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里的“愚”指什么

合集下载

柳宗元《愚溪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愚溪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愚溪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柳宗元: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 ,漱涤万物,牢宠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当时是极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官职名为司马,实则“俟罪非真吏”,是待罪流放的囚徒。

他带着全家来到永州,没有官舍,只得寄居在龙兴寺里。

贬到柳州的第二年,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惨遭杀害,王伾也被逼死。

他此时精神上备受摧残,极为痛苦,只能在山水游览中抒发愤闷,寄托情思。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大多是在永州写的。

本文是他在元和五年(810)为自己《八愚诗》写的序。

《八愚诗》已亡伕。

这篇诗序,陈述他择居溪边,将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八处皆以“愚”命名的原由和旨趣,借以抒发积压在心中愤懑不平的情绪。

愚溪诗序古诗赏析

愚溪诗序古诗赏析

愚溪诗序古诗赏析愚溪诗序古诗赏析《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

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

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

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

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我安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 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愚溪诗序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河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垒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凿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愚溪诗序全文翻译: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

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

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

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导读:高考文言文《愚溪诗序》的知识点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阳:灌水之阳有溪焉(北面,名词)2、龂龂然:土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

(争论不休)3、适:而适类于予(恰好)4、睿:睿而为愚者(明智、通达)5、漱涤: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洗涤)6、鸿蒙:超鸿蒙,混希夷(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二、通假字1、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纪通“记”)三、一词多义1、名:①名之以其能(命名,动词)②而名莫能定(名称,名词)2、居:①冉氏尝居也(居住,动词)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占有,拥有,动词)3、类: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像,好象,动词)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种类,物类,名词)4、得:①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发现,动词)②皆不得为真愚(能,动词)5、能:①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功能,名词)②而名莫能定(能够,动词)6、乐:①夫水,智者乐也(喜爱,动词)②乐而不能去也(高兴,动词)7、以: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因为,介词)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用,介词)③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凭)8、于:①东流入于潇水(到,介词)②予虽不合于俗(与、跟,介词)③纪于溪石上(在,介词)9、凡:①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共,副词)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凡是,副词)四、词类活用1、东:东流入潇水(名作状,向东)2、南:合流屈曲而南(名作动,向南流去)3、家: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作动,安家)4、愚: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形作意动,以……为愚,把……当作愚)5、名:名之以其能(名作动,命名)6、上: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名作状,向上)五、古今异义的词1、可以: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①古义:可以用来。

②今义:能够。

2、牢笼:牢笼百态①古义:包罗。

②今义:关鸟兽的东西。

六、句式1、莫我若也(宾语前置句)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3、溪虽莫利于世(介宾结构后置)4、夫水,智者乐也(判断句)5、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七、难句翻译1、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

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

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

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

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 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 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唐)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yín)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yào)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

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

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

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

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

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

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

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

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

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

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 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愚溪诗序》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愚溪诗序》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愚溪诗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愚溪诗序[唐]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

②家:安家。

③龂龂:形容争辩的样子。

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

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灌水之阳,有溪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B.故更之为愚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皆山水之奇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大舟不可入也潭中鱼可百许头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译文:17.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18.“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19.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柳宗元在文中以“愚”自称,并以“愚”來命名丘、泉、沟等景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秀美的景色一样无人赏识而“无以利世”。

因此他是以“愚”自嘲,借“愚溪”比喻自己,透露出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愤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以简单而弃之,寻找联系破难点
——《愚溪诗序》教学案例
八桥中学杨军
[案例描述]
《愚溪诗序》这篇课文的字面意思容易梳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很难把握;因为学生的生活和作者的生活相去太远,他们不易和作者产生共鸣。

如果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学生就很难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第一次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虽然翻遍了相关资料,自以为对这篇课文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到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环节,学生的反应竟十分冷淡,无论如何启发,情形丝毫不见好转。

在第二次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问题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的机会。

当时,我已经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讨论完“作者给冉溪改名的三点理由”,正准备探究愚溪的特点来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蓄势。

一名学生忽然站起来问:“老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冉溪’为何要改名为‘愚溪’,但是我不清楚,这里的‘愚’究竟指什么。

是只是指‘愚蠢、愚笨’的意思,还是还有什么别的含义?”这个问题一提出,底下叽叽喳喳的声音多了起来,瞧情形,这个问题还蛮有普遍性的。

备课的时候,脑子里也曾闪过这个问题,当时就觉得太简单了,而且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上都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也是认为它太简单了,没有谈的必要;我也就没把它备到新课的环节中去。

现在既然提出来了,就姑且让他们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得异常热烈,几分钟后开始有学生起来发表见解。

生甲:“我认为‘愚’就是‘愚蠢、愚笨’的意思,所以文章里才
会有‘咸以愚辱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这样的句子,连作者都认为用‘愚’称呼冉溪是一种侮辱,可见‘愚’不是什么好词。


生乙:“我也认为‘愚’有‘愚蠢、愚笨’的意思,但决不应该只有这一层意思,因为柳宗元并不是愚蠢、愚笨的人,否则他就无法名列‘唐宋八大家’。


接下来的回答都在这两名学生的意见之间徘徊,讨论一时间陷入低谷。

而我借这段时间迅速理清了思路,引导道:“文中第一段有句‘余以愚触罪’,如果按字面理解,作者是因为愚蠢、愚笨才犯罪被贬的。

这种理解有没有揭示作者被贬的真实原因?”
学生又讨论起来,没多久就有人起来回答。

生丙:“我认为这种理解没有揭示作者被贬的真实原因。

我们知道,作者被贬是因为‘永贞革新’失败,那么作者的‘愚’应该是指他参加王叔文集团,直接投身‘永贞革新’这件事。

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参加王叔文集团,投身‘永贞革新’就是‘愚’呢?‘永贞革新’毕竟打击了宦官和大官僚的利益,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呀?”
生丁:“我知道了。

当时宦官和大官僚的势力十分强大,而作者参加的王叔文集团只是一个由中下层知识分子组成的组织,势单力薄。

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组织却要跟势力强大的宦官和大官僚集团斗实在是自不量力,太愚蠢了。


但生丙立即反驳:“像你这样说,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岂不都是愚蠢的了?”
生丁:“你等我说完呀!我认为这里的‘愚’是作者故意站在明哲保身的庸人立场上说的。

作者表面上在说自己愚蠢,实际上是说自己在那个腐化、黑暗的社会中既不满于现实,又不愿同流合污、投机逢迎。

我认为文中的‘愚’有两层含义。

表层的意思就是‘愚蠢、愚笨’,
它是作者的自嘲之语,也是作者遭打击、被埋没后的愤激之语;里层的意思是指‘对现实不满,又不愿同流合污、投机逢迎’,是不识时务的表现,这是作者对迫害者的宣言,也是作者坚持正直操守的自傲之语。


生丁说完,大多数学生反应却十分冷淡,他们一时间还没能领会生丁说的内容。

于是我在肯定生丁的回答之后追问他:“大家可能不大明白你说的‘里层的意思’,你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丁和同一讨论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会儿,又站了起来,“好吧!我结合第四段的内容来谈。

在这一段,作者先列举了宁武子和颜子的例子。

他们一个是懂得明哲保身的智者,一个是大智若愚的睿者。

在作者看来,他们懂得如何伪装自己以使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矛盾最小化,从而能够顺应不同的时势以更好地保全自己。

尤其是那个宁武子,他简直就是作者的对立面。

而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黑暗年代,也就是宁武子所谓的‘无道’的年代,是应该装疯卖傻做愚人的年代。

但这是宁武子们的‘愚’,而作者选择了与黑暗现实做坚决的斗争,这在宁武子们看来是真正的愚蠢。

以宁武子们作为参照,作者怎能不感叹自己是天下第一号愚人?有谁会像他那样:明知道前面是刀山,偏还要去闯,弄得遍体鳞伤仍不思悔改;明知道前面有火海,偏还要去跳,烧得焦头烂额仍不想回头?……”
生丁说到这里,别的学生恍然大悟似的“噢”一声就议论开了。

生丁看到大家的反应,觉得自己任务已尽,便请求结束回答。

我也不想让他一说到底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机会,就顺水推舟请他坐下。

下面的事情几乎没要我多嘴,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很快就顺利完成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任务。

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遭打击、被埋没后的愤激之情,还感受到作者在遭受打击后的自嘲之情
和坚持操守、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自傲之情。

这些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计,也超越了一般参考资料的观点,反映了学生已经更为全面地理解了这篇文章。

[反思和分析]
这个小小的问题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愚溪诗序》的教学,找到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的突破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参考材料占有得越多,就越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审视文本和参考材料。

因为在课堂上,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是不可能像教师那样事先占有大量资料来辅助阅读的,虽然在“背景简介”环节他们掌握了有关的背景材料,但他们对文本的感知仍然是零星的,所掌握的各内容要点多数也是彼此孤立的。

正因为学生掌握的内容要点多数处于孤立状态,而且他们缺乏必要的联系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不能像教师那样阅读、那样思考,许多教师认为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却觉得非常费解。

所以,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参考资料上略而不谈的问题,在学生那里未必真的就那么简单,就那么不值得谈。

学生的这种阅读状况也提醒我,正是“这里的‘愚’究竟指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突破了以前被视为畏途的难点,而这样简单的问题之所以能成功突破这个难点,不仅是因为它击中了学生心中的的疑惑,激发了他们的思考欲望,更是因为它启发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各个内容要点联系了起来,从而使原本孤立的各内容要点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学生能否理解文本,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能否将已经获得的要点联系起来思考的;而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建立起各要点之间的联系,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加以努力的方向,也往往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