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教案

初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的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在空中是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转的概念。

3.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的方向:地球公运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的方向。

3.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的周期:地球公运一周需要365天左右,这个周期叫做一年。

4.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的周期。

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等。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地球公运的演示(5分钟)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运的运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公运的运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地球的公转教案幼儿园

地球的公转教案幼儿园

地球的公转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应能够:1.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2.知道地球公转的时间、方向;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的影响;4.培养观察、思考能力,促进幼儿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公转的时间、方向;3.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2.相关书籍及拓展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幼儿喜欢的歌曲和图片,向幼儿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概念,并带领幼儿一起唱儿歌、跳舞。

引导幼儿思考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

2.学习核心概念(20分钟)通过幼儿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幼儿介绍地球的公转运动。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公转时间、方向、公转轨道等。

同时,向幼儿展示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通过图片、小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幼儿理解相关概念。

3.操作练习(30分钟)通过拼图、制作季节图片等活动,加深幼儿对公转运动、季节变化等概念的理解。

帮助幼儿宏观感受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并通过观察感受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活动,让幼儿掌握新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评估。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检查教学效果及对幼儿个体的评估;2.通过幼儿的口头或书面表现,检查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3.根据本次教学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收获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园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地球公转运动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幼儿对天文知识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反思十汇总

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反思十汇总

“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反思十汇总”教案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运动,进而导入新课——地球的公转。

2.教学内容(1)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解释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

(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分别用动画和图片展示这些地理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影响。

(4)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作息时间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

(2)反思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动画、图片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教学改进(1)在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2)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加强课堂小结,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感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转变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转变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身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地球的公转教案第1篇《地图的阅读》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

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2、平移指向标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地球的公转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初中地球公转的详细教案

初中地球公转的详细教案

初中地球公转的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 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和周期。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提问: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哪些?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2.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现象。

3.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长?4.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和周期。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0分钟)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现象。

3. 利用地球仪和自制模型,展示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四、二分二至点的含义(10分钟)1. 讲解二分二至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概念。

2. 利用地球仪,展示二分二至点的位置和特点。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等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答案。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等。

2. 强调地球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自制模型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讲解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时,通过地球仪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概念。

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加深了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地球公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如引力等。

3. 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如赤道日、极昼极夜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图等地理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也叫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

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典型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科学意义。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也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靠近太阳,速度就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就越慢。

每公转一周,地球总共走过5844亿公里的路程,公转周期为365.25天。

3.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人类和动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力。

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地球引力的交合影响,有了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有重量。

4.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有多个方面。

地球公转运动形成了赤道日、极昼极夜等现象。

赤道日指的是赤道附近地区一年中某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日照时间全年最长。

极昼极夜则是指地球上各极地区,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各一次,有一天从不显影,这种现象叫做极昼或极夜。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等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演示模型、提供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理论,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的关注点引向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是什么?等问题。

2. 知识讲解分步骤地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规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结合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与地图和天文星图等地理资料互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的知识点。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迹、周期和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下地球自转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呈现: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且周期为一年。

3.讲解: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4.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一个磁铁和一根绳子,在课堂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拓展: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讨论地球公
转对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影响。

6.巩固: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总结:
总结地球公转的内容,并强调地球公转是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础。

8.实践:
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延伸:
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进一步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
- 椭圆轨迹
- 周期为一年
- 太阳引力的作用
六、反馈和复习:
在下一堂课开头回顾和检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公转的特征2、掌握黄赤交角与影响3、掌握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原因和划分。

课前预习学案基础知识自学提纲:一、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__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________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___________。

3.周期1恒星年,即________________。

4.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如下图所示: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形成回归运动。

(1)看书填图:在下图中注出太阳直射点在A、B、C、D四位置时所代表的节气及时间ABCD(2)看书填图:判断ABCD 代表的节气以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画出晨昏线。

ABCD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极地就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反之;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越往北昼越长,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同时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昼或夜为24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导致________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4)阅读课本,在下图中标出虚实线的度数并填写五带的名称。

预习检测:1.在国际儿童节这一天,有关太阳直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将向南移动B.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将向北移动C.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3、下列日照图中,表示6月22日昼夜状况的是()4、下列节日中,潍坊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 ) A .“五一”劳动节 B .“六一”儿童节 C .“八一”建军节 D .“十一”国庆节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球公转到A 位置时,日期是__ ___前后. 此时期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 。

(2)当地球公转到B 位置时,阳光直射点在_______上。

(3)当地球公转到D 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

课内探究案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点a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位于一月初,远日点位于七月初。

b 远日点附近地球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近日点附近线速度和角速度小 例1.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 .公转轨道是正圆B .地球运行至A 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 .地球从A 点出发到A 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D .地球过A 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 点例2每年北半球下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日数为186天,冬半年日数为179天,这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① 夏半年公转速度慢所致② 冬半年公转角速度,线速度都较快 ③ 夏半年地球运行过近日点 ④ 冬半年地球运行过远日点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读图 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规律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a.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b.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从北极点逐步扩大到北极圈;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从北极圈逐步缩小到北极点;秋分日冬至日;极夜范围从北极点逐步扩大到北极圈;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极夜范围从北极圈逐步缩小到北极点。

例3.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A、植树节:B、劳动节:C、教师节:D、国庆节: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刻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地球上,同一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太阳高度最大(900)(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例4、读右图回答:(1)图代表的节气是。

(2)此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3)B点此时的昼长,C点此时的昼长是小时。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地区:(3)任何一点正午太阳高度值的计算任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0-纬度差(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相隔的纬度差)。

纬度差的计算;当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纬度差等于高纬度减去低纬度;当两地位于异半球时,纬度差则是两地纬度之和。

例如:当太阳直射南纬200时,北纬400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0-纬度差=900-(400+200)=300例5:太阳直射10 °N时,(1)计算30 °N和30 °S的正午太阳高度。

考点三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1、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倾角为66°34',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2、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3.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例6、图7是某日的“日照略图”,读图回答:该日,以下四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赤道 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 D.北极圈例7图上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

读图回答:(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A.∠XOF B.∠TOF C.∠FON D.∠TON如果黄赤交角的范围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怎么变化?(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课后延伸案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判断1-2题: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丙乙丁甲每年的6月7日~9日,是学子们要信心十足地走进高考考场,为社会、父母和老师交上满意答卷的不平凡日子。

据此回答3--4题。

3.高考这三天,地球公转到的位置在右面示意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4.第一天第一场考试顺利结束时,已近12点,此时的光照图是()A.甲B.乙C.丙 D.丁5.图7是某日的“日照略图”,读图回答: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一直坚持观察阳光照射情况,他们还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下图是他们设计的一道题:已知学校所在地昼长夜短,AB是晨昏线的一部分,图中α=80°,请回答以下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α一年中会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变化,其可以达到的最小角度是________。

6.读日照图,并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

图中EF线的名称叫________。

(晨线、昏线)(2)这一天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

(3)A点的时刻为_____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__小时。

(4)在A、C、D三点中,与B点时刻相同的点是________点,此刻,与B点太阳高度角相同的点是_______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