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绝句》及赏析

杜甫《绝句》及赏析

【导语】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绝句》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队整齐的⽩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外的东吴远⾏⽽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

千秋雪:指西岭雪⼭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带。

万⾥船:不远万⾥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盛时期,成都尹严武⼊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度避往梓州。

第⼆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情很好,⾯对这⼀派⽣机勃勃,情不⾃禁,写下这⼀⾸即景⼩诗。

⽂学赏析 这⾸《绝句》是诗⼈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

诗歌以⼀幅富有⽣机的⾃然美景切⼊,给⼈营造出⼀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以不同的⾓度对这副美景进⾏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机时的颜⾊。

“两”和“⼀”相对;⼀横⼀纵,就展开了⼀个⾮常明媚的⾃然景⾊。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了拟⼈的⼿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动活泼,鸟⼉成双成对,构成了⼀幅具有喜庆⽓息的⽣机勃勃的画⾯。

⽽黄鹂居柳上⽽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然的⽣⽓,⽩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种⾃由⾃在的舒适,还有⼀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句写黄鹂居柳上⽽鸣,与下句写⽩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上,由近⽽远,使诗⼈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度显出早春⽣机之盛。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绝句》杜甫唐诗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句》杜甫唐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绝句》杜甫唐诗鉴赏篇1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诗鉴赏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

此时诗人正寓居成都。

由于严武重镇成都,诗人重返草堂,生活上稍稍平定,因此心情也就比较舒畅。

开头两句先以对偶句写景。

草堂位于锦江之滨,春来之后,江水显得特别碧绿透明。

碧波之上几只洁白的水鸟正在戏水。

屋后的青山,也显得更加清秀,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山花鲜艳如火。

寥寥十个字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它将一切山景物态在春日风光中所呈现出来的蓬勃的生机,生动的神态,传神地描绘出来了。

梁元帝《宫殿名诗》:“林间花欲然,竹径露初圆。

”此诗第二句改“林间”为“山青”,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两句中以江水的碧蓝来衬托水鸟的洁白,以青山的葱郁来映照山花的火红,对比极其强烈,着色极为鲜艳,描摹自然景物出神入化。

是以“画法为诗法”(《杜臆》),采用工笔描绘、对比衬托来取得其艺术效果的。

异乡优美的景色固然也能使人流连忘返,但对于长期漂泊异乡的诗人来说,却又容易触起他思乡的情怀;三、四两句表现的就是这种心情。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的春天转眼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去呢?这里的“看”字和“又”字,都写得很有分量。

“看”,是指观看,观赏。

春色诱人,确实值得人流连欣赏,但是年复一年的而回乡的愿望却始终不能实现。

“又”字包含着诗人诸多感慨在内。

“何日是归年”,表达的是一种身不由己之感。

当时,由于国内战乱不已,诗人不得不长期流寓他乡,颠沛流离,因而,这里写怀乡之念,正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

全诗以问句结束,使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沉的痛苦。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杜牧《赤壁》诗词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这篇杜牧《赤壁》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及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及赏析

【导语】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恰恰啼。

译⽂黄四娘家花⼉茂盛把⼩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由⾃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说“恰恰”为唐时⽅⾔,恰好之意。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的处所。

第⼆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

⽂学赏析 第六⾸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

这⾸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与⾃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路上。

此句以⼈名⼊诗,⽣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宛如历历在⽬。

“压”、“低”⼆字⽤得⼗分准确、⽣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留连”不去,暗⽰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也“留连”起来。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作品原文:江南逢李龟年⑴岐王宅里寻常见⑵,崔九堂前几度闻⑶。

正是江南好风景⑷,落花时节又逢君⑸。

词句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白话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绝句古诗——精选推荐

绝句古诗——精选推荐

朋友们,提起杜甫的《绝句》,想必⼤家都是⾮常的熟悉的?这⾸诗歌也是⼩编很喜欢的⼀⾸,这⾸绝句⼀句⼀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分⾃然流畅,⼀点⼉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

下⾯⼩编为⼤家分享了关于绝句古诗的相关内容,仅供浏览。

绝句古诗1 李清照《夏⽇绝句》古诗原⽂意思赏析 《夏⽇绝句》作者是宋代⽂学家李清照。

其全诗如下: ⽣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前⾔】 李清照诗借⽤西楚霸王项⽻失败后不肯苟且偷⽣、乌江⾃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了希望抗战,恢复故⼟的思想感情。

“⽣当作⼈杰,死亦为⿁雄”两句,尤其铿锵有滴。

【译⽂】 ⼈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中的英雄!我⾄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即便是⾃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鉴赏】 李清照这⾸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透⼈胸臆,直指⼈脊⾻。

“⽣当作⼈杰,死亦为⿁雄”这不是⼏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个词的巧妙润⾊;是⼀种精髓的凝练,是⼀种⽓魄的承载,是⼀种所向⽆惧的⼈⽣姿态。

那种凛然风⾻,浩然正⽓,充斥天地之间,直令⿁神徒然变⾊。

“当作”之所“亦为”,⼀个⼥⼦啊!纤弱⽆⾻之⼿,娇柔⽆⼒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凄切⼊⾻,细腻感⼈⽆以复加。

透过她⼀贯的⽂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著称⽂坛的光环映彻下。

笔端劲⼒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势之⼤,敢问世间须眉⼏⼈可以匹敌?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诗⼈追思那个叫项⽻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的精神和⽓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都说退⼀步海阔天空。

仅⼀河之遥,却是⽣死之界,仅⼀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为了⽆愧于英雄名节,⽆愧七尺男⼉之⾝,⽆愧江东⽗⽼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斧神⼯,⾼过天地造化。

⼀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辱不受”的英雄豪⽓,漫染纸⾯,⼒透纸背,令⼈叫绝称奇⽽⽆复任何⾔语。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诗词及《绝句》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诗词及《绝句》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诗词及《绝句》赏析杜甫《绝句》诗词及《绝句》赏析“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绝句赏析赵次公谓江边踏青,乃成都事,盖因前诗有“草见踏青心”句也。

按:是年西山有吐蕃之警,故云旌旗、鼓角。

依赵氏编在宝应元年春成都诗内。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这是一部在春天混乱和受伤的作品。

白天可以看到横幅。

晚上可以听到鼓声。

)杜氏《壶中赘录》: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

占公范《馈饷仪》:三月三日上踏青鞋。

隋炀帝诗:“踏青斗草事青春。

”李绰《岁时记》:上已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

刘禹锡《竹枝词》:“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高?曰:五言绝句,作自古也。

汉魏乐府古词,则有《白头吟》、《出塞曲》、《桃叶歌》、《欢问歌》、《长干曲》、《团扇郎》等篇。

下及六代,述作惭繁。

唐初工之者众,四杰尤多,宋之问、韦承庆之流,相与继出,可谓盛矣。

开元后,独李白、王维,尤胜诸人。

次则崔国辅、孟浩然,可以并驾。

若储光羲、王昌龄、裴迪、崔颢、高适等数篇,辞简而意长,与前数公,实相羽翼。

中唐虽声律稍变,而作者接迹之盛,过于天宝。

元和以后,不可得矣。

对绝句的评论:严羽曰:绝句难于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

周晶说:五个字比七个字难。

他们又矮又愤怒,行动匆忙,很少说话,避免透露自己的意思。

他们的风格很笨拙,他们的语言很容易变得粗俗。

像唐人和宋人一样,我们应该以墨戒和青莲为方法。

茅一相曰:绝句固难,五言尤难,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腹亦不可少,妙在愈小而愈大,愈促而愈缓。

顾?说:五言绝句,以古调为上,以真情为宜。

杜甫的诗全集68首诗全集下载。

最新绝句二首杜甫16篇

最新绝句二首杜甫16篇

绝句二首杜甫16篇绝句二首杜甫16篇绝句二首杜甫(1)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大意】春天阳光普照山河多么秀丽,春风吹过,到处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冰雪融化了,泥土开始松软,小燕子飞回来了;鸳鸯也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着了。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大意】江水碧绿,显露出水鸟的羽毛像雪一样白;满山青翠,红艳艳的鲜花就像将要燃烧起来的火团一样。

今年的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了,哪一天才是我回归家乡的时间呢?绝句二首杜甫(2)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赏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并以如椽巨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这些诗突显沉郁顿挫之气概,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怀。

而他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一诗却语言清新明丽、自然流畅;情调轻松愉悦、幽美闲雅,呈现另外一种风格。

且该诗格律之精工,意境之优美,情调之闲适,物态之和谐令人拍案叫绝,百读不厌。

下面就四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一、精工的格律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其平仄、押韵、对仗十分讲究。

其平仄显示如下:就其平仄而言,这里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的,但律诗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

第二句的第三字本应用仄声,但由于“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对句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即第三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中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又叫“对句救出句”;三、四两句恰好相对。

就押韵而言,除偶句末尾都押“ang”韵外,第一句和第三句也押韵,押“i”韵,音韵十分和谐。

可见整首诗切合音韵,声调合拍,节奏均匀而多变,具有音乐美。

就其对仗来说,其对仗尤显精工。

近体诗的对仗,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该诗中一、二句的“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草”,都是名词对名词;最后一字“丽”对“香”是形容词相对,三、四句的“泥”对“沙”,“融”对“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这些词性莫不一一相对,并且句式也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

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

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

“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

“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

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

‘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

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

“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

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

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

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

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

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

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题解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诗人时在成都。

“花卿”,指花敬定。

“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者的一种客气称呼。

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中立过功。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说的就是他。

但他居功自傲,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这首诗可能是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即兴之作,诗中描写了宴乐之盛,委婉地讽刺他恃功骄恣。

句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官城里管弦交奏,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音乐声一半散入江风,一半散入云层。

开篇两句运笔工丽绝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乐曲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不少情趣。

“锦城”,即成都。

“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在天宫才有啊,人世间能得几回赏听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赞美乐曲,实际是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含蓄地讽刺花敬定,可谓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

“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日纷纷”,其侈糜可见一斑。

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评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价说:“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李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

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

”这首诗字面上朴实易懂,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认为它是用来讥讽花卿的。

联系作者的人生态度、创作精神,并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诗意看,后者较为可取。

正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所说:“(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

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

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题解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春。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此为组诗的第六首。

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句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家的鲜花遮往了庭前小路,花儿千朵万朵,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压低了。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

“黄四娘”,不详。

“娘”或“娘子”是唐代对妇女的美称或尊称。

以人名入诗,很有生活情趣和民歌味道。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可见出争相怒放的花朵重重叠压的盛况。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流连不舍的蝴蝶在百花丛中时时游戏飞舞,安闲自得的黄莺似为我的来到而传出一串娇啼。

这两句以细微的刻画,写出了蝴蝶轻捷的舞姿和黄莺动听的歌声,显示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留连”,亦作“流连”,依恋而不忍离去。

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也是说诗人被这美景吸引,留连忘返。

“自在”,既描绘黄莺自由自在的歌唱,也描述出诗人心理上愉快轻松的感觉。

“时时”,不是偶尔一舞,而是几乎不停地舞。

“恰恰”,恰好,正当这个时候。

“时时”、“恰恰”相对仗,显得格外工丽。

评解这类赏景题材的绝句,唐诗中屡见不鲜。

但是如此刻画细微、有声有色的,并不多见。

它既像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又像一幅醉人的春光画。

全诗无一句抒情,都是写景,但景中又无不寓情,诗人欣赏着春花满枝的美景,倾听着黄莺啼叫的动人歌声,那种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心境,洋溢着一种健康愉悦的兴致,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

在句法上,这首诗三四句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

按照文法习惯,这两句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诗人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考虑,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为显豁,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