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良药—大黄

合集下载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禁忌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禁忌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禁忌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中药有很多的类型,大黄就是常用的一味中药,想要发挥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我们一定要对充分了解中药的性味。

那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服用大黄有哪些禁忌呢?中药大黄的作用大黄,别名川军,将军,一味中药。

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

我国历代中医对大黄都很重视,将它与人参、附子、熟地一起称作“四大金刚”,推为“药中张飞”。

大黄主要功能是泻热毒、破淤血、荡积滞、利胆退黄,对火眼赤痛、湿热黄疸、食积、泻痢、实热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闭经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疗效。

临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后下。

不过,由于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妇女胎前产后及身体虚弱者应慎用。

从宫廷医寨、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制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止痛、破积行淤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洗刘、膏剂等。

除此之外,大黄茶、大黄酒等也是养生保健之佳品。

中药大黄的服用禁忌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脾胃虚弱、虚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长期服用。

用该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

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

由于该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大黄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曾有报道2例老年患者因长期服用(2年)大黄苏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到5-5.6g,当减少用药量并补充铁等维生素C后恢复正常。

通过炭末在肠道内转运时间和排泄时间研究以及肠道内水分测定等证明,大黄作用部位在大肠,是一种大肠性致泻剂,而铁主要在大肠中吸收,认为导缺致铁的原因可能为,大黄导泻作用干扰了铁的吸收;大黄鞣酸可能与Fe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了吸收;苏打中和了胃酸;干扰了铁与维生素C螯合,妨碍了铁的吸收。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老药新用 - 药材品种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老药新用 - 药材品种

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药材品种大黄,号称“将军”。

其性猛烈,善下泄、推陈致新,它既能攻,又能守;既能安和五脏,又能通和血气;祛瘀生新,以通为补。

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1.降血脂。

取大黄0.5~1克,研末,临睡前冲服,连服5~7天,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特别是那些服西药效果不理想者可以试试,效果好且无副作用。

2.治银屑病。

取生大黄1克,泡水代茶饮;也可取生大黄、熟大黄各30克,加30%的酒精适量浸泡1周,去渣取汁,每天外搽患部1~2次,30天为1疗程,对温热型银屑病疗效尤佳。

3.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取新清宁片(由单味大黄炮制而成的大黄糖衣片,每片0.3克)口服,每次3~4片,每天3次,一般连用3天可见效,有较好的解热、消炎、抑菌功效。

4.治化脓性中耳炎。

取大黄20克,炒炭研末,用60度白酒60毫升浸泡1天后,滤渣取汁,装瓶备用。

用前将患耳洗净,然后取1~3滴滴入耳内,每天3~5次。

5.止血。

取大黄、白及各等份,研末,放锅内小火炒拌,冷却后储存在消毒瓶内。

使用时先将患处清创消毒,再取少许药粉撒于创伤伤口表面,可立即止血。

应用广泛其应用广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治疗范围涉及血证、痰饮、解毒、泻火、清热、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方面。

张从正主张“汗、吐、下”,认为“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用单味大黄治妇人血枯,芎黄汤治头目眩晕,夺命散治小儿胸膈喘满,八正散泄热利尿等。

明朝吴有性提出“温病下不厌早”观点”,把大黄的临床应用推向了新的阶段,“承气本为逐邪而设,而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三承气汤的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

大黄能防治急性传染病。

吴又可撰写《温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他主张“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攻下导滞药——大黄(将军)

攻下导滞药——大黄(将军)

攻下导滞药——大黄(将军)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内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1m. ex Bal£.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1.的干燥根和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釆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又叫北大黄,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又叫南大黄,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

“寒将军”—大黄

“寒将军”—大黄

“寒将军”—大黄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别名众多。

就其性而言,因能推陈出新,有锐不可当之势,古人誉为“将军”。

四川大黄产量较大,故又称“川军”。

从其状而言,断面棕黄色或红棕色,有类似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排列整齐,极似断面的织锦者,称锦纹大黄,或简称“锦纹”。

如果想更加详细的了解大黄,就随小编一起往下看吧~植物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生用或制用。

形态特征掌叶大黄根茎:根茎粗壮。

叶:叶先端窄渐尖或窄尖,基部近心形,常掌状半5裂,每大裂片羽裂成窄三角形小裂片,基脉5,上面被乳突,下面及边缘密被毛,叶柄与叶近等长,密被乳突。

茎生叶向上渐小,柄渐短;托叶鞘长达15厘米,粗糙。

花:圆锥花序,分枝聚拢,密被粗毛;花梗长2-2.5毫米,中部以下具关节;花被片6,常紫红色或黄白色,外3片较窄小,内3片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1-1.5毫米;雄蕊9,内藏;花盘与花丝基部粘连;花柱稍反曲,柱头头状。

果:瘦果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9毫米,径7-7.5毫米,两端均凹下,翅宽约2.5毫米,纵脉近翅缘。

种子:种子宽卵形,褐黑色。

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其植物形态与掌叶大黄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叶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狭线形,裂片窄长。

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紧贴干茎。

药用大黄本种与上两种的主要不同点是:基生叶5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托叶鞘膜质,较透明,上有短毛。

花较大,淡黄绿色,花蕾椭圆形。

产地青海、甘肃产品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

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

性状鉴别大黄由于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及加工方式的不同,在历史上品种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类:西宁大黄一般指青海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野生品(现有栽培品),因最初集散于西宁,故称“西宁大黄”,常加工成蛋吉、片吉、中吉、苏吉、水根。

中药学:中药大黄是什么

中药学:中药大黄是什么

⼤黄是我国的四⼤中药之⼀,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 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了⼤黄这种药材,公元前 144 年⼤黄开始运往国外,近⼏百年来中国⼀直是世界上⼤黄主要出⼝国。

青海出产的⼤黄⼜是全国⼤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和疗效佳驰名中外,年出⼝量达 50 万公⽄。

历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黄的集散地,故青海⼤黄⼜称“西宁⼤黄”。

⼤黄系蓼科多年⽣⾼⼤草本植物,⼜名⽕参、⾦⽊、破门、绵纹。

藏语叫“君⽊扎”。

青⼤黄⽣长于海拔2000-3500 ⽶的⾼寒地带,在⾼⼭灌丛和⼭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候和疏松肥沃⼟壤。

茎直⽴且中空,茎节膨⼤,平滑⽆⽑,叶似蓖⿇,每年4⽉发芽,6 ⽉抽茎,7⽉开花,9⽉结籽。

青海⼤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的:⼀种是掌叶⼤黄,叶⾯呈⼿掌形状,茎⾼ 105-3⽶,夏季开绿⽩⾊⼩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种是唐古特⼤黄,是掌叶⼤黄的变种,叶⽚深裂成鸡⽖状,也叫鸡⽖⼤黄,花淡黄⾊。

这两种⼤黄在果洛、⽟树、海南、海北. 黄南五州分布较多,五⼗年代年产量达到80万公⽄。

现在果洛州⼈⼯栽培⼤黄⾯积已达4 万亩,年产量 50万公⽄。

其它地⽅亦栽培很多。

⼤黄是⼀味⼗分重要的中药,同时也是藏医、蒙医常⽤的良药。

⼤黄以其根茎⼊药,根茎肥⼤粗壮,呈萝⼘形,表⾯呈棕褐⾊,内部为黄⾊,故名为“⼤黄”。

⼤黄性味苦寒,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

⼤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

前者能刺激肠蠕动⽽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能⽌泻。

它在⽣⽤、⼤量、短煎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泻性能。

据药理实验,⼤黄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泻⽕凉⾎、利胆退黄、⾏瘀破积、降压⽌⾎之功效。

⼤黄还可以作染料、⾹料和酿酒⼯业的配料。

⼈⼯栽培⼤黄⽤⼯少,投⼊⼩,收益⼤,⽆需精细管理。

林缘⼭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边地⾓都可种植。

青海地⼴⼈稀,⽇照强烈,⽓候特别适宜栽培⼤黄,潜⼒极⼤。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dahuang解毒清热消肿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火参、肤如、川军、黄良、蜀大黄、生大黄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淤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度,用于目赤咽痛、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15g。

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消肿,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清热解毒。

泻热毒,破积滞:用于实热便秘、积食、反酸、水肿、淋病、小便不利、黄疸、咽喉肿痛、目赤、口舌生疮、内热呕吐、跌打损伤、热毒、烫伤等症。

行瘀血: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破一切瘀血,亦能调气,治各种瘀血,气瘀作疼。

用于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泻下通便,利二便:大黄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通畅二便,用于便秘、小便不利、淋病等症。

泻脾湿,下气:据《本草纲目》记载,张仲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满、脾胃湿热,病发于阴而反下,所以心下痞满、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表面上是泻心,实则泻脾。

1.泻下攻积(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积滞泻痢)用治热结便秘最为适宜,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亦可用治其他类型的大便秘结,若寒积便秘,配以附子、干姜等同用,如温脾汤(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对于肠道积滞不化,大便泻而不畅,里急后重的,配伍清热燥湿药同用,如芍药汤(芍药30g,当归、黄连、黄芩各15g,槟榔、木香、炙甘草各6g,大黄9g,肉桂5g)。

大黄在临床中的妙用

大黄在临床中的妙用


弯钩 刀 闭合松 解治 疗腕 管 综合 征
牛耀 杰 ’ 张文 杰
关 键词 : 弯钩刀 ; 管 综合征 ; 腕 闭合手 术 中图分 类号 : 245 R 4.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60 7 (0 00 —0 0 0 10 - 992 1)4 04 — 2 -
腕管综 合征 又称正 中神 经 挤压 征 、 管狭 窄性 腱鞘 炎 。好发 侧发 出。 侧腕 屈肌 腱及 掌 长肌 腱 之 间下行 并渐 浅行 , 过 舟骨 腕 沿桡 越 于 3—0 05 岁年龄段的办公室女性 , 主要是指正 中神经在腕骨纤维 结节 , 内外 两支 , 支一般 达 掌 中部’ 支达 大鱼 际部 。正 分为 内侧 夕侧 管 中受到 卡压 , 引起 手部 运 动 、 觉 和植 物 神经 功 能 紊乱 的一 系 中神 经肌支 拇 内收肌 、 鱼 际肌 及第 一 、 感 大 二蚓 状肌 , 支配 掌心 浅支 列 症候 群 。 和 大鱼际 肌 、 侧三 个半 指掌 面及 末 节的 背面皮 肤 。 桡 腕 管 为一 骨性 纤 维管 , 桡 侧 为 舟状 骨 及 大 多角 骨 ; 其 尺侧 为 凡是挤压或缩小腕管容量 的任何原因都可压迫正中神经而 豌 豆骨及 钩 状骨 ; 背侧为 头 骨 、 舟状 骨 及小 多 角骨 ; 侧为 腕横 韧 引起 腕管 综合 征 。 掌 这种 病症 之 所 以已迅 速成 为一种 日渐普遍 的现 主要 带 , 的人口相当于远 端腕横纹平面 , 管 距入 口 lm处管径开始变 代 文明病 , 病 因是 由于使 用 电脑 人 群如 上 网族每 天长 时间 接 e 重复着 在键 盘上 打 字 和移 动 鼠标 , 关节 因长 期密 集 、 手腕 小 , 2 e 处管径 最小 然后 逐 渐变 大 , 到 .r 5a 总长度 约 4r。腕 横韧 带 触 电脑 , e a 桡侧 及 尺侧 的宽 度分 别为 2 e . m和 2 e 6 . m,近 侧缘 和 远侧 缘 的长 反复和过度的活动 , 2 逐渐形成腕关节的麻痹和疼痛 。若对这种症 度 分别 为 2 e 和 2Om, 分 别为 0 m 和 1 1 。 .r 2a . 厚度 e .m 8 .r 。在腕 管 候 长期 置之不 理 , 会导致 神 经受 损 , 9m i 可能 手部肌 肉萎 缩 。 内有拇 长屈肌 腱 、 浅屈 肌腱 、 指 指深 屈肌 腱及 正 中神经 。 中神经 1 病 因病 机 正 主干 在腕管 内位 于桡 侧, 般 在第 3指蹼 与 掌长 肌 腱 尺侧 缘连 线 一 长期腕部功能活动频繁, 舟骨 、 月骨脱位或骨折 , 腕部骨折畸 的桡 侧 。正 中神 经返 支均 从 主干 的桡 侧 发 出, 腕 横 韧带 远侧 缘 形愈合, 距 创伤性关节炎等均可使腕管内腔相对缩小, 而致腕横韧 约 0 — . m处 由正 中神经 干 或其 外侧 支 发 出。 后 再分 两个 肌 带束挤 正 中神经 。 . 0e 2 6 然 支。正中神经掌皮支一般为 1 2 从腕横纹上方 5 7m处 自桡 2 临床表 现 - 支,  ̄e 中年患者居多, 女性多于男性 , 以单侧多见。 最先出现手掌和 鄂 尔多 斯市达 仁中 医院( 130 0 4o ) 手指的麻木、 针刺 、 烧痛感。 手劳动后加剧, 休息后减轻。 主要症状 ・ 达旗乌 兰中心卫 生院 (155 03 1) 为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感觉异常 , 呈烧灼样、 麻木样感觉 。 轻者仅 20 09年 l 2月 1 2日收稿

大黄的传说

大黄的传说

大黄的传说谈到宫廷用药,人们总会想到人参、鹿茸、燕窝等高级补品,其实有一味人们熟知的泻下药也常被使用,它就是--大黄。

大黄在宫廷中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有一位叫姚僧坦的名医,用单味大黄治好了梁元帝的心腹疾。

在清宫医案中,大黄应用之广泛,炮制之讲究,剂量之斟酌,用法之多样,配伍之精当,堪称之最。

从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垂髫小儿,凡有里滞内存(积食),或实火血热,或瘀滞经闭等症状,御医在处方时常将大黄作为重要的药物。

据统计,大黄在清宫用药中列第8-10位,仅次于蜂蜜、灯心草、麦冬、神曲、山楂、麦芽、薄荷等药,成为一味“出将入相”的良药。

御医每为皇后、嫔妃、宫女治疗月经、月经衍期等,所开处方药中常用大黄。

慈禧常服的“通经甘露丸”也有熟大黄成分。

光绪33年,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

在清宫医案的脉案医方中,还记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岁时因病噩用过大黄;道光皇帝的七公主,5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竟达一两;光绪帝因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剂量大小应依症施量,因人因症而不同。

许多人只知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其实用量得当,大黄还可以起到补益作用。

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就曾说过:“阴虚则补之以大黄。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村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

药用大黄药村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

于秋末茎叶枯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

生用,或洒炒,酒蒸,妙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1.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廷良药—大黄
宫廷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将相、后妃佳丽生活的地方,宫廷应是奢华的象征。

谈到宫廷用药,人们一般会立即联想到人参、鹿茸、熊掌、燕窝等各类高级补品,可是事实并不尽然。

宫廷的医生(太医或御医)都是当时医界的名家,他们对帝王将相的治病、养生是很有研究的。

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姚僧坦的名医,医术高超,深受当时的梁武帝、梁元帝的信任,他的广博知识也为当时的学者所称道。

在《周书》的《姚僧坦列传》中,载有姚僧坦用单味大黄为皇帝治病的史实:“梁元帝尝有心腹疾,乃召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

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

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

梁元帝大喜。

时初铸钱,一当十,乃赐钱十万,实百万也。

”姚僧坦有胆有识,敢于对症下药,为我们立下了用大黄治病的典范。

中医药学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迨至于清,温病学派崛起,学术发展臻于新的境界。

我国医学成就至清代是一个高峰期,清宫遗存之医药档案,真实地反映出清代中医临床医学水平,无疑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宫中大黄应用范围之广泛,炮制之讲究,剂量之斟酌,用法之多样,配伍之精当,成为清代宫廷医案的重要特色之一。

众所周知,皇帝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御医如用药不当,将予何罪。

据清宫档案记载,大黄在皇宫用药中列第8~10位,仅次于蜂蜜、灯芯、麦冬、神曲、山楂、麦芽、薄荷等用药,大黄在宫中耗用量之大,实有超过我们一般人之想象。

可见大黄在医疗上之重要,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一味“出将入相”的良药。

大黄有着广泛的治疗作用。

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幼童,凡有里滞内存(积食),或实火血热,或瘀滞经闭等症,御医在处方时常以大黄作为重要的药物。

从以下案例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应用大黄的。

光绪三十年后,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了,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酉刻,庄守和、
张仲元、姚宝生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滑数,肝肺火郁、胃经滞热未行。

谨以清热导滞之法调理:炒积实一钱,酒炙大黄一钱五分(后煎),玄明粉一钱(后煎),羚羊一钱,溏瓜蒌四钱(研),花粉三钱,酒芩一钱,引用灯芯二支。

”据脉案载,此方甫进三剂,而诸症消失。

慈禧太后对美容非常讲究。

她对自己的头发特别爱护,因此,如何使太后的秀发常乌不落,也是御医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御医们的精思巧构,配成了一张很有效验的香发散,其药物组成中也少不了大黄。

御医为皇后、嫔妃、宫女治疗闭经。

月经愆期,所处方药中,常用大黄。

慈禧常服的“通经甘露丸”和“乌金丸”中,均有熟大黄成分。

清宫医案中的脉案医方中,还记载着末代皇帝溥仪六岁时因病服用过大黄。

道光皇帝的七公主,五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竞达一两。

光绪因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

在脉案中记录着“清气不升则出现头晕、耳鸣诸症,升清降浊可望畅达”。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剂量之大小应根据辨证而施量,因人因证而不同,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

许多人都知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其实大黄用量得当还可起到补益作用。

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曾云:“阴虚则补之以大黄。

”用药如用兵,历史上曾把大黄比喻为能救民水火的将军,的确名不虚传,言之成理。

全世界共有60余种大黄,我国约有40余种。

20多年前,国外曾有报道大黄内含有致突变及致癌物质,一度影响我国大黄出口,影响药农收入。

为此,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们特地作了大量的毒理学研究工作,其结果一致证实我国药典中所收载的正品大黄无致突变及致癌的作用,相反,在中医药文献中却有用大黄以治疗胃癌、肺癌及肠癌等报道。

总之,大黄是一味具有一过而不留,除邪不伤正的良药,我们尽可以根据病情放心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