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

合集下载

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

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

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现今,估计已有不少人看过《阿育王》这部电影,看过的都知晓这部电影是印度比较出名的电影。

它演绎了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孔雀王朝阿育王和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孔雀王朝阿育王与佛教的关系据记载,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

他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

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在即位后仍改变不了他凶狠嗜杀的作风。

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

因此,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公元前261年他率军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夷了南印度的一个城市。

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

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

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

事实上,阿育王此时已经镇压了别人的暴乱,并获得了极大的军事胜利。

他担心别人会模仿他的军事征伐,对自己的后代不利,所以就吸纳了佛教里面的一些所谓四大皆空,生死轮回等理念推广到别人心里。

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很快就四散瓦解了,说明阿育王的推广佛教并不是很成功,但因是高层统治者亲自推广,故而被佛教组织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作为继续发展扩张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阿育王是被佛教充分利用的对象,但阿育王自己也利用佛教瓦解别人的反抗,算是互相合作,各取所图。

看看这时的佛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

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

印度佛教史30——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

印度佛教史30——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

印度佛教史30——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基本内容:三世实有,说一些有部的三大论师)这一章节讲说一切有部早期发展,说一些有部,简称有部,成立的时间比较晚。

第三次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僧团到各地去传教,其中有一些僧人到了印度西北,就是旁遮普那一带犍陀罗、迦湿弥罗这一带。

注意这俩位置,健陀罗在西边,迦湿弥罗在东边,这两个地名待会儿有用。

西北这里的僧人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极为重视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的音译,就是论藏的意思。

佛家经典分三藏,经、律、论,经是记录世尊的言论,律是行为规范,论是后代的佛弟子对世尊所说法的整理、解释、发扬。

西北一带的僧人就特别重视论藏、写论的人,还有弘扬论的人,我们称这些人为论师。

一般提到论师指的就是说一切有部的人。

一切有部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一切有部是一切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一切都是实有。

下面说一下这个三世实有的理论。

三是实有这个理论。

在详细说之前先提醒两句,这个理论非常的抽象,用西方哲学的话说,这个理论是讨论存在论问题的,也就是关于存在以及存在的属性的问题。

比如说这棵树存在吗?它为什么存在?一分钟前它存在吗?它与其他的存在有何不同?存在论就研究这些问题,他这个东西跟现实就有点脱节。

三世实有就属于这种存在论问题,对指导现实生活价值不大。

但虽然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因为它在佛教界的影响太大,你学佛肯定要学部派佛教、部派佛教里最重要的就是说一切有部,一切有部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三世实有,你是绕不过去的,所以三世实有,你要是不懂,你以后看佛教的书你永远都有一个不懂的地方,所以这个坑咱们必须要填上。

开始讲三世实有。

三世实有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还有点复杂,首先有部它区分了假法和实法,所谓假法,就说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事物是由许多种不同性质的元素聚集而成,那这个事物就是假法。

咱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的事物基本全都是假法,比如衣服、瓶子,还有各种东西。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丛林中的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的职责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

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

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他们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

首座: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

他的责任是表率丛林,辅佐方丈,人天眼目,启迪后昆。

他在禅堂带领僧众参禅打坐,在厨房监督执事们搞好斋饭;他模范遵守丛林清规,对违犯戒律者依规示罚。

有的丛林,首座之上还有座元,为众执事的上首。

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地位乃次于首座,才德不愧为班首。

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

虽然高居班首之位,但处处以身作则,如同普通参学之人。

后堂: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称前堂;他位居后班之首,故称后堂。

他的责任是扶赞宗风,为僧众的楷模。

平时不过问丛林的日常事务,但受方丈的委托,可专管某项或某些事情。

堂主:主要指禅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备、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

他负有对寺院僧众进行开导教化之责,地位十分重要。

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设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这不属于班首的范围。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

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例如,当代有的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管理。

但是,寺庙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

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

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八大执事,就是指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寺院重要执事僧,包括: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张勇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宗教学专家,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云南文史编委会主任、云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多年宗教事务管理文史研究,主编有《翰墨精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先生之风》,著有《云南史话》、《云南宗教信徒群体行为与管理研究》,云南文史论坛名主持人、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嘉宾,曾荣获云南省社科研究优秀管理者。

前言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知识结构里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我们对宗教知识、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再加上从现实的情况来讲,我们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宗教种类最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民间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云南的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

那么我们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要讲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传佛教文化。

在我们国家,南传佛教仅仅是我们云南一省独有,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特产。

(宗教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知识结构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

在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那么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南专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听一听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

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

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

对“上座部”的基本认知一、目标:大家一起学习上座部佛教。

二、组讨论规范:只谈论《巴利三藏》、上座部佛教及止观禅法,不发无关文字、图片、链接。

1.不依大乘诸作品 ,只闻思修巴利三藏。

2.不念诵畜牲咒语 , 只实践戒定慧三学。

3.不信仰流变八宗 ,只修学体证八圣道。

4.不学习外道理论 ,只修行四圣谛佛法。

三、发言具体规则:1.贴图:适量、适当,不贴无意义、玩耍等不雅之图;2.字体格式:用字大小颜色合适,要考虑他人阅读方便;3.发言讨论:论点必须有论据,论据必须被共许;4.说话有益、适时、真实、柔和、慈爱;5.离于谎言、离间语、粗恶语、闲杂语;6.不得刻意宣扬非佛法等其他宗教或乱力怪神的观点和言论;7.避免无益徒劳之论。

例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兵论、恐怖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乘具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妇女论、英雄论、路边论、井边风传论、祖先论、种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8.避免住于诤论。

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汝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后]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应言于前者而言于后,应言于后者而言于前”,“汝无细虑而[自]言返复” ,, 远离如是等任何诤论;9.常说十种恰当的话题:谈论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四、关于念佛号、咒语上座部佛教没有念佛号法门,不念阿弥陀佛,念咒语亦是佛教戒律禁止之事,非佛陀所教导。

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释迦摩尼佛,即世尊苟答马(古译:乔达摩)。

上座部佛教忆念佛陀功德的方法:佛随念——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五、巴利语三藏圣典1.《律藏》——分为五大册,分别是:《巴拉基咖》、《巴吉帝亚》、《大品》、《小品》、《附随》。

2.《经藏》——共有五部,分别是:《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阿育王初登位时,对于王都华氏城邻近的毘舍离僧团,也是相当的友善和礼遇,大天即常于王宫中说法12。

此时的阿育王,对于中印东方的毘舍离僧团与西南方优禅尼僧团,是相当的重视与亲近,尤其对优禅尼僧团是特别的信赖。

或许这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并且王族多人出家于优禅尼僧团的缘故。

相对于此,远处北方摩偷罗优波鞠多及西北印犍陀罗的末阐提的阿难系僧团,就显得疏远多了。

弘化于远方北地罽宾(犍陀罗,后称迦湿弥罗)的末田地(Madhyāntika,指水中,又译称末阐提),传说原为雪山仙人有五百弟子,当阿难临入灭前,在恒河中共同出家于阿难座下,后将佛法传入迦湿弥罗。

见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七13:「尔时,于雪山有一仙人五通具足,共五百弟子,彼仙思惟何故地动,其见阿难欲入涅盘,乃至共五百弟子往阿难所。

到已礼足合掌说言:我于长老当得佛所说法及出家具足修净梵行。

……仙人及弟子于恒河中出家,是故名末田地。

……长老阿难语末田地言:……我今欲涅盘,此法藏汝应受持。

佛已说罽宾国第一坐禅寺,我入涅盘百年后当有比丘名末田地,是其应持法藏入罽宾国,是故汝应将法藏入彼国。

」佛灭后百年开化佛教于北印罽宾的末田地,被视为与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时,阿难系的大德商那和修,同为阿难的弟子。

见晋译《阿育王传》卷六14:「尊者(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印度最早的说法中,阿难并非承自大迦叶的师承,而阿难的正传弟子为舍那婆斯?ā?avāsi(即商那和修,又称三浮陀Sambhūta),为「第二次结集」的大德,并将罽宾佛教的启教者末田地(Madhyāntika 末阐提),说是阿难晚年收授的弟子,这应是为了增上阿难系僧团的光辉,同时也是肯定末田地的贡献及荣耀。

佛灭后约250 年,阿难系僧团有学众名为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受优波离系僧团改转经说的影响,信受优波离系僧团新出的论义(特别是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达磨》),依循优波离系新出的论义,著作了《发智论》15(旧译名《八犍度论》),改转阿难系僧团遵循的古来经说。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

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小考思和内容提要:佛教源于印度。

印度佛教在佛陀涅盘后,由于僧团内部的分化等原因而步入到部派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又分裂为上座、大众二部,由此二部又分裂出传统所说的十八部乃至更多。

本文以逆时溯源的方式,对从近现代学界的研究成果到古代论典,逐步深入追流溯源,重点考察了印度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关系。

关键词: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作者思和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一、引言大致在佛陀(约公元前565-前486年)涅盘后百年间,佛教僧团出现了分化,这一历程大约从公元前370年起,到大乘佛学开始流行的公元150年前后止,总计有500年左右的时间,史称部派佛教时期。

起初分化为上座、大众二部,名为“根本分裂”。

此后,这两部又继续分裂,名为“枝末分裂”。

据现存最早的文献,世友(约公元一、二世纪)的《异部宗轮论》载,上座部于佛灭后三、四百年内,经七次分裂而成十一部,大众部于佛灭后二、三百年内,经四次分裂而成九部,合计二十部,除去根本分裂的两部,即通常所说的十八部派。

实际上的部派要比这多的多。

安德烈.巴罗(,1921-1993年)曾将古印度许多记载布施给部派教团的碑文与其他文献汇合统计出的部派名称,计有三十四个之多,其中包括本文所关注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一切有部)和根本说一切有部1(简称根有部)。

研究印度佛教史,部派佛教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伴随着众多不同僧团的出现,而有教义、戒律、以及哲学理念上的展开与丰富。

从这种研习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僧团建设、僧团关系,以及义理等方面的启发。

无疑,这对于当今教界,以及其他社会民众团体都具有借鉴的意义。

正如印顺法师所说:“佛法也不只是佛所说的”,“佛法是具体的,活跃于人类面前的。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育王与三大僧团的关系阿育王初登位时,对于王都华氏城邻近的毘舍离僧团,也是相当的友善和礼遇,大天即常于王宫中说法12。

此时的阿育王,对于中印东方的毘舍离僧团与西南方优禅尼僧团,是相当的重视与亲近,尤其对优禅尼僧团是特别的信赖。

或许这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并且王族多人出家于优禅尼僧团的缘故。

相对于此,远处北方摩偷罗优波鞠多及西北印犍陀罗的末阐提的阿难系僧团,就显得疏远多了。

弘化于远方北地罽宾(犍陀罗,后称迦湿弥罗)的末田地(Madhyāntika,指水中,又译称末阐提),传说原为雪山仙人有五百弟子,当阿难临入灭前,在恒河中共同出家于阿难座下,后将佛法传入迦湿弥罗。

见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七13:「尔时,于雪山有一仙人五通具足,共五百弟子,彼仙思惟何故地动,其见阿难欲入涅盘,乃至共五百弟子往阿难所。

到已礼足合掌说言:我于长老当得佛所说法及出家具足修净梵行。

……仙人及弟子于恒河中出家,是故名末田地。

……长老阿难语末田地言:……我今欲涅盘,此法藏汝应受持。

佛已说罽宾国第一坐禅寺,我入涅盘百年后当有比丘名末田地,是其应持法藏入罽宾国,是故汝应将法藏入彼国。

」佛灭后百年开化佛教于北印罽宾的末田地,被视为与佛灭后百年「第二次结集(七百结集)」时,阿难系的大德商那和修,同为阿难的弟子。

见晋译《阿育王传》卷六14:「尊者(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印度最早的说法中,阿难并非承自大迦叶的师承,而阿难的正传弟子为舍那婆斯?ā?avāsi(即商那和修,又称三浮陀Sambhūta),为「第二次结集」的大德,并将罽宾佛教的启教者末田地(Madhyāntika 末阐提),说是阿难晚年收授的弟子,这应是为了增上阿难系僧团的光辉,同时也是肯定末田地的贡献及荣耀。

佛灭后约250 年,阿难系僧团有学众名为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受优波离系僧团改转经说的影响,信受优波离系僧团新出的论义(特别是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达磨》),依循优波离系新出的论义,著作了《发智论》15(旧译名《八犍度论》),改转阿难系僧团遵循的古来经说。

据真谛Paramārtha 『部执异论疏』16:「从迦叶已来,至优波笈多,专弘经藏,相传未异。

以后稍弃根本,渐弘毘昙。

至迦旃延子等,弃本取末,所说与经不相符。

欲刊定之,使改末归本,固执不从。

再三是正,皆执不回,因此分成异部。

」因此,阿难系僧团分裂为改转经说、重论的说一切有部,以及传承传统经说的雪山部(原阿难系弟子)。

见《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17,引世友Vasumitra 著作,由真谛Paramārtha 译《部执异论》与《部执异论疏》:「部执(异)论曰:上座部住世若干年,从迦叶之后,至三百年,无有乖竞,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二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

」不久,说一切有部化区南方(近优禅尼)的学众,舍弃迦旃延尼子的《发智论》,而改宗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传出的《舍利弗阿毘达磨》,说一切有部遂再分裂为信从《发智论》的北方原说一切有部,以及改宗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达磨》的南方犊子部。

最后,犊子部学众在《舍利弗阿毘达磨》的解义上意见不同,又再分裂为法尚、贤冑、正量、密林等四部。

见《舍利弗问经》及《三论玄义》引真谛『部执异论疏』:《舍利弗问经》18:「他俾罗部(即阿难系上座部),我去世时三百年中,因于诤故,复起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

于犊子部,复生昙摩尉多别迦部(巴Dhammuttarika 法上)、跋陀罗耶尼部(巴Bhaddayānika 贤冑)、沙摩帝部(巴Sammitiya 正量)、沙那利迦部(巴Chandāgārika 密林)。

」《三论玄义》19:「三百年从萨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旧犊子部也!言可住子弟子部者,有仙人名可住,有女人是此仙人种,故名可住子。

有阿罗汉是可住女人之子,故名可住子。

此部是此罗汉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也。

……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名法相毘昙,罗睺罗弘舍利弗毘昙,可住子弘罗睺罗所说,此部复弘可住子所说也。

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毘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密林部。

」此时教区为北方罽宾的原说一切有部,应当是为了强化说一切有部是出自禅师及经师传承的缘故,才会有附加大迦叶传法于阿难的新说法。

此外,因为罽宾的原说一切有部和南方犊子部相互争夺阿难系的正统,说一切有部为了抬高在阿难系诸部中的地位,才会将罽宾佛教的启教者末田地,改说是阿难系原第二师商那和修(也是犊子部的第二师)的师长。

如此一来,商那和修变成是罽宾说一切有部的第三师,而在南方的犊子部则是第二师,师承的改说,应是罽宾原说一切有部为了自居是犊子部的母部。

大迦叶传法于阿难的一系五师传承,最早见于西晋惠帝(A.D.290~306)安法钦译《阿育王传》,而《阿育王传》当中说孔雀王朝后有三恶王毁佛,可知《阿育王传》传出的年代,应出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叶,比起公元五世纪的锡兰《岛史》应要早近五百年。

阿难传法于罽宾的末田地,末田地传法于舍那婆斯(即商那和修)的说法,最早见于罽宾地区说一切有部禅师达摩多罗Dharmatrāta 与佛大先Buddhasena(又译佛陀斯那,义译为觉军,卒于公元后曰410年)传的《达摩多罗禅经》(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 A.D. 411 译出)。

见《达摩多罗禅经》『序』20:「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

」「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

」在后来梁朝僧伽婆罗Sa?ghavarman 翻译的《阿育王经》(A.D. 506~518)中,应是参考了佛陀跋陀罗翻译的《达摩多罗禅经》,才对阿难系师承的传续,有了不同于《阿育王传》的改变。

见《阿育王经》卷七21:「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叶(翻大龟)入涅盘,摩诃迦叶付阿难(翻欢喜)入涅盘,阿难付末田地(翻水中)入涅盘,末田地付舍那婆私(翻纻衣)入涅盘,舍那婆私付优波笈多(翻大护)入涅盘,优波笈多付絺征柯(翻女)。

优波笈多在摩偷罗国教化弟子。

」如是可以推知,阿育王时代开化北印罽宾的末田地(末阐提),是王朝边区重要的佛教大德,自然得到阿育王的礼遇,又传说是阿难的弟子,资历与辈份高于当时摩偷罗的阿难系第三师优波鞠多22与优禅尼的优波离系第五师目犍连子帝须23,所以被延请为阿育王子摩哂陀出家授具足戒的戒师24。

但是在阿育王的信赖、支持下,近于王家的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声势超越了优波离系毘舍离僧团,逐渐以优波离师承的正统自居。

如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是依止优禅尼僧团,作为优波离第五代弟子的目犍连子帝须出家,又阿育王支持毘舍离僧团的大天,担任摩哂陀的十戒戒师,而当时出自优波离师承的大德中,辈份高于目犍连子帝须的毘舍离僧团主导者,优波离第三代弟子的树提陀娑Jotidāsa 则被阿育王边缘化。

见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25:「优波离授陀娑婆罗,陀娑婆罗授树提陀娑。

」阿育王的真正目地,应当是为了王朝的稳固,想要藉由亲近王家的优禅尼僧团,扩大王朝对佛教的影响力及控制力,才刻意扶植领导优禅尼僧团的目犍连子帝须,作为优波离系传承的正统,并费心安排摩哂陀作为目犍连子帝须座下的接班人。

2-1.阿育王的背景当阿育王为王子时,并未得到父亲频头沙罗Bindusāra 的宠爱,而频头沙罗又担忧其才华与野心,可能威胁到其兄储君的地位,故派阿育王子到偏远的塔克西拉Taxila 平乱。

当乱事顺利平定后,因频头沙罗王恐其坐大,而被派往优禅尼3Ujjayinī。

当出镇于优禅尼时,中途经过末瓦国Malwa,为了增加自身的声势与实力,以利将来争取天下,遂娶了当地卑提写Vedissa 大富长者的女儿缔维Devi4,生了摩哂陀Mahendra 与僧伽蜜多Sa?ghāmitra。

接着,又积极的拉拢当地的宗教势力,建立个人的政教关系,依尼拘律陀之教导归依佛教5,并且亲近优禅尼地区的佛教主导者,即自称「分别说者」的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

当频头沙罗王逝世后,阿育王子即起兵争夺天下,杀死了诸多兄弟。

在阿育王即位后数年,担任副王的阿育王之弟帝须Tissa,在王兄阿育王的忌惮下,可能倍感生存的压力,出家于优禅尼僧团,依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昙无德(南传『大王统史』6说是摩诃昙无勒弃多Mahādhamma-rakkhita)为师。

见觉音论师批注的汉译《善见律毘婆沙》卷第二7:「尔时,阿育王登位,立弟(帝须)为太子。

……又复一日,太子帝须出游行猎,渐渐前行至阿练若处,见一比丘坐,名昙无德。

……太子见已心发欢喜,而作愿言:我何时得如彼比丘。

……是时太子往到禅房,至昙无德比丘所,求欲出家。

」日后,阿育王的儿女──摩哂陀与僧伽蜜多,在阿育王的要求,也出家于优禅尼僧团。

见锡兰铜鍱部『岛王统史』第七章8:「阿育王说:『我为教法之相继者』。

……目犍连子帝须伶俐之答法阿育王:『资具之施与者是教外者,舍由己身所生后继者之子、女出家者,实教法之相续者』。

……法阿育王闻此之语,呼子摩哂陀童子及女僧伽蜜多两人,说:『朕(中译语)是教法之相续者』。

闻父之言,二人等承诺此。

」阿育王登位后,即积极的建立王家在佛教中的权威地位。

一方面安抚摩偷罗的阿难系僧团,接近摩偷罗僧团主导者优波鞠多,又依优波鞠多的建议,巡礼释迦佛陀一生行迹等诸圣地,建造塔、柱表彰圣德。

见《阿育王传》9「(阿育)王白尊者言:佛所游方行住之处,悉欲起塔。

所以者何?为将来众生生信敬故。

(优波掘多)尊者赞言:善哉!善哉!大王!我今当往尽示王处。

王以香花、缨络、杂香、涂香,种种供养尊者(优波)掘多。

(阿育王)即集四兵,便共发引至牟尼林园。

(优波掘多)尊者举手指示王言:此佛生处,此中起塔为最初塔……。

」二方面进一步的拉拢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让王弟帝须、王子摩哂陀、女儿僧伽蜜多及女婿出家于优禅尼僧团。

阿育王安排摩哂陀依优禅尼僧团主导者,优波离第五代弟子的目犍连子帝须出家,并以毘舍离僧团的大天为十戒戒师,又依迦湿弥罗地区传说出自阿难师承的末田地Madhyāntika(又译末阐提)为具足戒师。

据觉音论师著作,汉译《善见律毘婆沙》卷一10的记载:「(阿育)王复问言:云何得入法分?帝须答言:「若贫若富,身自生子,令子出家得入佛法」。

作是言已,王自念:我如此布施,犹未入佛法,我今当求得入因缘。

王观看左右见摩哂陀,而作是念:我弟帝须已自出家。

……即语摩哂陀:「汝乐出家不?」摩哂陀见叔帝须出家,后心愿出家。

……尔时、王女名僧伽蜜多,立近兄边,其婿先已与帝须俱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