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张秋;聂志阳;谭志伟;张作祥;刘凤霞【摘要】沉积盆地内的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载体,水文地质特征是控制或影响油气藏的边界条件.在划分盆地内含水岩系的基础上,采用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要含水岩系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不同性质的水文地质区带:交替活跃-氧化区带,开启程度高,不利于油气赋存;交替缓慢-弱还原区带,较有利于油气藏形成;交替阻滞-还原区带,封闭程度高,有利于油气藏形成,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区域.【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453-458)【关键词】地下水;水动力;水化学;油气藏;乌尔逊凹陷;海拉尔盆地【作者】张秋;聂志阳;谭志伟;张作祥;刘凤霞【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44地下水是沉积盆地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的生、运、聚、散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长期以来是地质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课题[1-6]。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从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统一的观点,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研究地下水与油气藏的关系,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1 地质背景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1个二级构造单元,呈南北向展布,其东部为巴彦山隆起带,西部为嵯岗隆起,北与红旗凹陷相接,南与贝尔凹陷相连。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地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研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地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研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地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研

张玉明;杜全友;李刚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
【年(卷),期】2002(021)004
【摘要】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的油井地质、测井及录井等资料,在未投入野外工作量的情况下,通过室内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浅部地层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该区下一步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2页(P128-129)
【作者】张玉明;杜全友;李刚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水文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水文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水文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与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 [J], 李子顺;彭威;申文静;王江;张海桥;李敬生
2.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 [J], 罗群;庞雄奇
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志宏;柳行军;王芃;吴相梅;朱德丰;万传彪
4.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及贝尔凹陷南屯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 [J], 何松霖; 李军辉
5.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白垩系沉积相配置及演化研究 [J], 袁红旗;杨盼盼;于英华;孙明艳;郎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煤矿区地下水和湖泊系统的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矿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变化与植被响应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与植被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但随着煤炭开采活动的不断深入,地下水和湖泊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植被的响应变化。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一)地下水系统演变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系统受到采煤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化等。

采煤过程中,大量地下水资源被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到地下水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循环过程。

此外,由于煤层中含有硫、氮等元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湖泊系统演变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湖泊系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改道等原因,部分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涸。

同时,由于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四、植被响应分析(一)植被类型变化随着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受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渍化的影响,部分地区原有的草原植被逐渐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耐旱、耐盐的植物群落。

同时,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植被生长状况变化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植被类型的分布,还影响了植被的生长状况。

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和土壤养分减少,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状况恶化,生物量减少。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下降。

乌尔其汗西部煤田可采煤层赋存与煤岩特征的探讨

乌尔其汗西部煤田可采煤层赋存与煤岩特征的探讨

乌尔其汗西部煤田可采煤层赋存与煤岩特征的探讨乌尔其汗西部煤田是海拉尔盆地群中的一个向斜盆地,海拉尔盆地群位于中亚~蒙古地槽褶皱系(或称中亚构造活动带)东部。

以得尔布干断裂为界,盆地西部为额尔古纳复背斜,东部为兴安岭复背斜,海拉尔盆地群正处于两个不同时期褶皱系的接壤部位。

盆地基底由一系列复向斜和复背斜组成。

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东北缘之原林凹陷的南端,为一平缓不对称的向斜盆地。

中生代晚期的聚煤盆地受新华夏系构造及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控制,呈北东向展布。

全区发育有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其上为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其下不整合于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

一、地层特征由老到新分述1、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J3b)主要由各种中酸性熔岩、碎屑岩、凝灰岩组成,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与泥盆系浅变质岩系一起构成了含煤盆地的基底。

2、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本区钻孔中所见地层均为大磨拐河组地层。

根据岩性特点分三个岩段。

(1)大磨拐河组下部砾岩段(K1d1)以灰色凝灰质砾岩、砂砾岩、粗砂岩为主,夹有炭泥岩、灰白色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等。

厚度200 m。

(2)大磨拐河组中部含煤段(K1d2)岩性以灰白色、灰色的中砂岩、粗砂岩、砂砾岩为主,局部夹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含炭质泥岩及煤层,含煤1-5组,厚度135 m。

(3)大磨拐河组上部含煤段(K1d3)岩性以灰白色、灰色的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局部夹中砂岩、粗砂岩,含炭质泥岩及煤层,含煤1-3组,厚度450m。

3、第四系(Q4)松散层、地表主要由黑色含腐植物的亚粘土、亚砂土及杂色砂砾石层组成,厚度0-40.00m。

二、含煤地层本区含煤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的中部和上部,上部含煤1-3组,厚度450m,岩性以灰白色、灰色的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局部夹中砂岩、粗砂岩、含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主要可采煤层为2号煤层,为湖相沉积。

下部含煤1-5组,厚度135 m,岩性以灰白色、灰色的中砂岩、粗砂岩、砂砾岩为主,局部夹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含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主要可采煤层为5号煤组,为湖泊三角洲沉积。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煤矿区的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及植被的响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影响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植被的分布。

本文旨在研究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响应机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草原之一。

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开采,已经对地下水-湖泊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区域主要涵盖了多个煤矿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区域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一)地下水动态变化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由于矿坑的疏干排水,地下水位出现明显下降,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还对湖泊的水位和面积产生了影响。

(二)湖泊系统变化湖泊作为地下水系统的重组成部分,其水位和面积的变化与地下水密切相关。

煤矿的开采导致了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和排泄增加,进而使得湖泊的水位下降、面积缩小。

同时,湖泊的水质也因地下水的污染而变差。

四、植被响应机制(一)植被分布变化由于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变化,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导致部分湿地干涸,湿地植被向旱生植被转变;而湖泊水位的下降也影响了湖岸植被的生长。

此外,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污染物还会对植被的生长造成直接的危害。

(二)植被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影响生态服务功能。

例如,湿地植被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下降,旱生植被的增加则可能加剧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水文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地区地下水-湖泊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对当地植被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响应机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该地区湖泊众多,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相互关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水文学方法和生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手段,全面研究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植被的响应机制。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1.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随着煤矿开采活动的加剧,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地下水位下降,水体矿化度增加,部分湖泊出现萎缩甚至干涸的现象。

2. 湖泊生态系统变化湖泊水位的下降导致湖岸线后退,湖区面积缩小,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一些适应于湿润环境的生物种群减少或消失,而一些耐旱物种逐渐占据优势。

四、植被的响应机制1. 植被覆盖度变化由于地下水和湖泊系统的变化,植被覆盖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在地下水位下降的区域,原本湿润的草地逐渐退化为干旱草原或沙漠。

而在水位较为稳定的区域,植被则呈现出一定的恢复趋势。

2. 植被类型的变化受水体矿化度的影响,一些耐盐碱和耐旱的植物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群,而一些对水环境敏感的植物种群则逐渐减少或消失。

这导致了整个区域植被类型的明显变化。

五、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1. 影响因素影响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如降水)、人为活动(如煤矿开采)等。

其中,煤矿开采活动对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质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机理分析煤矿开采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途径。

布丽·拉尔森:突围之星

布丽·拉尔森:突围之星

布丽拉尔森:突围之星
佚名
【期刊名称】《英语角》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布丽·拉尔森第一次和9岁的雅各布·特伦布莱(她拍电影《房间》时的搭档)一起玩的时候,整个人都很紧张。

两人一起安静地拼着乐高.特伦布莱的问题却像密密麻麻的雨点般砸向拉尔森。

“我一回答完,他就会沉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6岁的拉尔森说。

”我心想,‘他满意我的答案吗?他会不会因为我最喜
欢蓝色.或者我喜欢米开朗基罗而生气?’”特伦布莱睡觉前邀请拉尔森第二天接着和他一起玩乐高。

“我记得我当时兴高采烈地走过门厅。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渴望被某人接受过。

”特伦布莱说:“我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总页数】2页(P47-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2.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带亿可哈拉尔花岗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
3.富森保、巴尔依呼兰、巴克坦布、德绷阿、乌勒喜布、苏谦志略
4.巴尔依呼兰、巴克坦布、富森保、德绷阿、乌勒喜布、苏谦志略
5.论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仪式中黑白二元对立的解构——兼论拉尔夫·埃利森文学话语中的祖先在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霍秋立;申家年;付丽;汪振英;刘剑营【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06(025)002【摘要】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矿化度平均为8 600 mg/L,具有微咸水的特点;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地层水的矿化度较其他层位高,水型为NaHCO3型.地层水中含有一定量的Br、I和B 3种特征微量元素,且各离子总体上表现出从含油中心部位向四周递减的特点.Na++K+和HCO-3与总矿化度之间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Na++K+和HCO-3控制了地层水的矿化度.较高的HCO-3含量是由于深部无机成因CO2上侵,与地层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高浓度的Na+与钠长石的溶解有关.地层水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δ18O为-12.07×10-3~-16.76×10-3(SMOW),δD 为-96.45×10-3~-132.44×10-3(SMOW),反映出地层水主要为大气淡水,并可能存在弱的蒸发作用.较高的矿化度反映出储层封闭性较好,水动力较弱,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总页数】5页(P172-176)【作者】霍秋立;申家年;付丽;汪振英;刘剑营【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和10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申文静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J], 覃伟;李仲东;郑振恒;赵建成3.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与粘土矿物转化和赋存的关系 [J], 滕洪达;姜洪启;王平4.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J], 李文涛5.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J], 王志强;刘波;胡忠益;王旭;李军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

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

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

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

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

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

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2 地表水体
区域内地表水体主要为根河及得尔布干河,其次为哈乌鲁河,均为额尔古纳河水系。

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吉奇山西南侧,东经122°37′、北纬51°16′,海拔1241m,河长427.9km,流域面积15796km2,河道平均比降0.73%,河水面平均宽110m,水深2-5m,流速0.74-2.00m/s,平均1.37m/s。

拉布达林水文站观测资料(2000-2010年):年最小流量0.783m3/s(2008年),年最大流量1140m3/s(2006年),年平均流量27.3-114.0m3/s。

根河河谷宽约1.5-5.0km,河流曲率较大,为老年期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陈巴尔虎旗,于四卡北12km处汇入额尔古纳河。

在区内根河铁桥处不同时间进行了两次测流分别为:沽水期(2011.4.26)平均水深为0.823m,流速为0.560m/s,流量为24.49m3/s。

丰水期(2011.8.8)平均水深为2.405m,流速为1.800m/s,流量为440.87m3/s。

长期资料显示河水位年变幅为3.02m。

得尔布干河:发源于根河市得尔布尔镇北上游岭附近的莫尔道嘎山,由东北流向西南,于河口附近与哈乌鲁河汇合后,在黑山头西北汇入额尔古纳河,河长273km,流域面积6800km2。

在区内得尔布干河铁桥处不同时间进行了两次测流分别为:沽水期(2011.4.26)平均水深为 2.51m,流速为0.380m/s,流量为22.48m3/s。

丰水期(2011.8.13)平均水深为 3.78m,流速为1.11m/s,流量为109.29m3/s。

长期资料显示河水位年变幅为1.64m。

哈乌鲁河:经得尔布煤田的西北部流过,由北向南在得尔布干河的河口附近与之汇合,向西汇入额尔古纳河。

3 地层概况
得尔布煤田古生代地层划属北疆-兴安地层大区(Ⅰ)、兴安地层区(I2)、额尔古纳地层分区(I12)。

中、新生代地层划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博克图-二连浩特地层小区。

区域发育有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与区域煤层形成及发育密切相关的中、新生代的地层系统由老至新依次为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J2tm)、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J3mn)、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新近系呼查山组(N1hc)及第四系(Q),如表1。

4 地下水
4.1 含水层
本区赋存含水层分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和基岩煤系孔隙裂隙承
压含水层。

4.1.1 河谷平原冲洪积孔隙潜水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于区内河流的河漫滩、河谷冲积平原,该含水层由砂砾石、砾石和中、粗砂组成,孔隙发育。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该含水层补给来源充足,民井单位涌水量10-30m3/h·m,属强富水区,地下水流向与河流流向基本一致,地下水以地下径流的方式向下游或根河及得尔布干河排泄。

4.1.2 山前倾斜平原坡洪积孔隙潜水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于区内山前倾向平原及山间洼地内,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粗砂,孔隙较发育。

其分布规律为从盆地东侧向根河河谷方向逐渐变厚,其厚度变化一般从10m到40m,该含水层由砂砾石、砾石和中、粗砂组成,孔隙发育,是区域内主要含水层之一,富水性好、导水能力强。

民井单位涌水量5-10m3/h·m,属中等富水区。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的侧向补给。

4.1.3 基岩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于本区的东部及南北两侧的中低山地貌单元,岩石露头均有不同程度的表层风化现象,裂隙发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富水性不详。

4.2 隔水层
第四系地层与煤系地层上部煤层之间的泥岩、粉砂岩类隔水层及煤系地层煤层间的泥岩、粉砂岩类隔水层为本区主要隔水层,由于分布范围所限,在局部范围内是较好的隔水层,在大的范围内隔水能力较差。

5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
得尔布煤田南、北、东三面环山,中间地势较平坦开阔,为地下水的汇集、径流、排泄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条件。

本区地表水资源丰富,为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的交汇处,地表河流对区内地下水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地表河流通过渗透补给潜水地下水,使得区内潜水地下水较为丰富。

地下水的另一个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漫渗透直接补给第四系潜水地下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除此之外,构造裂隙水还受风化裂隙水补给。

得尔布煤田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段内,地下水通过在盆地内煤系或第四系地层中径流,排泄于下游地区或以蒸发的形式垂直排泄。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水文地质手册[M].地质出版社,1978.
[2]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3]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建设屯幅)[R].1989.
作者简介:姚忠岭(1979-),男,汉,内蒙古呼伦贝尔,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工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