

三、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

2.通过模拟游戏让孩子们了解民族节日和传统文化活动。

3.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进行前期调研,收集民族文化、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知识。

2.准备画板、彩笔、颜料、手工纸、毛笔、墨汁等材料。

3.准备与教材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评估孩子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习环节2.1 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建筑、食品等标志性文化,用简单的语言呈现故事情节,向孩子们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传承方式等内容。

2.2 模拟游戏:了解民族节日和传统文化活动以某民族的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为背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模拟游戏,包括活动主题、游戏规则、孩子的角色、道具等等。

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场景下,感受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天伦之乐和民族团结精神等等。

2.3 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帮助孩子们了解友爱、包容、互助、感恩等价值内涵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儿童故事、互动演示、真实案例引导孩子们懂得热爱祖国、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勤奋学习等。

3. 结束环节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孩子们总结所learned到的知识点,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分享精神。

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案中班

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案中班

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案中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民族大家庭》主题下的《多彩的民族文化》章节,详细内容将涵盖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服饰、特色美食以及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增进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服饰、特色美食以及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藏族为例,讲解其传统服饰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穿上各民族的服饰,进行民族舞蹈表演,体验民族风情。

七、板书设计1. 板书《多彩的民族文化》2. 内容:我国主要少数民族: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元素:风俗习惯、传统服饰、特色美食、音乐舞蹈等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画一幅民族画。

2. 答案要求:画面中需包含至少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

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我国的民族文化,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案中班

2024年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案中班

2024年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案中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最新民族大家庭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多彩民族风”的第二节“我们的民族服饰”。

详细内容将围绕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服饰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增进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的鉴赏能力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各民族服饰图片、民族音乐。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民族音乐,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旋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族服饰。

2. 新课讲解:(2)结合课件,讲解各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用画纸、彩笔进行临摹。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画民族服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各民族服饰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我们的民族服饰2. 内容:(1)各民族服饰图片(2)各民族服饰特点(3)各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选择一个民族,为其设计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并简要介绍设计理念。

2. 答案示例:民族:汉族设计理念:以我国传统的汉服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展现汉族服饰的古典美与现代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民族服饰的知识,开展“我心中的民族服饰”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大家庭》教案
—多民族的国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2、能力目标:了解各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

明白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了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构成的统一体。

1、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二、教学活动。

思想驿站:想一想(1)你的班上有少数民族吗?(2)你了解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各抒己见:图片展示的属于哪个民族?答: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苗族。

(2)除汉族外,在中国55,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17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15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怒、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京、德昂、保安、裕固、基诺15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高山、珞巴、门巴、赫哲、鄂伦春、塔塔尔、独龙7个民族。

(3)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等。

风俗习惯:傈僳族的刀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泸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现在演变为每逢节庆都举行上刀杆表演。

每逢节庆日,在节日会场的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上刀杆时,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夜幕降临后,在节日场地上燃男女老少围绕着火堆载歌载舞,待篝火燃成一大堆通红的火炭时,镖悍的傈僳族男子赤脚跃入“火海”之中,手舞足蹈,狂奔乱跳,踢的火花四溅,
浓烟滚滚,还用滚烫的火会把脸抹得漆黑。

这一活动就是傈僳族的“下火海”。

傈僳族是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民族。

文化瑰宝:傈善舞,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总要尽情歌舞。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生活感染力的诗歌曲调,内容可分为生产调、盖房调、收获调及逃婚调等。

傈僳族的诗歌通常都是七字句式,有严格的对仗。

诗歌和曲调形成了固定形式,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吟唱。

常见的曲调有“莫瓜”、“由野”、“掰史”等。

曲调有的高吭激昂,有的低沉感伤。

演唱时,往往配以琵琶、四弦、口弦等。

舞蹈的动作矫健有力,生动活泼,节奏性强。

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作品。

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洪水泛滥、人类起源、大山大箸的来源等.如《天神捏地球的传说》《洪水滔天》《兄妹成家》《天狗吃月亮》等等;反映善良正直和凶残邪恶相斗争的如《绿斑鸠的故事》、《阿普和阿邓的故事》、《姐妹俩》等;在歌颂民族英雄和反帝斗争的故事中,“恒乍绷和木必扒”的传说家喻户晓。

傈僳族代表人物:傈僳族在四川省的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6世纪中叶,由于木氏土司的残酷压迫,傈僳族人民在头人木必扒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过碧罗雪山,迁到怒江地区。

这是傈僳族最早从四川进入云南怒江地区的时间。

1803年(清嘉庆十八年),恒乍绷领导的傈僳族与纳西族联合反抗康普土司的压迫剥削,遭清王朝的残酷镇压,被迫更名换姓迁往四川省的米易、德昌县定居;1821年(光绪二十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贵、谷老四领导起义后的大迁徒,傈僳族中的虎、熊、蜂、鼠、鱼等十多个氏族先后到了怒江,这样傈僳族成了怒江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连,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

我国各民族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原因(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民族分布情况,以及各种原因的迁徙与移民,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走向相互融合。

3、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作业:
教后改进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