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题目:《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一个孤独的男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他在现代都市中的生活,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触动。
小说主人公的孤独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他是一个不善于和人交流的人,从小就习惯了独自生活。
他追求孤独,但又无法完全逃避他人的存在。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与寂寞的区别。
小说中的男主角经历了一系列的独自旅行,他穿越了山川和城市,探索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和对人类孤独现象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本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感。
在都市生活的繁忙和压力下,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孤独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感觉。
通过男主角的经历,作者在我的心中唤起了对孤独的思考。
通过阅读《孤独者》,我对孤独与寂寞之间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他喜欢独处,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感。
而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孤独感的一种消极表现。
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了孤独和寂寞之间的微妙差别。
在读完《孤独者》后,我不禁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沉浸在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中,与人的真实联系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需要像男主角一样,去追求真正的孤独,去和自己独处,去思考和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去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孤独者》,我对自己的内心和社会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小说真正触动了我对孤独和寂寞的认知,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自我存在的理解。
我被小说中男主角的故事所感动,这种感动将引导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去追寻更真实的自我。
川端康成岁岁年年读后感

川端康成岁岁年年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岁岁年年》的创作背景与主题3.《岁岁年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4.对《岁岁年年》的读后感想5.结论:总结川端康成的文学价值以及《岁岁年年》对读者的启示篇1正文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川端康成的作品,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都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中,《岁岁年年》是他晚年的一部作品,以回忆录的形式,描绘了他一生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岁岁年年》的创作背景与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在作品中,川端康成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童年时代到成为著名作家,他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岁月流转与人生的无常,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岁岁年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作品以回忆录的形式展开,结构清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一生。
其次,作品中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情感的抒发等,都表现出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风格。
最后,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还展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探索。
在阅读《岁岁年年》之后,我深感这部作品带给我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珍惜时光,因为岁月流转,人生短暂。
其次,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因为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
最后,我们要勇敢面对人生的无常,因为这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总之,川端康成的《岁岁年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无常。
篇2 目录1.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2.《岁岁年年》的主要内容及特点3.读后感的产生及其对读者的影响4.总结与展望篇2正文川端康成,日本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5篇)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5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1《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充满了浓厚的人情美和风景美的作品。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首先,我被作品中所描绘的舞女形象所吸引。
舞女们在伊豆半岛的温泉边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优美,表情生动,让人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他们的纯真、善良、勇敢、正直等品质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让我感受到了日*化中的一种独特的美,即“人情美”。
在这种美中,人们不仅仅是被表面的物质所吸引,更是被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价值所感动。
其次,作品中的风景描写也十分出色。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伊豆半岛的美景,从海边的沙滩到山间的温泉,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无比的美丽和神秘。
这种美景不仅展现了日本的自然风光,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这些美景也成为了舞女们生活的背景,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最后,我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最珍贵的财富。
在故事中,舞女们之间互相帮助、关爱、尊重,这种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有人关心和支持你,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力量和勇气。
总之,《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人性美和风景美的作品。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刻。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激励我更好地面对生活。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2《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抒情诗般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少年与一个乡村舞女之间淡淡的情感与成长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
首先,我被小说中优美的语言所吸引。
川端康成的文字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细腻地描绘了伊豆半岛的美景。
从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海浪,到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生动逼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实用9篇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实用9篇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 1川端康成,__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__》(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__文__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__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__》(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__笔会会长等职。
1957年被选为__艺术院会员。
曾获__的文化勋章、法国__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__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__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__翻译出版。
我当时买川端康成的小说集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获得过__文学奖而买的。
很想了解一下,具有相似文化历史的__和__,川端康成的作品能获得__人从未获得过的__文学奖。
川端的三部获奖作品,最喜欢的是《古都》。
在《古都》里,对人物的衣着、语言、行动和景物的描写都无不例外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古都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
紫花地丁、樱花、杉叶、古都。
在城崎读后感

在城崎读后感《在城崎》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城崎温泉度假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让人们在阅读后深受感动。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也深受感动,对人生、爱情和温泉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作家,他和妻子来到城崎温泉度假,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创作的灵感。
在城崎,他们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也经历了许多情感的波折。
通过对男主人公和妻子之间的相处和交流,川端康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真挚。
在读完小说后,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在城崎温泉度假时,经历了许多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在创作上遇到了困难,也在婚姻中遇到了摩擦。
但是,通过这次度假,他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坚持和前行。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
男主人公和妻子之间的相处充满了温暖和理解,他们在城崎温泉中重新找到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是需要用心去经营和呵护的,只有在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中,才能够让爱情更加坚定和持久。
同时,小说中对城崎温泉的描写也让我对温泉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城崎,男主人公和妻子体验了日本传统的温泉浴文化,也感受到了温泉对身心的舒缓和治愈。
这让我对温泉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也让我对日本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的来说,读完《在城崎》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思考,我对人生、爱情和温泉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深刻。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古都》是一部富有禅意的作品,通过描绘京都这座古老城市的人和事,揭示了生活中的无常和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京都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阅读《古都》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人性的深刻领悟,以及对时空变幻的敏锐感知。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通过《古都》,我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学会了用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世事的起伏,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美好,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前行。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古都》是一部充满着哲思和禅意的作品,让人在沉静的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刻意义,启发人们用一颗宁静的心来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真谛。
《川端康成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川端康成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川端康成短篇小说集》是一部集结了川端康成多部经典短篇小说的作品,其
中包含了《雪国》、《千只鹤》、《古都》等多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
首先,川端康成的文字描写非常细腻入微,他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雪国》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与雪国女郎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
而在《千只鹤》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热爱的交织描写,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著,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冲击。
其次,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生
命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生命和爱情等重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在《古都》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在古都京都的游历和对历史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和对于现实的迷茫,让人深思人类的文明与生存之间的关系。
在《雪国》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与雪国女郎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探讨了人类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执著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一部充满着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作品,
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让自己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川端康成 哀愁 读后感

川端康成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细腻入微而闻名。
其中,他的小说《哀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哀愁》是一部侧重于人物心理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与内心痛苦的描写,引发了我对于孤独和失落的思考。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故事,她遭受了许多不幸的遭遇,生活中充满了哀愁和失望。
川端康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语言,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读完《哀愁》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中传达出的心情。
主人公的孤独和痛苦让我感到沉重,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所描绘的哀愁情感,不仅仅是主人公个人的哀愁,更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失望、孤独和痛苦,这些情感在生活中时常袭击着我们。
通过《哀愁》的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此外,川端康成的描写技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语言,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栩栩如生。
他毫不掩饰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细微的心理描写,浓缩了巨大的情感力量。
作品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纸上,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共鸣。
总的来说,读完川端康成的《哀愁》,我被作品中深邃的情感所打动。
小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通过主人公的哀愁,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孤独与痛苦。
同时,川端康成细腻的描写技巧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妙。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启发了我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少时看川端康成的小说,总难体会他的好。
《雪国》是写得不错的,《睡美人》可以满足猎奇心,《千只鹤》失于形式上的琐碎,《伊豆的舞女》是否太淡了?这即是当时的感受,追求强烈的对比和冲突。
四五年前再读他的小说,开始引用大量名词,将他的风格笼统归纳为美与丑的对立,物衰景败人寰的日本殇情,而日本其它作家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就连岛国不知名的作家笔下,也会生出对美,纯真极至之追求。
近日再读他的小说,发现从一开始就追求作品意义和表现手法,反而会失去他小说中联绵不绝的气韵,好比人的脉路不通畅,整个人就不精神。
川端康成的《篝火》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以少年倾慕少女的视角展开一篇小说,一波三折,从对少女幻象的怅惘,实际接触后的失落到同情,最后升华到瞬间的美,似乎几句话就可以说完,也没特别的新意。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整个感官却非常立体,人物外部的描摹,内心的感受以及场景烘托,始终贯为一气,他用极其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整个轮廓,随之润色,在尾声部分以篝火,鱼鹰的意象渲染整个色调,整个看起来,墨色相当均匀。
换句话说,我可以把他的小说当成工笔画来读,笔触正是“高古游丝描”。
近日把他的《湖》连读两遍,发现以往忽视和没注意到的地方。
当初吸引我的是,这篇小说的结构更趋西化,失业者银平和甘做老人情妇的宫子分为两条线索。
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又产生似有似无的联系,但银平和宫子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正面交流,除了钱包事件外,他们的生活并没发生冲突。
这两条似有似无的线,正是《湖》的迷人之处。
西方现代小说隐藏的线条往往会深入到哲学的范畴,而川端康成的“藏”却是从悟走向空,从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迷走向瞬间的幻想和感慨人生的无常。
两条线不是越刻越深,最终汇为一流,而是越来越淡,到尾声几乎看不到痕迹。
银平从追求表亲,怀念母亲走向跟踪女学生并和她偷情,是他执着美的过程;从他被学校开除,女学生冷静下来(好象换了个人),跟踪另外的少女,捕萤节到和肮脏中年女性喝酒,是他从感伤的留恋走向自我放逐的过程,既然无法捕捉和把握美,他便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引向世界的另一端。
即便文中不交代,我们也可以想象银平的结局。
写银平这个人物,川端康成用了大量意识流。
从现实到过去,从过去再到过去的过去,再反过头来,技巧可谓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然而,阅读过程中,读者是不会感到技巧卖弄的。
大量意识流的回忆实则和现在进行时暗合:银平始终都在兜圈子,失去母亲,失去表亲,失去女学生,结局不外乎如此,这构成了他自我放逐的核心动力。
而宫子这个人物,似乎比阴平“领悟”得更早,她一开始就陪老人睡觉,丢失钱包后,她既不奢望能找回来也不打算报案通缉银平,甘心面对和接纳丑的她没有抗拒的力量也不打算挣扎。
匪夷所思的人性,这样的故事如若直接通过大框架和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恐怕失真和滑稽吧。
笔触向内出发,会看到人物丰富的层次,微妙的情节和对话中隐藏着被省略的冲突,川端康成把它们压下去了,就像国画中留白一样,大量的空白实际上述说着无限的内容,“空”并不代表完全没有,而是和现实相关照,呼应,以“有”构成整体的气韵,从地平线升起来,逐渐弥漫到空白处,很难用语言诉之清晰。
与其说说川端康成的文笔美,不如说他是通过整体的氛围来营造作家脑海中的“真实”,他不会说些处处出彩的话来影响整个布局,却用细致的笔法无时无刻捕捉美的流逝。
《湖》最精彩的部分在“捕萤节”那一段,这也是银平放弃跟踪少女(和宫子及她弟弟有联系的女学生)转折点。
在捕萤节上,买了一笼萤火虫的银平最后一次跟踪了那位能让他想到表姐,想到教授班级女学生的少女。
在那里,银平看到站在少女身边的少年已是另一个人,不过几个月时间,少女的心就变了,即便以前的恋人病症痊愈,少女对他的情感恐怕也难如初了。
银平悄悄绕到少女身旁,把一笼萤火虫偷偷挂在她的腰带上,这恐怕就是银平和少女告别的礼物,也是和过去的自我告别的见证吧。
这一节看得让人难受,人对无常的感悟并没得到解脱,而是从彷徨走向消极。
离开少女之后,银平去灰色地带找了个四十来岁,在他认为十分丑陋的女人,和她喝酒并打算带她开房却最终放弃。
最终那一刻的犹豫,意味着生活还在继续,失去对美索求的动力之后,沉沦至死也非那么简单。
关于《湖》这个题目,川端康成并没太多针对湖水的描摹。
从整篇小说上看,我们只知道银平的父亲葬身湖中,他在湖畔和表亲嬉戏。
倘若在《雪国》中我们还能看到大量关于雪国的描摹的话,《湖》中关于“湖”的能见度已经降到最低,而“湖”又无处不在,整个小说都弥漫着湖畔的水气,投一颗石子过去,几环波纹很快散开,没人知道你我曾经来过。
——————————————————————————————————————————————比尔·波特《禅的行囊》不过半天就翻完了。
个人觉得没他的《空谷幽兰》意义大,这是针对修行来谈的。
即便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要以有色眼光去看西方人谈禅,但如果真正想对禅宗有所了解,还是去看东方文献吧。
这本书的最大意义是对大陆的禅宗修行场所和在世的一些高僧大德有较为全面的整理。
书中最后几段让人感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翻译诗歌和佛的文献,除此之外,他找不到更有意义的。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值得一看,深信净土实在不易。
禅是佛心,律是佛身,教是佛语,身语心三者并无二理。
可惜很多话现代人引用得太多,实证却少,或者根本不明其意。
要谨慎诚实,有一说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佛说阿弥陀佛经》都只看了一遍。
看经书和其它经典作品要反复读,读得熟烂为止。
不要贪多,以前爱犯这毛病,要改。
《卢旺达饭店》拍得比想象中逊色,但也不错,不过总觉得好莱坞化了。
现在更喜欢看节奏慢的电影,导演怎样运用镜头说话,适度的停顿,深入。
当然消遣还是快节奏的好。
之前读过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波千鸟》,应该就是这四篇了吧。
笔触确实如题主所言,很细腻,纯粹。
而且不矫揉造作,和国内许多一读就掉鸡皮疙瘩的所谓的“清新”不同。
因为川端写的不是文字,而是小说,文字的表象下面还有他所要表达的深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我一直相信很多东西作家都是无意识里面表达出来的)。
《湖》这一篇也是如此。
当初是在初一的时候,误打误撞看了大半篇幅《雪国》掉。
那时候看的自己快睡着了,因为我当时好像以为这会是一部奇幻小说(当时脑子为何如此秀逗我也不清楚..那时候我大概还不知道川端康成是谁)。
中间有接触过村上春树的某几部,大概算是初高中学生里面的流行文学吧。
村上不错。
然后对于某些【纯洁的中学生】来说,看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就算是看过小H书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捂脸跑QAQ)。
还有同学带来过川端的《伊豆的舞女》,当时忙着初升高,而且和那个同学不熟,而且有我当初很郁闷的心理作祟…然后就错过了。
再接触川端就到了高中,借了同桌的书打发晚自习的时间。
看完《古都》之后,顿时有种川端比村上更合我意的感觉(不去比较文学造诣上谁更胜一筹)。
可能是翻译的缘故,叶渭渠先生翻的更加扎实吧。
市场上卖的川端的书,无论是从封面设计还是纸质上都是挺用心的,可以说是物有所值。
然后略略吐槽一下村上的一些书,现在大多是林少华翻译的,一些段落和字句莫名被加上了着重号,或许这个是作者或者翻译者(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感情上、手法上、含义上或者什么其他地方有些特殊,但是一加着重号以后,人反而会失去原本可能会产生的感情上的共鸣。
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当初就差点被我弃掉。
(这段其实是废话…………)最喜欢《古都》这一篇。
读到最后,心里莫名的一阵惆怅。
自己表达不清楚,大概就真的是“虚无”吧,川端的虚无主义,我虚无的惆怅。
千重子的形象一直模模糊糊地在心头,如果用天气来形容的话,就像是在一个昏暗的雾天里看她。
然后苗子呢,虽然篇幅少,但却觉得她的形象比千重子来得更清晰一些。
然后谈谈《雪国》。
高中再看《雪国》的时候,心情有些微妙。
看完的时候心中或许不再是如看《古都》时的惆怅,而是一种失落。
对爱情、对成人世界的疑惑和迷茫,对那时的我来说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
我也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可以很代入的点,无论是岛村还是驹子。
大概叶子的形象最明朗,代表的是美好纯洁。
在《雪国》开头。
就表达了岛村对这种美好的向往,如:一直看着那双眼睛。
中间有提到驹子的眼睛和车窗上那双眼睛重合上(我应该没记错吧…)。
驹子和叶子有相通的地方,她们都有美好纯洁的一面,叶子是少女的一种美好纯洁,驹子对于爱的向往的美好纯洁;她们也都有自己的悲剧的一面。
但就是那种无法代入感,才促使着我读完全篇吧。
我试图从里面找出自己的一丁点儿的影子来。
当初总觉得岛村会和叶子擦出火花(我掉进狗血剧里了..),但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
在看到最后驹子和岛村好像要一起消失在明朗的银河里的时候,以为他们会在一起,但他们还是不会在一起。
这一切其实都符合常理,火花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擦出的,岛村和驹子的身份以及性格都注定了他们也不会在一起的。
再说《湖》。
《湖》和《雪国》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地,莫名觉得宫子、久子身上有驹子的影子,而町枝身上有叶子、千重子的影子。
至于最后那个穿着沾着泥的长筒靴的女人,总能想到《千只鹤》《波千鸟》里的栗本近子。
银平跟踪的那些女子,大概就是在无形之中追求美好。
而他呢,他有一双丑陋的脚,他有着不怎么好的命运,他的某些言行举止也让人看起来就厌恶。
这算是一种美与丑的对立。
《湖》很巧妙的地方在于时空上的转换(我最后看的是网上的,着实有点费眼力和脑力)。
一直追溯,然后又倒回。
《雪国》有穿插,但没有像《湖》一样多。
《湖》让人感觉川端的思绪是飘着的,但里面的沉重感或许比《雪国》更明显一些,就如同银平的脚一直深陷在泥土里,不敢也不能拔出来。
即使最后那个不明性别的婴儿,也无法摆脱这种挣扎的感觉。
最后银平也还是在挣扎的吧,与那个丑陋的女人。
或许这象征着他是否放弃了对美的索求。
他曾经近乎变态地渴求美好。
但现实生活中,谁又不是那样子在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美好呢?《湖》里面有较多的意象,比如被扔进湖里的老鼠、咬死老鼠的狗(银平说他不喜欢狗,但我总觉得写狗的那一段就像在写银平自己。
大概是他讨厌自己,反面来说也是对美的一种渴求,正如他不肯面对自己的那双脚)、萤火虫等等。
《湖》里面的对比更加明显,而《雪国》则比较隐晦。
两者有相似之处。
可以理解为川端对美好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美好下面的残酷。
这种美好对于大部分世人来说太过虚无,所以川端的文字被冠上了“虚无”之类的词。
可能还有补充,但是好像有点迟了,我先睡了….以上全是个人意见,勿喷。
写下这个题目不禁怀疑,自己怎么会给这样一部古雅的作品的评论起这样俗的名字。
然而想换一个字,却不像那般简单。
因为在内心深处,《古都》所带给我的感觉真的就像一个古色古香的梦一般甜美,哀婉、迷蒙。
想到孔老夫子的那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恐怕形容古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