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染黄植物名实考辨
黄染料植物

黄染料植物黄染料植物是指可以提取出黄色染料的植物。
这些植物通常含有丰富的黄色素,可以用于染色、印染和织物加工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染料植物及其用途。
1. 藏红花藏红花是一种宝贵的黄染料植物,也是世界三大名贵香料之一。
它的花瓣中富含的黄色素可以提取出高品质的黄色染料。
这种染料具有良好的抗光、耐洗、耐摩擦等特性,适用于染色纺织品。
此外,藏红花还具有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中,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
2. 花叶木槿花叶木槿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花朵呈黄色或橙黄色。
这种植物的花瓣中含有丰富的黄色素,可以提取出染料。
黄色染料可以用于染色纺织品,使其呈现出明亮的黄色。
此外,花叶木槿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方面。
3. 百合百合是一种优美的花卉,其花朵呈钟状或喇叭状,颜色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黄色花朵。
黄色花朵中的黄色素可以提取出染料,用于染色织物。
黄色染料可以使织物呈现出明亮的黄色,增加视觉效果。
此外,百合还具有美容功效,可以用于调理皮肤,增加皮肤的光泽。
4. 石斛兰石斛兰是一种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的植物,其花朵呈黄色或橙黄色。
黄色花朵中含有的黄色素可以提取出染料,用于染色织物。
黄色染料可以使织物呈现出明亮的黄色,增加视觉效果。
此外,石斛兰还具有抗菌、抗氧化等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中。
5. 金盏菊金盏菊是一种常见的观赏花卉,其花朵呈鲜黄色。
黄色花朵中的黄色素可以提取出染料,用于染色织物。
黄色染料可以使织物呈现出明亮的黄色,增加视觉效果。
此外,金盏菊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方面。
总结起来,黄染料植物具有丰富的黄色素,可以提取出高品质的黄色染料。
这些染料适用于染色、印染和织物加工等领域,能够赋予纺织品明亮的黄色。
此外,黄染料植物还具有药用和美容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黄染料植物,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黄色染料的需求,同时也发挥了植物的多重价值。
《诗经》“卷耳”名实辨证

辨》指 出 : “ 卷 耳其 实 应 当 是草 耳类 的可 食 用 的植 物。 ” “ 据 笔者 考 察 , 山西 有一 种 民间称 为 ‘ 地蔓 ’ 的 野菜 , 淫雨 后 生 草 中 , 状如木耳而小。 ” ① 但 此考 辨
没有 引起 重视 , 对“ 卷 耳” 的误 解 依 旧 。所 以 , 有 必
类衣 物借 以传播 。 虽然 中国原 不产 卷 耳 ,但 早在 古代 时就 经 由牲 畜买 卖 而传 入 , 即《 博物
2 . 《 汉 语 大 词 典》 。1 9 8 8年 版第 2卷第 5 3 5页 : 【 卷耳l ① 菊科 植 物 ,又称 “ 苍 耳”或 “ 臬 耳” 。《 诗 ・ 周南 ・ 卷 耳》: “ 采 采 卷耳 , 不盈 顷
作者简介: 张鹏飞 ( 1 9 7 5 一) , 男, 湖北竹 山人, 湖北师范学 院语言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 主要从事文字音韵训诂研究 。
① 黄冬珍 : 《 “ 卷耳” 名物考辨》 ,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D2 0 0 5年第 4期。
1 2 1
长江学术 -2 0 1 3 年第 4期
采: 同“ 抹” 。采 采 , 即抹 了又抹 。卷 耳 :
5 . 没 有 考虑 人们 采 “ 卷 耳” 的用 途 , 古 人采 集植 物 主 要 是食 用 、 药 用 或作 香 料 染料 等 。如 果采 “ 苍 耳” 即“ 羊 带来 ” , 不 可食 用 , 一 般 采之 何 益 ?
又名 鼠耳 , 菊科 , 春 日野 生 , 嫩 苗可 合 米粉 作
子” , 可作 药用 。
、
现 当代几种代 表性的注释及其
致 误 的 原 因
4 . 潘 富俊 《 诗经植物 图鉴》 , 上海书店 出版社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色、染色及植物染料2011-11-29 13:42:34资料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后形成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
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色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色、植物染料及颜色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色❤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
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
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浅论传统服饰中黄色系的色彩应用

浅论传统服饰中黄色系的色彩应用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Yellow Colors in Traditional Clothing马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00084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核心之一,黄色系服饰色彩融汇了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文化寓意、艺术审美和礼制教化等综合因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系别。
本论文以黄色系服饰色彩为研究对象,对黄色系的色彩观念、命名分类、文化风尚、权利象征及现代应用等演变进行阐述分析,来探讨黄色系在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多重语意和文化应用,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进一步探索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合新生。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re colo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the yellow colors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concepts,cultural meaning,artistic aesthetics and etiquette of ancient culture,which form a unique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 color system.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yellow clothing colo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nalyze and classify the evolution of color concepts,names,cultural fashion,right symbol and the modern application,etc.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multiple semantics and cultural application of yellow colors in traditional clothing is hope to draw nutrients from it,and further explore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colors in modern design.关键词:黄色系;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应用Key words:the yellow colors,traditional clothing color,cultural application引言服饰色彩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能够有效传达出穿着者的性格、身份、职业、爱好等生活状态和社会属性。
大黄--鉴定 (1)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
叶缘平坦不皱,叶片掌状浅裂至深裂
药材 性状 主要 成分
荧光 功效
直径可达10cm或更大,根茎横切面髓 部有星点,气清香
直径一般不超过5cm,根茎横切面髓部无星点, 无大黄清香气。商品中根的比例很大
主含结合性蒽醌衍生物,不含土大黄苷 主含土大黄苷,仅含痕量的结合性蒽醌衍生物
棕色至棕红色荧光,不显亮紫色荧光 有泻下作用 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无泻下作用
天山大黄
藏边大黄
河套大黄
华北大黄
• 国外用药情况:
– 亚洲药典 除收三种正品大黄外,还收信州大黄(R.corianum.)及其杂交种。 – 日本药典 同亚洲药典,并注明信州大黄为朝鲜大黄(R.corianum.)与掌叶 大黄的杂交种,并规定大黄及大黄粉:(HPLC法测定)番泻苷A的含量规 定应在0.25%以上。 – 印度药典 用波叶组藏边大黄(二次大战后大量输入美、英等国)。 – 朝鲜用大黄为(R.undulatum.) – 美、英药典 收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及其杂交种。英国药典规定每100g含番 泻苷A≥1.0%,总蒽醌≥3.5%,不得检出土大黄苷。45%的乙醇醇浸出物大 于35.0%。每100g含总灰分≤10.0%。含酸不溶性灰分≤8.0%。 – 前苏联药典 收唐古特大黄(作为掌叶大黄的变种)。 – 德国药典 收掌叶大黄、药用大黄。 苏、英、西德均规定其总蒽醌含量不得少于3.0%,苏、英、日、德还规定 了检查异种大黄土大黄苷项。 目前各国评价大黄的优劣,即以结合型蒽醌衍生物的含量和土大黄甙反应 为指标。
掌叶大黄横向切断面
名词术语:
锦纹:指药材表面或横切面上 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 及星点交互排列形成的织锦状 纹理,习称锦纹,如大黄。 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髓 部的异形维管束呈暗红色的星 芒状小点,习称星点。
本草文献中所见茱萸名实考

莱萸之 异名 的“ 薇” " 3为“ - 薮” 字形 体之讹 , 其 所指 即 为唐 代 苏敬 等人所 编修 《 新修 本 草 》 中的“ 食 茱 萸” 。《 五十 二病 方 》 中所 载 “ 茱 萸” 相 关 药名 , 如“ 产豚 豪” 指 新鲜 而肥 大丰 满的食 茱 萸、 “ 朱 臾” 及“ 树 臾” 指 昊茱 萸 , “ 豪之 朱 臾” 及“ 投本 ” 指食 茱 萸。 关键词 : 本 草文 献 ; 莱萸 ; 名 实; 考辨
中图分 类号 : R 2 8 1 1 本 草文 献 中的茱萸 考 辨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0 5 — 0 1 3 2 — 0 2
1 . 1 本草 文献 中 的茱 萸 。 考“ 吴茱 萸” 见 于早期 本草 经典 《 神农 本草 经》 中: “ 吴茱 萸 , 味辛 , 温 。主温 中 , 下气 , 止痛 , 咳逆 , 寒热, 除湿 、 血痹 , 逐风邪, 开 腠理 。 根: 杀 三虫 。 一名菠, 生 山谷 。 ” 『 1 ] 此后 , 历代 主要本 草文 献 中皆依 此认 为“ 吴 茱萸 ” 为正 名 , 并 间 附 当时流 行于 世 的诸 多异 名 。 例如 , 集 录魏 晋 时期 诸多 名 医 “ 附经 为 说 ” 而成 书 的《 名 医别 录》 中已经对 “ 茱萸 ” 有 了一些 辨识 , 认为 “ 吴 茱萸 … …一 名菠 …… 此 即今 食茱 萸 。《 礼记》 亦名 菠 , 而 俗 中呼为 薇子 , 当是不 识 菠字 , 菠字似 菠字 , 仍 以相传 。” 【 直至唐 代苏 敬等 人编 撰 《 新修 本草 》 时 对“ 茱萸” 一药更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 : “ 吴茱萸……谨按: 《 尔雅 ・ 释 木》 云: ‘ 椒椴 醌棣 。 ’ 陆 氏《 草木 疏》 云: ‘ 椒, 极属 , 亦 有极 名 。 ’ 陶误 也。 ” 【 于此 始另 出“ 食 茱萸 ” 一药 , 认为 “ 食茱 萸 , 味辛 、 苦、 大热 、 无 毒, 功用 与吴 茱萸 同 , 少 为劣 尔 , 疗 水气 用之乃 佳 。 皮薄 开 i z l 者是 , 虽 名 为食 , 而不堪 啖 ” 。 唐 代 陈藏 器所 作 《 本 草拾 遗 》 中对 “ 食茱 萸 ” 论 之较 详 : “ 食茱 萸 … …《 本 经》 已有 吴茱 萸 , ……且 茱萸 南北 总有 , 以吴地 为好 , 所 以有吴 之名 。 两处俱 堪人 食 , 若 充药用 , 要 取吴 者 。 止可 言汉 之与 吴, 岂得 云食 与不 食 ” [ 5 1 。宋代 苏颂 著《 本 草 图经 》 也认 为 “ 食茱 萸 , 功 用 与吴 茱萸 同 , 或 云 即茱萸 中颗粒 大 , 经 久 色黄 黑 , 堪啖 者是 , 今 南北 皆有 之 。……蜀 人呼其 子 为艾子 , 盖《 礼记 》 所 谓 菠者 , 菠, 艾 声讹 故云 尔 。宜 人食 羹 中 , 能发 辛香 ” 。 明代李时珍著《 本草纲 目》 将《 本草拾遗》 和《 本草图经》 中的 “ 檬子” 一药 并 入 “ 食茱萸” 条文 中 , 并进一步厘清了“ 食茱 萸 ” 与 “ 吴 茱萸 ” 属性 的异 同, 认为“ 数 说 皆因茱 萸二 字相混 致误 耳 。 不 知 吴茱、 食 茱乃 一类二 种 。 茱 萸取吴 地者 人 药 , 故名 吴茱 萸 。 檬 子则 形 味 似茱 萸 , 惟 可食 用 , 故名 食茱 萸 也 。 ……郑 樵 《 通 志》 云: ‘ 檬 子, 一名 食茱 萸 , 以别吴 茱萸 。 ’ 《 礼 记》 ‘ 三牲 用 毅 ’ , 是 食茱 萸 也 。 食 茱萸 、 檬子 、 辣子 , 一 物也 。” 【 琪 后 本 草文 献 中所论 “ 茱萸” 皆不 出上引诸 说 的范 围 。 1 . 2 吴 茱萸 和食 茱萸 的基原 考 。《 中华 本草 》 引江 西省 药物 研究 所 调 查报 告称 , 现今 吴茱 萸 的产地及 形态 与《 本 草 图经 》 中 的药物 条 文 说 明基 本相 符 , 只 是实 地考 察 其 花为 白色 , 与《 本 草 图经 》 所 载 “ 三 月开 花 , 红 紫色 ” 不 同。《 本 草图 经》 “ 吴茱萸” 条 文 中另 附有 两 幅吴茱 萸 的形 态插 图 , 一 为 临江 军 ( 今 江 西 省清 江 ) 吴茱 萸 , 一 为 越州( 今 浙江 省绍兴 ) 吴茱 萸 。 另如《 本 草 图经 》 “ 食茱萸” 条 文 中亦 附有 蜀 州 ( 今 四川 省 崇 庆) 食茱萸的形态插图 。诚如李时珍所言“ 吴茱 、 食茱乃一类二 种” , 经考 知二 者 的药物 基原 皆可归 人芸 香科植 物 一类 , 吴 茱萸 的 基 原为 芸香科 植物 吴茱 萸 的未成熟 果实 , 食茱 萸 的基原 为 芸香 科 植 物樗 叶花椒 的果 实 。 这两 种药 物 的形态 特征及 药用 功效 大 皆相 似, 唯有前 者人 药 以吴地 所产 者为 道地 药材 , 故称 吴茱 萸 ; 后 者 因 药 物形 态特征 及药 用功 效与 前者相 似 , 唯其 可食用 , 故 名食茱 萸 。 2 茱萸 的命 名之 由考 2 . 1 极字本义考。考“ 椴” 字见于《 说文・ 木部》 : “ 椴, 似茱萸 , 出淮 南。 从木毅声。 ” 朱骏声认为“ 椒一名菠, 亦名檬子, 薇疑即菠之误
古代染料植物

古代染料植物在古代,人们使用植物来提取染料,用于染色各种织物和纤维。
这些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成为了古代人们衣物装饰的重要元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常用的染料植物。
1. 蓝靛:蓝靛是一种从蓼蓝的叶子中提取的染料。
它具有浓郁的蓝色,是古代染色中常用的蓝色染料之一。
蓝靛染料在古埃及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用于给织物和纺织品染色,尤其是用于制作高贵的蓝色丝绸。
2. 柘木:柘木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它的树皮和木材中含有丰富的染料成分。
柘木染料可以提取出红色和棕色的颜料,被广泛用于染色丝绸和织物。
柘木染料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等地都有悠久的历史。
3. 蓝草:蓝草是一种生长在欧洲的植物,它的根部含有丰富的蓝色染料。
蓝草染料可以提取出浓郁的蓝色,被广泛用于染色织物和纺织品。
在古代欧洲,蓝草染料是非常珍贵的,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负担得起使用。
4. 紫草:紫草是一种生长在亚洲和欧洲的植物,它的根部含有丰富的紫色染料。
紫草染料可以提取出深紫色,被广泛用于染色丝绸和织物。
在古代中国,紫草染料被用来染制皇家衣物,代表着尊贵和权力。
5. 木蓝:木蓝是一种生长在南美洲的植物,它的木材中含有丰富的红色染料。
木蓝染料可以提取出亮红色,被广泛用于染色织物和纺织品。
在古代南美洲,木蓝染料是非常重要的贸易品,被用来染制高贵的红色丝绸。
6. 茜草:茜草是一种生长在亚洲和非洲的植物,它的根部含有丰富的红色染料。
茜草染料可以提取出深红色,被广泛用于染色丝绸和织物。
在古代中国,茜草染料是非常重要的染料之一,被用来制作高贵的红色宫廷衣物。
7. 藏红花:藏红花是一种生长在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的植物,它的花朵中含有丰富的红色染料。
藏红花染料可以提取出鲜艳的红色,被广泛用于染色织物和纺织品。
在古代波斯,藏红花染料是非常宝贵的,被用来制作高贵的红色丝绸。
古代人们通过提取植物中的染料,成功地实现了对各种纤维和织物的染色。
这些染料植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颜色选择,还赋予了服饰和纺织品独特的质感和魅力。
古代用作染料的植物

古代用作染料的植物在古代,人们使用植物来提取染料,用于染色布料和织物。
这些植物染料丰富多样,颜色鲜艳,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和艺术创作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
1. 蓼蓼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根部可以提取出红色染料。
古代人们经常使用蓼来染红织物,尤其是丝绸。
蓼染出的红色鲜艳持久,被广泛用于制作华丽的宫廷服饰和贵族装束。
2. 柿柿树的树皮和果实都可以提取出染料。
柿树树皮的染料呈现出棕色或黄褐色,而柿子果实则可以提取出橙黄色的染料。
柿子染料常用于染色绢丝,它的颜色明亮鲜艳,给人一种温暖和欢快的感觉。
3. 茜草茜草是一种植物,其根部可以提取出红色染料。
茜草染料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牢固地附着在织物上,使其颜色持久。
茜草染料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织物染色,尤其是红色和粉红色调的布料。
4. 槟榔槟榔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果实可以提取出黑色染料。
槟榔染料在古代常用于染黑织物,特别是用于制作黑色丝绸。
槟榔染料色泽深沉,给人一种庄重和神秘感。
5. 蓝靛蓝靛是一种植物,其叶子和茎部可以提取出蓝色染料。
蓝靛染料是古代最常用的蓝色染料之一,它的颜色鲜艳明亮,给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蓝靛染料常用于染色棉布和麻布,被广泛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和家居用品。
以上仅是古代使用的几种常见植物染料的介绍,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植物也被用作染料,如苏木、紫草等。
这些植物染料的应用丰富多样,不仅为古代人们的生活带来美丽和丰富,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色彩的热爱和追求。
如今,虽然化学合成染料已经取代了植物染料的地位,但对于一些追求天然和环保的人们来说,植物染料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染黄植物名实考辨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了大量与植物染料相关的文字和图案资料,而随着绿色及生态理念的回归,这些资料的价值也就日益凸显。
但鉴于植物染料资料的浩繁,同时也囿于时间的限制,本文仅对黄色植物染料略作考辨,这也是基于黄色在五行五色中的特殊地位及汉以后中国尚黄传统的考量而决定的。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染色概况,梳理了中国古代有关色彩的文化背景及中国古代染色的历史,探讨了黄色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及染黄植物的概况,进而从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植物的学名、别名、俗名等方面出发,对荩草、栀子、姜黄、槐树四种代表性的染黄植物的产地、用途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做了深入分析,从而将每种染黄植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及文化意蕴,包括其与宗教、民俗、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大致的梳理,重点放在对染黄植物的名实考辨上,包括对柘树、藤黄、黄檗、栾树、黄栌、地黄、密蒙花和鼠曲草的考辨。
总之,本文力求从一个更宽阔的视角对染黄植物的别名、形态、用途进行研究和探讨,力图从古人的角度既将具体植物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将之视作是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部分,通过特性与共性相融合的视角,期望能够较完整地把握染黄植物与应用及其与政治、习俗乃至宗教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植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最后的结语部分则对本文主要内容及所得结论、不足及未来展望作必要的归纳总结及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