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炮制方案

大黄炮制方案简介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下、通便等功效。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常被制成炮制品,以增加其疗效和降低对人体的刺激性。
本文将介绍关于大黄炮制的方案和炮制后的用法。
大黄炮制的方法选料与炮制前的准备1.选料:选择外观完整、色泽鲜亮、无虫蛀和霉变的大黄。
2.清洗:将选好的大黄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污物。
3.晒干:将清洗后的大黄放在通风的地方晒干。
治炮与炮制过程1.大火炒炙:将晒干的大黄放入炒锅中,用大火不断翻炒,直到大黄表面出现细微裂纹,并能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
2.晾凉:将大黄倒入盘子中,晾凉备用。
3.磨成粉末:将晾凉的大黄放入研磨机或者用石臼研磨成粉末,备用。
大黄炮制后的用法大黄经过炮制后,可以用于以下方剂和药物的制备:1.大黄泻心汤:将大黄炮制末与其他中药配伍,按照一定比例煎煮,用于心火上炎、心烦不宁、口苦口干等症状的治疗。
2.大黄清热汤:将大黄炮制末与其他清热药材配伍,煎煮后饮用,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痰多等症状。
注意事项1.制备大黄炮制品时,应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以免损失药性。
2.确保选用的大黄符合药材质量标准,并注意保存环境的卫生和干燥度。
3.在使用炮制后的大黄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药方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4.大黄具有泻下作用,敏感人群和孕妇应谨慎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炮制后的大黄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结论大黄炮制是中医药制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炒炙和研磨等步骤,能够提高大黄的疗效和减少其刺激性。
然而,在使用大黄炮制品时,需要注意选材、炮制方法和用药剂量等方面的细节,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大黄炮制品,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酒炙大黄的炮炙方法

酒炙大黄的炮炙方法酒炙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具有很高的药物疗效。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酒炙大黄的炮制方法。
酒炙大黄是指将大黄通过炮制工艺处理后所得的制剂。
大黄,又称黄连、黄芪,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便秘、气滞、疼痛等症状。
经过酒炙炮制后的大黄,其药性得到调和和增强,更加适合中药方剂使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酒炙大黄的炮制方法。
首先,所需材料包括大黄、米酒。
首先,将大黄用清水浸泡一夜,以使其软化。
然后,将浸泡过的大黄取出,剁碎。
取一个瓷罐,将剁碎的大黄放入瓷罐中。
接下来,用米酒浸泡大黄。
将米酒倒入瓷罐中,直至大黄完全浸没在酒中。
同时,注意避免瓷罐中留有气泡。
然后,将瓷罐盖严实,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酒炙。
酒炙的时间一般为7至14天,具体时间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酒炙过程中,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轻轻晃动瓷罐,以确保大黄均匀接触到酒液。
当酒炙完成后,将瓷罐打开,将大黄取出。
此时的大黄已经变得柔软而有弹性,颜色也变深。
将大黄晾干,待其完全干燥后,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地方。
酒炙大黄的好处主要包括增强药性、降低副作用等。
经过酒炙炮制,大黄的药性得到了调和和增强。
同时,由于米酒炮制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减轻对肠胃的刺激。
酒炙大黄的用途广泛。
它常常被用于中药方剂中,以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中医常将酒炙大黄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用于治疗痢疾、便秘等肠道疾病。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妇科疾病等。
尽管酒炙大黄具有许多好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服用酒炙大黄前最好咨询医生,确保药材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正确。
此外,酒炙大黄属于通便泻火的药物,因此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引起腹泻等不适。
总结起来,酒炙大黄是一种经过特定工艺处理的中药制剂,具有较高的药物疗效。
通过将大黄用米酒浸泡并进行酒炙,大黄的药性得到了调和和增强。
酒炙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各种病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大黄炮制不同功效也不同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性味:苦,寒。归经: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但大黄的炮制不同其功效也不同,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生大黄:即原生药材的饮片。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熟大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置容器内密闭,隔水炖后至内外呈黑褐色时取出,干燥制成。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却增强了活血化瘀作用,尤其适合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酒大黄: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后放凉即可。酒能引药上行,因此酒大黄可清上焦实热,对吐血、鼻出血、头痛、目赤、咽痛、口疮、牙龈肿痛等,疗效更佳。
大黄炭:生大黄用武火炒至外表黑色后放凉就是大黄炭。大黄炭收敛便血,以及吐血、崩漏等病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又称为芒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它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晒干以及其他特定的加工工序来改变其性状和药理活性。
首先,将鲜活的大黄杀水去根。
之后,将去根的大黄放入沸水中蒸煮,使其煮熟。
这个步骤有助于降低大黄的寒凉性质,增加其温和的性质。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含水量减少,内部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出来。
蒸制后的大黄取出后,要进行晾晒。
晒干的过程中,大黄的表面水分会逐渐蒸发,使其质地变硬,便于储存。
同时,晾晒还能让大黄的颜色变得更加均匀,外形更加整齐。
除了蒸制和晒干之外,大黄的炮制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加工工序,如背油、浸汞等。
这些步骤可以进一步改变大黄的药理活性,增强其功效。
总而言之,大黄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晾晒及其他特定的处理工艺,使其温和化、保持稳定性,并调整其药理属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
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
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
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二)酒大黄
1.炮制方法:取净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淋拌匀(大黄1公斤用黄酒0.125kg),稍闷使黄酒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干,色泽加深,断面浅棕色时,出放凉,筛去碎屑即可。
酒大黄,酒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
大黄经酒炒后,因受热及氧的存在等各种因素影响,成分有所改变,但只有总游离蒽衍生物减量而结合型甙不受影响。
2.功效:酒大黄苦寒泻下作用减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直达上焦,驱下焦热邪,自大便而出;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三)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块,加黄酒拌匀润透(大黄1公斤用黄酒0.3~0.35kg),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酒吸尽;或以武火隔水蒸6~8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八成干,再蒸一次,晒干即可。
2.功效: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收敛之力减弱,能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四)大黄炭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以武火炒至片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如有火星时当喷洒水粒,取出冷后贮用。
大黄炭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其炭有吸附作用。
2.功效: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故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失去泻下作用,长于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诸出血症。
(五)醋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每大黄片1kg,用米醋0.15kg),焖润至透,待醋被吸尽后,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制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用微火炒黄或炒至微黄,放凉即可。
2.功效:醋大黄醋味酸、苦,性温,能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味矫臭。
醋炒大黄后,结合性大黄酸严重被破坏,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散瘀作用相对增强,主要以消积化瘀、止血为主,适用于癥瘕积聚,瘀滞性出血等症的治疗。
三、其他炮制方法
盐制:取大黄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喷入盐水(每大黄片1kg,用盐30g,水适量),晾干收贮。
蜜制: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每
大黄片100kg,用炼蜜18kg),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贮用。
药汁制:先将大黄片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 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
每百公斤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kg,鲜侧柏叶10kg),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至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kg,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
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晾至五成干时,用刀切成7~10mm 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
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