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以《舞姬》为中心

合集下载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精神分析法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

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

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

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

“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

“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

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

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

本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00字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00字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00字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学了,于是就在网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说来看。

看回《伊豆的舞女》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这部作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页,却牵引了多少读者的心!作品写了作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艺人,便结伴而行。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舞女就是这家流浪的艺人中一员。

舞女名叫薰子,一个十四岁的艺妓,天真烂漫,纯真可爱。

她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而优美,对男主人公“我”更是表现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男主人公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的真情,以至于主人公“我”对她感到惊奇,并渐渐地产生了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她的心灵美。

日本作品感情很是细腻,简简单单的几句,读来却韵味无穷,川端康成在这方面运用的如鱼得水,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忧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

无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感情的描写,甚至是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是处于一种经验之中。

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环境,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

川端康成的作品,能够感染读者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唯美的言语,而且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物或景物,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叫人回味。

就好像川端康成先生把主人公们的第一次见面,少男和少女朦胧而惆怅的情怀写到了极致,把少年人的情窦初开写的暧昧、灼热而煎迫,这种日系唯美意境的冷抒情,澄澈如水的诗意语言平添了淡淡的回味。

主人公“我”对于舞女薰子似恋非恋的朦胧之情,不可以用成年男子的粗俗情欲来形容,那是一种甜蜜而又烦忧的感觉,既不知道该怎样把握,也不想眼睁睁地让幸福溜走,于是幸福着,也烦忧着。

准确地说这是一篇忘情的故事。

邂逅和告别,而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木有开始就结束了,就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

这个爱情故事就像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美,正如文章中所说的一样,“轮船开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岛南端渐渐在后方消失,我一直凭倚着栏杆,一心一意地眺望着海面上的大岛。

浅析《舞姬》中的矛盾心理

浅析《舞姬》中的矛盾心理

浅析《舞姬》中的矛盾心理《舞姬》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女主角灭门事件后的生活轨迹,深入探讨了人性与情感的矛盾心理。

本文将以《舞姬》为切入点,浅析小说中的矛盾心理。

1. 内心的善良与邪恶的斗争主人公八重子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卖身为妓女。

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在小说中,八重子时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尽管她面临着被社会所边缘化和歧视的命运。

这种内心的善良与邪恶的斗争,使读者对她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2. 爱情与责任的矛盾小说中,八重子与青年画家吉川之间产生了一段纯真而复杂的爱情。

然而,八重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继续承担起作为一名妓女的职责。

她对吉川的爱与对自己的责任感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她明白,只有放弃爱情,她才能保护自己和吉川不被社会所唾弃。

这种矛盾心理在小说中贯穿始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追求幸福与面对现实的矛盾八重子在小说中追求着真正的幸福。

她对自由、尊严和内心的满足有着强烈的渴望。

然而,她却生活在一个底层妓院中,受到封建主义和社会壁垒的束缚。

面对现实的残酷,八重子不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斗争,试图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路。

然而,幸福却似乎与她渐行渐远,这种矛盾感成为小说的核心。

4. 自我认知与他人眼光的矛盾八重子深受社会对妓女的歧视和偏见。

她长期以来承受着来自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然而,她心中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眼光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她希望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但却难以逃脱对自己身份的否定感。

这种矛盾心理让八重子陷入了强烈的内心挣扎。

5. 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小说中充满了对希望的追逐和对失望的感受。

八重子对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抱有一丝希望,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然而,残酷的现实不断给她带来失望,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情绪。

希望与失望的碰撞,使得小说中的矛盾心理更加复杂。

结语《舞姬》通过八重子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与情感的矛盾心理。

论文——论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以《舞姬》为中心

论文——论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以《舞姬》为中心

论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以《舞姬》为中心专业语文教育徐锦发(姓名)指导老师吴梅芳【摘要】从川端康成的名作《舞姬》出发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和“波子之哀”,可以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哀思与传统自然美,本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其中“哀”的表现与根源。

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关键词】川端康成;舞姬;波子;哀思;物哀“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世界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

也正是由于文学的影响,整个日本社会及日本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物哀”的情感成分与深奥、神秘、清淡、静谧的审美情绪。

作家的文学创作善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追求纤细柔美的感触以及对事物最原始的感动,这种感动包也括悲哀的情调及优雅、含蓄、沉静的情绪。

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正如《舞姬》这一作品波子的“哀思”充满了自然伤感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凝神静察中品味着作品最深层的美感,体现着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和淡淡感伤,这其实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哀感的展露,本文就是从其“哀思”的表现,从川端康成自身及传统的影响两部分去挖掘其中“哀”的根源。

一、川端康成作品《舞姬》中“波子之哀”。

川端康成的作品《舞姬》通过主人公波子在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战争等多方面的“哀”表露了自己心中的哀愁,作品的人物更是生动灵活。

1、在爱河中挣扎,青年时代的恋人竹原因为没有信心使波子得到幸福而放弃对波子的爱,正如他说的“因为我没有把你夺过来,而只是观望……我过分尊重你,我没有信心使你幸福。

”[1]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当时的青年男性普遍容易犯的错误,失恋后波子毫无疑问陷入悲哀、伤痛的情感中,川端康成并没有对这样的情感详细表露,而是通过接踵而来的不幸来反映哀之沉痛之深,在封建家长制的支配下与矢木结合作品中这样说到“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仰仗波子的财产过日子,这简直是一种深沉的怨恨或是一种报复。

论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

论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

试论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摘要:根据川端康成的亲身经历及感情变化,结合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通过为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冲动感情而懊恼,为伊豆的舞女在表演时可能遇到的危险和侮辱而担心。

从相遇时的惊艳,相处过程中的慢慢了解,下棋时的天正可爱,临别时的流泪,演绎出一段唯美、纯美的爱情。

展现出日本当时的女性之美和社会现实。

关键词:文学美、自然美、惆怅、女性美、纯美的爱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伊豆的舞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写书的作品,有着淡淡的哀愁,故事中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伊豆的舞女》以真挚的感情为题材寻求新角度来发掘旧题材,并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川端康成以浓郁的诗意和优美动情的笔墨,描绘了纯美的感情.所以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有较高的艺术性,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这不作品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同时也了解到日本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

本论一、川端康成简历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康成的少年经历使他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黄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

徐锦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

徐锦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

附表1: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徐锦发学号2007011202系别中文系专业语文教育指导教师吴梅芳(老师)职称副教授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舞姬》中感受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2009 年10 月05 日起至2010 年06月01日止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加深对日本文学的解读,特别是对日本文学中“哀”的思考。

理解日本传统与近现代文学的联系。

意义:在对日本传统文学中那种“哀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解读川端康成作品《舞姬》中主人公的哀伤与哀怨,并重从更深层去解读这些“哀”的来源,从而加深对作者思想及作品主体思想意识的理解。

毕业论文、设计综述题目:《以<舞姬>为中心论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关于这个论题是我经过对川端康成《舞姬》的阅读后,感受到主人公波子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事业、战争等方面的悲与哀,通过我对这一方面资料的查看,有自己的一些浅见,于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我的一些观点看法。

在这篇论文开始撰写之前,我主要看了:《舞姬—川端康成》外国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日本近现代文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些书的相关内容,接下去为使论文写得更加顺利我准备从有关于日本近现代文学,传统文学悲哀情感,川端康成的生平生活等等有关方面的资料中进行查阅,找出需要的内容,参考理解。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他于1986年,作为日本的文学家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著有《舞姬》、《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睡美人》等代表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哀思与传统自然美——悲美,我的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其中“哀”的表现与根源。

我以川端康成作品《舞姬》为代表举出其中“哀”的例子,并从中挖掘根源。

日本作家很多都是沿袭了《源氏物语》表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的精神。

《伊豆舞女》中所体现的“物哀”美学

《伊豆舞女》中所体现的“物哀”美学

《伊豆舞女》中所体现的“物哀”美学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

其坎坷孤寂的人生经历,使其感情低沉哀伤,奠定了他文学创作中悲观虚无的思想基调。

川端康成虚无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以及佛学的熏陶和影响。

1968年10月17日,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作家。

瑞典皇家文学院评价称川端康成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本文以其代表作《伊豆舞女》为基础,对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美学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川端康成;“物哀”美学;《伊豆舞女》一、“物哀”美学“物哀”是日本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其发源于平安时代,是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

这一美学观念不仅深深地渗透于日本文学当中,也已渗透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当中,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割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

在这部小说中,紫式部以其高超的技巧将作品中人物的哀伤、忧愁、苦闷的情绪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把这种直观情绪确切地定义成关照性的感动。

但是在日文学界学者们却一致认为,“物哀”这一美学思想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所创立。

他认为,凡是目所能及耳所能听的事物,将其放在心中去品味,身体力行地去体验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了物之哀。

而其后的出现的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博士又将物哀的性质分为五种类别,即感动,优美,调和,情趣和哀愁,其中又以哀愁最能体现“物哀”之美。

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诵读《源氏物语》的川端康成,深受作品中感伤、哀愁、低沉的语句和情感的影响。

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端康成的文学艺术创作浸润着“物哀”美学,悲与美的统一是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审美基调。

二、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市北区的一个医生之家。

两岁时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

自此,川端康成由祖父母领养。

雪国舞姬:川端康成经典名作集读后感1000字

雪国舞姬:川端康成经典名作集读后感1000字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的泰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抽出时间阅读了川端康成的《雪国·舞姬》,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川端康成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雪国·舞姬》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日本北部的雪国,一个名叫志摩的男子与一位名叫小薰的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诗意的背景下,雪国的美景、温泉、樱花等元素都为这个爱情故事增色不少。

然而,这段爱情却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小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使得她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而志摩也无法给她一个安稳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首先,川端康成通过对小薰的刻画,展现了一个舞姬在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

小薰虽然拥有美丽的容貌和出众的舞技,但她的命运却充满了无奈。

她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雪国谋生,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成为一个男人的情妇。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忍受生活的艰辛,还要面对男人的背叛和利用。

然而,小薰并没有被命运击垮,她依然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坚韧的精神让人感叹不已。

其次,川端康成通过对志摩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

志摩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他对美有着极高的追求。

然而,他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压力,成为了一个颓废的人。

他对小薰的爱情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被小薰的美丽和才华所吸引,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自己无法给她一个安稳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志摩的心理变化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无常和脆弱。

最后,川端康成通过对雪国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雪国的美景让人陶醉,温泉、樱花等元素都为这个爱情故事增色不少。

然而,这个世界却充满了冷漠和无情。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利益而争斗。

这种现实的残酷与雪国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读完《《雪国·舞姬》,我深感川端康成的文学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川端康成创作的“哀思”以《舞姬》为中心专业语文教育徐锦发(姓名)指导老师吴梅芳【摘要】从川端康成的名作《舞姬》出发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和“波子之哀”,可以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哀思与传统自然美,本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其中“哀”的表现与根源。

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关键词】川端康成;舞姬;波子;哀思;物哀“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世界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

也正是由于文学的影响,整个日本社会及日本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物哀”的情感成分与深奥、神秘、清淡、静谧的审美情绪。

作家的文学创作善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追求纤细柔美的感触以及对事物最原始的感动,这种感动包也括悲哀的情调及优雅、含蓄、沉静的情绪。

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正如《舞姬》这一作品波子的“哀思”充满了自然伤感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凝神静察中品味着作品最深层的美感,体现着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和淡淡感伤,这其实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哀感的展露,本文就是从其“哀思”的表现,从川端康成自身及传统的影响两部分去挖掘其中“哀”的根源。

一、川端康成作品《舞姬》中“波子之哀”。

川端康成的作品《舞姬》通过主人公波子在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战争等多方面的“哀”表露了自己心中的哀愁,作品的人物更是生动灵活。

1、在爱河中挣扎,青年时代的恋人竹原因为没有信心使波子得到幸福而放弃对波子的爱,正如他说的“因为我没有把你夺过来,而只是观望……我过分尊重你,我没有信心使你幸福。

”[1]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当时的青年男性普遍容易犯的错误,失恋后波子毫无疑问陷入悲哀、伤痛的情感中,川端康成并没有对这样的情感详细表露,而是通过接踵而来的不幸来反映哀之沉痛之深,在封建家长制的支配下与矢木结合作品中这样说到“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仰仗波子的财产过日子,这简直是一种深沉的怨恨或是一种报复。

是矢木的母亲凑搭矢木同波子结婚的。

”[2]没有爱的结合最终使得婚姻成为一种怨恨和报复,难免会让波子感到孤寂而生悲哀之感。

于是虽然结婚了但是波子却仍然需要通过同竹原的幽会得到心灵和精神的慰藉、寄托。

让波子的心感到很是坦荡,内心涌起了一股对竹原怀念的亲切之情。

这不仅仅是波子爱情生活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哀。

2、婚姻犹如地狱,先是竹原的怯懦放弃与波子结婚而使波子失去这么个她认为美好的爱情,使她的婚姻梦想幻灭。

而为了贯彻、秉承家长意志被迫与矢木结婚失去婚姻真正的幸福之后波子感到婚姻的无情。

所以她带着哀伤的眼神对竹原说:“我和矢木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孩子也长大了,可这不是我的一生。

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

仿佛自己有几个身躯哩。

一个同矢木一起生活,一个在跳舞,另一个也许在想你。

”[3]这种悲哀渗到心里,我们可以看出波子其实她只是想成为“一个人”,一个拥有真正支持她爱她的的男人的人,而她现在却只觉自己如同同自己的幽灵结婚一样。

3、家庭就是牢笼最后却四分五裂,丈夫矢木以其自私自利独断专行的大男子主义统治整个家庭,失去家庭的和谐。

高男虽也不满父亲,但在男尊女卑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认为母亲背叛父亲而站到父亲一边,他说:“我偏袒爸爸无疑是尊敬爸爸,可它却是一种幻灭,爸爸受到母亲的爱护、又遭到母亲的背叛啊。

”[4]女儿品子有民主思想,同情母亲批判父亲说:“爸爸,如果爸爸爱护妈妈,我们大家也就能相互爱护了。

”[5]“爸爸是吃掉妈妈的灵魂才活着的呀。

”[6]在这样杂乱的家庭生活中,最后一家离散,高男去夏威夷,矢木去了美国,即使是住在一起不也是各奔东西,在行将下沉的船里都是各自挣扎的。

4、在不幸的婚姻与家庭下铸就了波子事业的不幸,矢木对妻女所热爱的舞蹈事业不支持,他说:“女人不是用精神跳舞,只是用肉体跳罢了。

”[7]他不理解不关心波子的事业,要她牺牲自己的事业做贤妻良母支持他对古典文学的研究。

而波子是个事业型妇女不顾丈夫苛责,把全部精力放入自己的事业和对女儿品子和学生友子的教导,但其实她的内心又充满了内疚、不安。

因为这样女儿品子就失去了青春和幸福。

而学生友子却爱上一个四十多岁的有妇之夫,并放弃理想而转当脱衣舞女挣钱给情人儿子治病,这让波子极为失望、伤心,以至于引起内心的哀怨。

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给波子带来无尽的困难、痛苦、失望,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在一个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地位低下的女舞蹈演员,其生活处境可想而知有多么艰辛。

然而在她反叛的性格里又有传统的意识使得反抗很不彻底,生活得很不自由,更没有幸福可言。

5、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的年代里必然给人民带来苦难,所以小说的作者、主人公都流露出反战情绪及对战争的哀叹,就连高男都认为“咱家日子很艰难,这又不是由于妈妈奢侈的关系。

那是因为战争。

”[8]战争同样也使人家破人亡,高男认为“父亲计划去美国或南美,大概是害怕下次战争。

”[9]川端康成的《舞姬》在动乱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以爱情的波折、婚姻的痛苦、下层少女的悲惨命运和妇女的哀伤,直接、真切地写出人物、事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染上浓厚的时代气息,暴露出封建意识与民主意识的矛盾,家长制、封建君主制、家族制、身份等级制等社会丑陋现象,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要求、反抗、哀伤,这种哀伤有着深沉的历史、时代根源。

二、川端康成文学思想中的哀思根源。

1、《源氏物语》中“物哀”的影响。

任何时候,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受传统文学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中最早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万叶集》中就已经有了“悲哀美”的审美意识的出现,发展到中世纪的《源氏物语》“哀”最终形成了“物哀”。

“‘物哀美’是需要用心灵体会的美,‘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且能感受到深入心灵的事,这是一种和谐的感情之美,也是平安时代人生和文学的理想。

”[10]我认为在日本文学中,最初的“哀”并不只是单纯的表示悲哀的情感,它应该包含怜爱、同情、可爱、感动等心灵的真情实感,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物哀”也并不会简单地等同于“悲哀”。

而川端康成在《舞姬》中表露出的“哀”,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生命运的哀愁和对女性同情的哀感,《舞姬》中的爱、恨、情、愁都深刻地表现了这种情感。

《源氏物语》因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物哀”作为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其溯源地是《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的一个价值在于在含蓄、感伤、淡雅、纯朴和细腻的格调中,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悲哀情绪,这着实是一种女性优美的气质。

“物哀美”的含义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当然必须拥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态度作为基础。

川端康成在《舞姬》的创作中特别是对“波子”这一形象的“哀”的描写很好的把握了“物哀美”这种情趣,虽然从日本当时下层人民出发写不起眼的平凡的生活,却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极细小的日常生活中写出主人公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等一系列的哀伤,来突显自己内心的哀怨,其实这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悲哀情绪,并且,川端康成这些哀愁的表现上所表露出的人物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虽有偶尔的恐慌,但是,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

他把主人公的“哀”写得不卑不亢,因为川端康成相信悲哀与美是相通的,所以《舞姬》意在表现悲哀与同情,用质朴、真挚的笔墨令人感动地表露了对下层女性“波子”的赞赏、怜爱、哀伤的情感。

川端康成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可以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川端康成的内心底里的。

因此,川端康成在描写人物的悲哀时,特别是下层女性的悲哀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是一种深沉而纤细的美感中,其中《舞姬》交织着主人公“波子”对自己处境的悲怨,也融入了作家本人的同情、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

这种状态源自作家内心对作品人物,特别是下层女性的怜爱,是最纯洁情感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舞姬》全书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的伤感,这样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深思。

小说以战后面临转折期的日本为社会背景,以一个芭蕾舞演员在婚姻问题上经历的曲折和对舞蹈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主线,交织在战后日本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中,表现了那种因家庭生活暴露出来的封建意识与民主意识的冲突和对爱情的追求的淡淡的凄凉感。

作者在描述作者描述“波子”与“竹原”交往时,没有用欢快明朗的笔墨,而是压抑平缓地写了这对旧恋人之间若即若离、似有非有的关系,使整个过程笼罩着柔美而伤感的色调。

即使在结尾一家人即将四分五裂,既没有涕泪横流的惨痛,也没有力竭声嘶的呼喊,这时的“悲”是温柔的“悲”,是含蓄的“悲”,是余韵袅袅的“悲”,是美仑美奂的“悲”。

川端康成把家的破散之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营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这种悲哀与同情所酿出的美感,其底流就是日本传统的“物哀”之美的精神。

2、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情感影响。

川端康成把西方文学的技巧与东方的传统融于一体,越来越意识到文学创作只有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长远的生命力。

“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传统。

经历了镰仓的苍劲,室町的深沉,桃山、元禄(1688-1704)的华丽,迎来了百年来引进西方文化的今天。

”[11]可是战后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了其主体性。

传统的衰落使川端感到莫大的悲哀。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余生不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表现“日本美的传统”的存在。

拥有一颗执着追求美的心的川端康成努力表现“日本传统的美”,其实就是在努力寻找战后日本人早就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

对传统文化、传统美不遗余力的追求和描绘也恰好掩饰了川端康成内心的凄凉和寂寞。

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作品虽然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川端康成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

同时川端康成的创作拥有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的作品吸收的是西方的表现技巧,而其精神则是东方的,是日本的,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美感都散发着浓厚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气息。

”[12]《舞姬》是川端康成的名作,发表于1950年。

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文学的技法,却忽视日本的文学传统,而川端康成在《舞姬》中,则是以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为依托,并重视日本的传统艺术精神,以其作为作品的根脉,他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也在东西方艺术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功地体现了日本传统之美。

3、川端康成的生平特别是少年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