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人文化特质和精英人物述略
罗定方言地名及其文化内涵

罗定方言地名及其文化内涵作者:杨冬梅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能够反映出当地的人文历史、移民运动、经济特色、地理交通以及人物典故等方面的面貌和特色。
罗定地名极具特色,这与罗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习俗等各种社会现象密切相关。
本文对罗定地名中较为典型的方言字作初步探讨,希望对罗定方言和南江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罗定地名方言文化引言罗定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南江流域,历史悠久,罗定方言属粤方言的广府片,境内主要通行白话、古话、话、福佬话等。
自古以来,在罗定地区留下众多的方言地名,有些方言地名的用字很特别,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字,如“泷”、“榃”、“”等,这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有关。
罗定古代为汉、瑶、壮等民族聚居之地,所以其地名有不少带有少数民族特色。
一、罗定方言地名的特色(一)自创地名用字“”“”除在《实用广州音字典》中有记载外其余任何字典都无记载,而这个字在罗定却很常见,如塘、南、东、社、黄金、双等等。
陈大远(罗定市博物馆馆长)解释:“”若放在前面则为草塘之意,是古越文化的遗留;放在后面意思有所改变,为河边坝地之意。
据统计以“”字命名的地名有二十多个,其中“”字在后面的地名就有17个。
(二)饶有趣味的读音“埇”“埇”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地名用字,在路上加土,读yǒnɡ”。
而在罗定却读chōnɡ,为河流的分叉口的意思,其意义与广东的另一个地名用字“涌”相近,如塘埇、炉埇、陀埇、木埇口、荔枝埇、桃子埇、埇表等,也有将“埇”放在前面的,不过写为“冲”,如冲丽。
“埇”读“chōnɡ”在说文解字、古汉语字典、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广州音字典也没有将该字收录进来。
(三)壮语地名数量多罗定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
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丘陵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
描写罗定的诗句

描写罗定的诗句
罗定,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这座城市以其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而闻名。
在描写罗定的诗句中,可以从罗定的山水、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这座古城的风采与魅力。
首先,罗定的山水是该城市的一大特点。
可以从描绘罗定的自然风光、河流、山峦等方面入手,展现罗定的山水之美。
如:- 青山绿水画中赏,罗定风光美如诗。
- 翠柏掩映湖泊曲,溪水潺潺鸟儿啼。
其次,罗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
可以通过描绘罗定的历史街区、古建筑、传统习俗等方式,展现罗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如:
- 历史古城悠久情,千年文化流传韵。
- 古建雕梁画栋艳,文化底蕴沁人心。
同时,罗定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也是描绘罗定的重要方面。
可以通过描写罗定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式,展现罗定的乡土风情和人文特色。
如:
- 走街串巷闻花香,罗网弦歌欢度商。
- 牛肉面香咸海盛宴,喜庆年夜辞旧迎。
最后,罗定的诗句可以加入一些个人情感或体验,将作者对罗定的热爱和敬慕融入其中。
如:
- 吟唱罗定歌,感叹岁月悠悠。
- 见山欲声断,欲言怀旧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可以展现出罗定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特色,使读者从诗句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丽与魅力。
同时,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描写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诗句来了解罗定的独特之处,并且产生对罗定的向往和兴趣。
罗定

罗定不但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市场经济之大潮,罗定人民正携手共建多姿多彩的今天。
4.金银湖
1975年10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金银河水利枢纽工程。人工湖泊金银湖如群山拱托的天地,水面3800亩,四周山峦起伏,昔日的黄土荒山变成翠绿的花果山,湖水清绿,水面中有12个大小岛屿,如银河星斗。工程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风景壮美而清幽。水库后山的水电建设工程长岗坡渡槽凌空飞架,宛如天上银河,气势雄伟。渡槽长达5200米,宽6米,有133个墩,132个跨拱,最高一个墩高达37米,拱的最大跨度达51米。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渡槽将太平、罗镜河水横空跨越罗平镇的平垌、竹围、双连三个管理区,行水位高2.1米,过水流量为25秒立方米,引入金银河水库。水库成了人工湖。
“罗定豆鼓”和“罗定鱼腐”驰名久远,早就享有盛誉成为罗定一大名特产.土特产以玉桂、蒸笼、松香、三黄鸡、茶叶、蚕丝、龙眼、荔枝、芒果、木薯等最大宗、最出名。
罗定豆豉
“罗定豆鼓”驰名久远,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誉,成为罗定一大名特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罗定豆鼓选料上乘,采用由山川汇流而来,清冽甘美的泷江矿泉洗涤制作豆鼓,令产品具有味道鲜美、豉香浓郁,入口松化,油而无渣的特点。
2
桂皮、桂油
桂树,属樟科,常绿乔木。叶对生或互生,革质,长椭圆形,基出三大脉。夏季开花,花小型,白色,圆锥花序。果实球形,紫红色。每年“清明”前后播种,二年后可移植,六年后可砍树剥皮。树龄越长,皮越厚,质越好。桂树砍后,其根部又发芽生长,四、五年后可砍剥,如此可循环百年以上。
亻能古话与罗定文化

亻能古话与罗定文化湛师基础教育学院中文0934班10号赖嘉菁【摘要】罗定方言——亻能(注:代替古汉字左“人”右“能”)古话是早期粤语形成的活化石,属古粤语,形成于唐,分布于素龙、围底、罗平、华石、太平等9个镇,主要是大量使用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几声母为舌面前音等。
罗定的亻能古话与现代白话能互相听懂、交流。
【关键词】亻能古话、罗定文化、泷水罗定是千年文化古邑,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罗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罗定方言很独特,它对罗定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罗定方言也很独特,有白话(近似于广州话)、古话、客家话漳州话、阳山话及瑶话等。
罗定方言受客方言、闽方言、广州话的影响较大,其中以亻能古话最具有地方特色,与广西东部的“地古话”较接近,是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与多种语言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方言,它保留了许多古音成份,是罗定古代地方语言的“活化石”。
一、罗定亻能古话(一)罗定亻能古话的特点亻能古话与广西东部的地咕话较接近,是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与多种语言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方言,保留了许多古音成份,亻能古话最大的特点一是复调,同一个字词,用作定语时读一种声调,用作宾语时却读另一种声调;其次是运用唇、舌、齿发音,在旷野中传播时十分清晰响亮。
如:督底——下面(二)罗定亻能古话的分布亻能古话主要分布在围底河流域丘陵地区,包括围底镇,素龙、罗平、华石、太平4镇街大部和双东、满塘、分界、罗镜、船步等镇街的部分地区。
但亻能古话主要集中在围底河流域丘陵地区,这里正是古代俚、僚族人聚居的地方。
这种方言自成体系,极具稳定性,故能从古代流传至今而不被别的方言同化。
(三)罗定的亻能古话的起源与形成亻能古话是中原古话与百越古话融合而形成的早期“越语”。
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称自己为“亻能”,讲话“咕咕噜噜”,所以被称为“亻能古话”。
【他山之玉】罗定凤阳古村——独领风骚五百载,不信人间无仙乡

【他山之玉】罗定凤阳古村——独领风骚五百载,不信人间无仙乡泷水名高世泽长,五里桥东有凤阳,独领风骚五百载,不信人间无仙乡。
这是晚清时期一罗定诗人对凤阳村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的写照。
罗定市凤阳古村全貌。
凤阳村又名羊塘头村,位于广东罗定盆地中心地带,毗邻罗定市区。
罗定市素龙街道凤阳村建于明代嘉靖初(1522年)前后,是明清时期罗定州“三头两赤”五大名村之一,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2015年,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
精美的古建筑凝聚着古代罗定人的智慧与汗水,在广东地区独树一帜。
凤阳古村内连片的古屋。
走进凤阳古村,古老的气息便迎面而来。
从高处远眺,连片的古屋,密密麻麻,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古老的农耕时代。
走进凤阳古村,古老的气息迎面而来。
古村落以陈氏宗祠为中心,按地形和座西南向东北的座向,纵横排列古建筑30多间。
这些清中期已形成的建筑物,在外部造型上,以南江风格的砂岩夹角灰沙夯土墙体结构为主,户与户之间错落有致,间距有序。
凤阳古屋以南江风格的砂岩夹角灰沙夯土墙体结构为主。
古屋的人字火山墙和灰塑博古脊上,各种精美的雕塑清晰可见,屋脊坡顶,轮廓分明,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高低有序,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镬耳、檐角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古屋内部装饰在古屋内部装饰上,工艺精湛,精美别致,屋檐木板上、砖墙显眼处、威武高大的镬耳边、木制照壁边等等,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灰、石雕艺术。
凤阳壁画。
古屋斗拱。
在斗拱飞檐、窗棂、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镂。
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犹如一部活生生的明、清时期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
古驿道村中如棋盘般纵横排列着7条幽深的古巷,其中著名的村巷泽汇路原为州驿道过村之一段,全长约200米,曾是一条繁华小街,街上还设有驿站。
罗定文化传统

罗定文化传统
罗定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丰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为
当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定文化传统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地方特色、传统的宗教信仰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罗定地区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在罗定,民俗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当地人民都会举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舞龙舞狮、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多彩,更是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民俗文化,罗定还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如绿
水青山、优美的田园风光等,这些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同时,当地的手工艺品也是一大特色,如编织、陶艺等,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工艺技术,成为了罗定文化传统中的一大亮点。
此外,罗定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
当地人民虔诚地信仰着佛教、道
教等,这些宗教信仰贯穿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每逢宗教节日,人们都会前往寺庙、道观祈福,这些宗教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罗定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民俗文化、地方特色、宗教信仰等都成
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为当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其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前来罗定,感受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走访罗定 了解罗定 写一篇介绍罗定历史或故事的文章,400字

走访罗定了解罗定写一篇介绍罗定历史或故事的文
章,400字
我的家乡是罗定,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久负盛名的罗定学宫。
来到学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别致大气的学宫大门,它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棂星门”。
棂星门是用花岗岩砌成的石牌坊,高石柱顶雕有瑞兽。
对啦,它高达7米多,游人必须仰着脖子才能端详它的全貌呢!
跨过大门,进入学宫,一个婉约秀美的泮池静静躺卧。
泮池上有一座状元桥,桥拱与水中的倒影相连,正好形成了一轮圆月,与状元的“元”字的读音相同,游人可喜欢在桥上拍照留影了。
穿过泮池,一直往里作文走,是一个方形的院子。
站在这个院子里,觉得特别舒服。
红墙、黄瓦、绿叶……一股浓浓的书卷味道在空气中弥漫着,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古代,听见了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
沿着院子台阶拾级而上,便是学宫中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
在大成殿内,最令人瞩目的是孔子像。
孔子像是用千年古樟木雕刻而成,睿智儒雅,栩栩如生,仿佛还在对人们谆谆教导。
万世师表,永远值得世人敬仰!
看完我对学宫的介绍,你的耳边是不是响起了“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呢?!欢迎你来到罗定,我们一起去探索学宫更美丽的景观吧!。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民间艺术:罗定山歌民间工艺:建筑灰塑、土纸生产、大眼帽、禾镰、蒸笼、藤竹织品民间技艺:武术、舞龙、舞狮、舞牛、锣鼓仔戏剧:粤剧(黄俊英)曲艺:八音锣鼓、■滨诗歌社音乐:仿唐乐曲、打马舞、十番民俗:能古话、漳州话、客家话、罗定白话、庙会、炮会、醮坛、谚语、民谚、歇后语、行话、民间文学、民间传说(三套集成)食品:绉纱鱼腐、罗定豆豉(豆豉鸡)、三角粽、蕉叶糍、凉粉、蕨粉、油渣粽、炸虾堆、糖松糕、砵仔糕、生菜包、木茨粥、连州茶、lang塘茶人文景观将军故里、龙龛道场、金银河水利枢纽工程、罗城书院群、罗定古城(城墙、码头、学宫、书院等)、刘三姐歌墟场(分界、■塘)、东桥塔照、牛石仙踪等等。
罗定成为广东交通最落后的最不发达地区,罗定人的精神特质决定要寻求出路,1932年1月28日,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健时刻,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三罗子弟,在上海抗击入侵的日军,重创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中华民族志气,三罗子弟举世闻名。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罗定人民开展各项水利建设,后又成为广东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罗定人民建设的六大水利枢纽工程和世界上最长的引水渡槽—长岗坡引水渡槽举世驰名,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前来参观,老挝派来了留学生,县委书记郭荣昌也头上带着罗定人的光环从县委书记直接晋升为省委书记。
春分清明是缅怀先人、传承民俗文化的节日。
近日,记者在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发现,前来将军故居参观瞻仰的游人明显增多,他们当中有坐着轮椅的老人,有带着小孩的中年夫妇,也有利用周末相约而来的学生。
他们一边仔细参观着将军故居的建筑,一边专心拜读故居里陈列的将军抗战事迹,家长则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将军不畏强暴、奋起抗战的精神内涵,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浓浓的缅怀之情。
一位大学生游客告诉记者:“蔡廷锴将军不仅是罗定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习蔡廷锴将军的精神和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定人文化特质和精英人物述略陈大远关于南江文化,因为是个新课题,很多研究都不够深入,地域界定不清,内容不统一,有些还单看表象和选材各取所需的做法进行研究,往往表述较为混乱。
首先,我们对“南江文化”要有空间的界定。
“南江文化”是区域文化,是指一个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
一个文化区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系统,如较为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和仪式等。
这里面牵涉到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栽培作物、种族和民族、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语言、水陆交通、文化传承与结构、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
相对来说,罗定是南江文化的核心区,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扩大而影响到周边地区,因此也有人称之谓“泷江文化圈”和“三罗文化圈”。
我们对南江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南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
要借助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当地民族的演变历史,中原汉文化传入后所带来的影响,各个时期盛衰变化的原因。
(2)南江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互相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3)南江文化特例的深入剖析,如南江青铜文化,南江古民居建筑,南江习俗文化,信仰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南江农耕文化,重武尚文文化思想,祠堂文化与宗族文化的影响等。
(4)深入研究南江人的文化特征与特质。
在《南江文化析疑》中我曾对南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民族、方言、地名、民间信仰、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文化活动等进行过一些粗略的探讨,同时对南江地理、禾楼舞、南江山歌、南江民居这些特例进行举析,未有对南江文化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南江是孕育岭南早期文化的脐带,它曾经给岭南带来文明的曙光,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举足轻重,。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南江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活化石。
”的看法。
南江文化是最有古百越文化特色,最先接受中原礼制文化,最早进行民族融合,而又最后完成岭南民族融合的一个特殊文化区域,在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如“海上丝绸之路”的链接,客家文化的南迁,广府文化的西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两者的文化特质有很多共性特征。
岭南曾经是朝廷流放罪臣和徒犯之地,岭南又是个遍地瑰宝的冒险者的乐园,林语堂曾说:岭南人“充满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中国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刘斯奋在岭南文化讲座中指岭南文化是杂交的产物,它的个性张扬,十分鲜明。
他把岭南文化特点概括为:“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
岭南人的务实性、包容性、开放性、冒险性加上世俗性和创新性是岭南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特质。
民俗和地域的差异造成了岭南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
广府人受海洋文化影响较大,本土文化惯性力量和外来文化因素不断影响的结果,有富于冒险和开拓创新精神,市民意识浓重,既有很多明显的优点,又揉杂着不少消极的因素。
客家人尤重农耕文化,家族观念浓厚,光门楣、重家声、自强自信、克勤克俭的性格风尚,“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家风,具有尊重妇女的美德。
南江文化是广府民系与客家人两种文化杂交的结合体。
三罗人长期生活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面对艰辛创造了坚韧不拔的特质,同时他们又保留了土著强悍的民性,加上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
他们的性格充满着矛盾,活跃的生命力与老成垂暮的惰性并存。
既有冒险开拓、进取、容纳、模仿、创造的气魄与智慧,又有下意识的保守、柔顺、重家族、轻个人,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的封建道德伦理准则的愚昧、麻木和奴性。
他们表现非常听活,一旦适逢历史转折的关健时刻,三罗人传统的潜质,又往往会率先爆发出令人瞠目的力量。
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一·二八”凇沪抗战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中文教研室《南江文化特质研究》一文,将南江文化特质归纳为三个特点,强悍的生存意识;实用的文化精神;浓厚的地方意识。
最值得商榷的是文中指罗定的机场、铁路建设是农业精神造成的地方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阻碍罗定的科学发展,在和整个地区的合作上表现得不够冷静﹙原意﹚。
笔者认为:南江人创造的文化特质,离不开南江水系的地理环境,而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变化,人的心理素质也有相应的变化。
如明代罗定直隶州建立后,推行“移民占藉”开放政策,大量吸收移民,这些客家人带来农耕文化思想,大修水利,垦荒屯种,清初又在岭南率先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家家生活安定,南江水道航运畅通,冶铁业、种蓝制蓝业、种茶业、竹、木、薪炭各业均有发展,乾隆以后,广东严重缺粮,要从广西、湖南输入稻米,南江水系粮食自给自足,是岭南少有的鱼米之乡,至今仍保留有不少这一时期的乡村建筑。
清末,资本主义入侵,南江流域受到的冲击最大,冶铁业、制蓝业率先破产,农村产业链被打破,水利不畅,土地荒芜,大量的农民要离开家园,外出谋生,其情势有点象近年大量涌入广东的外来农民工。
当时外出的农民主要分三种。
一是肩上扛枪,投身行伍;二是肩扛扁担,组成行商的队伍,金庸小说里称这种特殊的商帮为“龙游”;三是凭手艺行走江湖,后来被称为“走三行”。
南江流域成为了岭南最著名的“穷佬地”。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罗定人大搞水利建没,终结了“十年九旱”的历史,彻底根除了旱患,正当人们庆贺罗定走出灾难怪圈的时候,遇上改革开放,广东很快便进入信息时代,南江水运退出历史舞台,交通滞后的制约使南江流域再度陷入环境恶劣的怪圈,罗定成为广东交通最落后的最不发达地区,罗定人的精神特质决定要寻求出路,机场和铁路的建没呼之欲出,尽管机遇和各种原因至今未能实现,但罗定人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下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扬。
南江文化特质表现在开放、务实、兼容、进取、适应性广泛、生命力特强、处事精明、灵活变通、追求实效、好装门面、不落人后、顶硬上等,但在当时半殖民地经济因素和恶劣环境作用而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如投机性和市侩性,这是商品意识过分膨胀而致扭曲的价值观的表现。
由此而来,还有较浓厚的宿命观。
迷信命运,讲风水、敬鬼神尤为突出。
还有就是排他性。
市民意识起着杠杆的作用,拼搏精神和文化创造力,往往表现为感觉敏锐,反应迅速,敢于作种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善于复兴,爆发力好,但往往又耐力不足,定力,持久力不够,使发明创造难以做到生枝叶茂。
罗定人四处飘洎,具有很大的创造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罗定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38处,古建筑就有600多处,排在开平之后占全省第二位,开平的碉楼是海外华侨建造,罗定大量明清文物建筑也不是当地生产创造的财富,地下挖不到黄金,天上也没掉下馅饼,罗定人赚的是“外江钱”。
清末以降,罗定人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都有罗定精英,每个历史重大转折点都可以找到罗定人的身影,罗定人总是走在前鸦片战争期间,罗定山区走出三位水师提督,吴绍麟、叶常春、潘庆曾为查禁鸦片出力;凌十八起义是“金田起义”的主力,史学家们曾经评价,没有凌十八便没有太平天国;陈瀚洸率领天地会起义,影响遍及西江地区。
辛亥革命期间,留学日本庆应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孙中山的盟友,老同盟会员黄元白﹙增耉﹚领导高、雷、廉、琼地区起义,在罗定组织广东最大的同盟会分会,参加者达千人,革命成功后被选为北京政府国会众议院议员,曾联合通电反对北洋军阀曹琨贿选总统而著名。
陈子楷曾主笔《越华报》宣传革命主张,后任国会一届二期常会参议院议员,曾亲自撰写《讨陈炯明檄文》而深得各界赞同。
同盟会员、新军统领陈乃林﹙雨廷﹚领导了新军的起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广州等五大城市率先响应,就读广东公立法政学校的罗定藉学生张启荣站在最前列,组织“广东中上学生联合会”,领导青年学生声援北京学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黄裳元、谭璜璋等成立罗定学生留省同学会,创办《泷江学报》,宣传五四新思想,在广东颇有影响。
五四运动后,大批罗定学生、工人投身革命运动,站到革命洪流的前面。
其中留学日本五人,留学法国八人,日本士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各期,都有罗定学生,大批学生参加共产党和国民党,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1923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的唐公强由邓中夏介绍参加共产党,投身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参加广州起义等革命运动。
就读于广雅中学的谭其满﹙冬菁﹚是广东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1924年由邓中夏介绍参加共产党,参加“五卅运动”、“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一·二八”淞沪抗战,在新四军任叶挺秘书,组织“民主建国促进会”,1949年十月一日与蔡廷锴、林一元登上天安门城楼,成为罗定三位开国元勋之一。
1921—1927中山大学参加共产党的71位学生中,罗定藉学生有李芳春、李友芳﹙伟烈﹚。
李芳春、王铁军入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讲习所学习,后来他们都成为农民运动的领袖。
1925年,火车司机唐木参加省港大罢工,成为工人运动领袖。
1930年随经商父亲在广西百色读书的陈英参加右江起义,成为红七军中的女干部。
1927年,在罗定中学读书的陈子灼﹙后改名孚同﹚、辛其远﹙后改名志平﹚、邬广汉、陈钜等四人背叛家庭,投身革命运动,被人称为“四大寇”,成为学生运动领袖,陈孚同还和陈泗英等罗定学生组成共青团四人小组,参加广州起义的宣传发动工作。
参加国民党的林一元、谭明昭等也成为民主战线的重要力量。
1932年1月28日,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健时刻,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三罗子弟,在上海抗击入侵的日军,重创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中华民族志气,三罗子弟举世闻名。
1938年,刚从学校走出来的罗定学生纷纷投身抗日运动,谭朗昭、焦寿卿、陈本昌主编《三罗日报》,宣传抗日救亡,大批师生投笔从戎,报名参加远征军的十分拥跃,教师吕雄才、焦寿卿等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城乡宣传抗日,罗中爆发了学潮,谭朗昭、陈汉源、区映寰、潘焱荣等一批进步学生参加共产党组织的“青年抗日先锋队”。
在各个大小战场上,罗定藉军人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彭佐熙将军率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下坚韧不拔,顽强作战,被誉为当代的鲁宾逊。
黄埔四期毕业生李冠那在南京汤山为国捐躯。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又有大批罗定学生走上战场,不少罗定军人成为战斗英雄、孤胆英雄。
1955年,太西乡农民带头成立第一初级合作社,社长彭华金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罗定人民开展各项水利建设,后又成为广东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罗定人民建设的六大水利枢纽工程和世界上最长的引水渡槽—长岗坡引水渡槽举世驰名,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前来参观,老挝派来了留学生,县委书记郭荣昌也头上带着罗定人的光环从县委书记直接晋升为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