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语文》作业

《大学语文》作业

一、填空

1.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战士生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4.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6.年年苦恨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7.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9.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6.江流天地地外,山色有无中。。

17.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9.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2.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3.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二、判断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对

2.高适诗歌以五言古诗见长,笔墨老成,风格雄放。错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错

4.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错

5.龚自珍诗善抒感慨,议论纵横,想象丰富,豪放瑰丽。对

6.王粲在“竹林七贤”中成就最高对

7.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篇)、《天问》、《九章》(九篇)等。对

8.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对

9.宗璞的小说有《红豆》、《三生石》等。对

10.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错

11.杜甫的《春望》是一首著名的咏史怀古诗。对

12.李煜的《虞美人》词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对

13.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错

14.范仲淹的诗、文脍炙人口,而词却无名篇传世。对

15.姜夔词作富艳精工,密丽典雅,对南宋风雅词派颇有影响。

16.汉乐府被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对

17.李商隐的诗各体皆工,成就斐然,尤以七律最为突出。对

18.李清照词善于塑造鲜明的形象,语言清丽动人,富有创造性对

19.曹操的诗歌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对

20.魏征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错

21.朱光潜的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诗学》、《文艺对话集》等。对

22.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对

23.鲁迅的《风波》最初发表于《新青年》,后收入其小说集《彷徨》。错

24.欧·亨利的小说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了“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对

三、词语解释

1、皇考:死去的父亲

2、死节:保全节操而死

3、迟暮:晚年

4、不胜:不能制服,受不住 5.尘网:旧谓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 6.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

7.断鸿:断裂的鸿毛8.弥望:充满视野9.黔首: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10. 契阔:勤苦,劳苦11.次第:次序12.顷之不久,过些时候

四、简要回答

1.简要回答《离骚》思想内容的三个方面。

作者执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

作者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却一再受到排斥和打击。

2.《垓下之围》用哪些场面描写来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

一、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骨柔情的性格。二、

东城快战,项羽“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羽英勇神武且自负的性格。三、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羽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

3.为什么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颇富浪漫气息?

4.概括高适《燕歌行》一诗的主题。

5.小说《苦恼》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小说的中心线索是紧紧围绕着车夫姚纳因死了儿子想跟人家倾吐一下内心人愁苦这个可怜的心愿和欲望展开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铺排,作者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炼,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6.《诗经·蒹葭》一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欲求不得,欲追难行欲舍难断

7.概括王粲《登楼赋》的艺术特点。:①此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

第一段作者本欲饱餐秀色借以消愁,然而景色虽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忧愁不仅没有销解,倒勾起了怀乡思归之情.美景与乡愁形成了对比与反衬

8.杜甫《羌村三首》的主题是什么?

9.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叙》一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五、阅读理解

1.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①.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

②.这段论证在层次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

想!

③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对话形式

2.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请回答:

①.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采用什么方式抒发出来的?寄情于回忆与憧憬,托情与象征联想

②.“长宜子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适宜子子孙孙能久长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

③.“爱尔克的灯光”的寓意是什么?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了,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3.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请回答:

②.这段话的驳论论点是什么?

②.全段可分为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次大意。:试概括各层次大意。三层说者又谓远与巡

③.最后一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历史的长河流淌得再久,也冲涮不掉烈英雄们的英绩,后人永远会记得,“睢阳,以一城一地,捍天下之势,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达江准,沮通其势。”

4.阅读《风波》中的一段文字: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请回答:

①.概括这段话的大意。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

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②.九斤老太的“康健”有何象征意蕴?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③.六斤的“新裹脚”和“一瘸一拐”的走路有何象征意蕴?

5.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回答:

①.“太史公”指谁?“传”指的是什么?司马迁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为人正直无私,不需要命令也可以使人跟随听从他,其为人偏斜自私,就算是身处高位,也不能够使人听从他

③.作者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说明什么?李广将军的忠实和诚信确实影响了当世的士大夫们了

6.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请回答:

①.这段话的结论是什么?由于环境的差异,人各有不同;道不同者,难以与之相谋。

②.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递进。

③.“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各从哪个方面说明了人的认识受到局限?说明人们往往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见识、品格因环境不同而不同。

六、作品分析

1.范仲淹《渔家傲》: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

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苏轼《江城子》

3.曹操《短歌行》: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4.苏轼《定风波》: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

5.李白《将进酒》: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