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共27页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翻译大家——杨宪益PPT

杨宪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杨宪益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翻译成就 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杨宪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成就上, 还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传播 。他们与外国作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
杨宪益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多个高校翻译专业的教授和导师,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
杨宪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VS
提高翻译质量
杨宪益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提高文化交 流水平的关键。因此,他主张在翻译过程 中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包括对 原文的理解、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对文化 背景的了解等。同时,他也主张在翻译过 程中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校对,以确保译 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04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观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翻译要与时俱进
杨宪益认为翻译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语言变化 ,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的精髓。
培养翻译人才
杨宪益认为培养翻译人才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应该 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05
杨宪益的文化交流贡献与影 响
杨宪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杨宪益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他翻译 的《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为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 声誉。
03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中国近代翻译史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