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宋朝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注释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高中语文2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_~旅夜书怀_~新城道中(其一)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①知道,懂得 年年知为谁生 ②了解 君何以知燕王 知 ③管理,主持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④通“智”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走近作者
(1) 王维 (701 ~ 761) 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 ( 今山西永
济)人,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具有多方面艺术 才能,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 诗中,昔人誉之为“诗佛”。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 诗和绝句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反映边塞生活, 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 诗歌,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 和佛教禅理为主。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
1.《积雨辋川庄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写了积雨天农家的生活。既表现出诗人心境的闲
逸,又体现了田家生活的乐趣。 颔联描绘了两幅意蕴丰厚的画面,绘色绘声,幽深开 阔。 颈联写自己的隐居禅寂生活,并把禅理寓于写景之中。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深化了全
诗主旨。
2.《旅夜抒怀》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
D.夜雪初霁 (jì ) 荠(jì )麦弥望 . 戍(shù )角悲吟
【答案】
胡马窥 (kuī) 江 . A(“诘”应读“jié”。)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烟火迟 (指久雨后烟火燃烧起来很慢) 饷 东菑(动 . . 词,指送饭 ) 疑(互相) B.危 樯(高) . 东风 (春风) .. 积雨 (连绵不断、下了很 .. 漠漠 水田(形容广漠无垠 ) .. 海鸥何事更相 .
(3) 姜夔 (1155 ?~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
(今属江西)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修辞

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以“絮帽”比喻“雾霭”,以“铜钲”比喻“初日”,形象有趣。
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好像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将“野桃”“溪柳”两种植物赋予人性化特点,诗人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充满了欢乐和生机。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此诗的颔联和颈联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尤其是“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也是诗中妙对。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教学设计(甘肃省省级优课)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要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写作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诗句中的修辞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歌、散文、词作,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
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苏轼。
(学生回答略)教师:一种美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一曲水调歌头,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聚着幸福生活的秘诀。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书画青史永传,他的诗篇更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其一)二、出示课题、学习目标,介绍背景: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中生机勃勃的农家春景图。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是修辞手法。
(3)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乐”。
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属各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本课是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所作的《新城道中》两首诗中的第一首。
三、朗读,整体感知1、听朗读音频,初步感知(注意字音)。
2、自己带着情感读一读(注意句读停顿、轻声重音)。
3、请一位同学朗读(带着感情诵读)。
4、齐声朗读。
5、置身诗境、感知内容。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思考并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在这首诗歌中,我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我的心情是……,苏轼的心情是……四、师生合作探究、鉴赏品味教师把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一联诗句,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探讨,赏析诗句。
新城道中 苏轼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文本扫描]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意思相近即可)[名师导读]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5.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词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岁月生活的追忆。
(2)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B (挂铜钲也是形似,从形的角度写初日)15.①比喻,拟人。
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新城道中(其一)上课用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体现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 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此联紧扣一个 “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 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 光。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农人倍感欢欣。 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 着春耕,其乐无穷。
新城道中(其一) (北宋)苏轼
关于本诗
《新城道中》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 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 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 时所作。这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 到的美景(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 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公 元1057年(嘉祐二年)举进士,任福 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 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 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 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 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 人,翰林学士。公元1094年(元祐九年),又被劾奏 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 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东风:春风。 春风。 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 日不断的积雨声。
意境优美
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 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 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 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 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与生活的 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新城道中(其一)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 中常用前四种);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 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 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动 静相衬等) 3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4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 的描写等。
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
现代文: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 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 铺张、铺垫等。
古诗词:
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 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颔联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描写春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 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 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 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 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 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bò)絮” 的诗句,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 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更为贴切、形象、生动。诗人以“挂铜钲” 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 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 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 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 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主旨
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 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 的劳动生活。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写作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 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 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思考: 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
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 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 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 饶有诗意。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 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 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艺术特色
新奇的比喻 巧妙的拟人
新城道中(其二)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思考: 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 “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 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 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 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 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