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出汗如何针灸

合集下载

【董氏奇穴】教你针灸绝学,详解手掌部穴位(收藏版)

【董氏奇穴】教你针灸绝学,详解手掌部穴位(收藏版)

【董氏奇穴】教你针灸绝学,详解手掌部穴位(收藏版)学习仲景老衷醫董氏奇穴,曾是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疗效极佳,其效果较“十四经穴”有过之而无不及。

董门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

为造福百姓,后经其传人传出。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

为实用方便,我把“一一部位(手指部位)”、“二二部位(手掌部位)”的穴位综合在一起,并分别绘制成手掌部及手背部董氏奇穴实图发表在博客上,与朋友分享。

手掌部的董氏奇穴共为55个穴位(或穴组)。

董氏手部穴位是看得见、摸得着、易自疗,且疗效显着,是董氏奇穴重要的组成部分。

单用董氏奇穴的手穴或与14经的穴位结合应用,既可用于日常保健又可有效的防治多种疾病。

董氏手部穴位的资料多来源于录象资料及杨维杰先生的“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手图是我经长时间的反复核对相关资料绘制的,但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专家指正。

施术方法:⑴手掌部针刺一般可1—3分,留针15分钟以上(一般是左病右取)。

⑵可用三棱针扎出血。

⑶可用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每穴点刺2-3分钟以上。

⑷按穴位图、找到痛点即可下针或按摩,穴位不准也绝无副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试用。

(5)挠侧是大指一侧,尺侧是小指一侧,这里的所有的手指宽度均按一寸计。

手掌部董氏穴位详解:55个穴组。

手指部位:39个穴组1.五虎穴:拇指一节中线之挠侧5分线上,5个穴点。

治疗全身骨肿、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脚掌内侧部份肿痛、肝肿大、肝硬化。

以三棱针刺出黄水效佳。

治疗全身骨肿,或药物性骨肿,可配灵骨穴、大白穴、复原穴效果佳。

治全身骨痛,足踝扭伤。

2.三黄穴:拇指一节中线尺侧3分线上,3个穴点。

主治肝炎、肝硬化、肝癌、子宫炎、卵巢炎、胁痛。

3.中间穴: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

主治: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酸痛、背痛。

4.大间穴: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挠侧三分处是穴。

董氏针灸手部十项全能穴

董氏针灸手部十项全能穴

董氏针灸手部十项全能穴
董针手部十项全能穴
•制污穴通脑和弃除身上污秽,配合手解穴,可解身上各种毒,如药毒,食毒,又可治腰及坐骨酸痛;
•灵骨是气穴,什么病都缺不了它,五脏及全身酸痛调节;
•心用火星穴;
•肝用心常穴;
•脾用土水穴;
•肺用大小侧三间;
•肾用小指上水源,水清或分水三选一择用;
•外加预防重病(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双灵穴加木灵穴,这样全身都照顾到了,可用揿针(耳针)埋针,每天作,三到五天后换边,扎它一个月可休息五天再继续,能如此即是十项全能掌针,无所不治,无所不克,制污及双灵木灵灵骨同下,对早期潜伏性预防性癌症有所助益。

总共十组穴,真是十项全能穴特提出来,药不可乱吃,针可以常下,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董氏密穴(止汗、各种头痛、各种骨刺)

董氏密穴(止汗、各种头痛、各种骨刺)

董氏密穴(止汗、各种头痛、各种骨刺)展开全文止汗穴:部位: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掌骨与指骨结合处上一寸五分解剖:肝与脾细交错神经主治:止一切汗异证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头上一寸六分,中指与无名指指骨间是穴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三叉三也有止汗功效)骨刺一穴:曲池直上二寸骨刺二穴:曲池直上四寸骨刺三穴:曲池直上六寸针深四到六分,留针30分钟解剖:肝之神经主治:三穴主治全身骨刺特效五行针法运用:先取肝经明黄穴和上下五寸各一穴,次取心经。

董氏针灸疗法:以下为董公及恩师胡文智医师之数十年临床经验摘录如下:1.气虚头痛:针灵骨穴、大白穴有奇效。

(笔者经验再加神耳上穴为治各种头痛之基本配穴)2.血虚头痛:针心灵一、二、三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效果佳。

3.气血两虚:身体赢弱之头痛:针神耳上穴、外耳穴。

4.肾亏头痛:针通肾穴配水金穴、水通穴。

5.神经衰弱头痛:针正会穴、前会穴、镇静穴。

6.高血压头痛:针三圣穴奇佳。

7.舒张压过高头痛:十八星穴点刺出血(此为笔者运用于治疗各种头痛,最为神速有效之方法)。

8.发高烧头痛:五岭穴点刺,针重魁穴有卓效。

9.心脏病头痛:先点刺镇静穴,再针心灵一、二穴特效。

10.重感冒头痛:在金口穴、金北穴、金曲穴、金斗穴、金吉穴及火球穴点刺出血奇效。

11.头顶痛:针正筋穴、正脑一、二穴有奇效。

12.脑部疾病引起之头痛:针火菊穴、火散穴。

针正筋穴、正宗穴。

针土顶穴、水顶穴。

针正脑一、二穴。

13.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在三重穴、四花穴、火羚穴、火通穴、金通穴、金铃穴、木通穴、木羚穴、上溪穴、下溪穴、水溪穴等点刺放血。

14.前头痛:镇静穴点刺出血再针心灵穴。

四花穴、腑阳穴点刺出血。

针通心穴、通灵穴、通关穴。

针神耳上、中、下穴配金耳穴特效。

15.后头痛:针正脑一、二穴、正筋穴、正宗穴。

针腕顺一、二穴。

在灵霄穴点刺出血效佳。

在醒脑穴点刺出血奇效。

16.偏头痛:针七华穴或点刺出血有效。

针三重穴、侧三里穴。

手心烫中医治疗案例

手心烫中医治疗案例

手心烫中医治疗案例手心烫是中医中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手心灼热。

它是由于内火上升导致手掌心部位产生热感,有时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手心烫主要与气血不调、阴阳失衡等有关。

下面是10个以手心烫中医治疗案例为题的例子。

1. 中医治疗手心烫的常见方法手心烫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中医通常采用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来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手心烫的常见方法以及其原理。

2. 中医药治疗手心烫的案例分享通过一位手心烫患者的案例分享,介绍中医药如何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来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针灸治疗手心烫的效果及机制针灸是中医治疗手心烫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文将通过临床案例分析,介绍针灸治疗手心烫的效果及其机制,为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中药熏洗治疗手心烫的临床观察中药熏洗是中医治疗手心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观察一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将介绍中药熏洗治疗手心烫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5. 手心烫的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手心烫分为不同的证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通过一位患者的例子,介绍手心烫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6. 手心烫的中医药预防与调理手心烫的发生与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有关,中医药可以通过预防和调理来减少手心烫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预防和调理手心烫方面的作用和方法。

7. 手心烫的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是治疗手心烫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外治法对手心烫的作用机制和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其临床疗效。

8. 手心烫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的对比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手心烫的核心方法,而西医诊断则侧重于对病因的分析和症状的描述。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的不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选择。

9. 手心烫的中医与西医综合治疗中医与西医综合治疗是治疗手心烫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与西医综合治疗手心烫的原理和临床疗效,并通过一组患者的案例分享,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的经络疗法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的经络疗法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的经络疗法自汗、盗汗、手足出汗”的经络疗法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蛋、山药、扁豆、桂圆等;盗汗者宜吃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经络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董氏奇穴——手解穴

董氏奇穴——手解穴

董氏奇穴——手解穴
拼音
shǒu jiě xué
主治
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部位
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针刺法
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应用手解即心经之少府荥穴,少府为心经荥穴当然有效,晕针时首当强心。

又《内经》曰:“病变于色取之于荥。

”晕针时脸色必变,针心经荥穴当然有效,所以手解能治晕针。

针灸穴位 多汗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多汗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多汗说明指导书
总述多汗,组合穴名。

由合谷、复溜二穴组合而成。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复溜位于太溪穴上2寸。

主治多汗。

合谷针0.5-1寸。

复溜针0.8-1.5寸,得气为度。

1.名称多汗
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暂无资料。

4.隶属组合穴
5.位置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复溜位于太溪穴上2寸
6.主治多汗
7.功能暂无资料。

8.操作合谷针0.5-1寸。

复溜针0.8-1.5寸,得气为度
9.主要配伍暂无资料。

10.定位1、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2、复溜位于太溪穴上2寸。

11.解剖1、合谷: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

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始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2、复溜: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的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暂无资料。

14.详细主治多汗。

15.详细操作合谷针0.5-1寸。

复溜针0.8-1.5寸,得气为度。

16.临床运用暂无资料。

17.配伍暂无资料。

18.附注暂无资料。

19.相关论述暂无资料。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手脚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频繁或者过量的汗水,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有许多传统中医经方可以帮助缓解手脚出汗的问题。

1.酸枣仁汤:主要成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

方法: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颜面潮红;神疲倦怠;失眠、梦多。

2.酸石膏汤:主要成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

方法: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心烦不寐,神倦倦怠等。

3.白术附子细辛汤:主要成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

方法: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神疲乏力,易患感冒,畏寒,食欲不振等。

4.当归芍药散:主要成分:当归、白芍、山药、枸杞子、细辛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易感冒,头晕目眩,乏力等。

5.川羌活血丸:主要成分: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辣椒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研磨为粉末后,拌入蜂蜜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发紫,舌淡苔白等。

6.龙胆泻心汤:主要成分:龙胆草、泽泻、赤小豆、苎麻仁、补骨脂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虚热烦渴,舌红少苔为空而干等。

7.小金丸:主要成分:大戟、山栀、白英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体温过高、呕吐泄泻等。

8.百合汤:主要成分:鲜百合、滑石、甘草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等。

总结:这些中医经方对于缓解手脚出汗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心出汗如何针灸
文章目录*一、手心出汗如何针灸1. 手心出汗如何针灸2. 手心出汗的原因3. 手心出汗伴随的症状*二、手心出汗的食疗*三、手心出汗如何调理
手心出汗如何针灸
1、手心出汗如何针灸以针引气,引邪外出。

扎针时,我们取的穴位也很有意思,手腕上有三个属于阳的穴位:大拇指后面有
个阳溪穴;在无名指后面,腕横纹上有个穴位叫阳池;在小指外侧,腕横纹处还有个穴位叫阳谷。

这就是三个阳的穴位,保护手的阳气的,外受寒邪的人一般都是属阳穴位被阴寒的邪气遮蔽或者占据,所以,我们选择这三个穴位。

在腕横纹上两寸有个穴位叫外关,很多手脚出汗的人,外关
是个分界线,外关以下冰凉,外关以上常温。

外关就是把邪气关在门外,我们想把真气引下来,把寒气驱逐出去,就需要打开外关这个关口。

经过针刺后,手背上会渗出一滴滴的冷汗,手的温度逐渐回暖。

经过两次针灸以后,他的手的温度和皮色都得到了改善,
逐渐恢复正常。

2、手心出汗的原因手心出汗,与身体素质、内分泌等等都有关系的。

身体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应该是干的。

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没有汗,手心却满是冷汗,感觉冰凉的。

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

手心出汗是体质虚寒的表现,如果你同时很怕冷,并且冬天手脚冰凉的话,应该就没错了吧。

多吃些温补的食物调理身体,还要加强锻炼,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
新陈代谢,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3、手心出汗伴随的症状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泄露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者。

战汗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

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绝汗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

头汗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

偏汗风湿或偏瘫患者。

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冷汗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手心出汗的食疗1、百合粥,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2、小麦山药汤,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补气敛
汗。

3、浮小麦饮,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着出汗等症。

浮小麦甘,凉。

入心经。

止汗。

4、黄蓍粥,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黄蓍甘,微温。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手心出汗如何调理1、中药浸泡调理。

黄芪一两(大约30克),荆芥三钱(大约10克),葛根一两,防风三钱,用水煎熬成汤。

将手浸泡在汤剂中,10分钟,一日三次,观察一周后效果。

2、饮食调理。

嘌呤类与发物少吃,如鱼、虾、蟹、羊肉。

油腻肥肉不吃,辛辣与酒精食物,尽量不吃。

此外,必须饮食清淡,然后观察效果。

3、止汗膏。

早晚使用,通常1-3月可以达到效果。

(但不治本)
4、手术治疗:交感神经切除术。

交感神经兴奋可以引起出汗,通过交感神经切除手术,出汗量会明显减少。

胸腔内镜烧灼术。

此手术的优点是,复原期较交感神经切除手术短,疼痛少,手术后的1-2日可以出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