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_开题会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间沙特馆之所以得到了国内外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正是源于场馆的设计充分表现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文化自信。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理解、文化建构、文化表达需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此外,他还指出,目前成功的传播往往是公共传播,或者是介于官方与民间的传播活动。

《瞭望东方》副总编赵悦指出,《瞭望东方》与孟建教授的研究团队有过多次成功的重大合作,如城市软实力调查、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等。这些年来,《瞭望》在海外中国形象的舆情调查和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积累了许多资源,我们期待和孟建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项目的相关领域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本次研讨会既涉及了国家形象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也对中国形象的现实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当前的中国形象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使得中国对自己的认识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分歧;另一方面,国内社会力量的兴起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两个舆论场悄然形成。在此情形下,官方舆论场上的中国形象与民间舆论场上的中国形象发生着许多的变化,甚至形成着博弈。“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官方的自我想象”、“中国民间的自我想象”形如三驾马车,划出了复杂的轨迹和发出着不同的声音,这无疑给中国的转型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当前的国家形象研究必须回到理论的起点,并紧扣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会专家学者期待着孟建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会综述■李卫东周宏刚

2011年12月1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研究员、论证会专家组组长尹韵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庆光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湖北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喻立平,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作为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出席了论证会。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成国,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刘洁等出席论证会。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参加了会议。开题论证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一)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昆在开题报告中提出,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国家形象逐步改善与国际社会认知偏差并存;就现实困惑而言,中国的国家形象同经济大国、文化大国、政治大国的实力严重不匹配;最后,就政策背景而言,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能力。从现实意义方面来讲,研究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要,是适应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课题,研究国际社会的中国形象认知并建构国家形象评估体系,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及其跨文化传播提供决策参考;从理论意义方面来讲,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拓展现有的国家现象传播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发展。

文成国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而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他指出,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历时性地考察中国国家形象;二是能从中西文化的勾连中探讨国家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理论研究;三是能从厘清话语体系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相互关系。尹韵公在发言时指出,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有许多制约因素,许多问题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厘清,这个课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正彰显了该课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如何定位中国国家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形象也逐步改善,但“国家形象”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随着中国从“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的国家形象转变,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与“中国责任论”甚嚣尘上,并由此衍生出“贸易威胁论”、“资源能源威胁论”、“生态环境威胁论”、“人民币汇率操纵论”、“中国资本威胁论”等。中国究竟应该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与会专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何锡章认为,在中国不断被误读、被妖魔化的情况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问题的探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当前,中国已经改变的面貌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该项目的研究需要结合跨文化传播的语境,认真思考中国应当如何被国际社会所认知,中国需要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李卫东周宏刚:“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会综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总第186期)123

胡智锋在发言中强调,目前我们国家在对外形象传播中经常犯“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错误,因此,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定位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国情,要注意特殊的语境,不能想当然,不然有些对外宣传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还有反效果。

尹韵公指出,国家形象定位问题不是可以简单化、理想化的命题。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怎么宣传、如何定位,是一个难点。但一定要注意国家形象定位的战略性和阶段性。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环境对中国很不利,许多国家对中国都很警惕。比如,尽管美国、英国在巴西大规模地进行买地屯田,但中国企业在巴西只买了300万亩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也受到有关国家的政策限制。这一切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将来,中国在海外的利益冲突可能会越来越多,国际上怎么看,中国在战略上如何定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及其建构研究必须是动态性的,若能提出一些战略性、策略性的研究报告就更有价值。

喻立平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研究的历史纵深度还有扩张的空间,需要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形象定位的变迁。

(三)如何评估中国国家形象

评估体系是国家形象建构中基础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根据世情、国情和社情科学设定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目标定位是有效开展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把握国家形象建构中存在问题和传播效果的关键。

郭庆光提出,国家形象可以分为自我塑造的形象和被他塑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具有多层次性,中国形象可能被西方塑造成不同层面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评估需从意识形态、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考量,特别是国民形象是影响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形象评估体系的建构十分重要。国家形象评估,可以从历史、理论等方面进行抽象总结,归纳出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多种评估指标的建构。除此之外,可对正面、负面的世界各国国家形象传播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评估体系指标的设计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和启示。

尹韵公认为,国家形象评估体系研究必须是动态的。他指出,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要求签证去苏联的人在使馆前排了长队,20世纪50年代话语权掌握在社会主义阵营;18世纪法语是国际语言,19世纪、20世纪随着英美国力的增强,英语取代法语成为国际语言。因此,国家形象研究离不开国情和国家实力的讨论。比如,在东欧某国的学术会议上虽然没有中国人参会,但与会学者以会说中文为荣。由此可见,国际舆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也是变化的:先是崩溃论,再是威胁论,现在又是责任论。当前,国际舆论对中国很不利,站在遏制的角度,比如,虽然美国家庭离不开中国的商品,但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没有日本好。因此,如何构建动态的评估体系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喻立平认为,国家形象评估体系研究应多关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比如文化霸权、话语理论等,这些都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素养。

(四)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建构中国国家形象

胡智锋提出,通过跨文化传播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一定要注意中国所处的国际语境和背景。“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伪命题,不是现实的命题。比如在作为商业大街的时代广场上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显得很不合时宜,高雅的形象宣传片放在庸俗的商业广告中播放不适合、不协调。这提醒我们,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注意特殊的语境,不能想当然。另外,全世界只有10%的国家是非宗教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一个基本背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都会想“你是谁,你想干什么”。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其他一些国家都有点担心和害怕。为什么有些国家对中国不友好,我们要反思,这是理论建构和对策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要考虑特殊的语境、背景,这也是研究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突出重点。

郭庆光提出,以往对国家形象进行传播和塑造的主要是驻外媒体机构,而今天塑造国家形象的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再只是媒体的事。互联网上的个人、各个政府部门等都是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主体多样化的现实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跨文化传播和建构中国国家形象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的。

何锡章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我国与西方的诸多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历史差异、价值观差异等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所以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中西方很难达到一致的理解。所以,跨文化传播需要淡化意识形态的鸿沟,思考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如何与人类普世价值相结合,不能简单地拒绝普世价值,而应该将普世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将传播理念与普世价值、人类价值相结合,才有可能达到共同的理解。

喻立平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不可以忽视以下三个背景:一是要正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二是要重视中国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话语权、话语言说方式的转型;三是要重视国际化环境下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巨大反差。

张昆提出,开展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首先要总结国家形象建构及其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为课题的展开提供理论话语资源。其次,从传播史的角度回顾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历程,并借助科学的调查与分析方法了解美国、德国、印度等代表性国家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从中国形象的历时性传播与世界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李卫东周宏刚:“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会综述

124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总第18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