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

合集下载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大黄临证施治机理的探讨

《伤寒论》中大黄临证施治机理的探讨
论 著 ・ 社
C NES C 0 M UN E J
区 中 医 药
0 0 C T S 0
《 寒 论》 伤 中大 黄 临证施 治机 理 的探 讨
不 明言 痞 满 、 痛 、 热 、 语 等 候 , 明 腹 潮 谵 说 廖 隽芾
6 72 10 3十 九 冶 建设 公 司 职 工 医院 ( 四川
条, 厥阴病 1方 1 。而 在 1 条 3方中 以三 承气汤用之最多。就其所涉及 的 9 2味药 物 中, 其用得 最多 、 最广泛 的药物 中除有 生姜 、 大枣 、 甘草、 桂支外 , 大黄亦在其 中。 这充分说明 了大黄在 临床使用 中的广泛 性与重要性, 并且 由于热势炽盛而引起
了神志 改 变。又 由于 热势 燔 灼 , 阴将 胃 竭, 非重剂不 足 以荡 涤热结 , 非急 下难挽 阴竭之势 。如 2 0条 “ 阳并 病 , 阳症 2 二 太 罢, 但发潮热 , 手足蒸蒸汗 出 , 大便难 而谵 语者 , 下之则愈 , 宜大承气 汤” 。再如 2 2 1 条“日脯 所 发潮 热 , 不恶 寒 , 语如 见鬼 独
气药之推 动 其泻 下 推 陈致新 之 力更 猛 。
但枳实 、 朴 虽行气且 又耗气 , 用与证 厚 久
承气汤证 “ 阳病不 解 , 结膀 胱 , 太 热 其人
剂 l 3方 ( 15 , 1. %) 其在六经 病脉并治篇 中的分布以阳明篇最 多 , 共有 7方 2 , 7条 次之 为太 阳病 6方 1 4条 , 则少 阴病 1 余
大黄在《 伤寒论》 中的使用程度 大黄在书 中所涉及 的方 药 中占有重 要 的地位 , 其所列举 的条文 、 药进行 将 方 统计 , 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其全 书所论条 文共 37条 , 9 除缺 方和 重复 的方剂外 , 共 有 13方 , 9 1 由 2味药物组成。3 7 9 条条文 中, 有关 涉及 含有大 黄方 剂 的条 文共 4 9

张仲景运用大黄临证规律

张仲景运用大黄临证规律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May 2012Vol.44No.5大黄临床常用,但临证往往只注意它泻下的功用而忽略其他性能。

张仲景通过不同的炮制、煎法和巧秒配伍而广泛地将其运用于多种疾病中。

笔者据《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论述,作一初步探讨,供临床学习参考之用。

1攻下胃肠有形之邪实热内结于肠,腑气不通,症见腹胀满而痛、不大便、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舌红、苔黄厚干、脉沉实有力等,此为阳明腑实证之重症,仲景以大黄配行气破滞之厚朴、枳实及软坚润燥之芒硝为大承气汤峻泻胃肠之燥结。

若属胃热肠燥,症见不吐不下、心烦、腹胀满为阳明腑实证之轻症,则用大黄配伍芒硝、甘草为调胃承气汤和胃润燥、泻热通便。

由是可知大黄配伍行气破气之品有峻泻作用。

但仲景运用时,每因病机、证候的不同而增减气药量,并异其配伍,如大、小承气汤证,皆治“胃家实”,但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证之重症,痞、满、燥、实俱全,故仲景的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纳芒硝,气锐而力速,急下胃肠燥结,厚朴倍大黄合枳实行气消痞,促进大肠蠕动,加之大黄苦寒润燥,直通地道,迅速排除积结,一举攻下,四药相须为寒下之峻剂。

而小承气汤证较大承气汤证轻,无燥而痞、满、实三俱,故小承气汤的只是厚朴剂量小于大黄,并去芒硝,三药同煎,减其制以微微推动胃肠,轻下实热以和胃气,勿令大伐伤胃。

可见大黄配行气破气之品,且重用枳实、厚朴剂量,加之大黄后下乃大显其泻下之威力。

仲景制方用药法度中,尚有独特之处,在于药味相同而其剂量不同而异其效。

如小承气汤于厚朴三物汤,前者重用大黄,配厚朴为君,泻下通便,佐以枳实、厚朴行气消痞,治阳明实证,症见谵语、潮热、汗出、大便秘结、腹满胀痛拒按;后者则重用厚朴倍大黄合枳实,行气消痞,佐以大黄苦寒润降通便,治气秘,症见腹大胀满而痛、不大便者。

此外,湿热阻于中焦之阳黄证,症见身黄、目黄、溲黄、色如橘子色,仲景又以大黄配清热利湿之品,如茵陈蒿汤,大黄既佐茵陈、栀子清热利湿,又能导瘀热湿滞从便而解,黄则自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泻药,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应用。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新鲜大黄新鲜大黄是指将野生大黄根、茎叶连带土壤摘取、洗净后直接使用的原药。

新鲜大黄中含有较多的真菌和细菌,活性成分未经干燥处理,药效较强。

新鲜大黄运用于中药汤剂中,具有促进排便、通便泄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炮制大黄炮制大黄是指将大黄切成小块或细粉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材。

炮制大黄可以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药效稳定性。

经过炮制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去瘀通经的功效。

1、黄牛膝大黄汤在临床中治疗痔疮、便秘常常采用黄牛膝大黄汤,该汤剂主要以大黄为主体,采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枣汁炮法,并加入产地为云南的黄牛膝草。

汤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润肠、通便导滞的作用减轻痔疮、便秘引起的疼痛。

2、绛黄散绛黄散运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红糖炮法,通过加入红枣糖、蜜糖等中草药配合炮制大黄,该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绛黄散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炭炙大黄炭炙大黄是指将大黄用木炭火烧炙后制成的药材。

炭炙大黄中的芫花苷、黄芩苷等成分比新鲜大黄和炮制大黄的含量更高,具有强烈的泻痢作用。

但由于其药效极强,其在应用时要控制剂量,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炭炙大黄,可用于治疗肠胃瘀滞、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

四、黄化大黄黄化大黄是指将大黄经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制成的药材。

黄化大黄颜色呈现为深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

黄化大黄具有较强的解毒效果,可以清除体内积存的毒素和废物,有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调节免疫力。

总之,大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调节其药效和适应症,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发挥其疗效。

在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中,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用。

中药煎煮法

中药煎煮法

《伤寒论》方药煎煮时所加的辅料有清 酒、白蜜等。
煎药辅料
清酒:指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 姜汤在煎煮时均加清酒为辅料。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 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 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论》方药所用药物中的胶饴和阿 胶在煎煮时便采用了烊化法。因为胶饴和 阿胶一者糖类,一者胶类,黏性均高,与 他药同煎既可增加药液黏度又可黏附他药, 所以烊化法多适用于胶类及饴糖类等黏附 性较强的药物,以避免这类药物黏附在药 渣上而造成浪费,同时也可防止此类药物 溶解后黏度过高,从而影响其他药物成分 的充分释出。
煎药方法之溶剂空煎法
溶剂空煎法:指在煎煮药物前先将溶 剂空煮一定时间,然后加入药物煎煮的特 殊方法。
枳实栀子豉汤方(393)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 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 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煎药方法之后下法
桂枝人参汤方 (163) 桂枝四两(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 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桂枝: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在煎煮时也采用后下法,是因 桂枝人参汤证乃脾虚寒湿而兼有表邪,故仲景欲使人参汤 温补之功著而不欲桂枝发表之力宏也,所以此方桂枝宜后 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112) 桂枝三两牡蛎五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 二枚(擘) (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骨。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是指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草药,也叫黄连。

以下是关于大黄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定量使用:使用大黄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一般使用剂量是每次15-30克,每日2-3次。

2. 煎煮方法:将大黄切成小片(或用粉剂)后,加入适量水煮沸5-10分钟。

煎煮时要搅拌均匀,以保证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可以根据需要酌情加水。

3. 服用方法:将煎好的大黄药液分成几次服用,每次温热饮用即可。

4. 注意禁忌: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宜连续长期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使用。

对大黄过敏或有其他禁忌病史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5. 配伍搭配:大黄可以和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如与芒硝、大黄连、生大黄等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6.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意见,并遵循其建议来正确使用大黄。

浅谈《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

浅谈《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

浅谈 《 伤寒 论 》 中药 物 的煎 煮
陈静 湖 北 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 ( 州 4 4 2 ) 荆 3 0 0 摘要:伤寒论》 《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 领, 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 伤寒论》 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6 咳 的 治 疗
肺 主气 , 合皮毛 , 外 开窍于鼻 。外邪伤人 或从皮 毛 而人 , 内舍 其合 , 伤及于肺 , 或从 口鼻直接伤肺 , 致使肺 失 宣降 而病 咳 。 胃为五脏六 腑之 大源 , 与脾相 为表里 ,
同称 后天之 本 , 倘若 饮 食 不 节 伤及 脾 胃, 中焦 运 化 失
关键词:伤寒论》 药物; 《 ; 煎煮
d i1 . 9 9 j is .0 38 1 . 0 0 0 . 0 o:0 3 6 / .sn 1 0 —9 4 2 1 . 3 0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2 1 一30 6 .2 10 —9 4( 0 0)0 -3 20
《 寒论 》 伤 不仅 确 定 了 中医 临床 辨证 的 理论 体 系 和辨证 的方法 , 而且 对药物 配伍 , 制以及煎 煮技术 作 炮 了较全面 的阐述 , 中煎 服 法 的独特 之 处 在现 在 的 临 其 床应 用 中也是行 之有效 的 。中药的治疗 作用 与其 煎煮
表里的大肠 , 见泄 泻或 腹痛症 状。此虽 为举 例 , 体 故 但 现 了症 状出现 与感邪轻重有一定关 系。
5 六 腑 之 咳
7 2 关于 “ 皆聚 于 胃, 于 肺 ” . 此 关 的问题 : 原文 “ 皆 此 聚于 胃, 于肺 ” , 对该 篇 的全 面 总结 , 关 句 是 虽有 五 脏 六腑 咳之分 , 总结 起 来 讲 , 肺 与 胃的关 系更 为 密 但 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

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
更新日期:2011-09-21 点击:董永悦
提要探讨《伤寒论》中大黄的四种煎煮方法(后下、汤泡、先煎、同煎),以说明传统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中药煎煮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伤寒论》;大黄;煎煮方法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3-0241-01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cocting Method of
Radix et Rhizoma Rhei in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DONG Yong-yue
(Dalian Hospital for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Liaoning 116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four kinds of decocting methods of Radix et Rhizoma Rhei in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use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structing the decocting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Radix et Rhizoma Rhei; Decocting method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言精义奥,法简用详,其在汤剂煎煮方面也有严格详细规定。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

它是仲景较常用的一味药,根据在具体汤剂中所起作用,相应的煎煮方法也不相同。

《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汤剂处方共12张,煎煮方法有四种:后下,汤泡,先煎,同煎。

大黄后下有三张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讠严语”[2];大承气汤以“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2];茵陈蒿汤中“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2]。

三方均取大黄除热之功,以泻下为验。

大黄中所含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茵醌类的葡萄糖甙或双蒽酮甙),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双蒽酮甙作用最强。

双蒽酮甙为番泻甙A,B,C,D (Sennoside A,B,C,D)。

此外,尚含鞣质类物质约5%,为收敛成分,其中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γ-儿茶素等。

近据报道,大黄尚含四种大黄甙(Rheinoside A, B, C, D)。

亦为泻下成分[3]。

大黄中双蒽酮甙在初加热时较鞣质类成分易于溶出,然而长时间煎煮,则大黄鞣质类物质溶出较多。

大黄的泻下成分容易分解,泻下作用减弱,收敛作用增强。

所以上三方均后下,不宜久煎,在这一点上,现代关于大黄成分研究对仲景的用法解释明确。

大黄汤泡有两张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两方均以“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2]。

莫枚士更明确地说:“此症虽寒痞并见,而痞经大下,仅为余疾不尽,故三味但泡不煎,欲其不甚着力耳[4]。

所谓汤泡,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2]。

麻沸汤即百沸汤,是煮沸多次的开水,含无机盐类极少。

大黄经沸水短时间浸泡,所含成分只有一小部分溶出,只能起到“苦入心,寒除热”的作用,无泻下作用。

大黄先煎只有大陷胸汤。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汤涤”[2];成无己以为“……是以甘遂
为君……是以大黄为使,莫文泉却认为……”故以大黄而臣以硝,使去结热,而佐以甘遂行水,故其分独轻,观方下煎法自明。

成注未免倒置[4]。

从方中剂量看,大黄六两,甘遂一钱(匕),大黄是甘遂的60倍或107倍,所以大黄是君药无疑。

大黄先煎,即所谓君药先煎,使君药的成分尽可能溶出,臣药或佐使之药,可以次于君药溶出。

尤在泾在比较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煎法及临床运用时分析更透彻: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心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

且大承气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

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5]。

大黄与方中诸药同煎有六张处方: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小陷胸汤、桂枝加大黄汤。

各方中大黄或为臣药佐使之药,作用各不相同,或荡涤肠胃,或泻下结热,或下瘀血,或开血闭,或泻实。

各随其在处方中所起作用而施用。

大黄,中医号称“将军”,在现代药理学中仅被列为刺激性泻药一类,其地位和西药的双醋酚汀之类泻药相当,而按中医理论应用大黄则大不相同……大黄的作用是多方面[6]。

所以,仅凭大黄的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研究来解释大黄在汤剂处方中各种不同的煎煮方法,显然很不完全;鉴于中药物质中所含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复方中各药物在不同煎煮方法下所发生反应的复杂性。

使用现代研究结论指导中医临床则力所不逮。

因此,研究中药必须以传统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为指导,中药的现代研究只能作为借鉴,不可本末倒置,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简介:董永悦(1973-),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人,现任辽宁省大连市妇产医院药师,学士学位.
作者单位:董永悦(辽宁省大连市妇产医院116012)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3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4,133,142,115,105 [3]任仁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6
[4]莫枚士.经方例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32,68
[5]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8
[6]韩志文.名医医术精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