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焊接通用工艺规范
电路板设计与制作标准与规范

电路板设计与制作标准与规范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电路板在各行各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质量,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的标准与规范,以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一、电路板设计标准与规范1. 尺寸和布局电路板的尺寸和布局对于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设计师应根据电路的功能和布线的需求,合理确定电路板的尺寸和布局。
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底板尺寸:根据电子产品的需求,确定电路板的底板尺寸,确保电路板能够适应产品的尺寸要求。
- 元器件布局:合理布置各元器件的位置,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和冲突,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
- 热管理:对于需要散热的元器件,要合理布局散热装置,确保电路板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散热。
2. 线路布线和走线规范电路的线路布线和走线对于电路板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设计师应根据以下标准与规范进行线路布线和走线:- 信号完整性:对于高频信号和模拟信号,要避免走线过长和走线路径交叉,减少信号的噪声和干扰。
- 电源线和地线:电源线和地线的布线要合理,避免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的干扰,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差分信号:对于差分信号的走线,要保持差分对的平衡,减少互相之间的串扰。
3. 元器件的选择与布局电路板中的元器件选择和布局对于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直接影响。
在选择和布局过程中,设计师应遵循以下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 元器件的可获得性和可替代性:选择市场上容易获得且有替代品的元器件,以提高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成本控制。
- 元器件的热耦合和热分布:布局元器件时要注意热耦合和热分布,避免元器件之间的过热和热量集中。
4. 层间布局与层间连接多层电路板在实际设计和制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与规范: - 层间绝缘性能:确保层间绝缘性能符合规范,避免因层间绝缘不足而影响电路板的可靠性。
电路板焊接规范

电路板焊接规范一、元器件在电路板插装的工艺要求:①元器件在电路板插装的顺序是先低后高,先小后大,先轻后重,先易后难,先一般元器件后特殊元器件,且上道工序安装后不能影响下道工序的安装。
②元器件插装后,其标志应向着易于认读的方向,并尽可能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
③有极性的元器件极性应严格按照图纸上的要求安装,不能错装。
④元器件在电路板上的插装应分布均匀,排列整齐美观,不允许斜排、立体交叉和重叠排列;不允许一边高、一边低,也不允许引脚一边长、一边短。
二、插装元器件焊接规范1、电阻器的插装:①、看电阻器上的色环(高精度金属膜电阻器)或电阻器上的标示字符排列顺序(高精度低温漂电阻器),确定电阻值是否正确,如有色环不全(字迹不清晰)或封装有破损的需更换器件;②、弯脚插装,根据插装孔的实际间距对比电阻器的引脚,用镊子夹住引脚平移到合适位置后快速将引脚弯下,以两引脚插装后能自行稳固为宜,同时使电阻离印制板面高度为2mm左右;③、插装时注意电阻器的正反方向,正向应为从左到右前四个色环之间间隙较小,与第五个色环间隙相对较大(高精度低温漂电阻器的正反判断和集成电路相同);反之则为反向。
正确的插装方式应为正向插装;④、若是纵向排列,则按色环排列,上面四个环间隙较小,第五个环与前四个色环间隙较大(高精度金属膜电阻器)或电阻器上的表示字符为从上到下排列(高精度低温漂电阻器)。
2、电容的插装:①、看电容上的文字标识,确定使用产品与器件表无误,如有封装损坏、字迹模糊或断腿则需更换器件;②、弯腿插装, 根据插装孔的实际间距对比电容的引脚,用镊子夹住引脚平移到合适位置后快速将引脚弯下,以两引脚插装后能自行稳固为宜,同时使电容离印制板面高度为2mm左右;③、电容排列要保证其标识字方向一致,便于观测。
焊盘左右排列的电容应使标识字面朝操作者,焊盘上下排列的电容应使标识字面向操作者左边方向。
(电路板正面向上)3、二极管的焊接正确辨认正负极后按要求装入规定位置,型号及标记要易看得见,焊接要求可参考电阻的要求。
电路板焊接通用工艺规范

电路板焊接通用工艺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路板焊接中的工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XXX公司电子元器件焊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B 7262.1-95 航空产品电装工艺电子元器件的安装HB 7262.2-95 航空产品电装工艺电子元器件的焊接SJ 20385A-2008 军用电子设备电气装配技术要求QJ 3011-1998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焊接通用技术要求QJ 3012-1998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元器件通孔安装技术要求3环境要求和一般要求3.1 工作场地应通风、照明良好,并保持温度为15℃~35℃,湿度为30%~75%。
3.2 工作场地应无灰尘,及时清除杂物(如污垢、油脂、导线头、绝缘体碎屑等)。
工作区不得洒水,不允许吸烟和饮食。
3.3 工作台上应有防静电台垫等防静电措施,防静电台垫要可靠接地。
工作台应整洁、干净、无杂物。
工作台上应有触电断路保护装置。
3.4 在焊接ESDS元器件时,操作人员必须身着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防静电帽、防静电腕带进行操作。
3.4 技术文件、工具、元器件等应放在规定的地方。
3.5 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人员,并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4元器件搪锡4.1 清洁元器件引线检查元器件引线查看是否有氧化层、粘污,用橡皮擦轻擦引线去除氧化层、粘污,必要时可用W14-W28号金相砂纸单方向轻砂引线表面,直至去除氧化层,但不可将引线上的镀层去除。
距引线根部3~5mm的位置处不进行去除氧化层操作,引线清洁后要对清洁部位进行清洗。
氧化层去除后2H内要搪锡完毕,清洁后引线禁止用手直接触碰。
4.2 元器件引线搪锡在清洁后的元器件引线上搪锡,搪锡段离引线根部距离一般不小于3mm。
引线上无氧化层,可焊性良好的元器件,可不搪锡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
印制电路板装配与焊接工艺规范

Q/XXXXX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XX 017—20XX代替Q/XX 001-20XX 印制电路板装配与焊接工艺规范20XX-XX-X8 实施20XX-XX-08 发布XX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2)4材料、工具、设备 (5)4. 1印制板 (5)4.2手工焊接 (5)4.3回流焊接 (5)4.4波峰焊接 (6)5装配准备 (6)6操作 (6)6.1 手工插件与焊接 (6)6.2 流水线作业与自动焊接 (7)7检验 (13)附录A (规范性附录)元器件切脚成形标准 (13)附录B (规范性附录)部品倾斜、浮起标准 (14)附录C (规范性附录)部品偏移判定基准 (15)附录D (规范性附录)焊点图例 (17)附录E (规范性附录)SMT新品首件确认表 (19)附录F (规范性附录)波峰焊生产线新品首件确认表 (20)参考文献 (21)为了满足印制电路板装配与焊接工艺符合产品设计要求,我们对原企标Q/XX 001-20XX《印制板装配与焊接工艺守则》进行修订。
本标准的修订版与前版相比,主要作了如下修订:——按Q/XX 003-20XX标准格式、结构进行了编写。
一一原标准中没有对焊点的形状、质量予以明确,这次修订对此内容加以完善。
同时还增加了附录E《焊点图例》。
本标准由:印制电路板装配与焊接工艺规范1范围为了规范印制电路板装配与焊接工艺符合产品设计要求特制订本企业标准。
本规范规定了印制电路板装配与焊接所需的材料、工具、设备、元器件装配与焊接的工艺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印制电路板手工、半自动和自动方法对元器件、结构件、导线的装配和焊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电路板焊接加工通用技术规范

电路板焊接加工通用技术规范
电路板焊接加工是电子制造行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能够将电子元器件通过焊接连接到电路板上,实现电子产品的组装和制造。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和加工效率,需要遵循一些通用的技术规范。
首先,焊接加工的设备和环境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焊接设备应该具备稳定的性能和高度的可靠性,操作人员应该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焊接车间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气体排放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其次,焊接加工需要使用合适的焊接材料和工艺。
常用的焊接材料包括焊锡丝、焊膏和焊剂等,应该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
焊接工艺应该根据电路板的材料和元器件的特性来进行选择,包括焊接温度、时间和施力等参数。
焊接工艺应该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测试,确保焊点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三,焊接加工需要进行适当的检测和质量控制。
焊接后应该对焊点进行外观和内部质量的检查,确保焊点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渣和焊剂残留应该进行适当的清除和处理,避免对电路板和元器件产生不良影响。
焊接加工应该建立质量控制流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焊接加工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应该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设计电路板和焊接工艺时应该考虑节约能源的措施,
例如选择低功耗的元器件和合理的焊接温度。
总之,电路板焊接加工通用技术规范包括设备和环境要求、焊接材料和工艺选择、检测和质量控制以及环境保护和节能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能够保证焊接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和竞争力。
电子元器件焊接规范标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迪美光电电路板焊接标准概括---A手插器件焊接工艺标准一.没有引脚的PTH/ VIAS(通孔或过锡孔)标准的(1)孔内完整充满焊料。
焊盘表面显示优秀的湿润。
(2)没有可见的焊接缺点。
可接受的(1)焊锡湿润孔内壁与焊盘表面。
(2)直径小于等于的孔一定充满焊料。
(3)直径大于的孔没有必需充满焊料但整个孔内表面和上表面一定有焊锡湿润。
不行接受的(1)部分或整个孔内表面和上表面没有焊料湿润。
(2)孔内表面和焊盘没有湿润。
在两面焊料流动不连续。
二.直线形导线1、最小焊锡敷层(少锡)标准的(1)焊点圆滑、光亮体现羽翼状薄边,显示出优秀的流动和湿润。
(2)导线轮廓可见。
可接受的(1)焊锡的最大凹陷为板厚(W)的 25%,只需在引脚与焊盘表面仍体现出优秀的浸润。
不行接受的(1)焊料凹陷超出板厚( W)的 25%。
(2)焊接表现为由焊锡不足惹起的没有充满孔和/ 或焊盘没有完整湿润。
2、最大焊锡敷层(多锡)标准的(1)焊点圆滑、光亮体现羽翼状薄边,显示出优秀的流动和湿润。
(2)引脚轮廓可见。
可接受的(1)在导体与终端之间多锡,但仍旧湿润且联合成一个凹形焊接带。
(2)引脚轮廓可见。
不行接受的(1)在导体与终端焊盘之间形成了一个多锡的凸形焊接带。
(2)引脚轮廓不行见。
3、曲折半径焊接标准的(1)焊接带体现凹形,而且没有延长到元件引脚形成的曲折半径处。
可接受的(1)焊料没有高出焊盘地区且焊接带体现凹形。
(2)焊想到元件本体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一个引脚的直径。
不行接受的(1)焊料高出焊接地区而且焊接带不体现凹形。
(2)焊想到元件本体之间的距离小于一个引脚的直径。
4、弯月型焊接标准的(1)焊接带体现出凹形而且弯月型部分没有延长进焊猜中。
可接受的(1)元件弯月型部分能够插入焊接联合处(元件面),只需在元件和周边焊接接合处没有裂缝。
不行接受的(1)元件半月型部分进入焊接接合处,在元件本体与周边焊接接合处有破碎的迹象。
电路板焊接工艺标准

电路板焊接工艺标准电路板焊接工艺是电子产品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
因此,建立和执行一套科学、规范的电路板焊接工艺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焊接工艺的准备工作、焊接材料的选择、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以及焊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进行焊接工艺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进行焊接之前,需要对焊接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同时,还需要对焊接环境进行清洁,避免灰尘和杂质对焊接质量造成影响。
另外,还需要对焊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其次,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电路板焊接中,常用的焊接材料包括焊锡丝和焊膏。
在选择焊接材料时,需要考虑到焊接的工作环境、焊接材料的成分和性能等因素,确保选择的焊接材料能够满足产品的要求。
确定焊接工艺参数也是影响焊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焊接工艺参数包括焊接温度、焊接速度、焊接压力等。
在确定这些参数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焊接材料和电路板的要求进行调整,确保焊接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的焊接效果。
最后,焊接质量的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对焊接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焊接质量问题。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焊接质量检测体系,对焊接后的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规范的电路板焊接工艺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稳定性好的电子产品。
因此,各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电路板焊接工艺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不断优化和改进焊接工艺,为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子行业电路板生产工艺规范

电子行业电路板生产工艺规范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行业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电路板起着关键性作用。
为了确保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制定一套标准的电路板生产工艺规范势在必行。
本文将以电子行业电路板生产工艺规范为主题,探讨电路板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相关标准规范。
一、设计与布局电路板的设计与布局是电路板生产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电路板的性能和可靠性。
设计与布局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1.电路板尺寸规范:需要根据电路板所需功能和电子产品的尺寸要求,合理确定电路板的尺寸,保证其能够容纳所有所需元器件和线路。
2.元器件布局规范:在电路板上合理布局元器件,使得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线尽可能短,降低线路阻抗和串扰的影响,从而提高电路板的信号传输效果。
3.射频干扰(EMI)设计规范: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电磁干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设计措施,如使用屏蔽罩、地平面和绕线等,以减少干扰并提升电路板的抗干扰能力。
二、生产工艺电路板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的生产工艺,以保证电路板的质量和可靠性。
1.材料选择:在电路板生产中,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基材、覆铜、焊盘等材料。
这些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绝缘性和热稳定性,以确保电路板的正常工作和长寿命。
2.电路板成型:电路板生产中的成型工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包括成型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的设定,确保电路板成型过程中不会产生冷焊、焊盘变形等缺陷。
3.线路制作:线路制作是电路板生产的核心环节,需要遵循精确的工艺规范。
包括蚀刻、铺铜、光刻等工艺的正确操作,确保线路制作精度和均匀性。
4.焊接工艺:焊接是电路板生产中的关键环节,需要遵循一系列标准规范。
如焊锡温度、焊盘与焊垫之间的间隙、焊锡的铺开面积等。
同时,应使用可靠的焊接设备和方法,以确保焊接质量和可靠性。
5.防静电处理:静电对电子产品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电路板进行防静电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板焊接通用工艺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路板焊接中的工艺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XXX公司电子元器件焊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B 7262.1-95 航空产品电装工艺电子元器件的安装HB 7262.2-95 航空产品电装工艺电子元器件的焊接SJ 20385A-2008 军用电子设备电气装配技术要求QJ 3011-1998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焊接通用技术要求QJ 3012-1998 航天电子电气产品元器件通孔安装技术要求3环境要求和一般要求3.1 工作场地应通风、照明良好,并保持温度为15℃~35℃,湿度为30%~75%。
3.2 工作场地应无灰尘,及时清除杂物(如污垢、油脂、导线头、绝缘体碎屑等)。
工作区不得洒水,不允许吸烟和饮食。
3.3 工作台上应有防静电台垫等防静电措施,防静电台垫要可靠接地。
工作台应整洁、干净、无杂物。
工作台上应有触电断路保护装置。
3.4 在焊接ESDS元器件时,操作人员必须身着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防静电帽、防静电腕带进行操作。
3.4 技术文件、工具、元器件等应放在规定的地方。
3.5 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人员,并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4元器件搪锡4.1 清洁元器件引线检查元器件引线查看是否有氧化层、粘污,用橡皮擦轻擦引线去除氧化层、粘污,必要时可用W14-W28号金相砂纸单方向轻砂引线表面,直至去除氧化层,但不可将引线上的镀层去除。
距引线根部3~5mm的位置处不进行去除氧化层操作,引线清洁后要对清洁部位进行清洗。
氧化层去除后2H内要搪锡完毕,清洁后引线禁止用手直接触碰。
4.2 元器件引线搪锡在清洁后的元器件引线上搪锡,搪锡段离引线根部距离一般不小于3mm。
引线上无氧化层,可焊性良好的元器件,可不搪锡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
5元器件安装5.1 元器件成形5.1.1 成形工具必须表面光滑,夹口平整圆滑。
以免损伤元器件。
5.1.2 成形时,不应使元器件本体产生破裂,密封损坏或开裂,也不应使引线与元器件内部连接断开。
5.1.3 当弯曲或切割引线时,应固定住元器件引线根部,防止产生轴向应力,损坏引线根部或元器件内部连接。
5.1.4 应尽量对称成形,在同一点上只能弯曲一次。
5.1.5 元器件成形方向应使元器件安装在电路板上后,标记明显可见。
5.1.6 不允许用接长元器件引线的办法进行成形。
5.1.7 不得弯曲继电器、插头/座等元器件的引线。
5.1.8 元器件引线无论采用手工或机械成形后,如果有明显的刻痕或形变超过引线直径10%的,则应将该元器件剔除。
5.1.9 元器件成形间距应与电路板上安装孔相匹配。
5.1.10 元器件引线线径≥1.3mm时,一般不可弯曲成形,以免损伤元器件密封及引线与内部的连接。
但对于线径<1.3mm的硬引线,也不允许弯曲成形。
5.1.11 元器件引线弯曲内侧半径应不小于引线的直径(见表1),元器件引线的弯曲起点到引线根部的距离,对于圆形引线来说,其最小距离为引线直径的2倍(但不得小于0.75mm)。
表1 元器件引线直径与弯曲内侧半径对应关系5.1.12 凡有熔焊点的引线(如钽电容),不允许在熔接点和元器件终端封接处之间弯曲。
从熔接点到弯曲起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引线直径的2倍但不得小于0.75mm。
5.1.13 元器件引线弯曲成型时,引线折弯处与元器件壳体或钽电容熔接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引线直径的两倍,对半导体三极管和圆壳封装的集成电路应大于引线直径的五倍,弯曲半径应大于引线直径的1.5倍。
5.1.13 采用弯线器弯曲引线的方法a 对照元器件在电路板上安装孔的孔距,调节弯线器两尖端的距离。
b 抬起弯曲工具,使两尖端面朝上,将元器件放入V形槽内。
c 升起卡锁,调整元器件位置使其居中,将引线夹持到位,扳动弯线器使元器件两侧引线弯曲成形。
5.1.13 采用圆嘴钳弯曲引线的方法a 将圆嘴钳夹持住元器件引线根部到弯曲点之间。
b 按照安装要求逐渐弯曲元器件引线。
5.1.14 成形后的元器件应放置在容器内加以保护,静电敏感元器(ESDS)件成形后必须装入防静电容器内保存。
5.2 元器件安装要求元器件按照从小到大、先低后高、先轻后重、先贴装元器件后插装元器件、先非ESDS 元器件后ESDS元器件的原则进行安装。
5.2.1 元器件通孔安装5.2.1.1 元器件表面贴装时,应紧贴板面,间隙一般不大于1mm。
5.2.1.2 热损耗≥1W的插装元器件,元器件距离板面的距离不小于3~5mm。
5.2.1.3 外壳为金属封装的元器件直接贴装在电路板上时,焊装处有印制电路时,应在元器件与电路接触部位做绝缘保护,如在接触部位套装绝缘套管。
5.2.1.4 元器件安装要横平竖直,元器件上标识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同类型元器件上标识要统一。
5.2.2 片式元器件表面安装5.2.2.1 元器件安装前,应在电路板上相应安装位置处涂抹焊锡膏,焊锡膏覆盖每个焊盘的面积应不小于焊盘面积的75%,且厚度均匀。
5.2.2.2 元器件应贴装在安装处居中位置引线的脚跟应在焊盘上,脚趾可有较小的伸出量,但应保证3/4焊脚长度在焊盘上,且伸出部分不应影响电气性能。
片式元器件贴装时,普通节距引线压入焊锡膏的深度应大于引线厚度的50%,细节距引线压入焊锡膏的深度应大于引线厚度的25%。
5.2.2.3 片式元器件的焊接端与焊盘接触的最小尺寸应大于0.13mm。
5.2.2.4 片式元器件安装后与电路板之间的倾斜角应不大于10º。
6元器件焊接6.1 焊接一般要求6.1.1 按元器件规格型号及元器件引线形状、大小,选择合适功率的电烙铁、相应规格的烙铁头。
6.1.2 电路板上元器件焊接温度一般在260℃左右,焊接时间不超过3s。
6.2 元器件通孔焊接6.2.1 插接类元器件焊接步骤a.加热电烙铁,并在电烙铁上沾少量焊剂和焊料。
b.用烙铁加热被焊部位。
c.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烙铁头和连接点的结合部位加适量焊料。
d.当焊料熔化一定量后,迅速移开焊料。
e.当焊料的扩散范围达到要求后,移开烙铁,焊点自然冷却,严禁用嘴吹或其他强制冷却方法。
6.2.2 插座类元器件焊接时,一定要控制好焊接时间,防止插针连接处塑料熔化。
一定要控制好焊料数量,防止焊料流进插座内,造成短路或插接不彻底。
6.2.3 元器件焊接完成后,修剪元器件多余引线,留有2~3mm余量,留有余量要统一。
6.2.4 元器件焊接时,元器件要可靠固定,元器件与电路板之间禁止有相对移动。
6.2.5 引线较多元器件可以先焊接对角引线来固定元器件后再焊接其余引线。
6.2.6 焊接热敏元器件时,可在元器件引线附近放置蘸有乙醇的棉球来给元器件散热。
6.2.7 焊接完成后,焊接处不允许有虚焊、气孔、拉尖、桥接、焊瘤、焊盘翘起/脱落等缺陷。
6.2.8 电路板金属化孔及焊盘与焊料润湿良好,焊料应爬升到上层焊盘,金属化通孔两端焊料可有不大于板厚(含焊盘厚度)25%凹陷量(见图1),元器件引线伸进金属化孔,两面均应形成对称的弯液面焊角(见图2),单面印制板电路面形成弯液面焊角。
图1 凹陷最大量图2 理想焊点6.2.8 扁平引线的角焊缝长度不小于焊脚周长的75%,成形引线根部焊料浸润引线高度一般不小于引线厚度的三倍。
6.2.9 焊接时不应对器件焊端和引脚跟以上部位直接加热,烙铁头不能触碰器件本体。
6.2.10 元器件焊接应在规定时间内一次完成,若需重焊,需待焊点冷却后进行。
6.3 片式元器件焊接6.3.1 用镊子将元器件固定在电路板上,然后用电烙铁将焊盘上焊锡膏熔化,焊接元器件。
6.3.2 元器件在焊盘上面应有金属端帽75%面积以上的覆盖,并有一条焊缝,焊缝向元器件端面上方延伸,高度为25%T或1mm(见图3、4)。
焊料不能把元器件本体上的非金属化部位包住。
图3 元器件焊脚在焊盘上最小接触面积图4 贴装元器件焊接6.3.3 元器件金属端/引线超出焊盘部位不超过0.25W(见图5、6)。
图5 元器件金属端帽超出焊盘最大偏移量图6 元器件引线超出焊盘最大偏移量6.4 焊点返修6.4.1 补焊6.4.1.1 可补焊的缺陷a 有凹坑的焊点b 焊点上焊料太多,有毛刺c 接合面润湿良好,但焊料不够的焊点6.4.1.2 补焊要求a 按照元器件焊接要求补焊不合格焊点。
b 只允许补焊一次,补焊后仍不合格的焊点,应当重焊。
6.4.2 重焊6.4.2.1 可重焊的缺陷a 有外来夹杂的焊点b 焊点未润湿c 经过补焊不合格的焊点6.4.2.2 重焊要求6.4.2.2.1 拆除元器件6.4.2.2.1.1 拆除附加物在解焊前,拆除被更换元器件的附加固定物及清除涂覆层。
6.4.2.2.1.2 解焊a 用吸锡带解焊,在焊点上放一小段吸锡带,把烙铁头放在吸锡带上,使焊料熔化并使焊料通过毛细作用吸入吸锡带,当一小段吸锡带吸满焊料后,把它切去,再插入另一段,直至将焊料从焊接面上清除干净。
b 用吸锡器吸除焊料,将吸锡器的吸嘴靠近焊点,焊点熔化后,把焊料吸入储锡筒内。
c 元器件焊盘上焊料清理完毕后,用烙铁加热元器件引线,然后将元器件按照安装原安装方向拔出。
6.4.2.2.2 在插装新元器件前,必须把焊孔内焊料清除干净,可用竹针从焊盘一侧清除孔内的焊料。
拆除元器件后,检查焊盘是否损坏,重焊次数不得超过3次。
7电路板清洗7.1 电路板焊装完成后应清洗,彻底清除电路板上的残留焊剂及其它污染物。
清洗方法根据不同的清洗对象采用手工清洗和超声波清洗。
7.2手工清洗用棉球蘸着乙醇等清洗剂擦洗电路板。
7.3超声波清洗用超声波清洗机以乙醇、异丙醇、去离子水为清洗剂,清洗电路板。
7.4清洗后电路板要做保护,防止二次污染。
电路板拿放时要用手接触电路板四边,禁止用裸手直接触碰电路板上印制电路或元器件,防止电路板上ESDS元器件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