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公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公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1 概述绵玄路是绵竹重要的县道公路,沿线经过绵竹城区、遵道镇通至金花镇,也是绵竹沿山经济开展、旅游开发的重要通道。

“5.12”特大地震使该路受到严重破坏,遵道镇、金花镇境内破坏尤为严重,原砼路面板块断裂、沉陷、山体滑坡、路基缺陷、桥涵损毁、交通工程设施损坏。

在?绵竹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根底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1〕?交通网络布局调整中明确提出绵玄路绵竹至遵道段8公里按一级公路改建,沥青混凝土路面。

本工程对遵道、金花镇灾后重建意义重大,急需进展道路恢复,完善功能结构。

我公司受绵竹市交通局委托,经实地踏勘,资料搜集,对该路段进展路面改建设计,以确保道路满足使用要求。

1.1任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国家部委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标准。

1.2设计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并结合公路现状,分段实施改造设计,工程采用以下技术指标: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 60km/h路基宽度: 22m行车道宽度: 4×3.75m中间带宽度: 2.5m中央分隔带宽度: 1.5m硬路肩宽度: 2×2.25m路面结构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拱横坡: 2%超高方式: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涵顶横向宽度:与路基同宽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及大、中、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1/10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5g1.3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和推荐方案确实定测设简况根据工程相关规划资料,在1:5000地形图上,进展方案初拟工作;外业测量前组织路线、路基路面等技术人员人员进场实地踏勘,并根据踏勘成果拟定路线方案。

首先对拟定的路线线位进展全线实地放线,并完成了相应的路线、路基、地质、桥涵、筑路材料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测量与调查工作。

在进展测量的同时,各专业组对本路段进展广泛、全面的根底资料收集、调查和勘测工作,实测了有关控制点坐标,收集了沿线有关城镇、水电、路网规划资料。

道路部分施工图纸设计说明

道路部分施工图纸设计说明

道路部分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一)一、设计依据及主要资料1、2010年3月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发给我院的工作函;2、甲方提供的规划路图图及地形(电子图);3、本院编制的《安徽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宜黄东侧用地规划修改方案(讨论稿)(2010.3)》4、本院设计的《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八里路(三号路—滨口路〈工程施工图〉文本(2008年3月)。

5、甲方提供的宜黄线公路与规划七号路接顺处实测标高;6、本院编制的《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七号路(宜黄线~十二号路工程》、初步设计文本。

7、2010年5月19日关于《宁国经济开发区河沥溪园区七号路》(宜黄线~十二号路工程》、初步设计的评审会相关精神及会议纪要。

8、《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1月)9、本院现场踏勘成果。

1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O40-2002);15、《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二、主要技术指标:1、设计道路等级:城市支路Ⅲ级。

2、设计计算荷载:汽车BZZ-100标准轴线。

3、设计车速:V=30Km/B。

4、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T=20年。

三、设计内容及变更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的七号路(宜黄线~十二号路)为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内规划道路,全长约0.875KM,道路路段红线宽度18 m,定性为城市支路,设计道路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与宜黄线、八里路、十二号路相交,道路全线设一处平曲线,半径为R500,根据初设会审相关意见,其中与宜黄线采用近期与现状道路边线接顺的方式,与八里路和十二号路交叉口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详见相关设计。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参考)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参考)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1.工程概况本方案设计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X=2789366.23058,Y=532803.32505;设计终点桩号为K5+334.790,坐标为:X=2792400,Y=529400。

路线全长5334.790m,全线设有两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2X10,K0+200~K0+300,K5+120~K5+160)、8道涵洞。

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根据本项目在总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结合公路设计规范,确定本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为:本次设计一律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25m圆曲线一般最小径:200m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0m圆曲线不设加宽值最小半径:250m最大纵坡:6%路基宽度:10m路面宽度:7m小桥和涵洞: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公路Ⅱ级3、道路工程设计3.1道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原则:平面线形应流畅顺适,利于安全行车,与地形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施工技术条件、地质气候、材料来源等其它影响因素;处理好道路与农业、城镇、居民的关系,要努力做到“近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注意与农业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要占高产田地和经济作物田地,注意与农田水利设施、当地土地规划良好结合;充分重视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地貌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同时对特殊地质的处理将增加工程费用,应尽量绕避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必须穿越时应选择合理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生态平衡。

本路线起于206省道,止于店上村,总长5241.692米。

线形设计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为依据,按60km/h二级公路的标准来进行设计。

DL-02G319施工图设计说明书(道路)

DL-02G319施工图设计说明书(道路)

说明目录1. 概述 (2)1.1工程地理位置 (2)1.2工程概况 (2)1.3设计标准 (2)1.4设计依据 (2)1.5设计规范 (3)1.5.1 通用部分 (3)1.5.2 道路交通部分 (3)1.5.3 桥涵设计部分 (3)1.5.4 管线工程部分 (3)1.5.5 照明部分 (4)1.6项目研究过程 (4)1.7图纸组成 (4)2.初步设计评审执行情况 (4)3.1地形地貌 (4)3.2气候条件 (4)3.3工程地质条件 (4)3.3.1 岩层构成 (4)3.3.2 水文地质 (5)3.3.3 场地地震效应 (5)3.4筑路材料 (5)3.5工程用水、电 (6)4.技术标准 (6)5. 总体及道路工程 (7)5.1平面设计 (7)5.2纵断面设计 (8)5.3横断面设计 (8)5.3.1 G319主线标准横断面 (8)5.3.2 南、北辅道标准横断面 (8)5.3.3 坪头路标准横断面 (8)5.3.4 永安大道标准横断面 (9)5.3.5 横断面加宽方式 (9)5.4交叉口设计 (9)5.4.1永安大道交叉口 (9)5.4.2 永和路交叉口 (10)5.4.3 坪头路交叉口 (10)5.4.4 丰裕路交叉口 (11)5.4.5 永裕路交叉口 (11)5.4.6 加油站出入口 (11)5.5路基设计 (12)5.5.1 路基填筑 (12)5.5.2 桥头、涵洞路基处理 (12)5.5.3低填浅挖路段及陡路堤设计 (12)5.5.4 不良路基处理 (12)5.5.5 路基防护 (13)5.5.6 道路排水 (13)5.5.7 路基土石方及取土、弃土设计 (13)5.6路面结构设计 (13)5.6.1设计原则及依据 (13)5.6.2路面结构 (13)5.6.3 G319国道主线加铺前病害处理 (14)5.7人行过街设施 (14)5.8公交站设置 (14)5.9无障碍设计 (14)5.10改路改沟工程 (15)5.10.1 永社公路改路 (15)5.10.2 村道改路及既有沟渠改移 (15)5.10.3 项目终点临时道路A、B匝道 (15)5.11引水工程加固方案 (15)6.道路建筑材料要求 (15)7.环境保护 (17)8.施工技术要求 (18)8.1施工准备、放线 (18)8.2路基施工 (18)8.3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18)8.4沥青混凝土施工 (18)8.5人行道施工 (19)9.施工注意事项 (19)10.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 (20)设计说明书1. 概述1.1 工程地理位置G319国道(人人家至永裕北路)浏阳制造产业基地段扩建主线及辅道工程位于位于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中部,西接长沙市,东连浏阳经开区。

路网工程-5号上山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路网工程-5号上山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寨山坪南部路网工程・5号上山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1.l项目背景及项目区位寨山坪南部路网工程-5号上山路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科学谷,是寨山坪南侧上山的一条重要通道,起点接于含金路,终点接半山环南路。

本次设计道路全长907.082m,四级公路([类)标准,设计速度15km∕h,标准路幅宽度7m,双向双车道。

区位示意1.设计内容1.1设计内容设计内容包含;交通标志、标线、监控设计.2.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2.1国家现行规范及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GB/T36670-2018)《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GBTI8226-20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22)《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21)《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22)《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24722-2020)《交通技术监控成像补光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A/T1202—2022)《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201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19)《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2016)《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832-2014)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与规定3.3地方现行规范及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范设置指导意见》《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关于在全市现有斑马线上施画“我文明・靠右行”文明交通提示语的通知》(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公安局20200901)4.交通标志设计4.1标志设置设置交通标志旨在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充分发挥其舒适、安全的效能。

道路交通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道路交通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道路及交通施工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本设计项目为XX市XXXX道路改造工程。

现状XXXX路为12~14m宽水泥混凝土道路,两侧各有5~9m宽人行道。

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好坏不均匀。

道路两侧为建筑工地、商业街道、学校、机关单位、居民楼、医院。

道路起点与XX市主干路民主南路相交,终点至在建1#大桥及大潭映像小区。

XXXX路为XX市的城市次干路,它的建设为解决XXXX路线区域内部及连接1#等地方交通提供便利。

本项目的改(扩)建,能减少人民路的交通压力,与1#大桥的配套建设,构成新的一条通往1#居民区的交通要到。

二、设计工作范围及任务本项目工程设计范围包括道路路基路面、交通及沿线安全设施工程、雨水排水工程等。

施工图设计在方案阶段设计已确定的线路走向、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标准和重大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并在勘测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统计主要工程数量等。

本项目改造要求:路面沥青化、市政管线下地。

三、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一)、设计标准XXXX路为改造工程,执行城市次干路标准,采用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1、计算行车速度:30km/h2、停车视距:30m3、平曲线最小半径:R=45m4、竖曲线最小半径:凹R=1400 m,凸R=1500 m5、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6、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7、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5年8、标准路基宽度:道路红线宽度18.0~33.5 m,双向两车道9、地震基本烈度:Ⅵ度(二)、采用相关的规范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四、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XXXX路为改造工程,部分路段路面设计新建沥青混凝土,部分路段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混凝土(白加黑)。

道路施工图说明

道路施工图说明

目录一、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区概况 (1)1.1项目名称 (1)1。

2项目区位置 (1)1.3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1)2变更说明 (1)3道路工程 (1)3.1现状分析 (1)3。

2设计依据及原则 (1)3。

2。

1设计依据 (1)3.2.2设计规范 (1)3。

2。

3设计标准 (2)3.3工程概况 (2)3。

4工程设计概要 (2)3。

4.1 机耕道设计 (2)3。

4。

2 人行道设计 (5)3.4。

3 涵洞设计 (5)3.5施工注意事项........................................................................................ 6 3.5。

1 施工放线 . (6)3。

5。

2 路基路面 (6)3.5.2.1材料技术要求 (6)3。

5。

2。

2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求 (7)3。

5.3 涵洞 (8)3。

5。

3。

1挖基 (8)3.5.3.2基础 (8)二、设计图纸三、施工图预算武隆县土坎镇狮子崖生态猪腰枣园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区概况1。

1项目名称武隆县土坎镇狮子崖生态猪腰枣园。

1。

2项目区位置武隆县土坎镇新坪村新坪社、茶店社,五龙村五龙社、双石社,关滩村关滩社、联合社。

1.3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区红线范围1027亩,可利用面积864亩,主要种植猪腰枣,其中包含建筑205.19m2。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灌溉工程、土地整理工程、种植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

本设计为该项目的道路工程设计。

2变更说明初步设计中拟建机耕道1125.9m,拟建1。

2m宽人行道5689。

8m。

施工图设计阶段经过现场踏勘及方案优化,对道路路程做出了相应调整,施工图设计中拟建机耕道里程调整为566。

02m,人行道宽度调整为1。

2m和2m,其中1。

2m宽人行道调整为2895m,2m宽人行道调整为3286m。

3道路工程3。

1现状分析本工程道路的地理环境为山岭重丘区,现状道路的路况比较差,主要为3m宽的泥结路面,各项指标相差比较大,本设计主要针对原有道路进行各项设计指标的优化,路面进行硬化处理等。

矿机村市政道路工程(二标段)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

矿机村市政道路工程(二标段)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

矿机村市政道路工程(二标段)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规模矿机村市政道路工程(二标段)为城市支路,道路设计宽度为6.5m,本次实施范围为里程桩号K0+100~K0+390段,本次设计长度为290m.本次实施道路总长290m,实施范围为K0+100—K0+390,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单向一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6.5m,道路行驶方向右侧设置2.5In宽停车位,车行道路幅宽度4m。

本次设计内容包含排水。

2.设计依据与规范2.1主要依据本项目业主为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整治储备中心。

(1)我院与业主箍订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3)石坪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国家及重庆市地方相关规范、批文、文献和资料2.2主要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图集(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5)《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8)《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03.01(重庆市规划局)(13)《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14)《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15)《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16)《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17)《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18)《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DJBT-103)(19)《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U-2010(2016年版))(2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21)《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2018年9月13日)(22)《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建(2018)558号2018年10月9日)(23)《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2017年版)(24)《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2017年版)(25)《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26)《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27)《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_246:2008)(28)《重庆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2000.04)(29)《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9.11.18)(30)《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19)10号2019年4月3日)(3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3,排水体制(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1 概述1.1项目背景黄陂区是武汉市版图面积最大的新城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分别占武汉市的1/4和1/8,是武汉市的北大门。

不久前制定的“十一五”规划,黄陂确定“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把黄陂建设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区、都市农业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区、宜人居住区”的战略目标。

武汉市黄陂区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巨大。

区域内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是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规划建设项目。

根据武汉市《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武汉临空经济区是武汉市重点发展的八大主体功能区之一。

其中航空企业总部区位于黄陂区北部新城西南侧,属宋家岗地区,该总部区的建设将成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临空经济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于临空南路,北止于临空中路,路线全长522.297m (桩号K0+000~K0+522.297),设计速度为30km/h,道路红线宽30m。

项目的建设对经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沟通区域内相关道路的横向连接、完善区域路网规划、推动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设计依据1、《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2、《黄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某某1:500地形图;4、区发改委关于《武汉临空经济区某某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批复(陂发改投资【2017】356号);5、武汉临空经济区某某道路工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6、本项目工程勘察报告和纵、横断面测量资料;7、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及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1.3执行工程初步设计意见批复情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和内容:本次某某道路排水工程西起临空南路,沿线与福乐路相交,东至临空中路,施工全长1074.386m,规划路幅宽20m,采用“一块板”断面形式,标准横断面布置为12m车行道+2×4m人行道。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某某道路排水工程的道路、排水、给水、电力、通信、照明工程等。

执行情况:本次设计严格按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

1.4 工程范围、建设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1.4.1 工程范围拟建某某道路工程南起于临空南路,北止于临空中路,路线全长522.297m,红线宽为30m。

设计范围为临空南路至临空中路段平交口,且两平交口均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起、止里程分别为K0+000(坐标:X=3406542.1156,Y=525360.5667)、K0+522.297(坐标:X= 3407038.1078,Y=525524.2310)。

施工起点(X=525364.515,Y=3406554.081),施工止点(X=3407034.946,Y=525523.127)。

标准断面形式为:红线宽30m=4.0m(人行道含树池)+3.5m(非机动车道含树池)+15.0m(行车道)+3.5m(非机动车道含树池)+4.0m(人行道含树池)。

1.4.2 建设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给水、电力、通信、照明、绿化工程等。

2 工程主要建设条件2.1场地地形地貌、气象情况拟建道路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境内,路线起点位于临空南路,自南向北布展,终点接临空中路,附近路网大部分形成,交通较为便利。

拟建道路沿线主要为剥蚀堆积垄岗状平原地貌,沿线地形起伏较小,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面标高一般在23~25m,相当于长江Ⅲ级阶地。

黄陂区内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1100~1450mm,雨水多集中在4~10月份,约占全年雨量84%~88%。

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达2262.0mm,最少仅657.1mm。

季节降水分配不均,夏季雨量最多430~530mm,占全年雨量36%~45%。

多年平均器皿蒸发量1447.9mm,绝对湿度年平均为16.4毫巴,湿度系数0.90,大气影响急剧深度1.35m。

区内4~7月盛行东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北风和东北风,最大风速29.6m/s,风向西北,最大风力10级。

大风以4月最多,9、10月最少。

2.2 沿线周边环境、控制性建筑、地上地下管线情况2.2.1 沿线周边环境与建筑情况某某道路排水工程起终点现状为已修建城市道路,拟建道路两侧为房建施工区域。

2.2.2 沿线地上地下管线情况拟建道路勘察范围内未发现管线、障碍物等不利埋藏物分布。

2.3工程地质2.3.1地质构造勘察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以西与江汉平原(断陷)的东北部的交接地带。

江汉平原(断陷)是在古老变质岩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中生代盆地。

在白垩~第三纪红色沉积盆地之上,又堆积了一套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组成江汉平原广泛分布的第四纪沉积物,项目区内地质构造行迹被第四纪沉积物全部覆盖,成为隐伏构造,附近无活动断裂经过,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2.3.2场区地层结构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野外地质调绘与钻探成果,拟建道路沿线出露及揭露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类(Qml)和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Q2al+pl)成因粘性土层及粘性土夹砾石层。

根据地层时代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勘察区内的地层进行分述而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主要为素填土,道路沿线均有分布,黄褐色为主,松散状,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及砖块,局部夹较多建筑垃圾,均匀性较差,堆填年限小于1年。

2. 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该层在拟建道路沿线广泛分布,为河流冲洪积形成的松散堆积层。

上部主要为褐黄色、棕红色粉质粘土及粘土,以硬塑状为主,局部经水泡作用呈可塑状。

具网纹状结构,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水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石及针铁矿等,结构紧密。

局部夹石英质砾石。

局部具弱膨胀性。

下部为粘土夹砾石层,由棕红色、灰白色粘土及砾石组成,具二元结构特征,砾石含量20-25%不等,成分为石英及脉石英,分选较差,粒径一般在3~40mm,多呈圆棱状。

砾石空间分布不稳定,常呈透镜状零星分布,局部富集较多卵石。

地层主要特征表2.3.3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1.不良地质作用根据武汉市区域地质资料,拟建道路范围内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本次勘察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采空区、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适宜道路建设。

2.特殊性岩土根据本次勘察成果,拟建道路范围内的特殊性岩土有人工填土和膨胀性土。

3.人工填土道路沿线广泛分布人工类填土,局部地段为临时堆弃土,厚度变化较大,主要由粘性土新近回填而成,未经压实或稍作压实,没有达到路基土的压实要求。

沿线人工填积层分布情况见表2.8.2-1。

沿线人工填积层分布情况表道路范围内老粘土为第②-1层粉质粘土和②-2粘土,根据本次勘察所采取的5组样品的试验成果,其自由膨胀率为13~49%,其中自由膨胀率小于40%的样品有3组、大于或等于40%的样品有2组,说明拟建道路范围内老粘性土普遍具弱膨胀性。

2.4场地地基土工程特性评价2.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拟建道路沿线:①无动力地质作用的破坏影响;②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因此道路沿线场地稳定。

拟建道路沿线:①场地稳定;②土质较均匀、密实,地基稳定性较好;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很小;④地形相对较平坦,排水条件较好。

因此道路沿线场地适宜道路工程的建设。

2.4.2地基土均匀性评价拟建道路地处Ⅲ级阶地,现状地形较为平坦,起伏较小,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的土层状态有可塑和硬塑,厚度变化较小,坡度小于10%,属较均匀地基。

2.5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根据本次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成果,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分布有人工填土(Q ml)层和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Q al+pl2)层。

拟建道路上部为素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建议进行换填或压实处理,对厚度大于3m的素填土进行强夯或复合地基加固处理;并建议对设计路面表层的膨胀土(②-2层老粘性土)进行掺灰改良处理。

2.6水文地质条件2.6.1地表水拟建道路范围内地表水不发育,勘察期间,仅局部坑洼处有少量积水。

根据本次勘察在拟建道路西侧约300m附近水沟所采取地表水样分析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5条判定,拟建道路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6.2地下水拟建道路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人工填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勘察期间,实测地下水位埋深1.30~1.80m,相当于标高22.56~23.99m。

水位、水量与地形及季节关系密切,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水量总体较为贫乏。

地下水对工程一般影响较小,施工时可及时抽排疏干处理。

2.6.3地表水及地下水腐蚀性判定根据本次勘察在LK5(K0+331)钻孔所采取地下水样分析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5条判定,拟建道路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7场地地震效应拟建场地超出了《武汉市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的范围,因此不进行地震小区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武汉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设计特征周期均为0.35s,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拟建道路可按六度设防;排水管涵均属标准设防类,按六度设防。

3 设计技术标准3.1 主要采用的规范3.1.1 道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 193-20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2013)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3.1.2 给排水《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年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2015年版)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43-2010) 《水及燃气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T13295-201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 -2003)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 《基坑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159-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201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武汉地区市政管线检查井技术规定》(WJG 220-2012)《市政公用工程细部构造做法》湖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推荐图 (13EZ001)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06MS201) 3.1.3交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1995)《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3.1.4 电气《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道路照明用LED灯性能要求》(GB 24907-2010-T)《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 T31832-201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74-2006)《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 (07SD101-8) 《通信管道人孔和手孔图集》(YD5178-2009)3.1.4 其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3.2 设计技术标准3.2.1 道路、交通1.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